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批判性思维有两个特征:第一,批判性思维首先善于对通常被接受的结论提出疑问和挑战,而不是无条件地接受专家和权威的结论;第二,批判性思维又是用分析性和建设性的论理方式对疑问和挑战提出解释并做出判断,而不是同样接受不同解释和判断。把这两个特征结合在一起,批判性思维就是以提出疑问为起点,以获取证据,分析推理为过程,以提出有说服力的解答为结果,在这个意义上,“批判性”不是“批判”,因为“批判”总是否定的,而“批判性”则是指审辩式、思辨式的评判,多是建设性的。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批判性思维的第一层次是一种能力,有别于知识。批判性思维能力不是指学科知识,而是一种超越学科,或是说适用于所有学科的一种思维能力,也称为可迁徙能力。这种能力与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以及统计推断有关。
批判性思维除了能力层次,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它是一种思维心态或思维习惯,也称之为心智模式。这个层次超越能力,是一个属于价值观或价值取向的层次。批判性思维的心智模式是成长型心智模式,就是一种开放式的思维习惯,不断拓宽思维范围,想以前没有想过的问题,问之前没有怀疑过的命题。
如果说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能力更多地是关于“如何思考”,那么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心态或思维习惯更多地是关于“思考什么”和“问为什么”。这个层次是引导人们有意识地打破思维“禁区”,走出思维“误区”,走进思维“盲区”。有关“如何”方面的问题,多是技术层面,包括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和统计推断的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取,也可以通过诸如BTS的考题来测试。而有关“什么”和“为什么”方面的问题,则很难通过类似的方法学习。但是它也是可学习的,可以通过被感悟、被启发等方式学习。
应该说,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在训练学生“如何”方面见长。中国学生提出的问题,几乎所有都是关于“如何”的,很少是关于“为何”的。我们往往满足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一知半解。批判性思维除了要求在逻辑上、统计上不犯错误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想别人没有想过的问题,问别人没有问过的问题,并且要刨根问底。探究深层次、根本性的原因。在批判性思维教育上,从能力层次入手是自然的,也是需要的。不过,这不是全部。批判性思维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要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摘编自钱颖一《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教育:理念与实践》)
材料二:
批判性思维是“开放理性”的精神和“探究实证”技能的结合。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这样的精神和技能,是人的认知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是文明社会的前提和支柱。换句话说,如果作为个体的人没有开放思维、没有理性辨别力、没有论证技能,那么,科技创新、文化发展、理性社会以及对各种问题的解决,都是不可能的。国家发改委产业司原司长年勇指出,我们高端产业落后的一大原因,在于我们的人才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他直言:“没有人,什么都干不成。”显然,他说的人,指那些既能思考又能实干的人。人没有思维能力和实干精神,像没有接上电脑运转的硬盘,它不可能有任何超出已有存储的新产出。
年勇是了解国内外产业和科技发展情况的专家,他谈论“没有人”的问题,显然不是无的放矢。其实,人们早已认识到我们的学生会做题但不会提出和解决问题的痼疾。我们在网络上、社会上经常看到以虚假、情绪和忽悠来代替理性思考和实证实践的现象。缺乏既能思考又能实干的人,一直就是我们社会和科技发展的第一瓶颈。这个不是我们现在才有的认识。
在最近这几年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我们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以获得国际社会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这就需要我们除了学外语,还要学习另一种语言,即“理性语言”,就是摆事实讲道理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这样的思维和表达的核心,是客观性;而客观性,来自具体、细致、深入和广泛的真实叙事和合理推理。抽象、模糊、大话、套话、空话和情绪化的表述,没有理性根基和内容,就不能有力回击恶意的攻击,也不会让广泛的听众信服。
很多人也已认识到,这些问题和基础教育一直缺乏理性精神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直接关联,虽然这些年已经有不少批判性思维理念的传播和改革努力,目的和坐标就是要突破这个瓶颈,但现有的观察是,目前的基础教育,和现代社会、国家发展背景下培养有德有能的人的目标,依然没有很好对接上。它依然没有大力有效地培育开放理性精神,没有学习“理性语言”。
1. 下列对批判性思维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批判性思维有以下特征,以提出疑问为起点,以获取证据、分析推理为过程,从而接受不同解释和判断。
B. 批判性思维由与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统计推断有关的思维能力层次和体现思维心态或思维习惯的心智模式构成。
C. 要想获得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和测试来获得,而作为一种思维心态则可以通过被感悟、被启发等方式习得。
D. 批判性思维有重要意义,对个人来说是认知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对社会而言则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根基。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个人能否对专家和权威的结论提出疑问和挑战,是心智模式问题;能否提出有说服力的解答,是思维能力问题。
B. 从“思考什么”到“问为什么”,再到“如何思考”,批判性思维的层次越来越重要,学习获取的难度也是越来越大。
C. 材料二引用国家发改委产业司原司长“没有人”的言论作为论据,论证了批判性思维在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重要性。
D. 不管国际环境如何复杂,我们只要坚持用理性语言去“讲好中国故事”,就一定能获得整个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3. 下列说法中,完全符合“批判性思维”特点的一项是( )
A. 朋友对新冠病毒的传染性和致病性缺乏了解,小丁老师从网络搜集了权威专家的论述对他进行“科普”。
B. 屈原《天问》涉及天文、地理等,所提问题有明知故问,但许多问题还是他那个时代尚未解决的。
C. 苏轼对石钟山得名的原因产生兴趣,对旧说进行质疑和反驳,并通过实地考察提出了自己的合理解释。
D. 某文艺评论家对一些当红综艺节目提出尖锐批评,认为这些节目盲目跟风、生搬硬套,有低俗化倾向。
4. 两则材料都提到了中国学生,它们的表达意图有什么不同?
