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市第五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德阳市第五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5 18:2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德阳市第五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管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代文学上,“文学自觉”指的是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自觉地对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等进行探讨和认识,促进文学按其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
根据当代学者胡旭的研究,中国文学自觉有以下标志:
标志之一是张衡《归田赋》的出现。张衡曾用十年时间写成《二京赋》,该赋的主旨是讽谏帝王公侯节俭,但这篇花费巨大精力所作的大赋,于政教却丝毫无补。面对着朝政日非、江河日下的局面,其道家思想开始抬头。《归田赋》中表现了隐居生活的恬淡情趣。赋中分明已有一个抒情主人公在,自我意识加强了,个人价值得到了关注。此后,抒情小赋不断出现,辞赋成了文人抒情写意的工具,实现了文学的自觉。
标志之二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大约在桓、灵之世,出现了一批文人五言诗,其代表就是选录于《昭明文选》的“古诗十九首”。古诗在内容上表现了“人的自觉”。“十九首”的内容不外游子之歌和思妇之词两个方面,诗人们慨叹人生的短促和前途的渺茫,抒写了羁旅愁怀和离别相思,情调是悲哀而深沉的,这些慨叹正是对人生的执着与重视。“古诗十九首”的抒情十分真实强烈,作者们对自己的种种情感,毫不掩饰,一寄之于诗。这说明古诗的作者们不再把文学作政教的附庸,而是为满足自己的抒情需要进行创作;人的主题鲜明了,文学成了表现人生、人的命运、人的心灵的文学。
标志之三是散文创作方面新面貌的出现。首先是各体散文的长足发展。以文体而言,碑、铭、诔、箴、书、笺、檄、策、令、议、记、嘲、谒文、连珠等,种类繁多。其次,东汉中后期散文逐渐趋向整齐华美。一是在句式、音节、辞藻、用典等方面做文章,着力创造出一种形式美;二是讲究散文风神的飘逸与灵动。
(摘编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材料二: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这一讽喻时事、有感而发的观点竟在传播中异化,“魏晋文学自觉说”在学界影响愈加广泛。不同于18世纪末以来西方流行的“纯文学”观念,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文学的自觉”成立的前提是有一个亘古不变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学”概念,实际上这一概念并不存在。《周易·贲》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孔门四科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此处文学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儒家典籍,六经实乃文学之渊府。中国“文学”的内涵虽然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的“文本同而末异”,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
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主要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但20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于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这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的否定。若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从中国文学史中剥离,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
在斯达尔夫人《论文学》之前的欧洲,文学观念也包含了修辞学、诗歌、历史、哲学和宗教等复杂内容,并非仅限于虚构意义。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既不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也不能涵盖18世纪以前的西方文学。
倡“魏晋文学自觉说”者多以曹丕《典论·论文》之“诗赋欲丽”为据,认为魏晋时期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挣脱,重视表现个人情感,对艺术审美性有了自觉追求。事实上“文学的自觉”这一概念并不适合中国文学的实际状况,中国文学自产生起就有自身的审美标准与价值追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言说目的很明确,即言志载道;二是先秦文学已对文辞之美有深刻认识并自觉追求。钱基博《中国文学史》说“孔子以前,有言有文,直言者谓之言,修辞者谓之文”,足见孔子之前中国文学已有建言修辞的良好传统。
中国古代文学包括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曹丕对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评价与《左传》所载的“三不朽”思想一致,都表达了建功立业、名垂后世的终极人生理想。陆机《文赋》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的问题,虽强调了文学的情感因素与形式美感,但他也认为要“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并将文学的根本目的归结到载道教化一途。
(摘编自刘娟《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东汉张衡精心创作的小赋《二京赋》具有强烈的教化功用,抒情性强烈,推动了后世抒情小赋的发展。
B.依照西方的“文学”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完全不具备文学的特征与因素,根本无法称之为文学。
C.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念,只能适用于对西方文学的研究,并不适用于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
D.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应是文以载道、经世致用的价值追求与文学自身审美追求始终同行共进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根据材料一中胡旭的研究,可以推断他认为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并不是发端于魏晋时期,至晚肇始于东汉。
B.“古诗十九首”中“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里的及时行乐思想就蕴含着人生苦短的悲哀。
C.材料二中,作者对“文学的自觉”观点进行否定,其深层目的是为了充分否定新月派和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
D.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有对包括文学在内的文艺教育对人的心灵影响的强调,这就与斯达尔夫人《论文学》中的观点相悖。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反映“先秦文学已对文辞之美有自觉追求”的一项是( )(3分)
A.《左传》引用孔子的话:“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B.《论语 颜渊》中,曾子曾有“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观点。
C.刘勰在《文心雕龙 宗经》中说六经具有“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的特点。
D.刘知几评《左传》说:“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琢磨润色,独成一手。”
4.请结合材料一,概括“文学自觉”的特征。(4分)
5.根据材料二,“魏晋文学自觉说”不成立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文学类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送你一束山楂花
陈忠实
写完最后一句话,他掼下笔,深深地吁出一口气,又一篇小说完成了。他拉开门,盛暑黎明清凉的晨风吹到脸上,痛快——好久没有这样写作的畅快了!
