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鱼我所欲也
一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答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①.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②作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③.贼闻其善画,使图④所掳妇女。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实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⑤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⑥也。
【注】①小史:书童。②工:擅长。③陷贼:落入金人之手。④图:画。⑤士大夫:指官 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⑥笔:笔迹,手迹。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作马\几能乱真。
B.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作马\几能乱真。
C.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作马\几能乱真。
D.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作马\几能乱真。
3.语段【甲】中画线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语段【乙】中,赵广所做的哪件事最能体现语段【甲】的什么观点?请用自己的话陈述。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答题。
叔向贺贫
叔向见韩宣子①,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②,无以从二三子③,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④,其宫不备其宗器⑤,宣其德行,顺其宪则⑥,使越⑦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及桓子⑧,骄纵奢侈,贪欲无艺,宜及于难,而赖其父之德以没其身⑨.及怀子⑩,改桓之行,而修 武之德,终免于难。夫郤昭子 ,其富可敌国,其家半三军 ,恃其富宠,以泰 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此皆唯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承其德矣是以贺。 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 不暇,何贺之有?“于是宣子拜,稽首 。
——节选自《国语》
注释:①韩宣子:名起,晋国的卿。②实:这里指财富。③二三子:指晋国的卿大夫。④无一卒之田:没有一百人所有的田亩,形容面积小。⑤宗器:祭器。⑥宪则:法制。⑦越:本意为高扬,这里指传播。⑧桓子:栾武子的儿子。⑨以没其身:终生没有遭到祸患。⑩怀子:桓子的儿子。 修:研究,学习。 郤(xì)昭子:晋国的卿。 其家半三军:他家里的佣人抵得过三军的一半。 泰:过分、过甚。 吊:忧虑。 稽首:顿首,把头叩到地上。
1.下列对句中加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宣子忧贫 忧:忧愁 B. 诸侯亲之 亲:亲近
C. 宜及于难 宜:应当 D. 而患货之不足 货:财富
2.为文中斜体加粗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承其德矣是以贺
B. 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承其德矣/是以贺
C. 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承/其德矣是以贺
D. 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承其德矣/是以贺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宣子认为自己太穷了,没办法与其他富有的卿大夫交往。
B. 栾武子的儿子不像父亲那样正直谦逊。
C. 郤昭子因为太富有,遭人暗算,死于非命。
D. 叔向担心韩湘子的德行不够而非财产不足。
4.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①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②则甘而不固,疾则苦③而不入,不疾不徐,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节选自《庄子 天道第十三》)
注释:①轮扁:制造车轮的人。②徐:宽松。③苦:滞涩。
1.下列对句中加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轮扁斫轮于堂下 斫:用刀斧砍 B. 释椎凿而上 释:放下
C. 徐则甘而不固 甘:甜 D. 有数存焉于其间 数:技术
2.为文中斜体加粗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B. 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C. 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D. 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3.下列对文本说明的道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靠自己从实践中摸索出规律。
B. 时代不同,不能泥古不化,要懂得变通。
C. 要心手相应,手中所做要能符合心中所想。
D. 圣人的书是古人的糟粕,人读后会贻害无穷。
4.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
四、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 鱼我所欲也》)
(二)十月癸丑,贼攻城,士病不能战。城遂陷,巡与远①俱执②.巡众见之,起且哭,巡曰:“安之,勿怖,死乃命也。”众不能仰视。子琦③谓巡曰:“闻公督战,大呼辄眦裂血面,嚼齿皆碎,何至是?”答曰:“吾欲气吞逆贼,顾力屈耳。”子琦怒,以刀抉其口,齿存者三四。巡骂曰:“我为君父死,尔附贼,乃犬彘也,安得久!”子琦服其节,将释之。或曰:“彼守义者,乌肯为我用?且得众心,不可留。”乃以刃胁降,巡不屈,呼曰:“男儿死尔,不可为不义屈!”
