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0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5 17:44: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
1.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属于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共同点的是( )
A. 发现于黄河流域 B. 都发掘出头盖骨化石
C. 会制作工具 D. 都懂得人工取火
2. 史实是完全真实发生和存在过的客观事实。历史传说虽然蕴含着比较可靠的历史信息,但不能等同于史实。下列不属于历史传说的是( )
A. 国人暴动 B. 黄帝制造船只
C. 尧、舜禅让首领之位 D. 仓颉创造文字
3. 王明同学在了解“夏、商、西周的兴亡”这段历史时,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整理出下面的知识点,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B. 商汤战胜夏朝的启,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C. 商纣王施用酷刑镇压人民,最后被灭
D. 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历史上叫作西周
4. 河南安阳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关于下列图片的表述(图三是今天安阳市的商朝都城宫殿复原),不正确的是( )

A. 图一反映了商朝的冶铁业十分发达 B. 图二说明商朝已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
C. 图三表明安阳曾经是商朝统治的中心 D. 三幅图均可证明安阳是我国著名古都
5. 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对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拟定了以下研究主题,其中最合适的是( )
A. 新旧交替: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 B. 反抗暴秦:宁有种乎的悲壮呐喊
C. 道教产生:奠定传统文化的根基 D. 一统天下:结束战乱的秦灭六国
6.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有学者将其中的一些思想流派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反对不义之战的和平主义者”“封建伦理纲常的卫道士”。以上描述分别指的是哪一思想流派 ( )
A. 儒家、法家、道家、墨家 B. 墨家、法家、儒家、道家
C. 法家、儒家、墨家、道家 D. 道家、法家、墨家、儒家
7. 有学者评价某帝国的意义在于“因统一国家的建立而形成的国家构造基本形态,与这一时代造就的精神文化基本形态,一同跨越并规范了其后中国两千年的漫漫历史。”这个帝国是( )
A. 秦 B. 汉 C. 隋 D. 唐
8.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次起义爆发并得到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的原因是( )
①秦朝的徭役繁重 ②秦朝的赋税很重 ③秦朝实行郡县制 ④秦朝的刑法残酷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②④
9. “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监察十三州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上述材料体现出汉武帝的治国措施是( )
A. 加强君权,设立郡县 B. 整顿吏治,裁减官员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颁推恩令,设置刺史
10. 公元144年,年仅两岁的汉冲帝即位,太后兄长大将军梁冀掌权。一年后冲帝死,梁冀主谋选立八岁的质帝。质帝不满梁冀专权,当着群臣说了一句“跋扈将军”就被梁冀毒死了。此后梁冀专权二十多年。这反映出当时(  )
A. 皇帝昏庸不理朝政 B. 豪强地主控制地方
C. 外戚专权把持朝政 D. 宦官专权统治腐败
11. 小明同学在复习《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时,绘制了如下时间轴。对此,解说合理的是 ( )
A. 西域指甘肃阳关、玉门关以东的地区 B. 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是公元前1世纪
C. 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 D. 班超出使西域与张骞出使西域相距210年
12. “汉帝国崩溃后,中国陷入一段长期的动荡时代。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连,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这段“长期的动荡时期”指的是( )
A. 夏商周时期 B. 春秋战国时期
C. 两汉交替时期 D.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3. 某中学史学社的同学们正在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下列的表述和逻辑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 造成民族矛盾
B. 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 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C. 魏晋南北朝江南经济的开发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 八王之乱 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14. 历史活动中,老师列出“官渡之战”“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样一些历史资料进行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A.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B.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5.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国家以汉语为正音,三十岁以下的在朝官员,强令改说汉语,禁说鲜卑语。如有违反,将受到降职或者撤职的处理。孝文帝推行的这类措施(  )
A. 促进了民族交融 B. 削弱了北魏实力 C. 沿袭了鲜卑习俗 D. 实现了南北统一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继续传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创造出璀璨的科技文化。下列哪一项不是此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  )
A. 《齐民要术》 B. 《大明历》 C. 《兰亭序》 D. 《伤寒杂病论》
17. 《爱我中华》歌唱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北魏时,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其主要措施是(  )
A. 兴修水利工程 B. 派船队到达夷洲
C. 迁都洛阳 D. 学汉语、通汉婚、改汉姓
18. 观察下图所示的历史阶段,选项中对其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政权分立,北方动荡 B. 民族之间的交融加强
C. 科技文化停滞不前 D. 北人南迁,南方发展
