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2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2课时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2-15 16:4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第2课时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教材分析】
本课时包括大气的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两部分,学习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可以利用学生较为熟悉的事例进行探讨学习,感同身受更利于学生理解。热力环流部分的关键在于对气压的理解,可从空气密度的变化,气压的概念入手来化解难点,然后结合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进行具体的剖析。大气的水平运动部分着重讲清水平气压梯度,然后综合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进行具体分析,最后侧重高空和近地面风向的成因分析。
【教学目标】
1.绘制示意图,分析大气热力环流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
2.绘制示意图,分析大气的水平运动过程,掌握判断等压线图中风向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原理和大气水平运动
难点:热力环流原理和风向的判读
【教学方法】
图解法、案例法、讲练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第2课时
【新课导入】
清代黄叔璥在《台海使槎录》(图2.8)中,记述了台湾海峡两岸的风向差异:“内地之风,早西晚东,惟台地早东风,午西风……四时皆然。”这里的“内地”指福建,“台地”指台湾。为什么台湾海峡两岸风向的日变化相反呢 这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
【讲授过程】
(过渡)这要从大气运动的一种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说起。
一、大气热力环流
请同学们先观察模拟实验,然后阅读教材P36页,思考下列问题:(教师演示模拟实验后,课件展示问题)
1.大气运动有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之分,风属于其中的哪一种?垂直运动又可分为哪两种?
2.什么是热力环流?
3.什么是气压?气压随海拔升高有何变化?
4.分析空气在受热和冷却的情况下,空气密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气压又有何变化?
5.结合实验观察,从冷热的角度分析空气垂直运动(包括上升、下沉)的原因。
6.分析空气的垂直运动对于近地面和高空气压有何影响?
7.同一水平面上,空气总是由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请结合模拟实验,完整描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学生自学后,组内讨论、交流、代表发言,师生评议。
参考答案:
1.风属于大气的水平运动。空气的垂直运动又分为上升和下沉两种。
2.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大气热力环流。
3.气压是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气压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因为海拔越高,从大气上界向下的空气柱也短,重量越小。
4.空气受热体积会膨胀,密度减小,气压变小,反之,空气冷却,密度会增大,气压也跟着增大。
5.空气受热会上升,冷却会下降。
6.上升气流会减小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增加高空的空气密度,使近地面气压降低,使高空气压增大;而下沉气流的影响刚好相反,会增加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高空的空气密度,使近地面的气压增大,使高空气压减小。
7.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冷却下沉。近地面气压因气流上升而降低,因气流下沉而升高,高空气压因气流上升而升高,因气流下沉而降低。同一水平面,空气由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这样,在近地面和高空就形成了热力环流。
【演练巩固】
请在下图中用箭头画出近地面和高空之间完整的热力环流过程。
【拓展延伸】
1.介绍概念:等压面——气压值相同的面。
2.同一高度,气压高的地方等压面该向上凸,还是向下凹?
3.请在上图中绘出近地面和高空对应的等压面,并总结其特点。
参考答案:
【演练巩固】甲→乙→丁→丙→甲
【拓展延伸】2.气压高处,等压面向上凸,气压低处,等压面向下凹。
3.凸为高压,凹为低压,近地面和高空,凹凸总是相反。
(过渡) 大气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地表的冷、热差异会产生大气热力环流。台湾海峡两岸风向的日变化,反映了海陆间大气热力环流的日变化。
由于海水热容量较陆地大,所以,海水增温和降温均较陆地慢,从而引起同纬度海陆气压高低因昼夜和季节而不同,海陆风就是海陆间昼夜温度差异引起的大气热力环流。
【案例探究】
(一)海陆风
请阅读教材P38页活动,根据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2.13a上,按如下步骤完成白天海陆间的大气热力环流模式图。
(1)标出海洋和陆地温度的高低。
(2)根据海陆温度的高低,画出海洋与海洋上空、陆地与陆地上空气流垂直运动的方向。
(3)根据气流垂直运动的方向,标出海洋、陆地表面气压的高低,再标出海洋、陆地上空气压的高低。(4)画出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水平运动的方向,完成热力环流模式图。
2.在图2.13b上,按1的步骤完成夜晚海陆间的大气热力环流模式图。
3.分析夏季大气热力环流对滨海地区气温的调节作用。
学生交流展示,师生评议、总结。
参考答案:
3.夏季的滨海地区,白天吹海风,对陆地起到了降温增湿的作用,而夜晚则吹陆风。
(二)城市热岛环流
请阅读教材P37页活动,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为什么把城市中心区称为“热岛”?