5. 材料二说:“目前的基础教育,和现代社会、国家发展背景下培养有德有能的人的目标,依然没有很好对接上。”从批判性思维教育的角度,目前的基础教育可以如何改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水袖之痛
肖复兴
①胡文阁是梅葆玖的徒弟,近几年名声渐起。作为梅派硕果仅存的男旦演员,胡文阁的声名无疑沾了梅派的光。当然,他自己很努力,唱得确实不错。六年前,我第一次看他的演出,是在长安剧院,梅葆玖和他前后各演一折《御碑亭》。坦率地讲,说韵味,他还欠火候,和师傅有距离;单说声音,他要比师傅更亮也更好听,毕竟他正当年。
②其实,我对胡文阁的兴趣,不仅在于他梅派男旦的声名和功力,还因为听他讲了自己的一件往事。
③20世纪80年代,他还不到20岁,在西安唱秦腔小生,却痴迷京戏,痴迷梅派青衣,便私下向名师李德富先生学艺。青衣的唱腔当然重要,水袖却也是必须苦练的功夫。四大名旦中,水袖舞得好的,当数梅、程二位。水袖是青衣的看家玩意儿,它既可以是手臂的延长,载歌载舞;又可以是心情的外化,风情万种。那时候,不到20岁的胡文阁痴迷水袖,但和老师学舞水袖,需要自己买一匹七尺长的杭纺做水袖。这一匹七尺长的杭纺,当时需要22元,正好是他一个月的工资。为了学舞水袖,花上一个月的工资,也是值得的。但关键问题是,那时候,胡文阁的母亲正在病重之中——他很想在母亲很可能是一辈子最后一个生日的时候,给母亲买上一件生日礼物。但是,他已经没有钱给母亲买生日礼物了。在水袖和生日礼物两者之间,他买了七尺杭纺做了水袖。他想得很简单——年轻人,谁都是这样,把很多事情想得简单了——下个月发了工资之后,再给母亲买件生日礼物。在母亲的病床前,他把自己的想法对母亲说了。已经不能讲话的母亲嘶哑着嗓子,“呃呃”地不知在回答他什么。然而,无情的病魔没有给胡文阁补上母亲生日礼物的机会。母亲去世了,他才明白,世上有的东西是补不上的,就如同落到地上的叶子,再也无法如鸟一样重新飞上枝头。
④30多年过去了,直到现在,胡文阁都非常后悔。水袖,成为他的心头之痛,是扎在他心上的一根永远拔不出来的刺。
⑤胡文阁坦白道出自己的心头之痛,让我感动。
⑥我们也常常会面临类似的事情。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事业、爱情、婚姻、子女……我们觉得每件事都比父母重要。即使在母亲病重的时刻,胡文阁还觉得自己的水袖更重要呢。
⑦都说人年轻时不懂爱情,其实,年轻时是不懂亲情。爱情,总还要去追求,亲情只要伸手接着就是,那么轻而易举。问题是,胡文阁还敢于面对自己年轻时的浅薄,坦陈内疚——多少孩子吃凉不管酸,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对不起父母的地方,没有什么心痛之感,而是将那一根刺当成绣花针,为自己绣出美丽的图画。
⑧想起我的父母,我常常会涌出无比惭愧的心情,因为在我年轻的时候,一样觉得自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父母总是被放在了后面。记得当初母亲从平房搬进新楼之后,已年过80,腿脚不利索,我生怕她下楼不小心会摔倒,便不让她下楼。母亲去世之前,一直想下楼看看家前面新建起来的元大都公园,总是兴致很高地对我说:“听说那里种了好多月季花!”正是伏里天,我对她说:“天凉快点儿再去吧。”谁想,没等到天凉快,母亲突然走了。那时候,总以为父母可以长生不老地永远陪伴着我们。我们就像蚂蟥一样,趴在父母的身上,理所当然地吸吮着他们身上的血。
⑨我不知道,如今的胡文阁站在舞台上舞动水袖的时候,会不会在一瞬间想起母亲。不知道为什么,自从听到他讲述自己这件30多年前的往事之后,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在电视里,再看到他舞动水袖的时候,我总有些走神,忍不住想起他的母亲,也想起我的母亲。
(原载《今晚报》/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第②段在结构上承上启干。“我对胡文阁的兴趣,不仅在于他梅派男回的声名和功力”承接上文,“还因为听他讲了自己的一件往事”开启下文。
B. 不到20岁的胡文阁痴迷水袖。为此,他不惜花上一个月的工资,买回七尺杭纺做水袖,而放弃给母亲买生日礼物。作者高度肯定了他这种执着追求事业的精神。
C. 第⑦段中的“吃凉不管酸”来自俗语“油坊会上的凉粉——吃凉不管酸”,形容只管其一,不管其二;只管这一方面,不管那一方面。在文中指只考虑自己的想法,不顾及父母的需求。
D. 选文叙述了发生在胡文阁和自己身上的一段往事,旨在提醒年轻的朋友:要珍惜亲情,不要将父母摆在所有事情后面。否则,就会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懊悔与伤痛。
7. 以下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写胡文阁作为梅派男旦的声名和功力,可为下文写他的心头之痛作铺垫。
B. 作者写到许多年轻人对待亲情和对待自己的事情的不同态度,意在说明胡文阁的“心头之痛”并非个别现象,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意义。
C. 胡文阁“在水袖和生日礼物两者之间,选择买了七尺杭纺做了水袖”,主要原因就是他觉得亲情容易得到,所以可以暂时不必在乎。
D. 文章结尾部分“再看到他舞动水袖的时候,我总有些走神,忍不住想起他的母亲,也想起我的母亲”,作者触景生情,同时呼应标题,深化主旨。
8.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而是将那一根刺当成绣花针,为自己绣出美丽的图画”。
9. 作者通过“水袖”故事,在文中引出了几点关于“痛”的思考,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0.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
语段: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节选自《登泰山记》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 历:经过
B. 崖限当道者 限:门槛
C. 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停留
D. 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弥漫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语段: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秦伐韩,军于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为将,救之。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历曰:“请就鈇质之诛。”赵奢曰:“胥后令邯郸。”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
B. 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
C. 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
D. 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奢忠于职守,执法不避权贵。任田部吏时,赵国的贵公子平原君家不纳租税,他杀了九个管事的,激怒了平原君,经解释后,平原君很器重他。
B. 赵奢贤而有能,颇有治国之术。因平原君极力荐举,于是赵国国君任用赵奢掌管国家赋税,在他的精心治理下,赵国民众富有起来,国库也变得充实。
C. 赵奢勇敢果决,临危接受重任。秦攻打韩国阏与,赵王想去救援,征求廉颇、乐乘的意见,他们以路途遥远艰险狭窄为由不赞同,赵奢却主张救援。
D. 赵奢足智多谋,善于虚心纳谏。赵奢用兵富有谋略,不准下属干预用兵;他假装逗留不进,加固营垒,秦将因此放松了警惕。而且,他还虚心接受谏言,在战争中占据有利形势。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2)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
14. 赵奢是如何解除阏与之围的?请结合全文进行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送子由使契丹
[宋]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莫道中朝第一人: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那因远适”一句的意思是“何必因你要远行而泪湿衣巾”,从中可见苏轼的乐观。
B. “凌风雪”写出了出使契丹的艰辛;“不辞”则是勉励苏辙,作为使臣当不辞辛苦。
C. 颔联中“凤”和“麟”分别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和仁德之兽,此处以此夸赞天骄。