(节选自《新唐书 张巡传》,有删改)注:①远:指许远。安史之乱时,任睢阳太守,后与张巡合守孤城,城陷被掳往洛阳,至偃师被害。②执:逮捕,捉拿。③子琦:指尹子琦。安史之乱中安庆绪部将。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贤者能/勿丧耳
C.得之/则生
D.行道之人/弗受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请结合两个语段的内容,谈谈你对张巡的“义”的理解。
五、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卫律知武终不可胁,白①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③上无人处,使牧羝④,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⑤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⑥不至,掘野鼠去⑦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汉书 李广苏建传》,有删改)
【注】①白:禀告,报告。②旃:通“毡”,毛织物。③北海:现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当时属匈奴的北境。④羝(dī):公羊。⑤常惠:人名,苏武的随从之一。⑥廪食:公家供应的粮食。苏武作为汉朝的使臣,匈奴理应供给吃的用的。⑦去:即“弆”(jǔ)。收藏。⑧节旄(máo):节杖上用牦牛尾做的饰物。
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B.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C.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D.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______
A.甲文中列举“不食嗟来之食”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两个例子,事例典型,无可辩驳,有力论证了保持本心的重要性。
B.甲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乙文是一篇人物传记,通过详细记叙苏武被幽禁时忍受的种种磨难,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苏武这一人物。
C.甲文用“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来强调人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乙文中的苏武堪称孟子眼中的“贤者”。
D.甲文首先阐明了“义”重于“生”,在阐述这一层道理时,孟子先从反面论述了“义重于生”,继而再从正面假设,提出质问。乙文中“匈奴以为神”表现了匈奴人对苏武的敬重。
4.试用甲文作者的观点,结合乙文内容,说说你眼中的苏武。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孟子 鱼我所欲也》)【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①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②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 贵义》)【注释】①冠履:帽子和鞋。 ②请:请教。 ③一言:一句话,指关系到义与不义的一句话。
1.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B.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C.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D.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鱼,我所欲也 欲: ______
②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 ______
③万事莫贵于义 于: ______
④予子天下 予: ______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乙文提出了什么论点?是怎样层层深入论证的?请引用原文作答。
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说苑》)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故不为苟得也: ______ ②孔子闻之 : 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
A.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C.曾子/衣敝/衣以耕
D.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4.甲文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______ ;这一观点在乙文中曾子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从“ ______ ”这一态度可看出来。
根据两文的观点,试结合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八、文言文比较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 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崖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②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节选自《宋史 文天祥传》
【注释】①弘范:元军元帅。 ②泫然:水滴下的样子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______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______
③使为书招张世杰 ______
④能改以事宋者事皇上 ______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3.请结合文体特点,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曹植说:“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苏轼说:“知人得数士,重义忘千金”。请你结合以上两文指出“义”的内涵,并谈谈今天我们是否还有坚持这种“义”的必要。
九、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①,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②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①贾(gǔ):做买卖。②召(shào)忽:齐人。与管仲一起事奉公子纠,公子纠被杀后召忽也自杀。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分财利多自与 吾与汝毕力平险 B.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至于负者歌于途
C. 召忽死之 水陆草木之花 D. 生我者父母所 识穷乏者得我与
2.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下划线词。
①吾始困时(_____________)
②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_____________)
③知时有利不利也(_____________)
④吾尝三战三走(_____________)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选文中的鲍叔是一个怎样的人?
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
范文正公仲淹悴①,依睢阳②朱氏家,常与一术者③游。会术者病笃④,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⑤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尔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⑥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⑦。
(选自《东轩笔录》)
