(共23张PPT)
修昔底德陷阱
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当时观察到:在公元前5世纪,雅典迅速崛起,这种崛起的力量让原来的霸主斯巴达感到恐惧,最终爆发了战争,结果是两败俱伤,这就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后来,大家就用“修昔底德陷阱”这个词来描述一个现象——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要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就变得不可避免。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当时担任美国驻苏参赞的乔治·凯南却对身边的记者说:“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1945年5月8日
Q1:这里的两个“战争”分别指的是什么?
结束:二战的欧洲战争
开始:“冷战”
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正式形成
开始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一目,完成二战后初期时间条。
罗斯福外交政策演说
凯南长电报
斯大林雅尔塔会议上讲话
诺维科夫长报告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互助委员会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华沙条约组织
第一次柏林危机
朝鲜战争
丘吉尔铁幕演说
序幕
1944 1945 1946 1947 1948 1949 1950 1955
是谁,挑起了冷战?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一)冷战缘起
美国 经济 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率 工业产量 黄金储备 出口贸易 53.90% 74.90% 32.40% 军事 军队 航空母舰 战略导弹 原子弹
1200多万 30艘 1626枚 有
政治 控制联合国 苏联 经济 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军事 军队 作战飞机 战略导弹 原子弹
1140万 40000架 1910枚 有
政治 控制东欧地区,领土扩张60万平方千米,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西欧 普遍衰落——英国:赢得战争输了财富;法国:元气大伤、地位下降;德国: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 美苏成为势均力敌的两个超级大国
【史料】法西斯的消亡导致战时同盟合作的基础瓦解,使得美苏合作的共同利益消失,而美苏在战时同盟掩盖下的矛盾得以暴露,这些矛盾包括其固有的矛盾(如意识形态)以及战后美苏分配利益中的一系列矛盾,如波兰问题、土耳其问题、伊朗问题等。这些矛盾加深了双方相互间的怀疑和不信任。
——沈志华《冷战五书》
【史料】共产主义已经成为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
——杜鲁门
苏维埃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战争是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的必然产物,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
——斯大林
二战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一)冷战缘起
【史料】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罗斯福的演说》【统编教材109页】
【史料】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1945年2月斯大林的讲话》【统编教材109页】
美国在全球扩张,称霸世界
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的影响
国家利益冲突
(一)冷战缘起
(二)冷战序幕: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
杜鲁门主义
(1947年)
马歇尔计划
(1948年)
北约(1949年)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1949年)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7年)
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年)
华约
(1955年)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1949年)
政治分裂
经济割据
军事对峙
地缘冲突
资本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
美国
苏联
阅读教材找出冷战在下图所示各方面的表现
开始
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三)两极形成
美国总统杜鲁门在1947年3月12日发表国情咨文:要求美国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并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杜鲁门
目的: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称霸世界。
目的:加强美国对西欧控制,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扩张,实现称霸世界战略。作用:复兴欧洲经济。
材料一:二战后西欧经济面临崩溃,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工人运动此起彼伏。这种状况使美国政府意识到,“ 共产主义是在贫困和不满的土壤里蔓延和滋长的”,为了“遏制”苏联全球扩张主义,防止西欧“变质”, 无论如何也要稳定欧洲、复兴欧洲。于是美国政府出台了援助西欧的“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材料二:接受这一法案的国家,经济计划应受到美国的监督,应撤销关税壁垒,降低关税税率...... ——1948年4月 《欧洲复兴法案》
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后,是否覆盖所有的国家和地区 美苏两极格局对峙是否意味着美苏两国势均力敌呢?
“北约”与“华约”对峙示意图
两极格局是不对称的,美国及其盟国的实力强于苏联及其盟国的实力
两极格局是不完全的,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
1948·第一次柏林危机
1949·德 国 分 裂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西德)1949.9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东德)1949.10
柏林
西
占
区
“空中走廊”空投物资
恐怖对峙-濒临战争
德国分裂-不可避免
回击
出击
地缘政治
美苏坦克在街头对峙
你将离开美国控制区域
美国坦克
苏联坦克
柏林危机
第二次柏林危机
德国分裂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形成
(一)欧洲
(二)世界:50-60年代初——加勒比海的危机
世界毁灭的边缘——危急的13天 美国发现导弹基地 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
宣布武装封锁古巴 苏联拒绝美国的封锁
出动封锁古巴海域 派遣货船挑战封锁
决定10月30日发动空袭 击落一架美国U2飞机
美苏军队在古巴海域对峙 冷!剑拔弩张
“如果爆发核战争,将会有几亿人死亡。“
“美国拥有的核爆炸能力足以摧毁苏联两次以上。”
核武器只有威慑功能......站在世界两端的两个人,要是能下定决心毁灭整个人类文明,那简直就是疯了。
——肯尼迪
我们在那里部署导弹是为了防止对岛上发动进攻,保护古巴,捍卫社会主义,而他(卡斯特罗)倒好,不仅自己不想活了,还要把我们给搭进去。
——赫鲁晓夫
美苏对危机的处理十分谨慎,双方领导人多次通信,通过秘密谈判,结束了危机。
战?克制与理性
60-70年代阿富汗硝烟四起
苏联入侵阿富汗
勃列日涅夫vs尼克松
80年代星球大战计划启动
太空防御计划
历时20年
191万—
399万人
死亡
丛林深处的热战
冷战何时休?
在两极格局的背景下,世界多极化趋势在不断发展。
从经济状况和经济潜力看,当今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未来五年、十年或十五年,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将看到五大超级经济力量:美国、苏联、西欧、大陆中国,当然还有日本。……在即将到来的世界中,美国将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
——编者摘译自1971年6月《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三)冷战被冲击
阅读教材112页,分析归纳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表现。
西欧:走向联合,成立“欧共体”
日本:经济起飞,谋求政治大国
第三世界: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
苏联为首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美国为首资本主义阵营逐渐分化
中国:拥有“两弹一星”;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
东欧:东欧国家反对苏联;中苏关系破裂
(三)冷战被冲击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一)冷战的变化
(1)对抗: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实施“战略防御计划”。
(2)缓和:1985年以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苏联实施战略收缩。
以苏联的退让和妥协为前提。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美国战略防御计划,又称“星球大战计划”
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1987年美苏领导人签署中导条约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二)冷战的结束
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最终形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局面。
“和平演变”战略
“和平演变”是指西方国家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渗透,对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促使他们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东欧剧变
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最先在波兰出现,后来扩展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三)当今局势: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目前是“一超多强”。
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1991年至今)
美国
欧盟
俄罗斯
日本
中国
“一超多强”
材料一: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的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同盟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著,魏凤莲译:《新全球史》
四、如何评价冷战?
材料二:当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后,美国在国内掀起了一场大的教育改革运动,来培养人才与苏联相竞争。
——陈晓端、闫福甜:《当代美国教育改革六次浪潮启示》
材料三:美苏干涉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和国内结构,第三世界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孕育其中。若非冷战,当今的非洲、亚洲甚至拉丁美洲恐怕不会是这个样子。华盛顿和莫斯科都需要这个改造这个世界以证明它们意识形态的普世性,而新兴国家则为它们的竞争提供了场所。
——余伟民《“冷战”的起源与终结——世界历史的视角》
消极:美苏对抗,进行核军备竞赛,使得世界长期不得安宁,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
积极:(1) 美苏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积极:(3)促进了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不结盟运动和第三世界的崛起。
积极:(2)两国开展军备竞赛客观上有利于科技的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习近平十九大报告
五、冷战启示: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