D. 颈联既嘱咐子由身居沙漠不要忘记故国,又以虚写想象子由身处异地时的梦中景象。
16. 诗歌尾联用了李揆的典故,请简要分析诗人用此典的意图。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由琵琶声想到珠玉声,写出了乐声的浊重与清脆的两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2)杜甫在《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3)荀子在《劝学》中,表达“君子的资质与一般人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获得成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在《赤壁赋》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两句,从正面通过具体的动作行为对曹操作了非常传神的刻画。
(5)李煜的《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在一问一答之间,用生动的比喻,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了词人极其深重的愁苦,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任何题材与类型的戏剧都是以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为目的。所谓鲜活是指人物总要血肉丰满,有真实的情感反应,英模形象亦是如此。将英模的真人真事改编为戏剧,看似容易其实非也。过度虚构或刻意拔高有与真人真事不符之嫌。最重要的是两种方法均有可能导致英模形象的失真,使戏剧的主题表达大打折扣。话剧《谷文昌》因为塑造了一个接地气的英模形象而从同类题材中① 。话剧《谷文昌》没有走常规路线,而是将谷文昌塑造成一个具有人间烟火气的英模形象,他瞒着妻子拿工资济百姓,被妻子识破之后的窘态令人② 。该剧虽写了英模人物的家庭生活,但毫没有损伤英模人物的精神高度,反而令观众看到了一个可亲可敬的英模形象。我们知道,之所以英模令人敬仰,是因为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原因。让英模形象从舞台回归到生活,在现实中做人民的精神引路人,主动将戏剧里“那一个”被艺术激活的形象送回到百姓身边,是当代戏剧人③ 的责任。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知道,英模之所以令人敬仰,是因为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
B. 我们知道,之所以英模令人敬仰,是因为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
C. 我们知道,英模之所以令人敬仰,是因为他们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原因。
D. 我们知道,之所以英模令人敬仰,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记忆力是大脑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内容和经验的能力。它对于人的生命个体而言非常重要。比如,我们评价某人是否天资聪颖时, ① 。
据说,人大脑的存储量非常惊人,相当于1500亿台电脑(平均每台存储80G)的储存量。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超强记忆力。有的人过目不忘,耳闻能诵;有的人却总也记不住相识者的姓名和相貌。其实,一个人拥有超强的记忆力,可将之视为上苍赐予的礼物,可遇不可求。
既然 ② ,那么我们便不必因记性差而自卑,也不必对记忆力好的人盲目崇拜。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提升记忆力。“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养成勤动笔的习惯,助于确保记忆的准确无误,这是 ③ 的最靠谱的方法。
20.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 请各用一句话概括上文三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②在别人眼里你也许是小丑,在自己心中你就是国王!
③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④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
⑤许多人的悲剧来源于选择:不会选择,不坚持选择,不断地选择。
高一的你,已经进行过两次“模拟选科”,随后你还将面临“正式选科”,选择前后,你有过怎样的思考和判断呢?请联系上面的材料谈谈你的体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批判性思维有两个特征:第一,批判性思维首先善于对通常被接受的结论提出疑问和挑战,而不是无条件地接受专家和权威的结论;第二,批判性思维又是用分析性和建设性的论理方式对疑问和挑战提出解释并做出判断,而不是同样接受不同解释和判断。把这两个特征结合在一起,批判性思维就是以提出疑问为起点,以获取证据,分析推理为过程,以提出有说服力的解答为结果,在这个意义上,“批判性”不是“批判”,因为“批判”总是否定的,而“批判性”则是指审辩式、思辨式的评判,多是建设性的。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批判性思维的第一层次是一种能力,有别于知识。批判性思维能力不是指学科知识,而是一种超越学科,或是说适用于所有学科的一种思维能力,也称为可迁徙能力。这种能力与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以及统计推断有关。
批判性思维除了能力层次,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它是一种思维心态或思维习惯,也称之为心智模式。这个层次超越能力,是一个属于价值观或价值取向的层次。批判性思维的心智模式是成长型心智模式,就是一种开放式的思维习惯,不断拓宽思维范围,想以前没有想过的问题,问之前没有怀疑过的命题。
如果说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能力更多地是关于“如何思考”,那么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心态或思维习惯更多地是关于“思考什么”和“问为什么”。这个层次是引导人们有意识地打破思维“禁区”,走出思维“误区”,走进思维“盲区”。有关“如何”方面的问题,多是技术层面,包括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和统计推断的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取,也可以通过诸如BTS的考题来测试。而有关“什么”和“为什么”方面的问题,则很难通过类似的方法学习。但是它也是可学习的,可以通过被感悟、被启发等方式学习。
应该说,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在训练学生“如何”方面见长。中国学生提出的问题,几乎所有都是关于“如何”的,很少是关于“为何”的。我们往往满足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一知半解。批判性思维除了要求在逻辑上、统计上不犯错误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想别人没有想过的问题,问别人没有问过的问题,并且要刨根问底。探究深层次、根本性的原因。在批判性思维教育上,从能力层次入手是自然的,也是需要的。不过,这不是全部。批判性思维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要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摘编自钱颖一《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教育:理念与实践》)
材料二:
批判性思维是“开放理性”的精神和“探究实证”技能的结合。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这样的精神和技能,是人的认知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是文明社会的前提和支柱。换句话说,如果作为个体的人没有开放思维、没有理性辨别力、没有论证技能,那么,科技创新、文化发展、理性社会以及对各种问题的解决,都是不可能的。国家发改委产业司原司长年勇指出,我们高端产业落后的一大原因,在于我们的人才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他直言:“没有人,什么都干不成。”显然,他说的人,指那些既能思考又能实干的人。人没有思维能力和实干精神,像没有接上电脑运转的硬盘,它不可能有任何超出已有存储的新产出。