[注]①悴:困苦。②睢(suī)阳: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③术者:术士,古代大多指有一定技能的人。④病笃:病重。⑤内:同“纳”,放入。⑥俾(bǐ):使。⑦宛然:依然如故。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注]①还(xuán):同“旋”,转身。②炯戒:明显的警戒。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
①所恶有甚于死者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会术者病笃
④今汝成立
2.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文正怀中。
试用[甲]文的主要观点,结合[乙]文内容,简要评价范仲淹。
十一、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告子曰:“性犹湍水①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③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④;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选自《孟子 告子》)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
【甲】【乙】两语段皆出自《孟子》,请简要谈谈【乙】文中的观点与【甲】文中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十二.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①,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②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①贾(gǔ):做买卖。②召(shào)忽:齐人。与管仲一起事奉公子纠,公子纠被杀后召忽也自杀。
1.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中的鲍叔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景公:齐景公。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③陛:宫殿的台阶。④逸:安乐,安闲。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1)万钟于我何加焉( )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3)公被狐白之裘( )
(4)乃令出裘发粟( )
2.翻译下列句子。
(1)此之谓失其本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段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段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和解析
一.【答案】1.D。
2.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3.D。
4.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舍鱼而取熊掌这个比喻来阐述舍生取义的观点。 5.赵广拒画;舍生取义的观点。
【解析】1.此题主要考查一词多义。
A.加:好处/虚报;
B.得:得到/同“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
C.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
D.于:两个“于”都是介词,表比较。
故选:D。
2.此题主要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重点词语:万钟,高位厚禄。何加,有什么益处。句意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3.此题主要考查句子停顿。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常常让赵广在身边伺候,时间长了赵广就擅长画画了,他尤其擅长画马,几乎可以以假乱真。所以停顿应为: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
故选:D。
4.此题主要考查论证方法的判断与分析。细读画线句,句意为: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由此可知,这句话把“义”比作“熊掌”,把“生”比作“鱼”,这是比喻论证,化抽象为形象,证明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5.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从文中的“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可以概括出:赵广拒画,这件事可以看出赵广具有威武不屈,正气凛然,宁死也不屈服的英雄气概等。
译文
【甲】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乙】
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常常让赵广在身边伺候,时间长了赵广就擅长画画了,他尤其擅长画马,几乎可以以假乱真。建炎年间,大宋被金军攻破(赵广被抓住)。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让他画抢来的妇女。赵广毅然推辞说不能画,那些金兵用刀子威胁(他),(赵广)不服从,(金兵)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打发他离开。而赵广一直都是用左手作画的。平定叛乱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过了几年,赵广死了,现在有地位的文人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广的手笔。
词义积累:
穷
欲穷其林(穷尽,动词)
而不其所穷(尽头,名词)
乐亦无穷也(穷尽,形容词)
穷冬裂风(深)
所识贫乏者得我与(贫穷)
【答案】1.A;2.B;3.C;
4.如果不担心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有误,句意为:韩宣子正为贫困而担心。忧:担心。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先分析这个句子各成分间的关系,理出这个句子的主干,明白主语、谓语、宾语各是什么。再按照主语与谓语之间停顿,谓语与宾语之间停顿的原则进行划分,这样一个句子最明显的朗读节奏就划分出来了。
这个句子的大意是“现今你有栾武子的清贫境况,我认为你能够继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贺”,据此断句为: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承其德矣/是以贺。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梳理语段内容,结合选项,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即可。
ABD.正确;
C.有误,根据“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可知,材料只交代了郤昭子的下场,并没交代死亡原因,“郤昭子因为太富有,遭人暗算,死于非命”和材料不符;
故选:C。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有:忧,担心。建,建立。货,财物。吊,哀怜。句意为:如果不担心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
参考译文:
叔向去拜见韩宣子,韩宣子正为贫困而担心,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
宣子说:“我有卿大夫的名称,却没有卿大夫的财富,没有什么荣誉可以跟其他的卿大夫们交往,我正为此发愁,你却祝贺我,这是什么缘故呢?“
叔向回答说:“从前栾武子没有一百顷田,家里穷的连祭祀的器具都备不齐全;可是他能够传播德行,遵循法制,名闻于诸侯各国。各诸侯国都亲近他,一些少数民族都归附他,因此使晋国安定下来。传到桓子时,他骄傲自大,奢侈无度,贪得无厌,犯法胡为,该当遭到祸难,但依赖他父亲栾武子的余德,才得以善终。传到怀子时,怀子改变他父亲桓子的行为,学习他祖父武子的德行,最终凭这一点免除灾难。那个郤昭子,他的财产抵得上晋国公室财产的一半,他家里的佣人抵得上三军的一半,他依仗自己的财产和势力,在晋国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最后他的尸体在朝堂上示众,他的宗族在绛这个地方被灭亡了。现今你有栾武子的清贫境况,我认为你能够继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贺;如果不忧愁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宣子于是下拜,并叩头。
