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变色龙同步阅读专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6.变色龙同步阅读专练(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6 00:49:2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变色龙》课外阅读
一 、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柔弱的人
(俄国)契诃夫 前几天,我曾把孩子的家庭教师尤丽娅 瓦西里耶夫娜请到我的办公室来。需要结算一下工钱。
我对她说:“请坐,尤丽娅 瓦西里耶夫娜!让我们算算工钱吧。您也许要用钱,你太拘泥礼节,自己是不肯开口的……呶……我们和您讲妥,每月三十卢布……”
“四十卢布……”
“不,三十……我这里有记载,我一向按三十付教师工资的……呶,您呆了两月……”
“两月另五天……”
“整两月……我这里是这样记的。这就是说,应付您六十卢布……扣除九个星期日……实际上星期日您是不和柯里雅搞学习的,只不过游玩……还有三个节日……”
尤里娅 瓦西里耶夫娜骤然涨红了脸,牵动着衣襟,但一语不发……
“三个节日一并扣除,应扣十二卢布……柯里雅有病四天没学习……你只和瓦里雅一人学习……你牙痛三天,我内人准您午饭后歇假……十二加七得十九,扣除……还剩……嗯……四十一卢布。对吧?”
尤丽娅 瓦西里耶夫娜左眼发红。并且满眶湿润。下巴在颤抖。她神经质地咳嗽起来,擤了擤鼻涕,但——一语不发!
“新年底,您打碎一个带底碟的配套茶杯。扣除十二卢布……按理茶杯的价钱还高,它是传家之宝……上帝保佑您,我们的财产到处丢失!而后哪,由于您的疏忽,柯里雅爬树撕破礼服……扣除十卢布……女仆盗走瓦里雅皮鞋一双,也是出于您玩忽职守,您应对一切负责,您是拿工资的嘛,所以,也就是说,再扣除五卢布……一月九日您从我这里支取了九卢布……”
“我没支过!”尤丽娅 瓦西里耶夫娜嗫嚅着。
“可我这里有记载!”
“呶……那就算这样,也行。”
“四十一减二十七净得十四。”
两眼充满泪水,长而修美的小鼻子渗着汗珠。令人怜悯的小姑娘啊!
她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有一次我只从您夫人那里支取了三卢布……再没支过……”
“是吗?这么说,我这里漏记了!从十四卢布再扣除……呐,这是您的钱,最可爱的姑娘!三卢布……三卢布……又三卢布……一卢布再加一卢布……请收下吧!”
我把十一卢布递给了她……她接过去,喃喃地说:“谢谢。”
我一跃而起,开始在屋内踱来踱去。憎恶使我不安起来。
“为什么‘谢谢’?”我问。
“为了给钱……”
“可是我洗劫了你,鬼晓得,这是抢劫!实际上我偷了你的钱!为什么还说:‘谢谢’?”
“在别处,根本一文不给。”
“不给?怪啦!我和您开玩笑,对您的教训是太残酷了……我要把您应得的八十卢布如数付给您!呐,事先已给您装好在信封里了!可是何至于这样怏怏不快呢?为什么不抗议?为什么沉默不语?难道生在这个世界口笨嘴拙行吗?难道可以这样软弱吗?”
她苦笑了一下,而我却从她脸上的神态看出了一个答案,这就是“可以”。
我请她对我的残酷教训给予宽恕,接着把使她大为惊奇的八十卢布递给了她。________。
我看着她的背影,沉思着:“在这个世界上做个有权势的强者,原来如此轻而易举!”
⑴根据小说内容,从尤丽娅的角度简要概括小说的情节。
⑵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①尤丽娅 瓦西里耶夫娜左眼发红,并且满眶湿润。
②我一跃而起,开始在屋内踱来踱去。
⑶翻译力求贴近人物,第26段中的空白处有两种翻译,结合文章内容,注意加点词,你更认同哪种翻译,请说明你的理由。
①她羞怯地过了一下数就走出去了……
②她连数都没数,好像即使里面是报纸,她也不会介意的。
⑶小说讲究叙述视角,这篇小说为什么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结合链接材料和全文,加以分析。
【链接材料】
材料一:契诃夫被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塑造出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有评论家称:“再现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
——《北京晨报》
材料二:契诃夫的作品是值得阅读的,它永远都不过时,总能击中人性最脆弱的部分。
——翻译家董道明
材料三:出于一个医生的职业眼光,契诃夫面对社会时,极容易将其看成是一个“病者”。
——曹文轩
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胖子和瘦子
契诃夫 在尼古拉铁路的一个火车站上,两位朋友,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相遇了。胖子刚刚在火车站餐厅里用过午餐,他的嘴唇油亮亮的,像熟透了的樱桃。他身上有一股烈性白葡萄酒和橙花的气味。瘦子刚从车厢里下来,吃力地提着箱子、包裹和硬纸盒。他身上有一股火腿肠和咖啡渣的气味。在他背后,有个下巴很长的瘦女人不时探头张望——那是他的妻子,还有一个眯着一只眼的中学生,那是他的儿子。
“波尔菲里!”胖子看到瘦子大声喊道,“是你吗?我亲爱的!多少个冬天,多少个夏天没见面啦!”
“我的老天爷!”瘦子惊呼道,“这是米沙,小时候的朋友!你打哪儿来的?”
两位老朋友互相拥抱,一连吻了三次,然后彼此看着对方泪汪汪的眼睛。两个人都感到又惊又喜。
“我亲爱的!”接吻后瘦子开始道,“真没有料到!简直喜出望外!哎,你倒是仔细瞧瞧我!你呢,还是那么一个美男子,跟从前一样!还是那样气派,喜欢打扮!咳,你,天哪!噢,你怎么样?发财了吧?结婚了吧?我已经成家了,你看……这是我的妻子路易莎,娘家姓万岑巴赫……她是新教徒……这是我的儿子,纳法奈尔,中学三年级学生。纳法尼亚,这位是我小时候的朋友!中学同班同学!”
纳法奈尔犹豫一下,摘下帽子。
“中学同班同学!”瘦子接着说,“你可记得,同学们当时怎么拿你开心的?给你起了一个外号,叫赫洛斯特拉特,因为你用香烟把公家的一本图书烧了一个洞。我的外号叫厄菲阿尔特,因为我喜欢告密。哈哈……”
“哈……当时都是小孩子哩!你别害怕,纳法尼亚[注:纳法奈尔的爱称。]!你走过来呀……噢,这是我的妻子,娘家姓万岑巴赫……新教徒。”
纳法奈尔犹豫一下,躲到父亲背后去了。
“喂,朋友,你生活得怎么样?”胖子热情地望着朋友,问道,“在哪儿供职?做多大的官啦?”