这是他从监狱平反释放的八月份的最后一天,他读过意外认识的桑树镇文化站图书管理员山楂同志特意送给他的两本小说之后,按捺不住,连续写成的第三篇小说了。白天出工,天黑钻进小屋,任热气蒸沤,蚊虫叮咬,发疯似地写着……
他决定到桑树镇去,把三篇小说寄给杂志社,顺便到文化站借几本书。
第一次投寄稿件,他不敢奢望一鸣惊人,却担心失败……
“我知道你要来借书的。”山楂笑着,像是对已经很熟悉的人那样,把他引到图书馆去。
他也笑了,没有拘束不安了。“能不能多借几本?”他说,“我要到山里水库工地去,两个多月哩……”
“你去挑吧。”她说,“按制度一次借一本,你是特殊人物,又要进山……可以照顾。”
“我怎么算特殊了?”
“哈呀!作家嘛……”她笑着说。
“呃呀!不敢这么喊。”他感到不好意思,“我是瞎折腾……”
他趴到一堆新书前,说:“我真想把这一捆书全背到山里去!”
“不要急。”她说,“我每月到水库工地去一趟,专门给大家换书,到时候我给你带去。”
他选了几本,装进提兜,想说几句感激的话,却是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
山区的夜晚是这样静寂,他趴在被卷上,垫着一块木板,写他的又一篇小说。茅草顶的工棚里,只有他一个人。县剧团到工地慰问演出,他自告奋勇留下来看守宿舍。
偌大的工棚里挂着一盏马灯,他就着昏黄的灯光,写啊写啊。
“黄草同志在这儿吗?”
他抬起头,朝门口一看——山楂,活脱脱走了过来。“好难找哇!”
他慌忙从床上跳下来。她笑着,坐到麦秸铺床上,双手掬着膝头,说她随慰问团给工地送图书来了。“问了几个人,才找到这儿,给你带来几本书。我说话算话吧?”她调皮地对他笑着。
“呀!啊……”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他的心在猛烈地跳动,却不得不警告自己坐在稍远一些的草铺上。
“哟!我差点忘咧!”她说,“我把你的情况给辅导创作的张老师汇报了。他说县上以后开创作会议,通知你参加,还托我给你带来三本稿纸……”
“噢……噢……”他应着,已经无法考虑张老师是否真的会通知他参加创作会议,他在想:她和他是不是在恋爱呢?她对他的关心和支持,仅是出于一个文化站图书管理员的工作责任心吗?他想握住她的手,想说……但他没有勇气……
树叶落了,白雪覆盖了原坡。小河又解冻了,柳树用一抹嫩黄渲染出春的气息。
黄草却心力交瘁了——
通往文学殿堂的道路太艰难了!一年来,他送出的小说稿没有一篇能变成铅字。
这是第三十篇了。他把稿件塞进邮筒,仓惶离开。
“黄——草!”他折转身,山楂姑娘迎面走过来。
“好长时间没见你来。”她看看他的脸色,关切地说,“是不是生病咧?”
他苦笑一下,“我现在才明白,我不是那块料。”他声调沉静而悲哀。
“你灰心丧气咧?”她惋惜地说,“我一直在等着看你写咱们小河川道的小说哩。”
“哦……”他低下头,“枉费了你一番好心……”
“好心没有枉费的。”她笑了,轻松畅快的笑声,她说,“我相信,好心不会枉费的。”
他的心又扑扑扑跳起来……
“邮差刚送来一封信。”母亲叨叨叙说,“这不是……”
黄草刚刚下工,从母亲手里接过信——那是一本《苗圃》杂志。他打开目录,只见清清楚楚编排着《脚印》,在许多熟悉的和陌生的名字中间,排列着“黄草”……
他转身奔出门。
“三娃,做啥去?”
“到桑树镇去!”