【答案】1.C;2.A;3.D;
4.我不能把这个规律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学得到,因此年纪七十了却还要在年老时砍制车轮。;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释义。
ABD.正确。
C.有误,句意:轮眼砍得宽大就松滑而不牢固。甘,松滑。
故选:C
2.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古代的人们那些不能传授的东西都一起消失了,既然这样,那么您所读的书,也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故正确停顿应为: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故选:A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看法偏激,不符合原文的意思。
故选:D
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重点词语:以,把。喻,使……明白。句意:我不能把这个规律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学得到,因此年纪七十了却还要在年老时砍制车轮。
参考译文:
齐桓公在堂上书,轮扁在堂下砍制车轮。轮扁放下锤子、凿子走上来,问齐桓公说:“冒昧的问一下,您所读的是什么书呢?”齐桓公回答说:“圣人的书。”轮扁又问:“那圣人还活着吗?”齐桓公说:“已经死了。”轮扁说:“既然这样,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齐桓公说:“我读书,一个做车轮的人怎么能妄加议论呢?要是能说出道理来还可以饶恕,要是说不出道理来就处死。”轮扁说:“我用我从事的工作观察出这样的道理。砍制车轮,轮眼砍得宽大就松滑而不牢固,轮眼砍得窄小就涩滞安插不进,不松不紧,从手中做出的活,正符合心中摸索出的规律。这种火候嘴里说不出来,但是有个规律存在其中。我不能把这个规律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学到,因此年纪七十了却还要在年老时砍制车轮。古代的人们那些不能传授的东西都一起消失了,既然这样,那么您所读的书,也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四、【答案】1.B
2.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3.语段(一)的论点是“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即在“生”与“义”之间产生矛盾时,要舍生取义。语段(二)的张巡被俘虏后,说出“我为君父死”,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从他面对敌人拿刀威胁自己时的话语“男儿死尔,不可为不义屈”可以看出,张巡在生面前,选择了民族大义,他的这些做法诠释了语段(一)“舍生取义”的观点。
【解析】1.此题主要考查句子停顿。
ACD.正确。
B.有误,句意为: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正确停顿应为:贤者/能勿丧耳。
故选:B。
2.此题主要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重点词语:乡,同“向”,先前,从前。为,为了。受,接受。得,同“德”,感恩,感激。句意: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3.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在理解两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认识来谈即可。结合语段(一)内容,从“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中可知,孟子认为的“义”是比生命更重要的大义、正义,能给予人不苟且偷生、不避祸患的勇气。结合语段(二)文内容,从“我为君父死”中可知,张巡认为的“义”是爱国;从“以刃胁降,巡不屈”“男儿死尔,不可为不义屈”,可以看出他在生面前,选择了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
译文:
(一)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位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如果不停止的话,)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即羞恶之心。
(二)十月初九,贼攻城,将士伤病不能作战。城被攻陷,与许远一起被俘。张巡的将士见到了,起立而哭,张巡说:“大家镇静,不要怕,死是命中注定的。”大家都不能仰面正视。尹子琦对张巡说:“听说您督战时,大声呼喊,往往眼眶破裂血流满面,牙也咬碎,何至于这样呢?”张巡答说:“我要用正气消灭逆贼,只是力不从心而已。”尹子琦怒,用刀撬开他的口,发现只剩三、四颗牙齿。张巡骂着说:“我为君父而死,你投靠叛贼,乃是猪狗,怎能长久!”尹子琦佩服他的气节,想要释放他。有人说:“他是谨守节义的人,怎肯为我所用?而且他得军心,不可留。”于是以刀胁迫投降,张巡不屈服。张巡呼叫:“男儿一死而已,不能向不义的人投降!”
五.【答案】1.C;2.①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②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
3.D
4.甲文作者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乙文通过详细 记叙苏武在匈奴经受种种生活上的磨难,终不投降,表现出苏武是一个坚贞、顽强、心中有“义”的人。
【解析】1.此题主要考查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依据大意断句为: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故选:C。
2此题主要考查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有:非独,不仅;是,这样的;心,思想;句意: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②句中重点词有:使,派;牧,放牧;羝,公羊;乃,才。句意: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
3.此题主要考查文章内容的把握,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ABC.正确;
D.有误,【甲】文先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再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然后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故选:D。
4.此题主要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细读两则文本,正确翻译后可分析作答。乙文中苏武在匈奴生活的时间里受尽了种种磨难,但他一直没有投降,是因为他心中是忠于大汉王朝的,这就是甲文中所说的“舍生取义“。据此分析可作答。
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位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如果不停止的话,)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即羞恶之心。
【乙】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
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文言知识积累:
患: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忧虑)
2、无冻馁之患。(忧患)
3、为乡人所患。(当作祝害,认为是……祸害)
六.【答案】1. D
2.①要,想要。 ②通“避”,躲避。 ③比 ④给,送给。
3.①不仅(不单)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②什么原因(为什么)?就是因为帽子和鞋子不如(比不上)手脚珍贵。
4.乙文首先提出论点“万事莫贵于义”.然后层层深入,分别阐述了“冠履不若手足之贵”、“天下不若身之贵”、“义贵于其身”的观点,最后再次强调论点。
【解析】1.此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题要先解析句意,再划分朗读节奏,注意应符合古人朗读习惯。