“在供职,我亲爱的!升了八品文官,已经做了两年了,还得了一枚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薪金不高……咳,去它的!我妻子给人上音乐课,我呢,工作之余用木料做烟盒。烟盒很精致!我卖一卢布一个。若是有人要十个或十个以上,你知道,我就给他便宜点。好歹能维持生活。你知道,原来我在一个厅里做科员,现在把我调到这里任科长,还是原来那个部门……往后我就在这里工作了。噢,你怎么样?恐怕已经做到五品文官了吧?啊?”
“不对,亲爱的,再往上提,”胖子说,“我已经是三品文官了……有两枚星章了。”刹那间,瘦子脸色发白,目瞪口呆,但很快他的脸往四下里扭动,做出一副喜气洋洋的笑容。似乎是,他的脸上,他的眼睛里直冒金星。他本人则蜷缩起来,弯腰曲背,矮了半截……他的那些箱子、包裹和硬纸盒也在缩小,皱眉蹙额……他妻子的长下巴拉得更长,纳法奈尔垂手直立,扣上了大衣上所有的纽扣……
“我,大人……非常高兴!您,可以说,原是我儿时的朋友,忽然间,青云直上,成了如此显赫的高官重臣!嘿嘿,大人!”
“哎,算了吧!”胖子皱起了眉头,“何必来这种腔调!你我是儿时朋友——何必来这一套官场里的奉承!”
“哪儿行呢……您怎么能这么说,大人……”瘦子缩得更小,嘿嘿笑着说,“大人体恤下情……使我如蒙再生的甘露……这是,大人,我的儿子纳法奈尔……这是我妻子路易莎,新教徒,某种意义上说……”
胖子本想反驳他几句,但看到瘦子那副诚惶诚恐、阿谀谄媚、低三下四的寒酸相,使得三品文官几乎要呕吐了。他扭过脸去,向瘦子伸出一只手告别。
瘦子握握他的三个指头,一躬到地,嘿嘿地笑着;他妻子眉开眼笑;纳法奈尔喀嚓一声,收脚敬礼,把制帽掉到地上。一家三口都感到又惊又喜。
1883年10月1日
(选自《契诃夫文集》)
⑴文中的瘦子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⑵胖子后来说:“我已经是三品文官了”。在此之前,小说在哪些地方对胖子的身份做了伏笔?请找出来并做简要分析。
⑶小说中纳法奈尔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⑷小说为什么把讽刺的主要矛头对准小人物瘦子而不是达官贵人胖子?请就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探究。
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苦恼
[俄]契诃夫(汝龙 译)
暮色昏暗,大片的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着。车夫姚纳周身白色,坐在车座上一动不动,身子往前伛着。那匹小母马也一身白,一动不动。还是在午饭前,他俩就出了院子,至今还没拉到一趟生意。
后来,街灯暗淡的光渐渐变得明亮生动,街上也渐渐热闹了。“车夫,到维堡区去!”姚纳听见有人喊车,猛一哆嗦,看见一个军人。为了表示同意,姚纳抖了抖缰绳。军人坐上了雪橇。车夫撮起嘴唇,对那匹马发出喷的一响。
路上,一个赶四轮轿车的车夫朝姚纳咒骂,一个行人穿过马路,肩膀刚好擦着马鼻子,就狠狠地瞪他一眼。姚纳坐在车座上惶恐不安。
“这些家伙真混蛋!”军人打趣地说,“他们简直是跑来撞你的。”
姚纳回头瞧着他的乘客,张开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可是喉咙里没吐出一个字来,只是哼一声。
“什么?”军人问。
姚纳咧开苦笑的嘴,嗓子里用一下劲,这才干哑地说出来:
“老爷,我的……嗯……我的儿子在这个星期死了。”
“哦!他害什么病死的?”
姚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说得清呢?多半是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
“赶车吧,赶车吧!”乘客说,“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啦!”
车夫又伸出脖子,挺起身子,笨重地挥动他的鞭子。他有好几回转过身去看军官,可是军官闭着眼晴,分明不愿再听了。姚纳把车赶到维堡区,让乘客下车,再把车子赶到一个饭馆的附近停下来。
三个青年沿着人行道走过来,两个又高又瘦,一个挺矮,驼背。他们互相谩骂,他们的雨鞋发出一片响声。
“车夫,上巡警桥去!”驼背用破锣似的声音喊道,“我们三个人,二十个戈比!”
姚纳抖动缰绳,把嘴唇撮得啧喷地响。二十个戈比是不公道的,可他顾不得讲价了。青年们相互推着,骂着,拥上雪橇。
“得了,快点赶车吧!你就打算一路上都照这样赶车吗?要我给你一个脖儿拐吗 ”
“嘻嘻!”姚纳笑了,“好有兴致的爷!”
“呸!滚你的!”驼背愤愤地喊叫,“你到底肯不肯快点走啊,你这老不死的?难道就这样赶车,给它一鞭子!结结实实地抽它一鞭子!”
姚纳不住地回头看他们。等到他们的谈话有了一个短短的停顿,他又回过头去叽叽咕咕地说:
“这个星期我……嗯……我的儿子死了!”
“大家都要死……”驼背咳了一阵说,“赶车吧!车子照这么爬,什么时候才会到啊?”
“那么,你给他一点小小的鼓励——给他一个脖儿拐!”
姚纳回转身去,还想说说他儿子是怎么死的,可这当儿驼背轻松地嘘一口气,说谢天谢地,他们总算到了。
他又孤单了,寂静又向他侵袭过来。苦恼,刚淡忘了不久,现在又回来了,更为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姚纳的眼睛焦灼而痛苦地打量大街两边川流不息的人群:难道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连一个愿意听他讲话的人都找不到吗?人群匆匆地来去,没人理会他和他的苦恼。那苦恼是广大得无边无际,要是姚纳的胸裂开,苦恼滚滚地流出来的话,那苦恼仿佛会淹没全世界似的。姚纳看见一个看门人提着一个袋子,就下决心跟他攀谈一下。
“现在什么时候啦,朋友?”他问。
“快到十点了……你停在这儿做什么?把车子赶开!”姚纳只好把雪橇赶到几步以外,伛下腰,任凭苦恼来折磨他。
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爬起来,睡眼蒙胧地咳了几声,走到水桶那儿去。
“想喝水啦?”姚纳问他。
“是啊,想喝水!”
“那就喝吧。喝点水,身体好……可是,老弟,我的儿子死啦……听见没有?这个星期在医院里死的。真是怪事!”