“山楂——”他喊,从来没有这样大声壮气地叫过,“山——楂。”
“哎——”屋里传出她的回声。她看见面前的他,淌着大汗,喘着粗气。
“你看——”他忙摊开《苗圃》杂志。
“啊!”她眉毛一扬,眼里闪出快活的光彩,惊喜地说,“你……”
他的心都醉了,只觉一股酸东西冲上鼻腔。“我该怎样感谢你呀……”
“我不就借给你几本书嘛!那是我的工作。”她随即坐下,“快让我读一下……”
他看着山楂在阅读他的《脚印》,心里涌涌波动,声音颤抖着:“我有一句心里话,非说不可了……我喜欢你!”
山楂猛然抬起头,愣住了。
他更加热烈地说:“你过去帮助了我,我今后不能没有你的帮助……”
她脸红得像盛开的山楂花,但很快镇静下来,说:“‘五一’那天,请你到这儿来,好吗?”
“五一”终于来到了。他一早就爬上山坡,采摘了一束带着露珠儿的山楂花。火红的山楂花,送给心爱的山楂姑娘,作为定情礼物。
黄草走进文化站的小院,看到木门板上贴着两个红纸剪成的“喜”字。山楂笑吟吟地在门口迎接他,并向身旁的男子介绍说:“这是咱们地区的作者黄草同志,他来参加咱们的婚礼……”
“欢迎!欢迎!”那男子热情地说。
山楂又说:“这是我……爱人。”
短短的一瞬,黄草顿然明白了一切……
他灵机一动,把那一束鲜红的山楂花举到他们面前,满怀真诚地说:“祝你们……幸福!”
1984.1于白鹿园
(有删节)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记叙了平反出狱的普通农民黄草在镇文化站图书馆管理员山楂的帮助和鼓励下,不断刻苦学习写作,终于圆了文学梦的故事。
B.小说中文化站图书馆管理员山楂是一位活泼、美丽、纯真、善良的女性,她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竟扛着沉重的书送到水库工地。
C.小说中有一位没有直接出场的人物——“张老师”,透过山楂的语言转述,勾勒出一位乐于关心他人、提携后辈成长的师长形象。
D.小说标题具有多重含意,既是小说结尾情节的再现,也暗含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祝福,同时以花喻两位主人公之间美好的情谊。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以黄草完成一篇小说创作后心情畅快的生动画面拉开序幕,并用补叙方式引出了山楂,一下抓住了读者的眼球。
B.小说先后运用了4组在黄草和山楂间展开的对话描写,逐步推动情节的不断发展,也充分展示了两位主人分的鲜明形象。
C.小说中黄草的心理活动刻画得十分细腻,无论是第一次投稿的疯狂,还是多次被退稿的悲哀,都是为反衬出成功的兴奋。
D.小说主人公黄草身上交织着两条线索,一条是对文学创作之路的探索,一条是对山楂情感的变化,相互映衬,深化主题。
8.请分析小说中画线处的景物描写的功能。(5分)
9.“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常被用于评价短篇小说的结局,结合全文,谈谈这篇小说结局的“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的关系。(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一)劝学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
(二)劝学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赢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面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B.驾,一天的行程。“驽马十驾”意思是劣马拉车走十天。
C.《荀子》,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D.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的“传”不同。
1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荀子的《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中的第一段,便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
B.荀子在《劝学》选文中的第二段,只运用了比喻论证,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C.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
D.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14.秦观为何将所选文集命名为《精骑集》?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舟中晚起[注]
白居易
日高犹掩水窗眠,枕簟清凉八月天。
泊处或依酤酒店,宿时多伴钓鱼船。
退身江海应无用,忧国朝廷自有贤。
且向钱唐湖上去,冷吟闲醉二三年。
【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曾上书论当时河北的军事,其言论不被采纳,于是请求到外地任职,7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该诗写于赴任途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上句中的“犹”字意蕴丰富,照应“晚起”,说明旅途中天已大亮诗人仍关着窗子在睡觉。
B.颔联对诗人旅途中泊宿的环境进行概括式描写,简笔勾勒出诗人旅途中借酒浇愁的落魄形象。
C.“退身江海”一语双关,既指诗人请求到外地任职,也暗指诗人远离政治斗争的情感倾向。
D.本诗语言平易朴实、通俗易懂,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典型特点,起承转合的结构也非常严谨。
16.分析尾联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态度。(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气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 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顽强抗争的精神。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是“______, ________”。
第II卷(非选择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张秉贵老人曾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劳模之所以赢得大家的尊重,最难能可贵的不仅仅是奉献精神,更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古朴词汇,今年它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________。所谓“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一个拥有工匠精神、________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________,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部分代表委员认为,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很多人追求的是多、快、好、省,追求的是一夜暴富,而不是脚踏实地和精益求精。企业家们认为,在________发展的市场环境中,形成了一种对贪大求全生产规模的崇拜。没有人坚守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都在想方设法实现利益最大化。中国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道路上,那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4分)