年勇是了解国内外产业和科技发展情况的专家,他谈论“没有人”的问题,显然不是无的放矢。其实,人们早已认识到我们的学生会做题但不会提出和解决问题的痼疾。我们在网络上、社会上经常看到以虚假、情绪和忽悠来代替理性思考和实证实践的现象。缺乏既能思考又能实干的人,一直就是我们社会和科技发展的第一瓶颈。这个不是我们现在才有的认识。
在最近这几年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我们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以获得国际社会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这就需要我们除了学外语,还要学习另一种语言,即“理性语言”,就是摆事实讲道理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这样的思维和表达的核心,是客观性;而客观性,来自具体、细致、深入和广泛的真实叙事和合理推理。抽象、模糊、大话、套话、空话和情绪化的表述,没有理性根基和内容,就不能有力回击恶意的攻击,也不会让广泛的听众信服。
很多人也已认识到,这些问题和基础教育一直缺乏理性精神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直接关联,虽然这些年已经有不少批判性思维理念的传播和改革努力,目的和坐标就是要突破这个瓶颈,但现有的观察是,目前的基础教育,和现代社会、国家发展背景下培养有德有能的人的目标,依然没有很好对接上。它依然没有大力有效地培育开放理性精神,没有学习“理性语言”。
1. 下列对批判性思维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批判性思维有以下特征,以提出疑问为起点,以获取证据、分析推理为过程,从而接受不同解释和判断。
B. 批判性思维由与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统计推断有关的思维能力层次和体现思维心态或思维习惯的心智模式构成。
C. 要想获得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和测试来获得,而作为一种思维心态则可以通过被感悟、被启发等方式习得。
D. 批判性思维有重要意义,对个人来说是认知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对社会而言则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根基。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个人能否对专家和权威的结论提出疑问和挑战,是心智模式问题;能否提出有说服力的解答,是思维能力问题。
B. 从“思考什么”到“问为什么”,再到“如何思考”,批判性思维的层次越来越重要,学习获取的难度也是越来越大。
C. 材料二引用国家发改委产业司原司长“没有人”的言论作为论据,论证了批判性思维在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重要性。
D. 不管国际环境如何复杂,我们只要坚持用理性语言去“讲好中国故事”,就一定能获得整个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3. 下列说法中,完全符合“批判性思维”特点的一项是( )
A. 朋友对新冠病毒的传染性和致病性缺乏了解,小丁老师从网络搜集了权威专家的论述对他进行“科普”。
B. 屈原《天问》涉及天文、地理等,所提问题有明知故问的,但许多问题还是他那个时代尚未解决的。
C. 苏轼对石钟山得名的原因产生兴趣,对旧说进行质疑和反驳,并通过实地考察提出了自己的合理解释。
D. 某文艺评论家对一些当红综艺节目提出尖锐批评,认为这些节目盲目跟风、生搬硬套,有低俗化倾向。
4. 两则材料都提到了中国学生,它们的表达意图有什么不同?
5. 材料二说:“目前的基础教育,和现代社会、国家发展背景下培养有德有能的人的目标,依然没有很好对接上。”从批判性思维教育的角度,目前的基础教育可以如何改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B 2. C 3. C
4. ①材料一关注的是中国学生所提问题几乎是“如何”而很少“为何”的现状,材料二关注的是中国学生会做题但不会提出和解决问题的痼疾。
②材料一是为了针对性地提出批判性思维教育要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的主张,材料二是为了解释我国高端产业落后的原因,从而证明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5. ①继续进行批判性思维理念的传播,让广大师生认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②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和统计推断等思维技能训练,让学生获取批判性思维能力;
③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的塑造,通过感悟、启发等方式培养学生开放理性的思维心态、思维习惯。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接受不同解释和判断”错,根据材料一第一段“批判性思维又是用分析性和建设性的论理方式对疑问和挑战提出解释并做出判断,而不是同样接受不同解释和判断”可知,原文对此是否定。
C.“可以通过训练和测试来获得”的内容错误。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可以通过训练获取,也可以通过诸如BTS的考题来测试”可知,“测试”不是获得方式。
D.“‘讲好中国故事’的根基”将意义窄化,根据材料二第一段“批判性思维是‘开放理性’的精神和‘探究实证’技能的结合。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这样的精神和技能,是人的认知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是文明社会的前提和支柱”可推知,社会意义应是“文明社会的前提和支柱”。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辨析的能力。
A.“一个人能否对专家和权威的结论提出疑问和挑战,是心智模式问题;能否提出有说服力的解答,是思维能力问题”无中生有,原文没有对应关系,原文材料一第三段“批判性思维除了能力层次,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它是一种思维心态或思维习惯,也称之为心智模式”,这两个层次都属于批判性思维,而提出问题和解答都需要两个层次。
B.“批判性思维的层次越来越重要,学习获取的难度也越来越大”错误,结合材料一第四段“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能力更多地是关于‘如何思考’,那么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心态或思维习惯更多地是关于‘思考什么’和‘问为什么’”分析可知,“思考什么”和“问为什么”都属于心智模式层次,比“如何思考”的能力层次更重要。
D.“只要坚持用理性语言去‘讲好中国故事’,就一定能获得整个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错误,原文材料二第三段为“我们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以获得国际社会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这就需要我们除了学外语,还要学习另一种语言,即‘理性语言’,就是摆事实讲道理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由“需要、除了”等词语,可见“坚持用理性语言”与“讲好中国故事”不是充分条件关系。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就是以提出疑问为起点,以获取证据、分析推理为过程,以提出有说服力的解答为结果。
A.不涉及批判性思维这一环节。
B.只有质疑。
C.质疑、获取证据、分析推理,解答,有完整的批判性思维,完全符合“批判性思维”特点。
D.只有批评质疑。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把握写作意图的能力。
