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
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34小题,每小题2分,共6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乐器中的钟、磬历史悠久,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商时期就有石特磬。西周时出现了金编钟和玉特磬,在举行祭祀、朝会等活动时,依照礼制安放不同数量的乐器,乐器声响,金声玉振。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
A.重视祭祀活动 B.乐器制造水平高 C.等级秩序严格 D.社会生活政治化
2.据《荀子·王制篇》记载,住在中原地区的人可以享用到东、南、西、北四边的特产;临近水泽的居民有足够的木材用,而山区的居民有足够的鱼吃。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
A.战争对边疆经济影响较小 B.中原地区经济发展落后
C.地区间产品贩运流转活跃 D.经商谋利成为主流思想
3.一个朝代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政策密切相关。从下列表格可以看出:加速三个王朝灭亡的共同政策因素是( )
统治者 商纣王 秦始皇 隋炀帝
政策 对外征伐,修筑豪华宫殿,征收繁重的赋税,施用酷刑等 对农民征收服沉重的赋税,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实行严苛背的法律等 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征发大批的劳动力,营建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等等
A.实行残暴统治 B.加强中央集权 C.实行民族压迫 D.加强文化专制
4.在汉魏时期画像中,可以随处找到少数民族的身影,汉魏画像对少数民族赋予“高鼻”、“深目”、“多须”、“披发”、“尖帽”等形象特征。当少数民族和汉人在同一幅图像中出现的时候,汉人有意塑造少数民族这些形象特征。这些现象体现出当时( )
A.统治者推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B.汉人文化思想中的传统意识浓厚
C.民族交融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 D.民族元素丰富了艺术创作的内容
5.开元九年,唐朝下令“州县逃亡户口听百日自首,或于所在附籍,或牒归故乡,各从所欲。”同时规定,丈量核实实际的土地占比,将超过田令规定的田亩登记在册,检括出来以均济无地或少地的农户。这些政策的实施( )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C.推动唐朝赋税制度变革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6.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
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
7.如图漫画描绘的场景发生于北宋初年,图中主人公此举的目的是( )
A.改善君臣关系 B.加强中央集权 C.促进民族交融 D.完善福利制度
8.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南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赣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泊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 )
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 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
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 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
9.元延祐元年(1314年)恢复开科取士,规定凡考经问或明经的人,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课本,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参考书。由此,科举再次成为思想与权力之间的制度化链接。此举意在( )
A.尊重前朝传统文化信仰 B.争取汉族士人的政治认同
C.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恢复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10.元代成书的《丸经》中有“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的记载。宋代捶丸活动的图像资料也有发现(图甲、图乙)。元杂剧中有民间青年男女聚会游戏首选捶丸的情景,元曲中则有官员休闲时进行捶丸的描述。这表明,宋元时期捶丸活动( )
A.拥有广泛社会基础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影响元曲创作风格 D.冲击了等级观念
11.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这表明明朝( )
A.开创科举制度 B.推行重文轻武 C.提倡尊孔崇儒 D.大兴文字狱
12.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 )
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 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
C.遏制地方官员贪腐 D.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13.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纪念中国近代以来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而建立的,碑的基座四周镶有十块巨幅汉白玉浮雕,其中第一块的内容就是“虎门销烟”。其主要原因在于虎门销烟( )
A.沉重地打击了英国走私鸦片的奸商B.由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并有效禁烟
C.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侵华的战争D.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坚强意志
14.1858年,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增开营口、烟台、镇江、南京、九江、汉口、淡水、台南、汕头、琼州十处通商口岸。藉此,外国侵略势力得以( )
A.打开中国门户B.渗透到南部沿海广大区域
C.开始染指台湾D.波及东部沿海并深入内地
15.1864年,李鸿章在一封信中谈到,西方船坚炮利,中国“若不及早自强,变易兵制,讲求军实,仍循数百年绿营相沿旧规,厝火积薪,可危之甚”。由此可见李鸿章( )
A.深恶朝政腐败 B.力图维新救国 C.主张强兵御外 D.开始了解西方
16.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英国人在华创办的《北华捷报》称:“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由此可知( )
A.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 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C.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 D.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