A.耳目一新 推崇 投机取巧 粗放式
B.焕然一新 推崇 投机倒把 开放式
C.耳目一新 崇拜 投机倒把 粗放式
D.焕然一新 崇拜 投机取巧 开放式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造成的。
B.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C.中国企业丢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D.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所以说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提升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短板”
B.这一“短板”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
C.是必须补齐的全社会的“短板”
D.这一全社会的“短板”是必须补齐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我在上面讨论权力的性质时已提出三种方式: 一是从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从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三是从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现在我又想提出第四种权力,这种权力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之中。社会继替是指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社会变迁却是指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 ① ,而是同时存在的。
社会变迁常是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新的环境发生了, 一方面,人们最初遭遇到的是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生活上发生了困难;另一方面, ② , 必须有人发明,或是有人向别种文化去学习,输入,还得经过试验,才能被人接受,完成社会变迁的过程。 这里就产生了“文化英雄”, 他提得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试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这种人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发生了一种新的权力。如何命名它呢 因为它是时势所造成的,姑且 ③ 。这种权力在初民社会中常可以看到。这种权力最不发达的是在安定的社会中。乡土社会是一个最容易安定的社会,因之它也是一个很少“领袖”和“英雄”的社会。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线句中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4分)
A.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B.“北京话”陷在姑娘们的包围圈里,不知所措地嘟囔着。
C.张秉贵在柜台里,眼、耳、口、手、脚、脑这6部“机器”同时开动。
D.许多同志的文章里常有两个名词: 一个叫“残酷斗争”,一个叫“无情打击”。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各种自拍神器的横空出世,借助美颜相机、美图秀秀等自拍软件的神效,矮穷矬、黑穷丑能瞬间变为高富帅、白富美,这满足了不少男女的爱美之心,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对真实的掩盖,是自欺也是欺人。
近日有一款“反美颜”应用软件问世。该软件号称能消除美图效果,将“美丽”瞬间“打回原形”。不少人坦言,上社交网站再也不用担心被欺骗了,但也有人认为将真实的生活美化一下又有何妨?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德阳市第五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D 2.C 3.B 4.①加强自我意识,关注个人价值;②为满足抒情需要创作;③凸显人的主题;④文体多样,追求整齐华美。 5.①不存在始终不变的“文学”概念作为前提。②中国文学自产生起就有对文辞之美的自觉追求。③魏晋时期文学创作仍然以载道教化为根本目的。
6.B 7.C 8.①表现时间流变,推动情节发展。柳树、原坡、小河的变化提示春去冬来,表明黄草的努力在延续,由失败到成功,将情节推向高潮。②物候变化,暗示人物命运扭转。冬天的落叶暗示黄草屡遭退稿;小河解冻、柳条吐春,预示着黄草最终成功。 9.①“意料之外”是指山楂邀请黄草出席婚礼、黄草送上真挚祝福的小说结局,而“情理之中”是指小说表达的人与人之间真诚关爱的美好主题;②这两者以小说中多处伏笔联系起来,如山楂强调“我相信,好心不会枉费的”,黄草把对山楂的感激之情误作爱情等,使得意料之外的结局显得顺理成章。
10.A 11.D 12.B 13.(1)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心思专一。
(2)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十天或一个月中,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 14.①受《齐史》中孙搴答邢词的启发;②暗示他所选的对写文章是有用的,是精华。
参考译文:
(一)劝学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二)劝学
秦观
我年轻的时候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够背诵。默写一遍,也没有大的差错。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十天或一个月中,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所以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勤奋给荒废了。
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现在每阅览到一件事,一定要反复推敲多次才能懂,合上书卷便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这样反复读都记不住。所以现在虽然有了勤苦的用功,学业却常常因为健忘而荒废。
唉,荒怠我的学业的,就是不勤奋和善忘啊。最近我读《齐史》的时候,看到孙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若干条,编为几卷,题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15.B 16.①尾联是诗人对去往杭州任上生活的想象,想象自己做个闲官,饮酒赋诗;②“且”字流露出诗人不被朝廷重用,只能远离政治中心的失落;③“冷吟闲醉”流露出诗人对自己调任杭州后无所事事的调侃与无奈。
17.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18.A 19.B 20.A
21.B 22.①两者并不是冲突的 ②新的方法还没产生 ③称之为时势权力
23.省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