姚纳看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影响,可什么也没有。那年轻小伙子已盖上被子,蒙头睡着了。老头儿叹口气,搔搔自己的身子。他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跟别人好好地谈过这件事。应当有条有理、有声有色地讲一讲,应当讲一讲他儿子怎样得病,怎样受苦,临死前说过些什么话,怎样去世的……
“出去看看马吧。”姚纳想。
他穿上大衣,走进马棚,他的马在那儿站着。
“你在嚼草吗?”姚纳问他的马,看着它亮晶晶的眼睛,“好的,嚼吧,嚼吧。对了,我呢,岁数大了,赶车不行啦,应当由我儿子来赶车才对,他可是个地道的马车夫,要是他活着多好。”
姚纳沉默一会儿,接着说:“是这么回事,小母马,库司玛姚尼奇下世了,他跟我说了一会,一下子就无缘无故死了。哪,打个比方,你生了个小崽子,突然间,那小崽子跟你告别,死了。你不伤心吗?
小母马嚼着干草,听着,闻闻主人的手,耐心地听。
姚纳讲得有了劲,就把心里的话统统讲给它听了。
(选自《契诃夫小说选》,有删改)
⑴根据文中内容,将故事补充完整。
姚纳向军人倾诉苦恼,军人闭着眼不听——( ① )——向看门人倾诉苦恼,看门人不听还赶他走——( ② )——最终姚纳和他的马儿倾诉苦恼,马儿耐心地听。
⑵小说开头第一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请从人物描写和修辞手法的角度来鉴赏文中画横线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契诃夫与曹文轩生活在不同时代,国度也不同,但他们的作品《苦恼》和《孤独之旅》却有相通之处,请结合资料链接说一说《苦恼》中的“马”和《孤独之旅》中的“鸭子”在文中的妙用?
【链接资料】鲁迅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那怎么才能更好的传递悲欢呢?小说家们往往会在创作小说时,挑选一些动物作为“道具”,《苦恼》中的“马”和《孤独之旅》中的“鸭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道具。道具可以代替人在主人公孤独时充当心灵的慰藉,同时它们常常还具有象征意义,暗示着人物的命运。但不管怎么选道具,都是为主旨服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夜里老鼠们要睡觉
[德国]沃尔夫冈.波尔契特
在孤零零的墙上开着一个窗洞,那张开的大口像是在打呵欠,被夕阳的余晖照射,呈现出一片又蓝又红的色彩。一团团尘云在东斜西至的烟囱残臂之间闪闪发光。瓦砾片堆成的荒野发着楞。
他闭着眼睛。突然眼前更暗了,他觉得有人走了过来,正站在他面前,黑,蹑手蹑脚。
这下他们发现我了!他想。
但是他眯起双眼只看到两条套着破旧裤子的腿,弯曲得相当厉害,以致于他的目光能从它们中间穿过去。他壮着胆子顺着裤腿往上瞄了一眼,认出这是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手里拿着一把小刀和一只篮子,指尖上沾着些土。
“你在这儿睡觉啊?”那人边问边俯视着他乱蓬蓬的头发。
尤尔根眯起眼睛,他的眼光从这人的两腿当中穿过,瞧着太阳,说:“不,我没睡,我要守在这儿。”
那人点点头:“是这样,为了这个,你带着大棍子对吗?”
“对。”尤尔根勇敢地回答,同时握紧了棍子。
“你在守着什么呐?”
“这我不能说。”他双手紧紧攥着那根棍子。
“是守着钱,对吗?”那人放下篮子,在裤子臀部上来回擦着小刀。
“不,根本就不是为了钱,”尤尔根轻蔑地说,“完全是另外一样东西。”
“哦,那是什么呢?”
“我不能讲,反正是别的东西。”
“好,不说,那我也就不告诉你篮子里装的什么?”那人用脚踢了一下篮子,啪地合上小刀。
“哼,篮子里装的什么我会猜,”尤尔根一脸鄙夷,“兔子草。”
“好家伙,真准!”那人十分惊讶地说,“你真是个机灵鬼。多大了?”
“九岁。”
“啊哈,瞧瞧,九岁了。那么你也知道三乘九等于几,是吧?”
“那还用说,”尤尔根答着,为了争取时间,他还补了一句,“这很容易。”他的目光从那人的两条腿中间穿过。“三乘九是吗?”他又问了一遍,“二十七,我一下就算出来了。”
“一点不错,我就有这么多兔子。”那人说。
尤尔根不由得张大嘴巴:“二十七只?”
“你可以去瞧嘛,不少还是仔兔呢,你不想去看看吗?”
“我可不能,我得守在这儿。”尤尔根犹豫着。
“老这样?夜里也这样?”那人问。
“夜里也一样,天天这样,一直是这样。”尤尔根抬头看着罗圈腿。“打星期六起就这样了。”他悄声说。
“你难道就没回过家?饿了总该吃吧。”
尤尔根拿起一块石头。下面放着半个面包,还有一个白铁盒。
“多可惜,”那人朝着他的篮子弯下腰,“你满可以安安静静地瞧瞧那些兔子,特别是那几只小的,或许你还能挑一只,可你却不能离开这里。”
“不,”尤尔根伤心地说,“不不。”
那人拿起篮子,直起身子。“那好吧,如果你非得呆在这儿的话——多可惜。”他转过身去。
“要是你能替我保密,”这时尤尔根急忙说,“是因为那些老鼠。”
罗圈腿缩回了一步:“因为老鼠?”
“是呀,它们吃死人,吃人,它们靠这活命。”
“谁说的?”
“我们老师。”
“那你就留神起老鼠来了?”那人问。
“才不是呢!”接着他用很低的声音讲道,“我的弟弟,他就躺在下面,就在这儿。”尤尔根用棍子指着倒塌的墙垣:“我们的房子遭到了轰炸,地下室里的亮光一下子没有了,他也不见了,我们还大声叫过他。他比我小好多,才四岁。肯定他还在这儿。他比我小好多。”
那人俯看着他乱蓬蓬的头发,突然说道:“那,你们老师就没有告诉你,夜里老鼠们要睡觉吗?”
“没有,”尤尔根轻声说,一下子显得很不耐烦,“这个他没有说过。”
“哟,如果他连这个也不知道,还算什么老师,”那人说,“夜里老鼠是睡觉的,夜里你可以放心回家,夜里它们总睡觉,天一黑就睡下了。”
尤尔根用棍子在瓦砾堆里戳出一个个小窟窿。这儿全是它们的小床,他想,全是小床。
“现在你明白了吧?”那人又说(他的罗圈腿显得很不安静),“我现在赶紧去喂我的兔子,等天一黑我就来接你。或许我还能带一只来,一只小的,还是,你说呢?”
