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考语文复习指导--《记叙文阅读》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中考语文复习指导--《记叙文阅读》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3-20 20:11: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 三 年级 语文 学科集体备课(共案)
修改人签名
主备人所在单位 上课时间
主备人   备课时间 2014.03.08  课型 复习课  课时 5
课 题 记叙文阅读(第一课时)




标 知识能力 能明确记叙文阅读的考查要点,做到心中有数。
过程方法 能运用三种阅读意识解读文本,实现高效阅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运用四种答题意识回答问题,力争赢在考场。
学 习 重 点 能明确记叙文阅读的考查要点,做到心中有数。 
学 习 难 点 能运用三种阅读意识解读文本,实现高效阅读。
教学、教具
(课件)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法、学法 以练带讲
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二次复备
一、明确概念(一)定义: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来表达中心思想的一种文体。(二)分类:记实类和文艺类。二、考点概说(一)体裁:近几年的记叙文阅读一般考查散文、小说两种文体。(二)题材:温暖,给人精神的净化和提升(三)考点: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对形象的感受、对情感的体验、对语言的领悟)(四)题型:围绕“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的”来命题。具体来说,有:1、整体感知阅读材料的内容,能准确理解文章的中心。2、理清记叙的要素。3、结合语言环境揣摩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4、把握记叙的顺序和线索,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5、能正确指出记叙的人称、详略。6、理解记叙与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7、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观点态度,能谈出自己的看法和体验;对其艺术手法能进行必要的赏析和评价。三、记叙文阅读三部曲(一)阅读第一步:整体阅读意识(写了什么、为什么写)1、对于散文来说,要明确——(1)叙事散文:写了什么人?叙了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悟?(2)抒情散文:咏的什么物?状的什么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悟?2、对于小说来说,要明确——叙述的情节是什么?、刻画了怎样的人物? 反映了怎样的生活?描摹了怎样的环境?(二)阅读第二步:文本细读意识1、关注文章:首尾、顺序、线索、铺垫、伏笔、照应2、关注文字:词语运用、修辞手法3、关注写法:托物言志、欲扬先抑、情景交融、对比衬托、渲染烘托、细节描写、设置悬念、小中见大、叙议结合(三)阅读第三步:走出文本意识(读出自我、领悟自我)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这样说:“真正的圣贤不会端起架子,板着面孔说话,他们把活泼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四、考场答题四意识(一)语境意识1、原题对接《中考指导》112页第4题——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第⑦段中加点词语“令人尊敬的痛苦”的理解。(4分)(1)“痛苦”指的是: (2)“令人尊敬”的原因是:【答案示例:(1)米哈朵夫老师怀疑自己错怪并伤害了学生尤里卡,内心感到不安、自责。(2)这种痛苦体现了他作为教育者的爱心和责任心。他到处询问,千里奔波,这种求实态度和执著精神,同样令人尊敬。】2、收获——潜下心来读文章,牢固树立答案就在原文中的意识。(二)规范意识1、原题对接《中考指导》112页第2题——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外貌描写(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 作用:巧妙地表现了米哈朵夫老师不同的心情,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丰满。(答出描写方法,1分;分析作用,2分。共3分)】2、收获——牢固树立“一个题就是一类题,一类题就有一个答题思路”的思想,通过平时的练习,规范答题。(三)厚度意识1、原题对接《中考指导》112页第4题——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第⑦段中加点词语“令人尊敬的痛苦”的理解。(4分)(1)“痛苦”指的是: (2)“令人尊敬”的原因是:【回答第二问“令人尊敬”的原因一定要深入到理解文本主题和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深层上。】2、收获——结合文本深入挖掘(四)语文意识1、语文意识表现之一:语文术语的运用原题对接《中考指导》112页第3题——结合语境,品味下面画线文字的表达效果。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折磨——他不敢看缩在墙角的尤里卡,更害怕同学们对尤里卡的嘲笑,那些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心上。【答案示例: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米哈朵夫老师内心深深的痛苦。】。2、语文意识表现之二:语言表达的优雅原题对接《中考指导》112页第5题——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它用简洁的语言及时记录我们阅读时的思考与感悟。批注的角度有赏语言、写理解、谈感悟、作评价等。请任选一个角度,对下面摘录的两则内容进行批注。摘录内容①:我的确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这种苹果,但我必须感谢你。回答这个问题至少需要三年,三年之后的秋天,我会送给你一个像梨一样的苹果。摘录内容②:要么就乖乖地画我的苹果。请画出和我不一样的苹果。【答案示例:(1)示例一:“的确”“必须”,语气坚定,表现出米丘林作为科学家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对科学无比热爱的精神。示例二:语言朴实、精神伟大。(2)示例一:“我的”“和我不一样的”,这小小的变化体现出米哈朵夫老师教学理念的转变。示例二:一样的课堂,不一样的理念,不一样的收获。】五、小结:复习不要忘“本” 阅读关键得“意” 答题切忌忘“形” 表达不要:妄“言”
板书设计 统筹安排 步步为营 复习不要:忘“本”阅读关键:得“意”答题切忌:忘“形”表达不要:妄“言”
初 三 年级 语文 学科集体备课(共案)
主备人所在单位 上课时间
主备人 备课时间 2014.03.08  课型 复习课  课时 5
课 题 记叙文阅读(第二课时)




标 知识能力 能明确记叙文文体的有关知识,做到心中有数。
过程方法 能明确记叙文文体的有关知识,做到心中有数。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明确记叙文文体的有关知识,做到心中有数。
学 习 重 点 能明确记叙文文体的有关知识,做到心中有数。
学 习 难 点 能明确记叙文文体的有关知识,做到心中有数。
教学、教具
(课件)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法、学法 归纳整理
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二次复备