结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在训练学生‘如何’方面见长。中国学生提出的问题,几乎所有都是关于‘如何’的,很少是关于‘为何的”可知,材料一关注的是中国学生所提问题几乎是“如何”而很少“为何”的现状;
结合“人们早已认识到我们的学生会做题、但不会提出和解决问题的痼疾”可知,材料二关注的是中国学生会做题但不会提出和解决问题的痼疾;
结合“在批判性思维教育上,从能力层次入手是自然的,也是需要的。不过,这不是全部。批判性思维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要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可知,材料一是为了针对性地提出批判性思维教育要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的主张;
结合“批判性思维是‘开放理性的精神’和‘探究实证技能’的结合,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这样的精神和技能,是人的认知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是文明社会的前提和支柱。换句话说,如果作为个体的人没有开放思维、没有理性辨别力、没有论证技能,那么,科技创新、文化发展、理性社会以及对各种问题的解决,都是不可能的。国家发改委产业司原司长年勇指出,我们高端产业落后的一大原因,在于我们的人才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可知,材料二是为了解释我国高端产业落后的原因,从而证明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很多人也已认识到,这些问题和基础教育一直缺乏理性精神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直接关联,虽然这些年已经有不少批判性思维理念的传播和改革努力,目的和坐标就是要突破这个瓶颈”可概括出,继续进行批判性思维理念的传播,让广大师生认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结合“有关‘如何’方面的问题,多是技术层面,包括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和统计推断的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取,也可以通过诸如ETS的考题来测试”可概括出,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和统计推断等思维技能训练,让学生获取批判性思维能力;
结合“有关‘什么’和‘为什么’方面的问题,则很难通过类似的方法学习。但是它也是可学习的,可以通过被感悟、被启发等方式学习”“批判性思维除了要求在逻辑上、统计上不犯错误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想别人没有想过的问题,问别人没有问过的问题,并且要刨根问底。探究深层次、根本性的原因。在批判性思维教育上,从能力层次入手是自然的,也是需要的。不过,这不是全部。批判性思维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要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可概括出,要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的塑造,通过感悟、启发等方式培养学生开放理性的思维心态、思维习惯。
(二)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水袖之痛
肖复兴
①胡文阁是梅葆玖的徒弟,近几年名声渐起。作为梅派硕果仅存的男旦演员,胡文阁的声名无疑沾了梅派的光。当然,他自己很努力,唱得确实不错。六年前,我第一次看他的演出,是在长安剧院,梅葆玖和他前后各演一折《御碑亭》。坦率地讲,说韵味,他还欠火候,和师傅有距离;单说声音,他要比师傅更亮也更好听,毕竟他正当年。
②其实,我对胡文阁的兴趣,不仅在于他梅派男旦的声名和功力,还因为听他讲了自己的一件往事。
③20世纪80年代,他还不到20岁,在西安唱秦腔小生,却痴迷京戏,痴迷梅派青衣,便私下向名师李德富先生学艺。青衣的唱腔当然重要,水袖却也是必须苦练的功夫。四大名旦中,水袖舞得好的,当数梅、程二位。水袖是青衣的看家玩意儿,它既可以是手臂的延长,载歌载舞;又可以是心情的外化,风情万种。那时候,不到20岁的胡文阁痴迷水袖,但和老师学舞水袖,需要自己买一匹七尺长的杭纺做水袖。这一匹七尺长的杭纺,当时需要22元,正好是他一个月的工资。为了学舞水袖,花上一个月的工资,也是值得的。但关键问题是,那时候,胡文阁的母亲正在病重之中——他很想在母亲很可能是一辈子最后一个生日的时候,给母亲买上一件生日礼物。但是,他已经没有钱给母亲买生日礼物了。在水袖和生日礼物两者之间,他买了七尺杭纺做了水袖。他想得很简单——年轻人,谁都是这样,把很多事情想得简单了——下个月发了工资之后,再给母亲买件生日礼物。在母亲的病床前,他把自己的想法对母亲说了。已经不能讲话的母亲嘶哑着嗓子,“呃呃”地不知在回答他什么。然而,无情的病魔没有给胡文阁补上母亲生日礼物的机会。母亲去世了,他才明白,世上有的东西是补不上的,就如同落到地上的叶子,再也无法如鸟一样重新飞上枝头。
④30多年过去了,直到现在,胡文阁都非常后悔。水袖,成为他的心头之痛,是扎在他心上的一根永远拔不出来的刺。
⑤胡文阁坦白道出自己的心头之痛,让我感动。
⑥我们也常常会面临类似的事情。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事业、爱情、婚姻、子女……我们觉得每件事都比父母重要。即使在母亲病重的时刻,胡文阁还觉得自己的水袖更重要呢。
⑦都说人年轻时不懂爱情,其实,年轻时是不懂亲情。爱情,总还要去追求,亲情只要伸手接着就是,那么轻而易举。问题是,胡文阁还敢于面对自己年轻时的浅薄,坦陈内疚——多少孩子吃凉不管酸,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对不起父母的地方,没有什么心痛之感,而是将那一根刺当成绣花针,为自己绣出美丽的图画。
⑧想起我的父母,我常常会涌出无比惭愧的心情,因为在我年轻的时候,一样觉得自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父母总是被放在了后面。记得当初母亲从平房搬进新楼之后,已年过80,腿脚不利索,我生怕她下楼不小心会摔倒,便不让她下楼。母亲去世之前,一直想下楼看看家前面新建起来的元大都公园,总是兴致很高地对我说:“听说那里种了好多月季花!”正是伏里天,我对她说:“天凉快点儿再去吧。”谁想,没等到天凉快,母亲突然走了。那时候,总以为父母可以长生不老地永远陪伴着我们。我们就像蚂蟥一样,趴在父母的身上,理所当然地吸吮着他们身上的血。
⑨我不知道,如今的胡文阁站在舞台上舞动水袖的时候,会不会在一瞬间想起母亲。不知道为什么,自从听到他讲述自己这件30多年前的往事之后,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在电视里,再看到他舞动水袖的时候,我总有些走神,忍不住想起他的母亲,也想起我的母亲。
(原载《今晚报》/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第②段在结构上承上启干。“我对胡文阁的兴趣,不仅在于他梅派男回的声名和功力”承接上文,“还因为听他讲了自己的一件往事”开启下文。
B. 不到20岁的胡文阁痴迷水袖。为此,他不惜花上一个月的工资,买回七尺杭纺做水袖,而放弃给母亲买生日礼物。作者高度肯定了他这种执着追求事业的精神。
C. 第⑦段中的“吃凉不管酸”来自俗语“油坊会上的凉粉——吃凉不管酸”,形容只管其一,不管其二;只管这一方面,不管那一方面。在文中指只考虑自己的想法,不顾及父母的需求。
D. 选文叙述了发生在胡文阁和自己身上的一段往事,旨在提醒年轻的朋友:要珍惜亲情,不要将父母摆在所有事情后面。否则,就会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懊悔与伤痛。
7. 以下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写胡文阁作为梅派男旦声名和功力,可为下文写他的心头之痛作铺垫。
B. 作者写到许多年轻人对待亲情和对待自己的事情的不同态度,意在说明胡文阁的“心头之痛”并非个别现象,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意义。
C. 胡文阁“在水袖和生日礼物两者之间,选择买了七尺杭纺做了水袖”,主要原因就是他觉得亲情容易得到,所以可以暂时不必在乎。
D. 文章结尾部分“再看到他舞动水袖的时候,我总有些走神,忍不住想起他的母亲,也想起我的母亲”,作者触景生情,同时呼应标题,深化主旨。