19. 关注历史教材的单元标题,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历史阶段特征,如表目录横线处应填写的是(  )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______
第9课秦统一中国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A.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0.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夏商周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
A.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21. 2019年7月9日清华大学首封录取通知书正式发出,随通知书一同寄出的还有清华大学校长邱勇送给新生的一本书——《万古江河》。在这本书中讲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书中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
A. 天然火的运用 B. 打制石器的使用 C. 群居生活出现 D. 原始农业的兴起
22. 有人说战争是“乱”,有人说战争是“变”。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演变和发展时期。对这个历史时期的“变”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 )
A. 我国封建经济出现一次飞跃 B. 无正义战争
C. 奴隶制度全面崩溃,封建制度诞生和确立 D. 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灾难
23. 小明同学在课本剧《百家争鸣》中扮演人物韩非,下列属于他的台词的是 ( )
A. 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B.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C. 顺其自然,以柔克刚 D. 严刑酷法,中央集权
24. 毛泽东《沁园春 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秦始皇、汉武帝的相同点是( )
A. 都是开国皇帝 B. 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C. 都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 D. 都采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二、辨析改错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25.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内,对的打“ √”,错的打“×”并加以改正。
(1)商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  ]改正:_____ ___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  ]改正:___ _____
(3)东汉刘秀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文景之治”。
[  ]改正:______ __
(4)张骞通西域之后,基督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  ]改正____ ___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6. (14分) 历史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记录,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请结合下列发现历史的途径,回答问题。
【遗址中的历史】
(1)结合图一回答元谋人在我国人类发展的历史中有着怎样的特殊地位?
(2)参观图二中的周口店遗址中我们可以了解古人类使用的生产工具是什么?
【文物中的历史】
(3)图三文物被我国哪一原始居民使用过?图四是哪一原始居民制作的彩陶?图三和图四反映的原始居民已经进入了农耕时代,请你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传说中的历史】
材料一:“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遂禽杀蚩尤。” --《史记 五帝本纪》
材料二:“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墨子 尚贤》
(4)材料一记述的是哪一场战役?材料二的内容记载了我国原始社会哪一种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探究中的历史】
(5)通过探究我们可以知道,了解历史的途径有很多,请你再举出一例来。
27.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孔子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财富,奠定了中国文化主体结构的初步基础,……中国早期文化第二次大发展是战国后期。……各种文化既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出现了文化发展的综合趋势。
——《论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一元性与封建专制主义》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也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各族人民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尊重妇女的意识、夷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
请回答:
(1)孔子生活在哪一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孔子在政治上和教育上的思想主张。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后期出现了哪一文化繁荣局面?列举两位这一文化繁荣局面的代表人物。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两种方式,概括那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积极影响。
(4)归纳上述材料所描述历史现象的共同作用。
28. (14分) 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杰出君主,在其统治时期,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统治。
(1)以下是某同学的学习笔记,请你根据所学,帮他完成下面的表格。
项目 秦始皇 汉武帝
政治 ● 皇帝总揽大权; ● 在中央设__①__、太尉、御史大夫; ● 在地方上实行____②_____制度; ● 实行“___③___”,削弱诸侯国势力; ● 在地方上派刺史监察地方;
思想 ● “___④___”统一人们的思想; ● “罢黜百家,______⑤________”
经济 ● 统一货币,使用____⑥_____; ● 统一度量衡; ● 铸币权收归中央,铸造____⑦___; ● 实行___⑧___,经营权收归国有;
军事 ●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2)上述表格体现出秦始皇、汉武帝的相同点是
A.都是开国君主 B.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C.都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 D.都施行仁政
(3)如果你要查找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大事,哪部史书的记载最为真实可信?它的作者是?