尤尔根在瓦砾堆里戳出一个个小窟窿。
“全是小兔子,白的,灰的,灰白的。”
“我不知道,它们夜里是不是真的睡觉。”他轻声说着,看着罗圈腿。
那人翻过一堵堵断墙到了街上。“当然,”他在那里说,“你们老师应该卷铺盖滚蛋,要是他连这个都不知道。”
尤尔根站了起来,问:“我真能有一只兔子吗?一只白的成吗?”
“我找找看,”那人边走边喊,“可你一定要等着我,我带你回家,懂吗?我得告诉你父亲怎样做兔子笼,这事你们可得懂。”
“好。”尤尔根喊道。“我等着。天黑前我还得留意老鼠。我一定等着。”他又喊。“我们家里还剩有些木板。箱子板。”他叫道。
可是那人已经听不到这些了,他圈着雨条弯腿朝太阳跑去。黄昏把太阳染得血红,尤尔根还能看见阳光从那两条腿当中照射过来,两条弯弯的腿。还有那只篮子兴奋地摇晃着,里面是兔子草。青青的兔子草,因为瓦砾片而变得有些发灰。
【注】本文作者沃尔夫冈.波尔契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废墟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家。
⑴以下是按照“原因——结果”的逻辑关系梳理小说情节的结构图,请根据提示将①②处的内容补写完整。
⑵这篇小说的开头与《故乡》《变色龙》的开头(见“链接材料)有异曲同工之妙,回顾两篇课文的学习,分析本文开头环境描写的作用。
⑶沃尔夫冈.波尔契特用他的生花妙笔在短短的篇幅里塑造了尤尔根和“罗圈腿”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两个人物谁是小说的主人公呢?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5.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苦 闷
契诃夫(俄国)
我的苦闷向谁去诉说……
——题记
薄暮时分,天色一片昏暗。一片片硕大的湿雪懒洋洋地在方始点燃的路灯边飘舞,降落到屋顶、马背、人的肩头和帽子上,成为薄薄的一层松软的积雪。马车夫约纳一身雪白,宛如一个鬼影。他尽一个活人的躯体能达到的程度蜷缩起身子,坐在驾车人的座位上,纹丝不动,这时即使整个雪堆掉到他的身上,他似乎也不会觉得有必要把雪从身上抖掉……他的马也一身雪白,纹丝不动。它那静止不动和瘦骨嶙峋的身影,外加那棍棒一般直挺挺的四条腿,使它简直就像一块只消几文钱就能买到的马形饼干。
约纳和他的马一动不动地在这里已经很久。上午他们就出了马厩,可是还没有一个雇主。眼看着昏暗的夜色已经笼罩全城,苍白的灯光已显得明亮清晰,街上也变得热闹起来。
“马车,去维鲍尔格街!”约纳听到有人喊。他身子一颤,透过沾满雪花的睫毛缝看见一个穿着有风帽军大衣的军人。
“去维鲍尔格街!”军人又说了一遍。为了表示已经答应,约纳拉了拉缰绳,于是从马背和自己的肩头抖落下一层积雪……军人坐上了雪橇。约纳像鹅一样伸直了脖子,稍稍欠起身,扬起了马鞭,与其说这是出于需要,不如说是出于习惯。马也伸直了脖子,弯动自己棍棒似的腿,迟疑地挪动起来……
“你车也不会赶!靠右边!”军人没好气地说。一个赶四轮轿式马车的车夫骂他;一个跑过街的行人肩膀碰到了马脸,恶狠狠地瞪着他,同时掸掉袖子上的雪花。约纳在驾车人座位上如坐针毡,片刻不宁,两个臂肘左冲右撞,瞪着眼左顾右盼,疯了似的,似乎不明白身在何方,又为何会在此地。
“这些人都那么坏!”军人打趣说,“他们就一个劲地撞你,往你马蹄下面钻。他们是说好了的。”
约纳回头望了望坐车人,微微动动嘴唇……看来他想说话,可是喉咙里什么话也没有说出来,只有沙哑的咝咝声。
“怎么啦?”军人问。
约纳嘴一撇露出一丝笑容,喉咙使了使劲,才逼出了沙哑的话音:
“老爷……那个……我儿子这个星期死啦。”
“嗯!……怎么死的?”
约纳向坐车人转过整个身子,说道:“谁知道!说不定害了热病……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啦……是天数。”
“拐过去,死鬼!”黑暗里有人叫骂,“瞎了眼是不是,老狗?眼睛看着点儿!”
“走吧,走吧……”坐车人说,“照这样,我们明天也到不了。赶紧点儿!”
车夫又伸直了脖子,欠起身,做出很使劲的样子挥动着鞭子。随后他几次回过头去望车上人,但是那一位闭着眼,看样子没兴趣听他说话。
他把客人拉到维鲍尔格街后,把车停在一家饭馆边,在驾车人的位子上蜷缩着身子,又一动不动了……湿雪又把他和马染成了白色。过了一个小时,又过了一个小时……
人行道上响起套鞋踩地的橐橐声和彼此吵骂的声音,三个年轻人走了过来:其中两人个子高高瘦瘦,另一个长得矮小,是个驼背。
“马车,去警察桥!”驼子用发颤的声音喊道,“乘三个人……给二十戈比!”
约纳拉紧缰绳,嘴里吧嗒了几下。二十戈比的价钱不够公道,不过他顾不上价钱……无论一卢布还是五戈比,现在对他来说反正是一码事,只要有主儿就行……
“得了,出发!”驼子一面站稳身子,一面用发颤的声音说,嘴里吐出的气直往约纳的后脑勺上呵,“快点儿跑!看你那帽子,老兄!整个彼得堡找不出比这更差的帽子啦……”
“嘿嘿……嘿……”约纳笑出声来,“是破得不行啦……”
约纳感觉到背后驼子的身子在转动,喉咙里发出颤动的声音,他又一次回过头去喃喃说道:“这个星期……嗯……我儿子……死了!”
“咱们大家都会死……”驼子咳嗽过以后,擦擦嘴唇,舒口气说,“得了,你快点儿赶,快点儿赶!爷们,我绝对不能再这么乘下去了!什么时候他才能把我们送到哇?”
于是约纳与其说是感觉到,不如说是听到后脑勺上啪的一响。
“嘿嘿……”他笑道,“开心的爷们儿……祝你们身体健康!”