一、整体感知基础知识点记叙的要素、记叙的线索、记叙的顺序、记叙的人称、表达方式、描写方法、修辞方法、写作手法【此为根基,需要“砸实”】二、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三、记叙的线索(一)类型: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二)课文例举:1、物线: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2、事线: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3、人线: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我”的爱国主义情感为线索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三)怎样找线索1、看文章的标题 2、找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3、寻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4、探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5、辨“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四、记叙的顺序(一)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二)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作用:避免平铺直叙,设置伏笔或悬念,使情节富于变化,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吸引读者。(三)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 作用:补充内容,丰富情节。深化了主题。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五、记叙的人称(一) 第一人称:使人感到亲切、自然、真实,便于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突出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二)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使人感到特别亲切;(三) 第三人称: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多角度描写,便于叙述和议论。六、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一)记叙文中的描写1、知识点:描写分为两类,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又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描写。环境描写又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2、人物描写的作用:① 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作用)  ② 语言(对话)描写③ 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作用)   ④ 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作用) 【人物描写方法作用:描写+对象+特征(性格)】3、景物描写的作用① 交代要素(时间、地点、时令、场景)② 渲染气氛。③ 烘托人物心情。④ 推动情节发展(为情节发展做铺垫)、预示人物命运。⑤ 帮助塑造人物性格4、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时代背景②揭示社会本质③铺垫下文内容、为中心服务(二)记叙文中的抒情1、分类:一种是作者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叫直接抒情;一种是寓情于景或托物抒情,叫间接抒情。2、作用:抒发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凸现人物形象,深化主题升华情感。(三)记叙文中的议论画龙点睛,引发读者思考,点明、突出或深化主题,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七、修辞方法1、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2、排比:增强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3、对比:突出特点4、反复:强调语气,强化内容5、夸张: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6、对偶:语句整齐、意韵铿锵7、反问:增强语气,强烈抒情8、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八、写作手法(一)分类:渲染、烘托、设置悬念、伏笔、铺垫、、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对比、象征、讽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卒章显志(二)掌握几种重要表现手法的作用:1、衬托(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2、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3、前后照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九、题型类举(一)整体感知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2、概括文章中心意思。(二)综合理解3、理解含义、好处、作用。4、欣赏作品中的形象。5、根据语境合理想象,补写语言、动作或心理描写。(三)筛选信息6、根据要求筛选重要信息。7、对筛选的信息重新归纳整合。(四)实践创新8、联系自身实际,谈感受。9、对艺术特色的欣赏。10、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比较评价。11、知识积累、仿写创造以及献策设计等。
板书设计 夯实基础知识
初 三 年级 语文 学科集体备课(共案)
主备人所在单位 上课时间
主备人   备课时间 2014.03.08  课型 复习课  课时 5
课 题 记叙文阅读(第三课时)




标 知识能力 能够应对中考记叙文阅读对整体感知能力的考查。
过程方法 能够应对中考记叙文阅读对整体感知能力的考查。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应对中考记叙文阅读对整体感知能力的考查。
学 习 重 点 能够应对中考记叙文阅读对整体感知能力的考查。
学 习 难 点 能够应对中考记叙文阅读对整体感知能力的考查。
教学、教具
(课件)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法、学法 以练带讲
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二次复备
一、明确考查内容(一)考查写了什么——1、对段落大意的理解 2、对主要内容或情节的理解(二)考查为什么写——对主题或中心思想的理解(三)考查怎么去写——对写作思路的理解二、明确写作思路(一)以写事为主的文章: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二)以写人为主的文章: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三)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三、中考链接(一)(《中考指导》118页)2013年江西省中考记叙文阅读《两角钱》,完成第1题: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答案示例——“我”在邮局遇到两角钱的难题时(1分),一个男孩子主动帮助了“我”(1分),令“我”感动难忘(1分)。】【答题思路:审读题干+理清要素+组织语言。】(二)(《中考指导》128页)2012年浙江嘉兴中考记叙文阅读《我的母亲》,完成第1题: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写了母亲的哪些事?【答案示例——辛苦持家,热情待客,应对变乱,助儿升学,宽仁离别】【答题思路:审读题干+理清思路+选用动词+分点作答】(三)(《中考指导》121页)2013年广西柳州中考记叙文阅读《雨中》,完成第1题:本文交代“我”不得不在雨天去等公交车的原因,再叙述在车站候车时,看到等车的人们对清洁工的 和清洁工父子 两个场景,由此,“我”感悟到 。【答案示例:.鄙夷(或鄙视、躲避、躲开);情深(或相互关爱、互相照顾、互相体贴、关心)。感悟:不论身份尊卑,唯有纯真的感情,才会让我们生活的世界纯洁无暇。抄写“唯有真正的感情,才会让这世界变得一尘不染,就像刚被雨水洗过一样。”也给分】【答题思路:审读题干+理清思路+锁定目标+明确主旨+规范语言】四、归纳解题技巧细审题干、紧扣文本、理清层次、锁定目标、明确主旨、规范语言、分点作答
