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第五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地理试题
本试卷共4页,18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第I卷 选择题(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证实,太阳在2017年9月6日晚连续爆发两次“闪焰”(太阳耀斑大爆炸),其爆炸等级打破12年来的观测纪录,并伴随着高能带电粒子流抛射(CME)。专家表示此次CME抛射的粒子流会抵达地球并造成较大影响。完成下面1-2小题。
1.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闪焰”发生于光球层 B.“闪焰”发生时,CME格外强烈
C.CME发生于色球层 D.CME发生地温度低于“闪焰”发生地
2.若2017~2018年是太阳活动高峰年段,则上一个活动高峰年段约是( )
A.2005~2006年 B.2006~2007年 C.2028~2029年 D.2010~2011年
在天气晴朗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一条白色的亮带横跨整个天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银河”。银河系包括1000~4000亿颗恒星和大量的星团、星云以及各种类型的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它的形状像一个盘子,厚度约2000光年,直径约10万光年。据此完成下面3-4小题。
3.充斥在宇宙空间中的大量星际物质会阻挡光线,因此,人类在夜晚用肉眼能观察到的星星一般不超过6000—7000颗。我们用肉眼看到的星星大多数属于(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4.科学家模拟出了一个在银河系中可能孕育生命的外星天体“蓝月亮”,它可能( )
A.有大量的固态水 B.与太阳距离适中
C.有适合生命呼吸的大气 D.所绕转的行星为其提供充足的热量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震中位于29.59°N,102.08°E,距泸定县39千米,距成都市226千米。中国地震预警网通过预警终端、手机APP第三方平台等渠道,为成都地区提前56秒发送地震预警信息。据此完成下面5-7小题。
5.泸定地震震源位于( )
①软流层②上地幔③地壳④岩石圈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与泸定相比,成都市( )
A.震级高 B.烈度小 C.距震中近 D.震源深度大
7.此次地震发生时,地震预警网能提前发送地震预警信息利用的原理有( )
①纵波传播速度较横波慢②纵波传播速度较横波快③地震波传播速度较电波慢④地震波传播速度较电波快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下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曲线和地球内部结构(①—④为地球内部圈层,甲、乙表示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连续面)示意图和某次火山喷发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8-10小题。
8.下列对地球内部圈层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层厚度分布不均匀 B.②内部物质组成均匀
C.③呈固态 D.④由硅酸盐类矿物组成
9.关于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叙述正确的是( )
A.发生深源地震时,地震波向上经过甲界面,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加快
B.地震波依次经过①②的分界面时,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突然加快
C.横波的速度比纵波快
D.经过乙处界面,纵波消失,横波速度减慢
10.火山喷发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2021年8月,我国北方某电厂落成的一座高225米的冷却塔创下了“世界第一高冷却塔”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该冷却塔采用自然通风技术,达到节约能源、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效果。其工作原理是发电产生的热水进入冷却塔,经喷淋系统向下喷洒的过程中,周围冷空气自动被吸入塔内,冷却喷淋的热水。下图为冷却塔基本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11-13小题。
11.冷却塔自然进风口应位于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12.发电功率相同情况下,该电厂冷却塔工作效果最好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3.冷却塔中的挡水器起到减少水损失的作用,与其原理类似的水循环环节是( )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 D.径流
图示为某河流修建水库前后径流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14-15小题。
14.修建水库后( )
①河流径流量增加 ②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
③降水量季节变化增加 ④旱涝灾害的发生几率减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5.可调节河流径流量变化以降低洪涝灾害发生的措施还有( )
①植树造林 ②加固堤坝 ③疏浚河道 ④退耕还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第II卷 非选择题(55分)
16.(18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9年8月,亚马孙热带雨林发生严重火灾,起火次数7.3万次。雨林植被垂直结构复杂,物种繁多,但土壤贫瘠。过火之后,原生林植被基本全部死亡,经过漫长的演替,会形成次生林,土壤肥力随之发生变化。左图示意热带雨林系统的养分循环。右图为火灾前后该区域雨林土壤肥力的变化曲线示意图。
(1)说明热带雨林植被垂直结构复杂的原因。(6分)
(2)据图分析热带雨林地区土壤贫瘠的原因。(6分)
(3)描述火灾后该区域雨林土壤肥力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6分)
17.(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某中学利用假期时间到甲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途径一处石林景观,平地而起,形态各异,岩石多具有水平纹理。随后同学们查找资料,发现自然界里有些区域地表被外力雕琢,没有树木,却也成林。下图示意我国四个不同区域的“非木之林”景观。
(1)指出图中乙、丙两地地貌类型。(6分)
(2)简述图中乙地地貌的突出特点。(6分)
(3)分析与丁地貌特点形成密切相关的自然要素,并列举丁地貌地上和地下的地貌形态。(6分)
18.(19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左下图为非洲植被类型分布示意图,右下图为猴面包树景观图。
非洲是一片广阔而神奇的土地,吸引着众多的科学家和探险者去考察和探险。一位探险者在其游记中对Ⅰ地区有这样的描述:“……进入森林之中,你仿佛来到一个梦幻王国。抬头看一看,只有满眼的长着奇异板状根的参天大树,不可思议的老茎杆上的花果、巨叶植物;低头望一望,眼前到处是苔藓、藤萝……”
探险者在Ⅱ地区发现一种十分奇特的树——猴面包树,树干高不过20米左右,而胸径却可达15米以上,树干虽然很粗,木质却非常疏松,像多孔的海绵,叶子少且小。
(1)指出Ⅰ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并说明其主要特征有哪些。(6分)
(2)说出猴面包树形态特征与当地地理环境的关系。(6分)
(3)Ⅳ地区的常绿硬叶林下土壤含水量明显大于周边植被稀疏地区,其原因是什么 (7分)
德阳市第五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地理试题参考答案:
1.B 2.B 3.C 4.C 5.C 6.B 7.B 8.A 9.B 10.D
11.A 12.D 13.C 14.D 15.B
16.(1)气候高温多雨,植被高大,植物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形成复杂的垂直结构。
(2)气温高,枯枝落叶等有杋质分解快,积累少;降水多,土壤淋溶作用强烈,大量养分流失,地表径流也带走部分养分;雨林植物高大茂密,养分循环旺盛,大部分养分储存在植物体内,土壤养分补充少。
(3)土壤肥力会出现明显增加,然后急剧下降,一段时间后,土壤肥力又逐渐恢复。原因:大火后,植被被烧,短时间内土壤中的有机质和矿物质增加,土壤肥力迅速增加;植被破坏后雨水对土壤的侵蚀能力加强,土壤肥力随之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次生林逐渐形成,使得土壤肥力逐步恢复。
17.(1)乙为风力(蚀)地貌;丙为冰川地貌。
(2)不规则的垄脊与沟槽相间分布;垄脊的高度和长度不一致;垄脊走向与主风向一致;沟槽内常有沙子堆积。
(3)自然要素:岩石、大气与水分
地上形态:溶沟、洼地、峰林等。地下形态:溶洞为主,发育有石钟乳、石幔、石帘、石柱等。
18.(1)热带雨林植被高大茂密;生物种类繁多;常见茎花、板状根现象;垂直结构复杂。
(2)当地干湿季分明,猴面包树树干粗大,木质疏松多孔,湿季时便于储水;干季时蒸发旺盛,因此树叶少而小,以减少水分蒸腾。
(3)雨季时植被截留降水,增加下渗,提高土壤含水量;植被遮蔽阳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