“赶车的,你有老婆吗?”一个高个儿问。
“我吗?嘿嘿……开心的爷们儿!如今我只有一个老婆,那就是湿漉漉的黄土……嘻……嘿嘿……也就是坟墓!……儿子呢,这不是,也死了,可我还活着……怪事,死神也会认错人……本该找我的,偏找上了我儿子……”
约纳转过头去想告诉他们儿子死去的经过。然而就在这时驼子说谢天谢地总算到了。
约纳收下二十戈比硬币后久久目送着三个游荡者,直到他们在一个漆黑的门口消失。他又成了孤零零的一个人。寂寞又向他袭来……刚平息下去的忧愁没过多久又浮上了心头,更强烈地充塞他的心口。
约纳不安而痛苦地打量着街头过往的人群——这成千上万的人里头会不会有一个人来倾听他诉说心中的苦闷呢?然而人们行色匆匆,既没有注意到他,也没有注意到他的苦闷……这苦闷硕大无朋,无穷无尽。如果约纳的胸口裂开,让这苦闷从胸口流溢出来,那么也许它会淹没整个世界;然而即便如此,人们依然看不见它。它巧妙地掩藏在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躯壳里……
……(此处有删节)
“去瞧瞧马吧,”约纳想,“睡觉总来得及的……说不定还睡多了呢……”
他穿上衣服,向马厩走去。
“你在嚼草?”约纳望着自己的马那发亮的眼睛问它,“好,嚼吧,嚼吧……既然挣不到买燕麦的钱,咱只好吃草啦……不错……我赶车已经嫌老了……应该让儿子来赶,而不是我……要是那样,他会是个地道的车把式……要是他还活着……”
约纳沉默了一会儿,又继续说下去:“如果那样,老弟,他可是干活的一把手……库兹马 约内奇没有了……死了……无缘无故地突然死了……打个比方,现在你有了一匹小马驹,那你就是小马驹的亲妈妈……再打个比方,偏偏这匹小马驹突然间死了……你说可怜不可怜?”
马儿嚼着干草,听着他说话,向它主人的手上呼着气……
约纳说得忘情起来,便把一切都说给它听……
(有删改)
⑴请你按照事情发生的顺序,对小说故事情节进行整理。
约纳在路边等雇主_ ⑴ 约纳拉三个年轻人去警察桥约纳在街头感受到苦闷__ ⑵

⑵阅读这篇小说时,你关注过文中的“雪花”吗?参考下列语句,结合文章内容,分点简要概括“雪”在本文中的表达作用。
A.一片片硕大的湿雪懒洋洋地在方始点燃的路灯边飘舞,降落到屋顶、马背、人的肩头和帽子上,成为薄薄的一层松软的积雪。
B.约纳拉了拉缰绳,于是从马背和自己的肩头抖落下一层积雪。
C.湿雪又把他和马染成了白色。

⑶结尾写马儿“嚼着干草,听着他说话,向它主人的手上呼着气”。如果马儿能听懂约纳的话,它会想些什么呢?请发挥你的想象,从马的视角来写一写马儿此时的心理活动,60字左右。

⑷读这篇小说时,小雨联想到了《登幽州台歌》。他觉得小说和诗歌的主题相似,都表达了孤独寂寞之情,小文则认为两文中主要人物的形象以及“苦闷”的内容都有较大差异。请你代小文具体阐明他的理解。
6.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风 波
契诃夫
玛宪卡 巴甫烈茨卡雅是库希金家的家庭教师。这一天她外面散步之后回到库希金家,不料碰上一场匪夷所思的风波。
玛宪卡瞧见男主人尼古拉 谢尔盖伊奇从她的房间里跑出来。他脸色通红,浑身发抖,径自从她身旁走过去,举起双手,叫道:“啊,这简直太可怕了!太野蛮!太卑鄙了!”
玛宪卡走进她的房间,女主人费多霞 瓦西里耶芙娜正在她桌子旁边站着,把她的毛线球、布块、纸片……放回她的针线袋里。见到女家庭教师苍白而惊讶的脸容,她有点慌了手脚,支支吾吾地说:“ 对不起,我……无意中弄撒了这些东西,……是我的袖子碰翻的。”库希金太太又说了几句别的话,走出去了。玛宪卡用惊愕的眼睛扫一眼她的房间。那个贮钱盒现在也被打开了。书架、桌面、床铺都带着新搜查过的痕迹。她在找什么呢?出了什么事呢?正好有个使女走进房间来,她才知道是女主人丢了一个值两千卢布的胸针。
“哦,可是为什么搜查我呢?”
“小姐,他们把所有的人都搜查遍了。我的东西也统统搜查过。他们把我们身上的衣服剥得精光,搜我们,上帝作证,小姐,我从来也没有到她的梳妆台跟前去过,更别说拿她的胸针了。不过,小姐,您用不着这么发抖,在您这儿什么也没找着!要是您没拿那个胸针,就用不着害怕。”
“可是要知道,这是欺负人!”玛宪卡愤懑得上气不接下气,“她有什么权利怀疑我,翻我的东西?”玛宪卡扑在床上,伤心地放声痛哭。“我要跑到所有的法官和辩护人那儿去!”玛宪卡想,不住地发抖。“我要向他们解释清楚,他们会相信我不可能是贼!”
到了吃饭的时候,女主人又气愤地说:“我不能容忍我家里有贼。钱我倒不心疼,可是偷我的东西,未免太忘恩负义!”玛宪卡忽然觉着喉头堵得慌。她从桌旁站起来。 尼古拉 谢尔盖伊奇皱起眉头,忍不住说:“何必去搜查她的房间!这件事,真的……办得多么不得当。对不起,费尼雅,根据法律,你没有任何权利进行搜查。”
“吃您的饭,不要管我的事!”费多霞 瓦西里耶芙娜说着,把叉子“当”的一响摔在她的菜碟上。 尼古拉 谢尔盖伊奇顺从地低下眼睛,叹口气。这时候玛宪卡已经回到她的房间里,扑在床上了。现在她已经不再感到恐惧,只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折磨着她,就是恨不得走到那边去,给那个女人一个清脆的耳光。可在现实生活里她只有一件事可做,就是赶快走掉,再也不在这儿多待一个钟头。不错,丢掉这个职位,又回到一贫如洗的父母身边去是可怕的,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她觉得这儿又气闷又可怕。玛宪卡跳下床来,动手收拾行李。 这时候,尼古拉 谢尔盖伊奇走进来。
“这是怎么了?”他指一指衣筐问道。“我明白。……只是您不该这样。……何必呢?您遭到了搜查,可是……这于您有什么妨害呢?您又不会因此吃什么亏。”
玛宪卡 没有说话,继续收拾行李。
“嗯。……您不说话?既是这样,我就替我的妻子道歉。我以贵族的身分承认,她办事鲁莽。”尼古拉 谢尔盖伊奇走来走去,叹口气,继续说:“我老实告诉你吧,胸针是我拿的!”尼古拉 谢尔盖伊奇很快地说。“看在上帝份上,您对外人一句话也别说!”玛宪卡又惊又怕,继续收拾行李。尼古拉 谢尔盖伊奇沉默了一忽儿,继续说。“这件事很平常!我缺钱用,她呢,不给。要知道,这所房子和这一切都是我父亲挣下的,这一切都是我的,就连那个胸针也是我母亲的,……全是我的!可是她都拿去了,霸占了一切东西……我恳切地请求您,请您原谅,而且……而且留下来吧。”
“不!”玛宪卡坚决地说,开始发抖。
“您这样一走,倒挺自在,可是我,唉唉!……这个地牢我连一步也迈不出去。我原想到我们一个庄园上去,可是那儿也到处都是我妻子的爪牙。”
“尼古拉 谢尔盖伊奇!”从大厅里传来费多霞 瓦西里耶芙娜的说话声。“阿格尼雅,去把老爷叫来!”