板书设计 对整体感知能力的考查
初 三 年级 语文 学科集体备课(共案)
主备人所在单位 上课时间
主备人   备课时间 2014.03.08  课型 复习课  课时 5
课 题 记叙文阅读(第四课时)




标 知识能力 能明确记叙文阅读的具体考查要点。
过程方法 能运用记叙文阅读的相关知识明确各考点的答题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分析,能运用
学 习 重 点 能明确记叙文阅读的具体考查要点。 
学 习 难 点 能运用记叙文阅读的相关知识明确各考点的答题思路
教学、教具
(课件)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法、学法 以练带讲
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二次复备
一、明确考点分析记叙线索 判断表达方式 分析表现手法 揣摩含义作用理顺结构层次 概括内容及中心考点 赏析语言 辨析组材详略考查标题 拓展延伸二、归纳解题思路【考点1:分析记叙线索】题型:直接让考生回答“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对策1:了解叙事线索的几种类型(物、人、事、情、时空、见闻)对策2:寻找线索的几种方法: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作者的思想感情、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考点2:判断表达方式】题型1:直接考查式对策:明确表达方式的几种类型题型2:本段(本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简要说明作用?对策:明确记叙文中各种表达方式的作用1、几种人物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①肖像描写[包括神态描写]: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②语言、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人物××心理,并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推动情节发展)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人物××思想,揭示人物××性格或××品质人物描写方法作用:描写+对象+特征(性格)2、环境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⑴自然环境【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①交代要素(时间、地点、时令、场景) ②渲染气氛。 ③烘托人物心情。 ④推动情节发展(为情节发展做铺垫)、预示人物命运。 ⑤帮助塑造人物性格⑵社会环境【社会状况或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①描写社会状况,揭示社会本质,交代时代背景。②渲染环境气氛。③衬托人物心情。④推动情节发展。⑤铺垫下文内容、为中心服务。3、议论的作用及答题格式画龙点睛,引发读者思考,点明、突出或深化主题,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4、抒情的作用及答题格式抒发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凸现人物形象,深化主题,升华情感。【考点3:分析表现手法】题型:归纳文段的表现手法及在文中的作用开门见山:直入本题,使人一目了然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衬托对比: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欲扬先抑: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前后照应(伏笔铺垫)(承上启下):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托物言志: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使文章表达更含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更有感染力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增加作品的深刻性、感染力和构思美烘托渲染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动静结合:使文章更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承上启下虚实结合结合烘托渲染 虚实结合:使内容更充实,突出中心 叙议结合【考点4:揣摩含义作用】题型1:回答人称在文中的作用第一人称:使人感到亲切、自然、真实,便于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突出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使人感到特别亲切第三人称: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多角度描写,便于叙述和议论题型2:揣摩词语的含义、作用1、加点的词语能否删、换对策:定性+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词语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人物和主题)+删去后(或换词后)有什么不好2、说说加点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对策: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词语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3、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对策:①解释法 ②比喻形容法 ③换词法 ④拆分法 ⑤反义解释法 ⑥语境联系法题型3:理解重点句子的语境义(有深层含义和运用了修辞的句子)对策:结合文章主旨及句子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抓住关键词语去分析,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表述要准确、通顺。题型4:理解文段或句子的作用对策:辨析位置,分别作答位置结构内容开头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开篇点题;交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中间呼应前文,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结尾照应开头,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回味无穷篇末点题,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考点5:理顺结构层次】题型1、给文章(文段)划分层次结构对策:把握划分方法①相同内容合并,不同内容排列;②找中心句;③如无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叙事类:(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写人类:(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写景状物类:(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2)按不同时间的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题型2、回答故事(事件)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对策:注意题目中有限制和提示作用的信息思考顺序:概括的是什么内容——是文章的哪些段落——怎样概括