8.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而是将那一根刺当成绣花针,为自己绣出美丽的图画”。
9. 作者通过“水袖”的故事,在文中引出了几点关于“痛”的思考,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C
8. ①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把“追求让自己错失尽孝机会的事物”比喻成“刺”“绣花针”,把“牺牲亲情获取的成功——事业、爱情”比喻成“美丽的图画”。②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年轻人只顾追求自己的生活而不懂亲情、不珍惜亲情的现象。③表达了作者的痛心之情以及对这种现象的批判。
9. ①“水袖”里隐藏着胡文阁的痛。在母亲病重时,胡文阁选择买水袖,无情的病魔没有给他机会补上母亲的礼物,以致30多年过去他仍然后悔痛心。“水袖之痛”成为他永远的痛。②由胡文阁的“水袖”引出了作者的痛。作者在年轻的时候。因为觉得自己的事情更重要,错过了陪母亲看月季花的机会。母亲突然离世,成为作者永远的痛。③作者由胡文阁和自己的故事想到了很多年轻人不懂亲情,认为亲情只要伸手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到,年轻人为了追求心中的事业、爱情、婚姻这些事情而忽视或不懂珍惜亲情,从而带来遗憾,这也许会成为很多年轻人的痛。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作者高度肯定了他这种执着追求事业的精神”错,根据原文“都说人年轻时不懂爱情,其实,年轻时是不懂亲情。爱情,总还要去追求,亲情只要伸手接着就是,那么轻而易举”,即可看出作者的情感态度,表达了作者的痛心之情以及对这种现象的批判。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觉得亲情容易得到,所以可以暂时不必在乎”错,根据文章“他很想在母亲很可能是一辈子最后一个生日的时候,给母亲买上一件生日礼物”“他想得很简单——年轻人,谁都是这样,把很多事情想简单了——下个月发了工资之后,再给母亲买件生日礼物”,可见他并不是认为“暂时不必在乎”,而只是以为还有时间尽孝。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本题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划线的句子。划线句子是“而是将那一根刺当成绣花针,为自己绣出美丽的图画”,这里关键是理解“那一根刺”“绣花针”“美丽的图案”的意思。
根据前文“水袖,成为他的心头之痛,是扎在他心上的一根永远拔不出来的刺”,再结合文章第三段可知,胡文阁为了学习“水袖”而没有给母亲买礼物,这件事成为他永远的遗憾,可见这里的“刺”是指“水袖”之类“追求让自己错失尽孝机会的事物”,作者也将其比作“绣花针”;胡文阁后来凭借水袖成名,就像用绣花针绣出美丽的图画,“美丽的图画”指“牺牲亲情获取的成功、事业”。这是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展现出当下年轻人不懂得去珍惜亲情的一种现象。
再结合前文语境“都说人年轻时不懂爱情,其实,年轻时是不懂亲情。爱情,总还要去追求,亲情只要伸手接着就是,那么轻而易举”,即可看出作者的情感态度,表达了作者的痛心之情以及对这种现象的批判,这个比喻句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年轻人只顾追求自己的生活而不懂亲情不珍惜亲情的现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的情感个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文章题目为“水袖之痛”,“水袖之痛”也贯穿了整个文章内容。文章可分为三个层次,道出了作者关于“痛”思考。
文章由胡文阁的“痛”起笔,从原文“30多年过去了,直到现在,胡文阁都非常后悔。水袖,成为他的心头之痛,是扎在他心上的一根永远拔不出来的刺”可知,“水袖”里隐藏着胡文阁的痛。他的痛,是关于母亲的,“无情的病魔没有给胡文阁补上母亲生日礼物的机会。母亲去世了,他才明白,世上有的东西是补不上的,就如同落到地上的叶子,再也无法如鸟一样重新飞上枝头”。因此,“水袖之痛”成为他永远的痛。
中间一个过渡语段“都说人年轻时不懂爱情,其实,年轻时是不懂亲情……”则是作者在对胡文阁能说出自己心中之痛的感动之余的一种感悟,他将胡文阁的痛扩大到很多年轻人的身上,认为年轻人为了追求心中的事业、爱情、婚姻这些事情而忽视或不懂珍惜亲情,从而带来遗憾,这也许会成为很多年轻人的痛,但是很多年轻人却不能参悟到这点痛。
文章最后一个层次,则是由胡文阁的“水袖”引出了作者的痛。胡文阁有痛,作者也有痛,同样是关于母亲、关于亲情的,一句“想起我的父母,我常常会涌出无比惭愧的心情,因为在我年轻的时候,一样觉得自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父母总是被放在了后面”,牵出了我错过了陪母亲看月季花的机会的事情,正是由于母亲的突然离世让作者找到了自己的痛点,这也正是文章关于“痛”的第三处思考。
综合以上分析,分点概括即可。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0.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
语段: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节选自《登泰山记》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 历:经过
B. 崖限当道者 限:门槛
C 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停留
D. 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弥漫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漫:模糊。句意:那些远古石刻(的文字)大都模糊或缺失了。
故选D。
参考译文: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行走了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头砌成的石级,一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中谷的水环绕于泰安城下,这就是郦道元(《山海经》)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又沿着西边的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地方。现在我所经过的中岭和山顶,像门槛一样挡在路上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画一样,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好像是一条带子一样。
……
日观亭西面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就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久远古老的石刻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语段: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秦伐韩,军于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为将,救之。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历曰:“请就鈇质之诛。”赵奢曰:“胥后令邯郸。”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
B. 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
C. 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
D. 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奢忠于职守,执法不避权贵。任田部吏时,赵国的贵公子平原君家不纳租税,他杀了九个管事的,激怒了平原君,经解释后,平原君很器重他。
B. 赵奢贤而有能,颇有治国之术。因平原君极力荐举,于是赵国国君任用赵奢掌管国家赋税,在他的精心治理下,赵国民众富有起来,国库也变得充实。
C. 赵奢勇敢果决,临危接受重任。秦攻打韩国阏与,赵王想去救援,征求廉颇、乐乘的意见,他们以路途遥远艰险狭窄为由不赞同,赵奢却主张救援。
