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谁是最可爱的人》课件(共5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7《谁是最可爱的人》课件(共5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5 17:5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统编版 七年级下册
谁是最可爱的人
魏 巍
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不久,战火就
烧到了鸭绿江边。美国妄图以朝鲜为跳板进而侵
略中国,扼杀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国重
新变成他们的殖民地。为了保卫中国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胜利果实,也为了支援正在和侵略者浴血
奋战的朝鲜人民,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
开赴朝鲜战场,和朝鲜人民并肩战斗,抗击侵略
者。在朝鲜战场上,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是怎样进
行战斗和生活呢?今天,让我们走进著名作家魏
巍写的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去认识这些
“最可爱的人”吧!
导入新课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体会本文多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3、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志愿军战士们身上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
学习目标
魏巍(1920—2008),河南郑
州人,生于一城市贫民家庭,是一
位长期生活在部队中的颇负盛名的
优秀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东
方》(获首届茅盾文学奖)、《地
球的红飘带》,通讯集《谁是最可
爱的人》,诗集《黎明风景》等。
魏巍的创作,及时反映现实生活,
贯穿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
信念,擅长把叙事、写景、议论、
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洋溢着饱满
的政治热情。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谁是最可爱的人》(人民文
学出版社1978年版),最先于1951年4月11日
在《人民日报》刊登,是建国初期一篇影响
很大,传诵广泛的优秀通讯。1950年10月,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了鸭绿江,赶赴朝鲜战
场。在朝鲜战场上,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是怎
样进行战斗和生活呢?魏巍同志为了向祖国
人民报告这些,亲赴朝鲜前线,与志愿军战
士战斗和生活在一起,给我们写出了一篇篇
感人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其中
的一篇。
背景资料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
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
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
也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按内容分,一般可以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
讯、概貌通讯和工作通讯;按形式分,可以分为
记事通讯、记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等。
具有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强的时间
性、描写的形象性等特点。写作通讯时,要注意
主题要明确、材料要精当、角度要新颖、写人和
写事要综合起来。
文体知识
谦逊(xùn) 军隅里(yú)
覆灭(fù) 摁(èn)
掰断(bāi) 迸裂(bèng)
掐(qiā) 聚歼(jiān)
脸膛(táng) 过瘾(yǐn)
千载(zǎi) 憋闷(biē)
犁耙(pá) 塞苹果(sāi)
字音字形
①坚韧:牢固,有韧性,本文指坚强不屈的意思。
②淳朴:朴实。
③谦逊:谦虚恭谨。
④覆灭:覆没,被消灭。
⑤千载万事:千年万代。
⑥永垂不朽:指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⑦豁亮:宽敞明亮。
⑧溜达:慢慢走,散步。
词语释义
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什么是最可爱的人?
“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
因为“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
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
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
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整体把握
志愿军战士的可爱是通过哪些事例表现出来的?这些事例对应的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它们分别有什么意义?
松骨峰战斗(4-8),表现了战斗的壮烈,突出了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
马玉祥救儿童(9-12),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国际主义精神;
与吃雪战士谈话(13-14),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
整体把握
这三个事例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松骨峰战斗:对敌人的狠;
马玉祥救儿童:对朝鲜人民的爱;
与吃雪战士谈话:爱国是做出一切行动的基础。
整体把握
划分全文结构,概括每一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1—3):概括说明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
第二部分(4-14):选用三个典型事例,从三个方面表现志愿军战士的伟大和可爱,具体说明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第三部分(15):说明志愿军战士是祖国人民幸福生活的保卫者,从而进一步肯定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整体把握
作者是从哪方面入笔写这篇文章的?
从“我”的切身感受入笔,交代写作动机,并点题。用热情洋溢的语言抒发在朝鲜战场上的强烈感受,以唤起读者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合作探究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比喻。把思想感情比喻为“潮水”
在“放纵奔流”,使文章更形象、更生
动、更有文学性,也更有感染力。
合作探究
第2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设问。自问自答,点明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呼应题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合作探究
赏析:他们的品质是那样地纯洁和高
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地坚韧和刚强,
他们的气质是那样地淳朴和谦逊,他
们的胸怀是那样地美丽和宽广!