本句句意为: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脚,你愿不愿意做呢?根据句意节奏应划分为: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故选D。
2.此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意思。
①句意为: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欲:要,想要。
②句意为: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辟:通“避”,躲避。
③句意为: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于:比。
④句意为:给你天下。予:给,送给。
3.此题主要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的重点词有:独:只,仅;是:这;心:思想;丧:丢失;耳:罢了。句子翻译为:不仅(不单)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②句中的重点词有:故:原因;冠履:帽子和鞋子;贵:珍贵;句子翻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就是因为帽子和鞋子不如(比不上)手脚珍贵。
4.此题主要考查文章论证思路的分析。通读全文,了解本文的大意后可知,乙文中墨子首先提出论点“万事莫贵于义”观点,然后主要以举例论证的方式,来分析原因,最后得出结论“万事莫贵于义也”。引用文中的具体语句,将分析的过程表述清楚即可。
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乙)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如果)现在对某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脚,你愿不愿意做呢?这人一定不愿意做。为什么?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脚珍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呢?’这人一定不愿意做。为什么?就因为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而为了争论一句话就互相厮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还要珍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文言实词“患”的用法:
①忧虑,担心。
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祸害,灾祸。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伶官传序》);
③疾病,毛病。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七.【答案】1.①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②这件事
2.。即使国君对我有恩赐,不骄傲地对待我,但我能不敬畏他吗?
3.C
4.。舍生取义(写原句亦可得分)“不受”
5.示例一:当面对人生的重要抉择时,要明辨是非,树立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
示例二:为人处世要廉洁自律、不贪不沾。
【解析】1.此题主要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②句意为:孔子知道了这件事;之:这件事。
2.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纵:纵使;我骄:宾语前置,对我显露一点骄色;畏:害怕。句子翻译为:纵使国君赏赐了我土地,也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
3.此题主要考查划分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C项中,“曾子(名参)衣敝衣”为主语,后面断句;“以耕”为谓语,故断句为: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句子翻译为: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
4.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的观点和理解人物的品质。第一问:阅读甲文,了解内容,从“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中可知,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舍生取义;第二问:阅读乙文,了解内容,从“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中可知,赞扬了曾子不受别人施舍廉洁自律的高贵品质。
5.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信息。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来提炼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即可。
阅读甲文,了解内容,从“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等语句中提炼即可。阅读乙文,了解内容,从“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等语句中提炼即可。
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乙】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片地,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曾子坚决不接受。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接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纵使国君赏赐了我土地,也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曾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从曾参的话来看,是足够用来保全他的气节操守的。”
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躲避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指感激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动词作名词
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八、【答案】
1.祸患,灾难;2.同“德”,感恩、感激;3.写;4.侍奉
2.②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2分,得分点:万钟、加)
②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却教唆别人也背叛他的父母,这可能吗?(2 分,得分点:捍、叛)
3.甲文:通过比喻引出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乙文:以时间为顺序,通过对话、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
4.“义”指正义、道义(或是“有利于人民和国家的大义”)。今天有坚持这种“义”有必要。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持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
【参考译文】
文天祥被押至潮阳,见张弘范时,左右官员都命他行跪拜之礼,文天祥没有拜。弘范于是用宾客的礼节接见他,同他一起入崖山,要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却教唆别人也叛离他的父母,这可能吗?”张弘范坚决索要书信,文天祥于是写了《过零丁洋》诗给他。这首诗的尾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着把它放在一边。张弘范攻破崖山后,元军大摆酒宴犒军。张弘范说:“你的国家已经灭亡,你作为丞相的忠心孝义都尽到了,若能改变态度像侍奉宋朝那样侍奉大元皇上,将不会失去宰相的位置。”文天祥潸然泪下,说:“国家灭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弘范认为他的话合乎正义,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