尼古拉 谢尔盖伊奇很快地站起来,往门口走去。“您留下来吧!您一走,整个这所房子里就连一张人脸也看不到了。这岂不可怕!”苍白而憔悴的脸上露出恳求的神情,可是玛宪卡否定地摇一下头。
过了半个钟头,她已经上路了。 (文章有删节)
⑴文章开头说玛宪卡碰上了“一场匪夷所思的风波”,联系全文说说这场风波有哪些情形“匪夷所思”?
⑵分别说说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字表现的人物心理。
①玛宪卡没有说话,继续收拾行李。
②他苍白而憔悴的脸上露出恳求的神情。
⑶男主人尼古拉 谢尔盖伊奇在文中起到怎样作用?
⑷根据文章最后一段小说的结局,联系全文内容,分析契诃夫的写作意图。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这篇小说,写了家庭教师尤丽娅结算工资时,被“我”故意刁难,却忍气吞声,逆来顺受,不懂得反抗的故事。
(2)①“满眼湿润”是因为“我”不断地克扣她的工资而觉得委屈、难过。
②“踱来踱去”是因为尤丽娅的懦弱、不懂得反抗而让“我愤怒,更觉得她的可悲。
(3)示例一:我选①,“羞怯”表现了尤丽娅的神态,说明她还觉得不好意思;“过了一下数”,体现了她内心的惊讶和不自信,不敢相信自己能拿到应得的报酬,充分说明她是一个“柔弱的人”。
示例二:我选②,小说题目为“最柔弱的人”,作者塑造了一个不懂得反抗的弱者,第 句话与小说的主题相呼应,照应题目,说明自始至终,尤丽娅一直是个柔弱的人,更能发人深省。
(4)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贴近生活,真实地再现了尤丽娅这个小人物的不幸与软弱,能让读者沉浸在故事中。更能让读者体会到“我”对尤丽娅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悲悯。以第一人称,更能表明作者对“病者”社会中像尤丽娅一样的不懂得反抗的弱者的同情,希望他们能振作起来。;

【解析】
(1)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的概括。这篇小说是以“我”的角度来叙述的,题目要求从尤丽娅的角度简要概括小说的情节,因此答题时不能写“我”如何如何,而是以“尤丽娅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概述出尤丽娅结算工钱时被“我”(雇主)故意刁难,她却忍气吞声,逆来顺受,不懂得反抗。
(2)本题考查人物心理的分析。要联系上下文的情节来分析。①尤丽娅 瓦西里耶夫娜左眼发红,并且“满眶湿润”。是因为“我”把她应得的八十卢布扣到了四十一卢布,她不敢反抗,又觉得委屈难过,要掉出泪来。②我一跃而起,开始在屋内“踱来踱去”。是因为“我把十一卢布递给了她……她接过去,喃喃地说:‘谢谢。’”她的懦弱,不懂得反抗,让“我”大为愤怒和不安,才激动得“踱来踱去”。
(3)本题考查句子的选用。当“我”把八十卢布递给她后,这两个句子表现的尤丽娅的态度是大相径庭的。两个句子都有道理,可选择你认为最合理的一种,结合尤丽娅的心理分析“她羞怯地过了一下数”或“她连数都没数”的原因,言之有理即可。
(4)本题考查小说叙事人称的赏析。要结合链接材料和全文加以分析。第一人称能更好地表现人性和社会,突出小说的主题等。第一人称叙述故事,让读者感到更真实地反映生活,能让人身临其境,更加沉浸在故事中。由于“我”是故事的另一主角,因此对尤丽娅的同情和悲悯更令人信服。第一人称的视角,更能让人目击到人性最脆弱的部分。以第一称,更能表明作者对“病者”社会中像尤丽娅一样的不懂得反抗的弱者的同情,希望他们能振作起来。
2.【答案】
(1)①对待朋友真诚、念旧;②虚荣、喜欢炫耀;③对待上级卑躬屈节、阿谀奉承、庸俗。
(2)①“胖子刚刚在火车站餐厅里用过午餐,他的嘴唇油亮亮的,像熟透了的樱桃。他身上有一股白葡萄酒和橙花的气味”与瘦子的“身上有一股火腿肠和咖啡渣的气味”进行对比,暗示胖子经济情况远远好于瘦子;②通过瘦子之口描述胖子的外貌穿戴:“还是那么一个美男子,跟从前一样!还是那样气派,喜欢打扮!”这也隐隐约约暗示了胖子的地位和身份不简单。
(3)①小说四处描写纳法奈尔的行为动作,通过行为动作反映心理。在知道胖子是三品文官之前有两处,“纳法奈尔犹豫一下,摘下帽子”“纳法奈尔犹豫一下,躲到父亲背后去了”。心里犹豫,不想太靠近。知道之后也有两处,“垂手直立,扣上了大衣上所有的纽扣”“喀嚓一声,收脚敬礼,把制帽掉到地上”。人物前后的言行形成纵向的对比,在强烈的反差中,实现了作者不置一词,让人物自曝其丑的客观、冷静的讽刺;②讽刺“三号人物”纳法奈尔,是从侧面烘托“一号人物”瘦子的形象。说明崇拜权力的思想意识已经深入了下一代。
(4)示例:①与小说的主旨有关:作者所要批判的就是等级分明的社会导致小人物心理变态的社会现实;②从写作角度来看:相比较于达官贵人,小人物的这种心理更具真实性、现实性和普遍性,通过瘦子更能折射出畸形的社会心态,易引起读者的心理共鸣;③就选材而言:打破传统的“批判达官贵人”的写法,以原本令人同情的小人物作为批判的对象,选材新颖,易引起读者的阅读期待,使文章更有可读性;④就表达效果而言:相比较于达官贵人,借小人物的畸形心理来抨击当时社会的等级分明,可使小说更具讽刺性、批判性与现实意义。
【解析】
(1)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概括。瘦子的个性特点,从其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来概括。①“我亲爱的!”接吻后瘦子开始道,“真没有料到!简直喜出望外!哎,你倒是仔细瞧瞧我!你呢,还是那么一个美男子,跟从前一样!还是那样气派,喜欢打扮!”可以看出他的真诚、念旧;②“升了八品文官,已经做了两年了,还得了一枚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薪金不高……咳,去它的!我妻子给人上音乐课,我呢,工作之余用木料做烟盒。烟盒很精致!我卖一卢布一个。若是有人要十个或十个以上,你知道,我就给他便宜点,好歹能维持生活。你知道,原来我在一个厅里做科员,现在把我调到这里任科长,还是原来那个部门……往后我就在这里工作了”可以看出他的虚荣、喜欢炫耀;③“瘦子脸色发白,目瞪口呆,但很快他的脸往四下里扭动,做出一副喜气洋洋的笑容。似乎是他的脸上,他的眼睛里直冒金星。他本人则蜷缩起来,弯腰曲背,矮了半截……他的那些箱子、包裹和硬纸盒也在缩小,皱眉蹙额。他妻子的长下巴拉得更长,纳法奈尔垂手直立,扣上了大衣上所有的纽扣……”可以看出他的卑躬屈节,阿谀奉承,庸俗。
(2)本题考查对伏笔的分析。此类题要在整体理解小说大意及时代背景的基础上,结合着前文中对胖子的外貌描写与瘦子的外貌描写相对比的具体内容分析作答。如文章第一段中,“胖子刚刚在火车站餐厅里用过午餐,他的嘴唇油亮亮的,像熟透了的樱桃一样。他身上有一股核烈斯酒和橙花的气味”与“瘦子身上有一股火腿肠和咖啡渣的气味”对比,暗示胖子经济情况远好于瘦子。以此类推即可。
