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古代印度 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古代印度 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5 23:09: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印度泰姬陵
第3课 古代印度
(南亚次大陆指的是喜马拉雅山以南的地区。)
喜 马 拉 雅 山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根据《古代印度示意图》识别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结合教材内容,说一说古代印度文明的发源地是哪条大河?该河的源流概况如何?
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文明发源地
印度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今巴基斯坦境内,入阿拉伯海,水量丰沛
哈拉帕
摩亨佐·达罗
2.古印度文明的发展历程
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
雅利安人入侵建国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衰弱:外族侵扰
前23世纪—
前18世纪
公元前1500年
公元前324-前187年
孔雀王朝时期
前539年
古代西亚的波斯人、希腊的亚历山大帝国、中亚的游牧民族和近代的欧洲人,都觊觎着印度的财富而侵入这里。
首都:华氏城
(1)以绘制时间轴的方式展示文明发展历程
※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
(2)阅读课本,归纳古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的王朝是什么?列举史实例证其鼎盛。
孔雀王朝
(3)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
识读图片回答出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
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数字,是现今国际通用数字。最初由古印度人发明,后由阿拉伯人传向欧洲,之后再经欧洲人将其现代化。正因阿拉伯人的传播,成为该种数字最终被国际通用的关键节点,所以人们称其为“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由0,1,2,3,4,5,6,7,8,9共10个计数符号组成。
在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他们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凌辱。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观看视频并根据示意图和材料(见课件),结合教材内容,从等级名称、人员构成和职责义务等方面列表归纳。
等级名称 人员构成 职责和义务
第一等级: 婆罗门 祭司、贵族 掌管祭祀
第二等级: 刹帝利 国王、武士、官吏 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第三等级: 吠 舍 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 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
第四等级: 首陀罗 被征服者、贫困破产者 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贱民 在这四个等级之外,是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
列表归纳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材料二
不同种姓之间不能互相谈话、走动;高级种姓的人不能从低级种姓的人手中接受任何食物和饮料,而作为高级种姓婆罗门所享用的食物,其他种姓的人都可以吃;各种姓的人都有与自己的地位相应的传统职业,并逐渐固定下来,父子世代相传;每个种姓成员一般只能在本种姓内寻找配偶,各种姓之间原则上禁止通婚。违者将沦落为最卑下的贱民。
材料一
《摩奴法典》规定:首陀罗辱骂前三种姓,就割去舌头。婆罗门侮辱首陀罗将被处以罚款;出身低贱者无论用哪个肢体击打出身高贵者,该肢体就将被切断。首陀罗对婆罗门提出意见,就把滚油灌入耳中和口中;首陀罗与高种姓者同坐一桌,要在臀部烙印。
特点: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2.阅读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内容,分析种姓制度的特点。
3.阅读材料,归纳种姓制度的影响。
材料一:印度大部分村落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各种姓分居不混。……种姓的这种空间隔离性,起着维持和强化种姓意识的作用。生活在同一个种姓区的成员,形成了一个稳定、封闭的社交圈子。因此,即便是那些地位最低的不可接触者,由于有这个圈子的保护,也并不感觉种姓制度有什么不好。
——尚会鹏《种姓与印度教社会》
材料二:“种姓制度及其相关的许多东西是完全不协调的、反动的、拘束的,并且是进步的障碍。在它的体制之内是不可能有地位上和机会上的平等的,也不可能有政治上的民主,更不可能有经济上的民主。
——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
思考: 种姓制度制度给印度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1.有利于维持印度统治及社会安定。
2.随着印度社会发展,造成种族隔离,下层群众备受歧视,激化社会矛盾,延缓社会进步。
二、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释迦牟尼像
1.观看图片并结合教材内容,指出佛教的创立时间、地点、创始人。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
诞生于古代印度;
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
2.分析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指出佛教的主要教义。
材料:佛陀的教义和婆罗教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就是主张“众生平等”……佛教认为神比人有大得多的神通,但是神作为众生之一种也不能免除轮回之苦。神还必须从佛陀教义的启示中求得最终解脱,祭神求福就完全是荒唐的事了。佛陀又驳斥婆罗门教的不同种姓从普鲁沙身体不同部分产生的神话。……佛陀还说明,社会上的不同种姓只是由于不同职业分工形成的,而不是自然如此的。
——吴于廑主编:《世界史·古代史》
教义: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众生平等,忍耐顺从。
3.观察佛教传播示意图并结合教材内容,指出佛教的对外传播的时间,绘制传播路线示意图。
古代印度(公元前3世纪)
中亚
中国
锡兰
朝鲜
日本
越南
缅甸、泰国、柬埔寨
玄奘取经
4.佛教对外传播的影响
▲敦煌莫高窟
▲大同云冈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
▲麦积山石窟
(1)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
(2)世界古代著名佛寺
泰国首都曼谷玉佛寺(建于1782年)
韩国通度寺(建于646年)
日本奈良东大寺(建于745年)
朝鲜普贤寺(建于1042年)
课堂小结
古代印度
地理位置:南亚次大陆
发源地:印度河
早期文明遗址: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
前1500年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出现了国家
孔雀王朝时期是古代印度最为鼎盛时期
印度受到外族侵扰
文明成就:古代印度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制度:种姓制度
宗教:佛教:
建立:前6世纪,古代印度,乔达摩悉达多
教义:众生平等,忍耐顺从
传播:前3世纪开始外传
时间: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后建立
实质:一种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
内容:第一等级:婆罗门:掌祭祀
第二等级:刹帝利:掌军政大权
第三等级:吠 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商业
第四等级:首陀罗:从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捕鱼业
特点: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贵贱分明,低等级人不得
从事高等级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文明历程
1.摩亨佐·达罗的考古遗址(右图)在198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是( )
A.雅利安人创造的
B.古代印度早期文明
C.古代印度文明鼎盛时期的代表
D.道教的起源地
2.下列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印度社会分为四个等级
B. 低等级的人不能从事高等级的职业
C. 不同等级的人可以相互通婚
D. 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
C
B
当堂达标
3.(徐州中考改编)“当他们分割普鲁沙(巨人)时,其口为婆罗门,由其双臂造成罗惹尼耶(刹帝利),其双腿变成吠舍,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这则材料从侧面反映了( )
A.印度的种姓制度
B.埃及至高无上的王权
C.中国的君主专制
D.古巴比伦的法制传统
4.(东营中考)某《法典》规定:“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要罚款100帕那(银钱单位),吠舍骂了要罚款150到200帕那,首陀罗骂了,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这一规定反映的是古代印度的( )
A.种姓制度 B.津贴制度
C.封建制度 D.福利制度
A
A
D
A
5.(绥化中考)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宗教是( )
A.佛教 B.基督教
C.道教 D.伊斯兰教
6.下列关于佛教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佛教是在印度社会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产生的
B. 佛教教义对当时渴望解除苦难的人们有很大的吸引力
C. 很多国王利用佛教“忍耐服从”的教义大力扶持佛教
D. 佛教宣扬众生平等,但承认婆罗门的特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