材料二 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沦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纪录片《中华文明》解说词
材料三 汉武帝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统治年代比较长的帝王。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汉武帝表现出雄才大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在他统治期间,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完成。
——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4)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请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谈一谈秦始皇和汉武帝对中国历史有什么贡献?要求史论结合。
答案和解析
1.C【解析】C.元谋人、北京人以及山顶洞人都使用打制石器,处于旧石器时代,因此他们的共同点是都会制作工具,故C正确。
A.元谋人遗址在今云南省元谋县,不属于黄河流域,故排除A。
B.元谋人遗址只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没有头盖骨化石,故排除B。
D.元谋人和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但都不懂得人工取火,只有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故D错误。
故选C。
2.A【解析】A.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亡,属于历史史实,故A不属于历史传说。
BCD.黄帝制造船只、尧、舜禅让首领之位、仓颉创造文字三项都属于历史传说。 故选A。
3.B【解析】本题考查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故A项正确。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战胜夏朝的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而启是夏朝的第二任国君,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商纣王极其残暴,施用酷刑镇压人民,最后被灭,故C项正确。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后,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故D项正确。
4.A【解析】A.春秋时期出现了人工冶铁,商代是青铜铸造业,故A说法不正确。BCD.均符合史实(安阳旧称殷,商朝中期,盘庚迁都到这里。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甲骨文的故乡),故BCD正确。 故选A。
5.A【解析】A.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战国时期的历史”,联系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社会剧烈变革,故A符合题意。B.是发生在秦朝的史实,故B不符合题意。C.是发生在东汉的史实,故C不符合题意。
D.是秦朝统一全国的史实,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6.D【解析】D.依所学可知,道家思想主张是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因此“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属于道家思想主张;法家的思想主张是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因此“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属于法家的思想主张;墨家思想主张是“兼爱、非攻”,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因此“反对不义之战的和平主义者”属于墨家的思想主张;儒家思想主张核心是“仁”,主张“仁者爱人”,以德治国,因此“封建伦理纲常的卫道士”属于儒家思想主张,故D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D。
7.A【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秦以前的一个时代是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于因统一国家的建立而形成的国家构造基本形态,与这一时代造就的精神文化基本形态,一同跨越并规范了其后中国两千年的漫漫历史。题干中的“这个帝国”是秦,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8.B【解析】①②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的暴政包括: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故①②④正确。
③.秦朝实行郡县制,是秦朝中央集权制采取的措施,不是秦的暴政。故③不符合题意。故选B。
9.D【解析】D.根据题干“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划分全国为十三州……监察十三州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可知,反映的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颁推恩令和设置十三州部刺史,故D正确。
A.题干体现汉武帝划分全国为十三州,并没有体现汉武帝设立郡县,故A错误。
B.题干无法体现“裁减官员”,故B错误。
C.题干主要体现的是政治措施,并没有说思想文化方面的治国措施,故C错误。 故选D。
10.C【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外戚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11.D【解析】A.西域指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的地区,故A错误。
B.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是公元前138年,即公元前2世纪,故B错误。
C.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是在公元前60年,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故C错误。
D.班超出使西域是在公元73年,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是公元前138年,班超出使西域与张骞出使西域相距210年,故D正确。故选D。
12.D【解析】D.根据题干“汉帝国崩溃后,中国陷入一段长期的动荡时代”可知,东汉以后,我国进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政权并立,战事不断,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中原汉人大举南迁,原有的社会秩序被彻底打乱,因此这段“长期的动荡时期”指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故D正确。AB.根据题干“汉帝国崩溃后”可知,夏商周时期出现在汉以前,因此“长期的动荡时期”不会是夏商周时期,故AB错误。
C.两汉交替时期没有出现战事连连,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故C错误。
故选D。
13.B【解析】A.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促进了民族交融,故排除A项。
B.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推动了中原汉人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
C.魏晋南北朝江南经济的开发,使江南经济发展起来,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完成的,故排除C项。
D.八王之乱与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没有逻辑关系,故排除D项。 故选B。
14.D【解析】D.老师列出“官渡之战”“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样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十六国”反映出政权分立;“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故D正确。
A.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排除A。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是隋唐时期,故排除B。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指的是秦汉时期,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故选D。