17.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
A.儒学地位颠覆 B.列强侵略加剧
C.政局变化迅速 D.西学深入民心
18.对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解读准确的是( )
A.有识之士开始受到刺痛
B.清政府统治危机空前显现
C.曾国藩预感清朝的危亡
D.日本独霸中国局面的形成
19.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20.民国初期,部分人士抨击“旧体育”的专制和落后,认为“新体育”应谋求“身体自觉”“科学运动”和“合作精神”等现代社会亟需的公民品格。这一主张( )
A.成为了戊戌变法的理论依据 B.加速了封建王朝的覆灭
C.表明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D.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1.中共早期领导人恽代英曾在无锡省立第三师范学院演讲。据亲历者回忆:“一位穿着竹布长衫的青年登上讲台,一下子就吸引了全场。他从孙中山逝世谈起,讲到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反对当时反动、卖国的北洋政府,号召青年奋起救国。”此类演讲有利于( )
A.国民革命的发展 B.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C.土地革命的开展 D.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22.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并及时调整方针和策略。以下是小明整理的一篇学习笔记,表中划线部分应填入( )
会议名称 重要内容(部分)
八七会议 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______ 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十一届三中全会 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A.中共三大 B.瓦窑堡会议 C.中共七大 D.遵义会议
23.以下内容摘自九一八事变后日方的两封电报∶“看来,关东军奉行的方针是在满铁沿线各地同时采取积极行动”,“这次事件,完全是军部计划好了的行动”,“我凭良心,不能说'九一八'之事,系由中国军队炸轨而起。”这两封电报表明( )
A.日本侵占东北蓄谋已久 B.中日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C.中国缺乏反侵略的准备 D.中国政府坚持抗战方针
24.20世纪上半期的国共两党关系,经历了20年代“党中有党”、30年代“国中有国”、40年代前期“一国两制”的阶段。这其中,对20世纪40年代前期“一国两制”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出现的背景是全面抗战的爆发 ②反映民族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
③“一国”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④其中一“制”是抗日民主制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5.漫画是一种表意非常形象,夸张而又突出反映现实的艺术形式。观察如图,选项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该事件是重庆谈判
B.该事件之后实现了国内真正的和平
C.国民党是为打内战争取时间
D.共产党的目的是尽一切可能实现国内和平
2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共中央把“国防第一,稳定市场第二,其他第三”的财经工作方针,转变为“边打、边稳、边建”的财经工作方针。这一变化( )
A.促进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开展 B.体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适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D.加速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27.东北机器制造厂尉风英曾被授予“毛主席的好工人”称号。她回忆:“在五六十年代,大搞技术革新时,我们简直入了迷、着了魔。从1953年到1965年这12年的时间里,我共实现技术革新177项。”这些技术革新( )
A.是为了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B.体现了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
C.提高了劳动妇女的社会地位 D.有利于东北经济的均衡发展
28.1957年,国家统计局《工人阶级队伍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有1950年及其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如表所示,据如表可知( )
职工社会出身情况表(%)
工人 劳动农民 转业军人 个体劳动者及一般市民 学生 资本家
上海 35.52 12.95 2.69 18.75 16.08 5.94
天津 39.13 14.27 3.27 12.29 19.44 3.70
陕西 26.26 27.99 8.32 8.67 22.95 0.52
新疆 16.16 25.47 23.19 18.18 19.05 0.23
A.内地与沿海原有工业基础差距大 B.西部地区工商业改造不彻底
C.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D.沿海地区工业发展更为迅速
29.1957年,外国专家沙博理参观西安时,获悉城市人口从解放初不足50万增加到150万。在访问已建成的六家国营纺织厂中的一家时,他得知“该厂使用的每一件机器都是中国自造的”。他由此感到这座古城“重新兴盛起来了”。这说明( )
A.“一五”计划初步改变社会面貌 B.西安成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建立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30.在建设的那些日子里,他身患重病也顾不上去医院;几百斤重的钻杆砸伤了腿,他拄着双拐继续指挥;他用自己的身体做搅拌机,并成功制服了油田井喷。房东心疼地说:“你可真是个铁人啊!”文中的“他”是( )
A.焦裕禄 B.雷锋 C.王进喜 D.黄继光
31.根据费玉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介绍,1960年,中共中央委员会指示将供应城市居民的人均粮食定量每月减少一公斤,同时指示在农村把有权作出决定的单位由公社向下转移到大队。上述材料可以反映出当时( )
A.中国人民生活困苦 B.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C.中共中央放弃计划经济体制 D.中共中央继续坚持“左”倾错误
32.下列漫画反映了我国物资供应的变化,对这一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
A.这一变化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
B.市场完全取代了国家宏观调控
C.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
D.这一变化使我国经济失去活力
33.深圳本来只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时说:“这次我到深圳一看,给我的印象是一片兴旺发达。深圳的建设速度相当快,盖房子几天就是一层,一幢大楼没有多少天就盖起来了。”这里的“兴旺发达”主要得益于( )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
C.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D.开放内地省会城市