2.什么是“城市热岛环流”?在下图中用箭头标出其热力环流过程。
3.在城市郊区设立绿化带、布局对大气有污染的工厂,怎样布局合理,请说明你的理由。
展示学生的答案,并组织小组之间进行点评。
参考答案:
1. 域市中心区建筑密集,地面多硬化,吸收太阳辐射多,向大气传送的热量也多。此外,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产业发达,汽车数量多,人们生活、生产向大气释放的废热较多。所以,在静风或微风时,城市中心区气温一般比周围的郊区高,因此把城市中心区称为“热岛”。
2.中心区与郊区之间的温度差异,导致空气在中心区上升,在郊区下沉;高空气流由中心区流向郊区,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中心区。于是,中心区与郊区之间形成热力环流,这种热力环流称为“城市热岛环流”。绘图参考课本P37页原图。
3.绿化带应该布局在城市热岛环流圈之内,利于给市区带来清新空气。对大气有污染的工厂,应布局在环流圈之外,避免污染城市大气。
(三)山谷风 课下完成。
【课堂演练】
海子写过一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现在影视剧中往往让女主角面朝大海,在海风吹拂下让头发向后飘逸以反映女主角的快乐心情。甲、乙两图分别是“北半球某滨海地区海陆风环流图”和“气温变化特征图”。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1.甲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为了完成女主角头发向后飘逸的场景,如果你是导演,会选择什么时间段完成拍摄( )
A.16时至次日8时 B.8时至16时
C.18时至次日6时 D.6时至18时
3.甲图中四地气压大小的比较,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①<②
C.③<② D.④<③
【答案】1.D 2.B 3.A
【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海陆风的形成。由图可知,④处气流受热膨胀上升,①处气流冷却收缩下沉,根据热力环流原理进行判断,④处气温高于①处;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因此,④处气温最高。D项正确。
2.本题主要考查海陆风的判断。由材料可知,女主角面朝大海,且头发向后飞舞,即此时风应由海洋吹向陆地,陆地气温高于海洋,结合乙图可知,应选择8至16时完成拍摄。B项正确。
3.考查热力环流图中气压高低的判断,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可知,近地面温度高气体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温度低气体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大气在水平方向.上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据图可知,④处气流受热膨胀上升,①处气流冷却收缩下沉,因此近地面①处是高压,②处是低压,高空中③处高压,④处是低压压,根据同一水平面高压大于低压,近地面气压大于高空可知,图中气压大小为:②<③<④<①。故选A。
(过渡)天气预报中经常提到风向、风力等问题,这些都指大气的水平运动。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请阅读教材P38页最后一段到39页,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什么是气压梯度?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2.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什么是地转偏向力?(P39页注解)在其作用下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会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
4.绘图分析风的形成和受力状况。要求:在下面等压线分布图上,用虚线箭头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实线箭头代表地转偏向力、红色箭头代表近地面摩擦力、粗箭头代表最终风向。
(1)甲图,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的风向。
(2)乙图,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的风向(高空的风)。
(3)丙图,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近地面摩擦力共同作用下的风向(近地面的风)。
学生自主完成后,分组讨论、展示评议。
参考答案:
1.地面受热不均,导致空气上升和下沉,进而使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产生了差异。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称为气压梯度。只要水平面上存在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这个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2.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从高压区向低压区作水平运动,这就形成了风。可见,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3.由于地球自转,在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会发生偏转。导致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4.
【案例探究】根据等压线确定风向和风速
请阅读教材P40页活动,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比较甲、乙两地的气压梯度大小,并说明理由。
2.在图上画出甲、乙两地的风向。
3.比较甲、乙两地风速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学生自主完成后,分组讨论、展示评议。
参考答案:
甲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较乙处大,风力更强。
【课堂演练】
下图是北半球某地近地面气压(单位:百帕)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四地中风力最大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2.③处的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答案】1.C 2.A
【分析】
1.风力大小主要取决于产生风的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在等压线分布示意中,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取决于等压线疏密。读图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③处等压线最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因此风力最强,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2.读图可知,图中③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气压高处指向气压低处)大致是由北指南,题干信息表明,图示区域为北半球近地面地区,在的地转偏向力作用下,水平气流相对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偏一个锐角,从而形成东北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课堂小结:
大气的热力环流和风是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自然现象。本节课从大气运动的方式和受力的情况进行原理分析,请同学们课下去发现生活中的更多的热力环流实例,并根据实际风向去分析气压场的分布情况。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第2课时
一、大气热力环流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2.近地面风向
3.高空的风向
【课堂过关检测】
1.读“北半球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1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B.F2是摩擦力
C.F3是风向 D.F4是地转偏向力
2.摩擦力( )
①在空气开始运动后产生并起作用 ②是一种阻力,对风有阻碍作用
③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④会减小风速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地转偏向力( )
①对低纬度地区的风影响较大 ②是导致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力
③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④只改变风速,不改变风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课堂过关检测】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F1为水平气压梯度力;F2垂直于风向,位于风向右侧,为地转偏向力;F3与风向相反,为摩擦力;F4是风向,BCD错误,该题选A。
2.【答案】A
【分析】本题以摩擦力为设问的切入点,突出考查学生对摩擦力与风之间关系的掌握程度。首先,在影响风的力中,除水平气压梯度力外,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等都是在空气开始运动后产生并起作用。①②④正确;其次,摩擦力是一种阻力,对风有阻碍作用,其方向与风向相反,会减小风速,③错。故本题A项正确。
3.【答案】C
【分析】本题突出考查学生对地转偏向力的掌握情况,选项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转偏向力的概念,强调其是导致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力,②正确;二是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所以地转偏向力对风的运动有影响,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垂直,所以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③对,④错;三是地转偏向力对高纬度地区的空气运动影响较大,而对低纬地区特别是赤道附近的空气运动,因量值很小可不予考虑,①错误,所以该题选C。
【课后反思】
本节课逻辑性思维较强,需要理论结合实践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和绘图演示。部分学生绘图较为潦草,抓不住细节,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刻,容易在做题时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