15.A【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国家以汉语为正音,三十岁以下的在朝官员,强令改说汉语,禁说鲜卑语。如有违反,将受到降职或者撤职的处理。孝文帝推行的这类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故选:A。
16.D【解析】据所学知,《齐民要术》是北朝贾思勰的著作,《大明历》是南朝祖冲之制定的历法,《兰亭序》是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它们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所著,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17.D【解析】A、B不是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目的是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魏孝文帝改汉姓、说汉话、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等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故选:D。
18.C【解析】C.题干所示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 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东晋的顾恺之精于绘画,又对绘画理论有精深的研究。顾恺之的画,现存有摹本《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这些都是古画中的珍品。这些都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故C不正确。
A.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北方战乱频繁、政局动荡,故A正确。
B.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北民南迁,推动了民族交融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汉化政策,也促进了民族的交融,故B正确。
D.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故D正确。 故选C。
19.C【解析】C.依据所学,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两汉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因此标题应该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故C正确。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是史前时期,故A错误。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故B错误。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故D错误。
20.D【解析】D.夏商周属于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原始社会转变为奴隶社会再转变为封建社会的变革时期,故夏商周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故D正确。
A.本项所述处在原始社会。故A错误。B.本项所述是辽宋夏金时期。故B错误。C.本项所述是明清时期。故C错误。 故选D。
21.D【解析】D.由题干“‘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人类用再四处寻觅可以食用的动物和植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旧石器时代人类以采集、狩猎等方式获取食物,而到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通过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主动地生产食物。可见,原始农业的兴起成为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故D正确。
A.火的使用是人类在自然界征服的生产力,不属于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且原始人类如山顶洞人尽管已会人工取火,但仍属于旧石器时代,故A错误。
B.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代人类制作石器的方法,不同于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的方法,也不符合题意要求,故B错误。
C.群居生活是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社会组织形式,不符合“生产食物”的方式的题意要求,故C错误。
故选D。
22.C【解析】C.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演变和发展时期。对在这个历史时期的“变”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奴隶制度全面崩溃,封建制度诞生和确立。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走向瓦解。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故C正确。
A.此时封建经济逐渐产生和发展,“飞跃”一词不当,故排除A。
BD.春秋无义战和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灾难是表面信息,故排除BD。
23.D【解析】A.为政以德,有教无类是儒家思想,故排除A。
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兵家思想,故排除B。
C..顺其自然,以柔克刚是道家思想,故排除C。
D. 结合所学知识,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他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中央集权的的封建国家,故D符合题意。故选D。
24.B【解析】A.汉武帝不是西汉开国皇帝,故排除A。
B.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通过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治;汉武帝时期通过经济上收回铸币权、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政治上实行推恩令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所以秦始皇、汉武帝的相同点是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故B正确。C.该项只符合汉武帝,秦始皇焚书坑儒,故排除C。
D.科举制隋朝开始确立,故排除D。故选B。
25.(1)[×]将商代改为周代。
(2)[√]
(3)[×]将文景之治改为光武中兴。
(4)[×]将基督教改为佛教。
26.(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2)打制石器。
(3)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都会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建造房屋等。
(4)涿鹿之战;禅让制。
(5)上网查询、阅读书籍、参观博物馆、考古发掘、观看纪录片等。
27.(1)春秋时期;政治上:为政以德;教育上:创办私学,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等 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财富,奠定了中国文化主体结构的初步基础。
(2)百家争鸣;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孙膑;各种文化既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或:出现了文化发展的综合趋势)。
(3)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统治者的主动政策;各族人民给汉族带来了优秀的思想文化。
(4)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28.(1)①丞相 ②郡县制 ③推恩令 ④焚书坑儒 ⑤独尊儒术⑥圆形方孔半两钱⑦五铢钱⑧盐铁官营、专卖
(2)B
(3)《史记》;司马迁。
(4)凝聚民族共同体;创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扩大疆域;创建各项制度,为后世所沿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