34.2020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24426亿元,比2015年增长10256亿元,稳居世界第二,科技进步对 GDP的贡献率达到60.2%,若干领域在国际上从“跟跑”“并跑”跃升到“领跑”。这表明我国( )
A.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B.正在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C.已跻身世界发达国家的行列 D.基础设施的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二、非选择题:共32分(35题10分,36题10分,37题12分)
35.华夷之辨,又称“夷夏之辨”,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夷观有一个演变过程。前期更侧重于血缘上与周王室的亲疏,强调华夏诸国是同胞兄弟,夷狄是外族。到春秋中后期,“华夷之辨”在内涵上更专注于文化上的进步与落后,把是否认同华夏礼乐文明作为区分夷夏的标准。这样就形成了以文明与野蛮而不是以种族来区分华夷的观点。“华夷之辨”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并变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抵御相对落后的游猎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征服。以“尊王攘夷”为口号的大国争霸战争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华夷的融合,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洋务运动打破了传统的“华夷之别”的世界观,承认“夷狄”却有许多比中国优越之处,中国“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不符不如夷”,中国不能拘泥于祖宗之成法,而应循用西洋之法以求逐渐富强,否则中国永远处于落后挨打的地步。这种交易进化的历史观,朦胧地看到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势,洋溢着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章开沅、朱英《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华夷之辨”的发展变化,指出这种观念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华夷”世界观的新特点,举例说明洋务派基于这种新世界观所做的努力。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票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参阅1936年苏联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中国1913年、1946年宪法等之后提出、经专家和全民讨论后修订的。
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
第六条 矿藏、水流,由法律规定为国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资源,都属于全民所有。
……
第十条 国家依照法律保护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其他资本所有权。
第十一条 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各种生活资料的所有权。
……
第十五条 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使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改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4年宪法的特点及其制定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4年宪法的历史作用。(3分)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下面为我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851年 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8年 戊戌变法运动
1900年 义和团运动达到高潮
1906年 清政府预备立宪
1911年 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
1915年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 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任选材料中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为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昆明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C C A B A D B B B A C B D D C A C
题号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答案 B D D A D A C B A B A A C B C A B
35.(1)变化:从重血缘到重文明。(2分)
积极作用:有利于形成民族凝聚力,抵御游猎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征服,促进夷蛮融入华夏族,推动周边民族的文明进步,使华夏民族更加稳定、分布更广泛。(任答两点得3分)
(2)特点:“夷狄”不再是周边少数民族,更多指向外国侵略者;承认“夷狄”有许多比中国优越之处;要求向“夷狄”(西方)学习。(3分)
努力:引进外国技术,创办了一批军事和民用工业,举办近代学校,选送留学生,创办新式海军等。(2分)
36.(1)特点: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原则性和灵活性);体现国际视野与历史视野的结合(国际化与本土化)。(4分)背景:新政权巩固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业化和三大改造的开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3分)
(2)作用:保障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的开展;为改革开放后民主法制的完善提供了经验和教训。(3分)
37.(12分)示例:
论题: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历程具有渐进性。
阐述:两次鸦片战争后,“师夷长技以制夷”逐渐获得部分官僚及士人的认可,并被洋务派付诸行动,掀起了洋务运动,洋务派主张通过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进行“器物”变革。但是,甲午战争的失败则宣告了通过“器物”以救亡图存道路的失败。在此背景下,维新派提出了效法日本,推行“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走上“制度”救国之路,但在封建顽固势力的绞杀下夭折。虽然这条道路诞生了中华民国,但民主共和的果实最终被军阀所窃取。1915年,袁世凯欲恢复帝制、复辟登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意识到国民仍深陷于专制与愚昧的束缚中,于是积极引进西方启蒙思想,宣传民主、科学理念,以启迪民智、实现国人的思想变革。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爆发,中国的救亡图存道路上升到了“思想”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