排比,增强语言气势。这句话从
品质、意志、气质、胸怀这四个方面
具体表现了志愿军战士们的精神面貌。
高度概括和热情赞颂了战士们的高贵
品质,抒发了对战士们强烈的赞美之
情。
合作探究
这四个方面的精神面貌和后文三个典型事例有照应,请指出其照应关系。
品质纯洁和高尚照应“马玉祥救儿童”一事;
意志坚韧和刚强照应“松骨峰战斗”一事;
气质淳朴和谦逊、胸怀美丽和宽广照应“与吃雪战士谈话”一事。
合作探究
将第5段分为三层,并说出这样分层的理由。
第一层:从开头到“一场壮烈的搏斗就开始了”;
第二层:从“敌人为了逃命”到“把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
第三层:从“……据这个营的营长告诉我”到段尾。
按战前、战中、战后划分层次。
合作探究
第5段主要描写了哪两个场面?有什么作用?
一个是直接叙述描写战斗搏杀的场面;另一个是引述营长的话,间接描写战后阵地上壮烈的场景。
两个场面集中表现出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仇恨,体现出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合作探究
第5段开头部分中的“恰恰”、“眼
看”、“匆匆”、“汽车路边”、
“很低的光光的小山冈”词句在文中
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交代这些细节,
说明这场战斗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开始
的?
这些修饰限制性词语准确反映了当时战斗发生的情势:时间紧迫,地形不利,形势严峻,从而突出了战士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坚决“阻止敌人”的决心和英勇无畏精神。
合作探究
“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
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
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这句
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动作描写,“抱”“掐”“摁”等用得准确生动,感彩鲜明,表现战士与敌人拼死相搏的场景,充分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恨,准确、鲜明的词语与其余描写一并描绘出一幅壮烈的场景,感人至深。
合作探究
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松骨峰战斗的特点。
壮烈。
合作探究
这一场战斗的结果怎样?
这个连虽然伤亡很大,但他们却打死了三百多敌人,特别是,使我们部队的主力赶上,聚歼了敌人。
合作探究
联系上下文,你是如何理解第8段连用三个问句的?
上文引述营长的话,真挚感人,再
次突出志愿军战士们的伟大与可爱,于
是作者趁热打铁,在亲切呼唤“朋友”
之后马上提问“你的感想”,紧着以两
个反问句回答,热诚地抒发自己的感受。
对“朋友”的提问变成了作者的设问,
抒情的回答成为了鲜明的见解,呼唤着
读者的同感。
合作探究
“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的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热情。” 第9段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狠”和“爱”对比鲜明,
感情强烈,深情赞美了战士们的高尚
品质。
合作探究
第10段内容对表现马玉祥有何作用?
其中肖像描写有何作用?
写出了马玉祥英雄行为的思想基础,表现了他淳朴可爱的风貌。
合作探究
完成下列表格,找出“马玉祥救儿童”一事的六要素。
合作探究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起因 结果
在汉江南岸阻击敌人的日子里
一个小村
马玉祥
火中救小孩
从山上下来做饭,遇到敌机袭击,扔燃烧弹
救出小孩
第11段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
(1)环境描写(火、烟);
(2)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心理描写套在语言描写中)。
合作探究
“有几间房子着火了,火又盛,烟又大,使人不敢到跟前去。这时候,他听见烟火里有一个小孩子哇哇哭叫的声音。”这几句运用的是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环境描写,表现环境之危险,烘托马玉祥奋不顾身的精神和对朝鲜人民的爱。
合作探究
“我就用脚踹开门,扑了进去……先
摸着一个大人,拉了拉没拉动;又向
大人的身后摸,才摸着小孩儿的腿,
我就一把抓着抱起来,跳出门去。”
这几句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表
达效果?
运用动作描写,具体而生动地表现了马玉祥冒着生命危险抢救朝鲜人民的英雄壮举和国际主义精神。
合作探究
在描述马玉祥救儿童的场面时,为什么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使用?
第三人称有利于集中的叙述故事,
发展情节,使文字简洁明快;
而第一人称有利于表现人物当时
的内心活动,从而把对朝鲜人民的深
厚感情表现得具体实在,把烈火中救
孩子的经过描述得生动形象。
合作探究
如果让你穿越时空,重回朝鲜战场,
做一名小记者,去采访志愿军战士马
玉祥。你会提出哪些问题?
(1)请问你救人的时候,火又盛,烟又
大,别人都不敢到跟前去。你为什么要
去呢?