(3)本题考查对次要人物作用的分析。找出描写的部分,如“纳法奈尔想了一会儿,脱下帽子”“纳法奈尔想了一会儿,躲到父亲背后去了”,可见对于父亲的“老朋友”,他是否尊敬还要“想一会儿”,“躲”的行为可见不愿亲近。但得知对方是三等文官后,“纳法奈尔挺直身体,做出立正的姿势,把他制服的纽扣全都扣上”“纳法奈尔呢,咔嚓一声,并脚立正,把制帽都掉在地下了”,可见他恭敬过常,也反映出前倨后恭的不正常心理,这些描写主要运用动作和细节描写。塑造他的目的是为了衬托出他父亲的形象,父亲对上级官员的谄媚与崇拜,已经深入到下一代孩子的心中。
(4)本题考查探究作者写作意图。探究时要立足文本,从选材、主旨、效果几方面作答。小人物的这种心理更具真实性、现实性和普遍性,通过瘦子更能折射出畸形的社会心态,易引起读者的心理共鸣;借小人物的畸形心理来抨击当时社会的等级分明,批判了等级分明的社会导致小人物心理变态的社会现实,使小说更具讽刺性、批判性与现实意义。
本篇小说讲述在尼古拉铁路的一个火车站上,两位朋友,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相遇了。他们是小时的朋友,中学的同学,两位老朋友互相拥抱,连吻了三次,然后彼此看着对方泪汪汪的眼睛,两个人都感到又惊又喜。后来瘦子开始介绍他的妻子和儿子,并回忆他们中学时的外号,讲到自己到这里来任科长,当得知胖子已经是三品文官并有两枚勋章时,瘦子突然觉得矮了半截,对自己身边的一切都是觉得相形见绌。并恭敬地称胖子为“您”“大人”,看到瘦子的诚惶诚恐、阿谀谄媚、低三下四的寒酸相,胖子伸出一只手告别,一家三口却都感到又惊又喜。小说讽刺了那些阿谀谄媚小人官员形象。
在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与概括时,要结合人物的个性特点,从其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等各个方面来概括。
3.【答案】⑴姚纳向三个青年倾诉苦恼,三人不听还奚落他 姚纳向车夫倾诉苦恼,车夫忙着睡觉不想听
⑵小说开篇描绘了一篇黄昏车马图,渲染寒冷悲苦的氛围。为小说设置冷酷的背景,折射当时社会的黑暗冷漠。衬托主人公在茫茫人海中的孤独、凄凉。为下文姚纳的悲惨生活做铺垫,又与结尾处人马倾诉的情景相呼应。
⑶①运用心理描写,姚纳不相信在这成千上万的人群当中,连一个愿意听他讲话的人都找不到,但人群匆匆地来去,真的没人理会他和他的苦恼,姚纳甚至感觉苦恼滚滚地流出来了。表达了姚纳无人可以倾诉“苦恼”的焦灼与绝望。②运用夸张手法,姚纳的苦恼大得无边无际,如果苦恼滚滚地流出来的话,还会淹没全世界。形象地写出了姚纳心中的“苦恼”的浩大以及姚纳内心的压抑。
⑷《苦恼》中没有人愿意听姚纳的诉说儿子死亡的事情,而小母马嚼着干草,闻着主人的手,静静地听着,安慰主人寂寞孤苦的心。《孤独之旅》中的杜小康离开了村庄、人群,等于失去了人文环境,在一次暴风雨中独自找鸭子,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了双重折磨,后来找到那十几只在芦苇荡里迷路的鸭子,杜小康依偎着它们睡到到天亮,这也是一种安慰。;
【解析】⑴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事件的概括能力。解答概括类试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在此基础上,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事件、结果等要素,以“谁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句式来概括。根据文中内容,本文的故事情节依次是:姚纳向军人倾诉苦恼,军人闭着眼不听;姚纳向三个青年倾诉苦恼,三人不听还奚落他;向看门人倾诉苦恼,看门人不听还赶他走;姚纳向车夫倾诉苦恼,车夫忙着睡觉不想听;终姚纳和他的马儿倾诉苦恼,马儿耐心地听。
⑵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环境描的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令、环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奠定感情基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某一故事情节埋下伏笔等。认真阅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可知小说开篇描绘了一篇黄昏车马图,渲染寒冷悲苦的氛围。为小说设置冷酷的背景,折射当时社会的黑暗冷漠。衬托主人公在茫茫人海中的孤独、凄凉。为下文姚纳的悲惨生活做铺垫,又与结尾处人马倾诉的情景相呼应。

⑶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可以从修辞、重点词语、描写方法、包含的哲理等方面入手。此题可从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的角度来分析,答题思路是:该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或修辞,怎么样地写出了人或物的什么特点,表现了怎样的心理或品质或情感等。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心理描写,姚纳不相信在这成千上万的人群当中,连一个愿意听他讲话的人都找不到,但人群匆匆地来去,真的没人理会他和他的苦恼,姚纳甚至感觉苦恼滚滚地流出来了。表达了姚纳无人可以倾诉“苦恼”的焦灼与绝望。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运用夸张手法,姚纳的苦恼大得无边无际,如果苦恼滚滚地流出来的话,还会淹没全世界。形象地写出了姚纳心中的“苦恼”的浩大以及姚纳内心的压抑。

⑷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含义的分析理解能力。“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理解词语的含义,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梳理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选文,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来理解。《苦恼》中没有人愿意听姚纳的诉说儿子死亡的事情,而小母马嚼着干草,闻着主人的手,静静地听着,安慰主人寂寞孤苦的心。《孤独之旅》中的杜小康离开了村庄、人群,等于失去了人文环境,在一次暴风雨中独自找鸭子,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了双重折磨,后来找到那十几只在芦苇荡里迷路的鸭子,杜小康依偎着它们睡到到天亮,这也是一种安慰。
4.【答案】(1)①房子遭轰炸,弟弟被埋在废墟下,尤尔根怕老鼠会吃死人。②那人(罗圈腿)告诉尤尔根夜里老鼠是睡觉的,并回家带兔子来接他回家。