【答案】1.D;
穷困;谋划;时机;逃跑;
鲍叔不认为我没有羞愧之心,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耻,而以功名不能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
鲍叔是一个轻利重才、知人识人的贤士。
【解析】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能力。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很多,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文言虚词的意义要归类总结并熟记于心。做题时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
A项,前者为动词,相当于“要”;后者为连词,可解释为“和”。故A不合要求。
B项,前者为介词,“被”;后者为介词,“在”。故B不合要求。
C项,前者为代词;后者为结构助词,“的”。故C不合要求。
D项,“者”的意思都是“……的人”。故D符合要求。
故选D。
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释文言词语,要熟记课文注释,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注意“走”属于古今异义,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
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中重点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常考题。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这里应注意“耻”“羞”“显”等关键词的理解。
4.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结合对管仲的话的分析可知,鲍叔是一个轻利重才、知人识人的贤士。
十.【答案】1.①讨厌,憎恨 ②假如,假使 ③适逢,正赶上 ④长大成人;
2.①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②就把这秘方和炼成的一斤白金封好,放在范仲淹怀中。
3.[甲]文的主要观点是“舍生取义”,[乙]文中范仲淹虽然贫困,面对秘方和白金毫不动心,多年后将秘方和白金交付死者的儿子,为人正直,守承诺。范仲淹坚持自己的做人准则,知羞明耻,是心中有“义”的人。
【解析】1.文言词语除了识记积累,通过知识迁移来解答,还可以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如“恶”可以联系成语“深恶痛绝”来理解;“成立”放在现在,表某机构建成,放在文章的具体语境中,“成立”的主语是人称代词“汝”,此处的“成立”应理解为“长大成人”。
2.①注意重点词“独”“是心”“皆”“耳”的翻译。
②注意重点词“以”“其”“成”“内”的翻译;倒装的部分需要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把“白金一斤”调整为“一斤白金”。
3.先明确[甲]文的观点,文中的关键句“舍生而取义者也”即文章的主要观点,然后从[乙]文中选取能体现范仲淹性格特点的细节,如“范文正公仲淹悴”“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等,再对范仲淹进行评价。
[参考译文]
[乙]范仲淹年轻时贫穷潦倒,寄居在睢阳一个姓朱的人家里,经常与一个术士交游。正赶上那个术士病重,(术士)便请人叫来范仲淹,告诉他:“我善于把水银炼成白金,我的儿子年纪小,不能把这个秘方交托给他,现在我把它交给你。”就把这秘方和炼成的一斤白金封好,放在范仲淹怀中。范仲淹刚想推辞,那个术士已气绝而死。后来过了十几年,范仲淹当上了谏官,当年那个术士的儿子长大了,范仲淹把他叫来说:“你的父亲会使用神术,当年他过世的时候,因为你年纪还小,所以就让我先保管秘方和一斤白金,现在你已经长大了,应当把这些东西还给你。”便拿出那个秘方和白金一起交给术士的儿子,那个密封的标志完好如初。
十一.【答案】1.⑴假使人们喜爱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手段)不能采用呢?
⑵水的确不分向东流向西流。也不分向上流向下流吗?
2.【甲】文观点:舍生取义,【乙】文观点:人性本善。【乙】文是关于人性的探讨,而【甲】文则是关于人的“本心”的探讨,提醒人们不能失其本心。
【解析】1.此题主要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翻译时要注意“于”“如使”的解释。
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两篇文章作者不同观点的比较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反复诵读原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联系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观点,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阅读原文可知, 【甲】文观点:舍生取义,【乙】文观点:人性本善。【乙】文是关于人性的探讨,而【甲】文则是关于人的“本心”的探讨,提醒人们不能失其本心。
【答案】 1.鲍叔不认为我没有羞愧之心,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耻,而以功名不能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
2.鲍叔是一个轻利重才、知人识人的贤士。;
【解析】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中重点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常考题。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这里应注意“耻”“羞”“显”等关键词的理解。
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结合对管仲的话的分析可知,鲍叔是一个轻利重才、知人识人的贤士。
【答案】1.⑴有什么益处;⑵同“德”,感恩、感激;⑶同“披”,披着,穿着;⑷发放。
2.⑴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⑵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却知道百姓的饥饿。
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这就是失去本心的表现。
作为君王要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不可高高在上,那样就会失去民心。;
【解析】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实词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常用实词含义推断的方法,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成语对照法等。此题注意 2.同“德”,感恩、感激;3.同“披”,披着,穿着。
2.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应当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把握文言句子里面的重点词汇和特殊句式,句意要通顺连贯。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注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可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语句畅达。本题翻译时要注意1.句中,“其”“本”2.句中,“闻”“知”等词的正确翻译。
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此题 读懂文意,了解作者在本文所表达的主要思想,结合句子理解作答。
4.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及主题的理解能力。此类型题要求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也可以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然后自己概括总结。 抓住文中“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的句子,从如何“得民心”的角度理解即可。
第 页,共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