(2)请问当你扑进着火的屋子时,满屋
子灰洞洞的烟,只能听见小孩哭,看不
见人。眼也睁不开,脸烫的像刀割一般。
你为什么不马上出来呢?
(3)请问你当时救人的时候都想了些什
么?你不怕危险吗?
合作探究
采访结束,请你概括出志愿军战士的最可爱之处。
舍己救人、忘我无私、热爱朝鲜人民,充满国际主义精神。
合作探究
阅读“与吃雪战士谈话”部分,说说这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
语言描写
合作探究
“言为心声”,战士的一番话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怎样的心灵?
表现战士乐为祖国人民幸福吃苦的幸福观、苦乐观;同时也表现他们时刻把祖国人民的托付记在心上,有着崇高的责任感、荣誉感。充分表现出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
合作探究
第三个事例没有交代时间、地点,也没有介绍人物姓名,是不是不符合新闻真实确切的要求呢
符合,因为事例是真实的,三问
三答是确切的。没有上述交代介绍,
表明无名战士正是广大志愿军战士的
代表,他说的话是大家共同的心声。
合作探究
请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第14段的几个句子: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
直抒胸臆,热情地赞颂志愿军战士是第一流的人、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和祖国之花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志愿军战士的无限崇敬之情。
(《黄河颂》也采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合作探究
最后一段为什么连用六个“当……的时候”列举许多和平生活场景?
作者运用一组排比句,描绘祖国人民幸福生活的画面,引起读者联想,激发情感上的共鸣,启发读者意识到自己生活在幸福之中,从而激起对志愿军战士的感激与热爱之情。
合作探究
结尾“朋友!你是这么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你一定会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结构上呼应开头,照应文题,总结全文;
内容上画龙点睛,深化中心。
合作探究
本文结构严谨自然,三个事例前都有一个过渡段(句),请找出来,并说明其作用。
第4段:让我还是来说一段故事吧。
——承上启下,引出事例
第9自然段:我们的战士……深厚热
情。
——承上,点明对敌人的狠;启下,
引出对朝鲜人民的爱
第13段前两句:谁都知道……怎样
想的呢?
——承上启下,引出事例
合作探究
找出文中的抒情、议论语段,并体会其作用。
开头前三段, 第8、12、14段,结
尾第15段,进行了比较集中的抒情、议
论。
开头三段的议论、抒情起到了明确
文章中心的作用,使读者对志愿军战士
的思想境界和品质有一个概括性了解。
合作探究
第8、12、14段的抒情和议论揭示了每个事例所包含的意义,激发了读者热爱志愿军战士的感情。
结尾的抒情和议论起到了突出中心的作用,使读者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深化了主题。
合作探究
作者在朝鲜前线采访中,共收集了一百多个生动的事例。但经过反复的筛选,为什么最后只用了这三个事例?
因为作者选取的这三个事例从不同
侧面集中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最本质的思
想情感。即对侵略者的恨,对朝鲜人民
的爱,以及他们的苦乐观,表现了志愿
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国际主义
和爱国主义的精神。三个典型事例中,
有集体的,有个人的,有战斗场面,有
合作探究
战地日常生活,都是具有代表性、最能
说明志愿军英雄本质的事例。三个事例
集中体现了全体志愿军战士的英雄形象,
揭示了本文要表现的主题,所以作者只
选取了三个典型事例来写,这正是本文
我们要学习的写作特点之一。
合作探究
三个事例的顺序可否调整一下?请谈谈你的意见。
不可调整。因为志愿军出国作战,
首要的使命是打击侵略者,“松骨峰战
斗”理应放在首位。狠狠打击敌人是因
为同情热爱朝鲜人民,“马玉祥救儿童”
是这层意义更直接的体现,因此,放在
第二位。两个事例,一爱一恨,深层的
思想基础是什么,在“与吃雪战士谈话”
的事例中揭示出来,最后这个事例是更
深层的展开。三个事例不孤立,从内在
联系看,必须按现在的次序排列。
合作探究
本文是在大量采访的基础上写成的,作者使用采访材料时采用了直接记述和综合叙述的方式。文中三个事例,分别运用的是什么叙述方式,有何表达效果。
松骨峰战斗:战斗的全过程是综合叙述,营长的话是直接记述。
马玉祥救儿童:叙事部分是综合叙述,马玉祥的自述是直接记述。
合作探究
与吃雪战士谈话:三问三答是直接记述。
表达效果:用综合叙述,有利于集中地叙述故事,推动情节发展,使语言简洁明快;用直接记述,有利于表现人物崇高的精神世界;两者结合起来穿插运用,避免行文呆板、单调,有利于表现中心思想。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主 旨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文情并茂的通讯,文章选取三个典型事例,运用叙述、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报道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事迹,热情赞扬了志愿军战士崇高精神品质,表达了作者对志愿军战士的无比热爱和崇敬之情。
