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3-20 19:2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
3、背诵本文
二、过程与方法:
抓住描写月色美景的精彩语句,对文章的感知由整体到局部,深入作品的意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品读“闲人”含义,从中获得有益启示,热爱美景,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其意境
教学难点:融情于景的写法,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一、导入
听对联,猜人物
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
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

二、文学常识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卒后追谥“文忠”,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诗人、词人、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分为唐二家,宋六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今存其诗2700多首在北宋词坛上,苏轼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散文方面,他以扎实的功力与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上,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苏轼是一位全才,在诗、词、文、书、画、方面都是开派的人物
苏轼21岁中进士,满怀报国热情,但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入狱,这就是历史上的“乌台诗案”至此42岁的他被贬官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写本文时,他在黄州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虽累遭贬谪,仍然乐观、豁达,以“闲人”自居,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

三、疏通字词
元丰六年/ 十月十二日/ 夜,解衣/ 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 起行念/ 无与为乐者, 遂至/ 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庭下/ 如/ 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何夜/ 无月 何处/ 无竹柏 但/ 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时作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起:起身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至:到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共同,一同
步:名词作动词,散步
中庭:院里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交横: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盖竹柏影也:判断句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状语后置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看见月光照入堂屋的门户,(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我)于是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清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淡泊闲静的人罢了

四、课文分析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前三句)记叙:首句点明夜游的时间,因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四句)描写: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庭院皎洁的月光
第三部分(第五句)议论:两个反问句引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
1、明事件: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因为月色很美,二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抓住“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两句分析)
2、赏月景: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怎样的感受
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赏析:比喻,“积水空明”喻庭院中月色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
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看它妙在何处?
品析语言方法指导:
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声鼎沸,寺外狗吠连绵”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2)改一改,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改了之后的句子和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改了之后当然不好句中明喻、暗喻交错运用,以“积水空明”喻写月光的清澈透明,使人自然想起“月光如水”的名句,巧妙地把人所共知的名言作为自己笔下文字的注脚,文笔自是高出一筹
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
(3)想一想, 论方法
庭中本无水,水从何来?藻,荇的出现奇怪吗?
作者采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
3、探闲人:如何理解作者夜游发出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人”有什么含义呢?
诗人触景生情,连声感叹,这种复杂的心情是很难说清的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竹”岁寒三友之一,…………………
…….“松柏”……………………..苏轼和张怀民性格的真实写照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不为俗务所累,可以悠然赏景
当然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4、探究“文人心境”
结合本文及以下材料,请你探究一下什么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心境”
材料1:柳宗元被贬到柳州,仍然在乎山水,题词写诗,最终被后人称赞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材料2:欧阳修,即使被贬到滁州,但仍与百姓同乐,写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
材料3:范仲淹,驰骋沙场的时候就很乐观,在变法中被贬后,居于偏僻之地,但仍然保持着他积极的人生态度,挥笔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

五、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虚、动)

六、文言基础知识
(一)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二)特殊句式
1、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2、省略句
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省略主语)
3、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起判断作用)

七、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在逆境中怨天尤人者多,苦中作乐者少,苏轼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才华横溢,能将月色美景尽收笔触,更在于他乐观、豁达的态度,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完美展示了人的真性情,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回味

( http: / / www. / ziyuan / go.asp id=538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