板书设计 考点集结号
初 三 年级 语文 学科集体备课(共案)
主备人所在单位 上课时间
主备人   备课时间 2014.03.08  课型 复习课  课时 5
课 题 记叙文阅读(第五课时)




标 知识能力 能明确记叙文阅读的具体考查要点。
过程方法 能运用记叙文阅读的相关知识明确各考点的答题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分析,能运用
学 习 重 点 能明确记叙文阅读的具体考查要点。
学 习 难 点 能运用记叙文阅读的相关知识明确各考点的答题思路
教学、教具
(课件)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法、学法 以练带讲
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二次复备
【考点6、概括内容及中心】题型1、复述故事或概括内容对策1:要素概括法记叙类:叙述了+何人(组织或单位)+何时+何地+何事描写类:描写了+何景物+何特征 抒情类:抒发了+何感情对策2:共性提取法文中如有多件事情,可先将其中每件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再找出这几件事情的共同点,将共同点用一句话表达出来。对策3:关键词句捕捉法概括原则:一是力求完整,不能以偏概全;二是力求简洁,不要过多复述;三是力求明确,不能笼统含糊。题型2、概括人物性格对策1: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对策2: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 对策3: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题型3、概括主旨对策1:掌握方法(1)分析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中心(2)分析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中心(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4)在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5)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人手,综合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对策2:注重格式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考点7、赏析语言】1、修辞手法(修辞的作用)2、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前后照应、画龙点睛……)3、语言风格(豪放、婉约……)4、用语、遣词准确传神巧妙5、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6、描写角度(听、视、嗅、味、触觉)题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⑴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⑵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⑶关键词能为塑造人物、表现中心服务。对策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伸义、双关义。题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①修辞之美②句式之美(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疑问句造成悬念,反问句加强语气。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对策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xx句,因为它运用xx,xx写出了xx,起到了xx(表达效果)对策3:注意答题思路1、结合上下语境,领悟深层含义;2、关注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感情;3、品味修辞方法,揣摩运用效果。4、联系立意主题,帮助理解含义。题型3:赏析(品读)句子,说说表达效果对策:①运用修辞的句子——修辞(手法)+表达的作用+写的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②没有运用修辞的——1~2个重点词+解释词语+所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考点8、辨析组材详略】题型1:哪些内容详写,为什么?策略: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能深刻、生动地突出中心的,就是重点材料,就应该详写;其余与中心意思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略些。答题格式:这些文字写了……,突出地反映了……的中心,所以要详写。题型2:某一段能否去掉,说明理由对策:文章对材料的“剪裁”,完全是为了表达中心的需要。略写的内容也是表达中心不可缺少的材料,没有它们,就破坏了叙事的完整性,影响了中心的表达,所以不必详写,又不能不写,只能概括略写。【考点9、考查标题】题型1:给文章拟标题对策: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作者情感)题型2:分析标题是否合适,并另拟几个合适的标题 题型3:分析标题的作用对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能否引起阅读兴趣;与主题有什么联系;语言是否优美或有特色题型4:理解标题的含义对策:浅层的意思+深层的意思【考点十、拓展迁移】题型1:结合文章谈感受对策:1、内容上,围绕主题,借题发挥2、语句上,通畅流利,不出语病3、语言上,优美(排比、比喻、引用名言、关联词语)答题思路:引述原文——简要评析——联系实际(感悟实例)题型2:人物事件拓展(如:本人主人公是一个爱国将领,你还能举出哪些?)对策:弄清人物身份、性格,或把握事件的性质,再根据自己的积累寻找合适答案。题型3:主旨拓展(如:用广告、宣传语、对联体现主旨)对策:掌握广告、宣传语、对联的写作方法,再根据主旨而定。题型4:与内容相关的材料探究题。给了几则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材料,写出探究结果对策:首先要读懂材料所要表达的主题内容,然后去同存异,写出答案。 具体要求:此类题是与文章内容的相关联接,主要是看懂材料内容,提炼观点。 答题思路:分析内容,提炼观点,归纳总结题型5:课内外比较异同对策:从内容、结构、主题、写作方法等方面运用求同求异思维分析题型6:仿照文中某个句子再写两个句子对策: 1、分析文段中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及感彩;2、展开联想,梳理大脑中储备的相关信息进行仿写,力求形神兼备题型7:续写、补写①故事情节——要求合情合理,把握主题与人物形象②结尾——运用抒情议论,学会照应【结束语】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板书设计 考点集结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