(1)主题鲜明,选材典型。
这篇通讯,运用最能突出反映事物的
本质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中心思想。作者在
自己掌握的众多的材料中精选三个典型事
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加以描述:有
的是在惊心动魄的战斗中刻画志愿军的群
像,有的是在生死存亡的矛盾冲突中展现
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有的是在对待艰苦、
对待祖国、对待荣誉等问题上展示英雄高
尚的内心世界。这样也就充分地表现出志
愿军的优秀品质。
写作特色
(2)综合运用记叙、议论与抒情的表达方式。
本文在记叙时,将抒情、议论贯穿始终,成为全文不可分割的部分。课文开头部份的作用,抒发感受为主,用设问设答的方式引出全文的中心。在三个典型事例之间运用反问句过渡,步步紧扣中心。结尾以抒情结合议论作结,前后呼应,进一步强调中心。
写作特色
(3)语言准确、句式灵活、修辞多样。
①语言准确、生动,富于感情。
如在松骨峰战斗中,表现战士与敌人
拼死相搏的动词“抱”“掐”“摁”等准
确生动,并且和前后词语搭配贴切:“腰”
用“抱”,“脖子”用“掐”。这些动词
有鲜明的感彩,“掐”“摁”“扣”
等词充分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恨。
准确、鲜明的词语与其余描写一并描绘出
一幅壮烈的场景,感人至深。
写作特色
②设问、反问句式的灵活运用和转化。
用设问引起读者注意,用反问来加强
语气。设问是作者自问自答,答案在下文;
反问无需回答,答案即为问话的反面。本
文用设问与读者进行情感交流,引导读者
思考;用反问帮助读者加强认识,促进感
情升华。
③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本文综合运用了比喻、排比、反复等
多种修辞方法,使文章锦上添花,具有动
人心魄的魅力。
写作特色
本文通过叙述“松骨峰战斗(革命英
雄主义)”“马玉祥救儿童(崇高的国际
主义)”“与吃雪战士谈话(强烈的爱国
主义)”三个事例,从侧面构成了“最可
爱的人”的完整形象,同时也揭示了志愿
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这一主题。我们要学
习志愿军战士崇高的品格与精神,并把它
们贯彻落实到我们平时的实际行动当中,
热爱祖国,保卫祖国。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开头议论抒情:概括说明谁是最可爱的人
三个典型事例
结尾议论抒情:进一步肯定谁是最可爱的人
谁是最可爱的人
赞美
讴歌
松骨峰战斗→英雄主义
马玉祥救儿童→国际主义
与吃雪战士谈话→爱国主义
爱国名言积累。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
(3)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5)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徐锡麟
拓展延伸
1、将正确的词语选项填在下面句子中的横线上。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地__________,他们的意志是那样地__________,他们的气质是那样地__________,他们的胸怀是那样地__________!
A.淳朴和谦逊 B.坚韧和刚强
C.美丽和宽广 D.纯洁和高尚
D
课堂检测
B
A
C
2、下列向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
们是最可爱的人。
B.刚一进村,有几架敌机袭过来,打了一阵机关炮,
接着就扔下了两个大燃烧弹。
C.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驰向工
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
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坐到办
公桌前开始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往孩子口里塞
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一起散步的时候……
D.朋友,当你听到这段事迹的时候,你的感觉又是
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吗?
B
课堂检测
3、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以问句为题,富有启发性,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文中“最可爱的人”指志
愿军战士。
B.文章用三个典型事例,深刻地揭示了志愿军战士的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这三个事例同等重要,顺序可以调换。
C.本文开头和结尾都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表达了作者对志愿军战士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D.在本文中,作者巧妙地运用设问句、反问句激发读
者的思考,使读者通过思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和主题。
B
课堂检测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