⑵本文开头与《故乡》《变色龙》的开头一样,都是截取最典型的社会环境的一个横断面,既能反映出时代的特征,又有助于揭示小说人物的性格。“孤零零”的“窗洞”,“东斜西歪的烟囱残臂”“瓦砾片堆成的荒野”,寥寥几笔就真实再现了战争背景下的破败景象,有助于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精神闪光点。;
⑶示例1:主人公是尤尔根。小说主要是从尤尔根的视角进行叙述的;情节也是围绕尤尔根的行为展开;小说赞美了尤尔根执着勇敢、天真无邪、热爱亲人的品质。
示例2:主人公是那人(罗圈腿)。小说标题就是那人说的话;主要情节表现在那人对尤尔根的关注和关心上;小说主题意在表现对战争阴影下显现的人性光辉的礼赞,而这是主要是从罗圈腿这个人物身上体现的。;
【解析】略
5.【答案】(1)①约纳拉一位军人去维鲍尔格街 ②约纳向他的马儿倾诉心中苦闷
⑵①小说开篇写雪,描绘了一幅黄昏飞雪图,交代了故事背景,渲染寒冷悲苦的氛围,为小说设置凄凉冷酷的背景,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冷漠。
②文中反复写人和马身上的雪,进一步渲染氛围,衬托主人公在茫茫人海中的孤独、凄凉。
⑶参考:主人太可怜了。他老婆早已去世,唯一可寄托希望的儿子又突然病逝,他是多么孤独啊。可是,那些坐车的人有兴趣跟他开玩笑,却没有同情心来听他倾诉。这个社会太冷酷无情了。我能做些什么呢?但愿我的倾听和气息,能给他一点点温暖。;参考:《苦闷》中约纳是一个社会地位低下、苦苦挣扎、命运悲惨、憨厚老实、逆来顺受、孤寂凄凉、无处诉说苦闷的小人物形象。他的苦闷,是他渴望向人倾吐苦恼、与人交流情感,但在偌大的城市中,他却找不到一个关心同情他、能分担他的苦恼,哪怕只是愿意花一点点时间来听他倾诉的人,他只能在马儿身上实现他那小小的可怜的心愿。
⑷《登幽州台歌》中,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登楼远眺、凭古吊今、怀才不遇的文人形象。他的苦闷,在于感受到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还有对时事的感伤,因而在登台远眺时,感受到宇宙天地的浩茫宽广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不禁觉得孤独寂寞,悲从中来。;
【解析】略
6.【答案】⑴“匪夷所思”的情形有:女主人未经她的同意,搜查她的房间。胸针是男主人拿走的。而且胸针是男主人的母亲的。女仆对女主人搜查她们的房间,甚至剥光了衣服搜查都没有感到不满、愤怒。;(1)玛宪卡对女主人侵犯她的权利搜查她房间的不满;也有对尼古拉说她没有在搜查中没有吃亏的否定。她坚定地想要离开这个家庭,以避免再次受到侵害。
(2)“苍白”是写出了他的软弱,怕强悍的妻子,明知道妻子侵犯了自己的权利却不敢反抗;有对玛宪卡离去的遗憾;对周围的人不能意识到自己的权利、不能维护自己权利的悲哀。
⑶男主人公对女主人的顺从衬托了女主人费多霞的野蛮;他拿了胸针才引出了这场风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他的懦弱、忍气吞声与玛宪卡形成了对比,衬托了玛宪卡勇于维护自己的尊严。
⑷小说结局是玛宪卡离开了这个家,表明她懂得维护自尊。在她身上,寄予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希望人们有觉醒意识、反抗意识。但玛宪卡上路是“丢掉这个职位,又回到一贫如洗的父母身边去”,在整个无视人权的沙皇时代里,她是得不到应有的权利的。因此,文章也表达了作者对被侵犯者的同情。;
【解析】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这类题型,应先读懂文章,再找出关键的语段,结合题目要求答题即可。这里结合句子“他们把所有的人都搜查遍了。我的东西也统统搜查过。他们把我们身上的衣服剥得精光,搜我们”“看在上帝份上,您对外人一句话也别说”思考即可。
2.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揣摩能力。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要结合上下文内容,联系人物的言行等做综合的分析。因为人物的心理往往会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表现出来,因此借助这些描写,结合故事情节往往可以看出人物的心理活动。这里应结合重点词语和语境分析。如(1)玛宪卡对女主人侵犯她的权利搜查她房间的不满;也有对尼古拉说她没有在搜查中没有吃亏的否定。她坚定地想要离开这个家庭,以避免再次受到侵害。
(2)“苍白”是写出了他的软弱,怕强悍的妻子,明知道妻子侵犯了自己的权利却不敢反抗;有对玛宪卡离去的遗憾;对周围的人不能意识到自己的权利、不能维护自己权利的悲哀。
3.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思考小说中人物作用的能力。小说中的人物有主要人物、次要人物(陪衬人物)线索人物等。主要人物,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几个在作品中居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是矛盾冲突的主体。主人公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直接体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写次要人物是为了引出主要人物,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线索人物可以是文章的线索,起贯穿全文的作用。人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通过分析可知:男主人公对女主人的顺从衬托了女主人费多霞的野蛮;他拿了胸针才引出了这场风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他的懦弱、忍气吞声与玛宪卡形成了对比,衬托了玛宪卡勇于维护自己的尊严。
4.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主题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要读懂文章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等去把握文章的主题。 小说结局是玛宪卡离开了这个家,表明她懂得维护自尊。在她身上,寄予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希望人们有觉醒意识、反抗意识。但玛宪卡上路是“丢掉这个职位,又回到一贫如洗的父母身边去”,在整个无视人权的沙皇时代里,她是得不到应有的权利的。因此,文章也表达了作者对被侵犯者的同情。
第 页,共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