D. 赵奢足智多谋,善于虚心纳谏。赵奢用兵富有谋略,不准下属干预用兵;他假装逗留不进,加固营垒,秦将因此放松了警惕。而且,他还虚心接受谏言,在战争中占据有利形势。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2)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
14. 赵奢是如何解除阏与之围的?请结合全文进行概括。
【答案】11. C 12. D
13. (1)赵奢回答说:“道远地险路狭,(要去救援)就譬如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勇猛的将取得胜利。”
(2)赵奢遣送秦军间谍之后,就令士兵卸下铁甲,快速向阏与进发,下令善射的骑兵离阏与五十里扎营。
14. ①安营扎寨,停滞不前,麻痹秦军;②将计就计,使秦军放松警惕;③最后急速前进,全军进攻,听取建议,占据有利地势。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一个叫许历的军士请求就军事提出建议,赵奢说:“让他进来。”许历说:“秦人本没想到赵军会来到这里,现在他们赶来对敌,士气很盛,将军一定要集中兵力严阵以待。不然的话,必定要失败。”
“谏”的主语为“许历”,“赵奢”为后面“曰”的主语,“谏”后面需要断开,排除AB;
“此”为“至”的宾语,中间不需要断开,排除D。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不准下属干预用兵”曲解原文。原文“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联系后文可知,他是假装怯懦,以麻痹秦军,因而不准下属进谏军事,而不是“不准下属干预用兵”。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对”,回答;“譬”,譬如;“斗于穴中”,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穴中斗”。
(2)“遣”,遣送;“趋”,快速进发;“去”,距离;“军”,驻扎。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可知,安营扎寨,停滞不前,麻痹秦军。
根据“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可知,将计就计,使秦军放松警惕。
根据“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可知,急速前进,全军进攻,听取建议,占据有利地势。
参考译文:
赵奢,本是赵国征收田租的官吏。在收租税的时候,平原君家不肯缴纳,赵奢依法处治,杀了平原君家九个当权管事的人。平原君大怒,要杀死赵奢。赵奢趁机劝说道:“您在赵国是贵公子,现在要是纵容您家而不遵奉公家的法令,就会使法令削弱,法令削弱了就会使国家衰弱,国家衰弱了诸侯就要出兵侵犯,赵国就会灭亡,您还怎能保有这些财富呢?以您的地位和尊贵,能奉公守法就会使国家上下公平,上下公平就能使国家强盛,国家强盛了赵氏的政权就会稳固,而您身为赵国贵戚,难道还会被天下人轻视吗?”平原君认为他很有才干,把他推荐给赵王。赵王任用他掌管全国的赋税,全国赋税非常公平合理,民众富足,国库充实。秦国进攻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赵王召见廉颇问道:“可以去援救吗?”廉颇回答说:“道路远,而且又艰险又狭窄,很难援救。”又召见乐乘问这件事,乐乘的回答和廉颇的话一样。又召见赵奢来问,赵奢回答说:“这条道路险阻狭长,(要去救援)就譬如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勇猛的将取得胜利。”赵王便任命赵奢为将军,去救援韩国。军队离开邯郸三十里,赵奢就在军中下令说:“有谁来为军事进谏的处以死刑。”秦军驻扎在武安西边,秦军击鼓呐喊的声音,把武安城中的屋瓦都震动了。赵军中的一个侦察人员说应该火速援救武安,赵奢立即把他斩首。赵军坚守营垒,停留二十八天不向前进发。反而又加筑营垒。秦军间谍潜入赵军营地,赵奢用饮食好好款待后把他遣送回去。间谍把情况向秦军将领报告,秦将大喜,说:“离开国都三十里军队就不前进了,而且还增修营垒,阏与不会为赵国所有了。”赵奢遣送秦军间谍之后,就令士兵卸下铁甲,快速向阏与进发,下令善射的骑兵离阏与五十里扎营。军营筑成后,秦军知道了这一情况,立即全军赶来。一个叫许历的军士请求就军事提出建议,赵奢说:“让他进来。”许历说:“秦人本没想到赵军会来到这里,现在他们赶来对敌,士气很盛,将军一定要集中兵力严阵以待。不然的话,必定要失败。”赵奢说:“我愿意接受你的建议。”许历说:“我请求接受死刑。”赵奢说:“等回邯郸以后再处理。”许历请求再提个建议,说:“先占据北面山头的得胜,后到的失败。”赵奢同意,立即派出一万人快速赶到那里。秦兵后到,与赵军争夺北山但攻不上去,赵奢指挥士兵猛攻,大败秦军。秦军四散逃跑,于是阏与的包围被解除,赵军回国。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送子由使契丹
[宋]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莫道中朝第一人: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那因远适”一句的意思是“何必因你要远行而泪湿衣巾”,从中可见苏轼的乐观。
B. “凌风雪”写出了出使契丹的艰辛;“不辞”则是勉励苏辙,作为使臣当不辞辛苦。
C. 颔联中的“凤”和“麟”分别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和仁德之兽,此处以此夸赞天骄。
D. 颈联既嘱咐子由身居沙漠不要忘记故国,又以虚写想象子由身处异地时的梦中景象。
16. 诗歌尾联用了李揆的典故,请简要分析诗人用此典的意图。
【答案】15. C 16. ①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要以国家利益为重。
②诗人用此典是提醒弟弟注意安全,表达自己对弟弟的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此处以此夸赞天骄”错误,此处以之代子由。既指子由之美德,更见国家之仁惠。这句是说要让辽主认识你这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尾联意思是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根据注释,李揆怕被扣留,骗说自己不是“当世第一”的李揆,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联系当时辽国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诗人用此典是提醒弟弟注意安全,表达自己对弟弟的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苏辙奉命出使辽国,庆贺辽主生辰。卑事小国,国弱臣辱,做这样的使臣内心是屈辱的。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作者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要以国家利益为重。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由琵琶声想到珠玉声,写出了乐声的浊重与清脆的两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2)杜甫在《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3)荀子在《劝学》中,表达“君子的资质与一般人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获得成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在《赤壁赋》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两句,从正面通过具体的动作行为对曹操作了非常传神的刻画。
(5)李煜的《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在一问一答之间,用生动的比喻,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了词人极其深重的愁苦,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答案】 ①. 嘈嘈切切错杂弹 ②. 大珠小珠落玉盘 ③. 无边落木萧萧下 ④. 不尽长江滚滚来 ⑤. 君子生非异也 ⑥. 善假于物也 ⑦. 酾酒临江 ⑧. 横槊赋诗 ⑨. 问君能有几多愁 ⑩.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嘈嘈、萧萧、生、酾、槊。
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任何题材与类型的戏剧都是以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为目的。所谓鲜活是指人物总要血肉丰满,有真实的情感反应,英模形象亦是如此。将英模的真人真事改编为戏剧,看似容易其实非也。过度虚构或刻意拔高有与真人真事不符之嫌。最重要的是两种方法均有可能导致英模形象的失真,使戏剧的主题表达大打折扣。话剧《谷文昌》因为塑造了一个接地气的英模形象而从同类题材中① 。话剧《谷文昌》没有走常规路线,而是将谷文昌塑造成一个具有人间烟火气的英模形象,他瞒着妻子拿工资济百姓,被妻子识破之后的窘态令人② 。该剧虽写了英模人物的家庭生活,但毫没有损伤英模人物的精神高度,反而令观众看到了一个可亲可敬的英模形象。我们知道,之所以英模令人敬仰,是因为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原因。让英模形象从舞台回归到生活,在现实中做人民的精神引路人,主动将戏剧里“那一个”被艺术激活的形象送回到百姓身边,是当代戏剧人③ 的责任。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知道,英模之所以令人敬仰,是因为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
B. 我们知道,之所以英模令人敬仰,是因为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
C. 我们知道,英模之所以令人敬仰,是因为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原因。
D. 我们知道,之所以英模令人敬仰,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
【答案】18. ①脱颖而出 ② 忍俊不禁 ③ 义不容辞 19. A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语境是说话剧《谷文昌》在同类题材中显示出它的优异,应用“脱颖而出”。脱颖而出:锥尖透过布囊显露出来。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
第二处,结合“他瞒着妻子拿工资济百姓,被妻子识破之后的窘态令人”可知,语境强调让人发笑,可用“忍俊不禁”,忍俊不禁:指忍不住要发笑。
第三处,根据“责任”可知,应填“义不容辞”。义不容辞:指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一是语序不当。“之所以……,是因为”前后的主语一致,所以“之所以”要放在“英模”后。
二是重复赘余。“是因为……原因”语意重复,去掉“的原因”。
只有A项修改正确。
故选A。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记忆力是大脑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内容和经验的能力。它对于人的生命个体而言非常重要。比如,我们评价某人是否天资聪颖时, ① 。
据说,人大脑的存储量非常惊人,相当于1500亿台电脑(平均每台存储80G)的储存量。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超强记忆力。有的人过目不忘,耳闻能诵;有的人却总也记不住相识者的姓名和相貌。其实,一个人拥有超强的记忆力,可将之视为上苍赐予的礼物,可遇不可求。
既然 ② ,那么我们便不必因记性差而自卑,也不必对记忆力好的人盲目崇拜。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提升记忆力。“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养成勤动笔的习惯,助于确保记忆的准确无误,这是 ③ 的最靠谱的方法。
20.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 请各用一句话概括上文三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
【答案】20. ①记忆力往往是个重要指标 ②超强记忆力可遇不可求(或“记忆力属于天赋”) ③提升记忆力(或“弥补记性差”)
21. ①记忆力对人非常重要;②记忆力属于天赋;③勤动笔可提升记忆力。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本题语段主要围绕“记忆力”展开。
第一处,话题是“记忆力”;该处为例证句,用来论证上句的观点。根据上句“它对于人的生命个体而言非常重要”“我们评价某人是否天资聪颖时”,可以判断此处可填“记忆力往往是个重要指标”之类的语句。
第二处,根据关联词“既然……那么……”可知此处是过渡句,结合上文“一个人拥有超强的记忆力,可将之视为上苍赐予的礼物,可遇不可求”和下文“我们便不必……盲目崇拜”,可以判断此处是对上文“上苍赐予的礼物,可遇不可求”的总结,可填“超强记忆力可遇不可求”或“记忆力属于天赋”之类的语句。
第三处,根据“这是”可知此句是结论句。根据上文“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提升记忆力……有助于确保记忆的准确无误”,可知此处可填“提升记忆力”或“弥补记性差”之类的语句。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第一段根据“它对于人的生命个体而言非常重要”“比如,我们评价某人是否天资聪颖时……”可知,这里强调记忆力对生命个体的重要性,可概括为“记忆力对人非常重要”。
第二段根据“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超强记忆力”“可将之视为上苍赐予的礼物,可遇不可求”可知,这里强调的是人的记忆力是不同的,有的人记忆力强,有的人记忆力差,可以总结为“记忆力属于天赋”。
第三段根据“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提升记忆力”,可知,此处是强调提升记忆力是有方法的,可概括为“勤动笔可提升记忆力”。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②在别人眼里你也许是小丑,在自己心中你就是国王!
③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④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
⑤许多人的悲剧来源于选择:不会选择,不坚持选择,不断地选择。
高一的你,已经进行过两次“模拟选科”,随后你还将面临“正式选科”,选择前后,你有过怎样的思考和判断呢?请联系上面的材料谈谈你的体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本题材料由多则名句谚语组成。第一句“走你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即是坚持做自己,“让别人去说吧”是指不要理会他人的看法。第二句与第一句意思相似,都是强调要坚持自己内心的想法,而不要人云亦云。第三句中,“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则说明我们也要善于听取前辈的意见,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而不能固执己见,封闭自我,而“然后再往前走”则说明虽然听取别人的意见,但我们心中也要有自己内心的坚持。第四句是说要耐心地听取他人合理的意见。第五句则指出了关于选择的一些误区,而这也说明一个人要明白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能做出选择,这是对自身的了解,也是对自己的负责。所以,这是一个关于“选择”的话题。
在此基础上,试题写作任务中要求围绕自己的“选科”来进行思考写作。行文思路上,可以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首先明确提出观点,指出任何事情都要立足于个人实际,找准定位,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如何找准定位,这可以围绕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以及坚持心中所想不动摇等角度设置分论点进行思辨性论证,分别从正确认知自己的目标、充分地权衡比较他人建议做出最终决定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最后重申论点,说明怎样选科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立意:
1.立足自身目标,做出最佳选择。
2.选择来自心中坚持。
3.广纳谏言,实事求是,优中选优。
4.找准定位,合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