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邓稼先》同步练习(后附答案)
作业分层一:语言运用与积累
1.根据拼音写汉字(重点词语积累)
(1) yuán xūn (2) diàn jī(3) xuǎn pìn
(4) yáo yán (5) bèi sòng(6) zhì yǒu
(7) kě gē kě qì(8) xiǎn wéi rén zhī
(9) zhì sǐ bú xiè(10) jūgōng jìn cuì
(11) jiā yù hù xiǎo(12) fēng máng bìlù
情境化:①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yuán xūn ”,他是 dāng zhī wú kuì 的。
②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 fù rú jiē zhī 的人物了……
2.根据意思写词语(重点词语积累)
(1) :有极大功绩的人;立大功的人。
(2) :给建筑物奠定基础。课文指给某种事业奠定基础。
(3) :挑选聘用。(4) :指没有事实存在而捏造的话。
(5) 交情深厚的朋友。
(6) :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7) :很少有人知道。
(8) :到死都不松懈。
(9) :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10) :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11) :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
(12) :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多指人好表现自己。
(13) :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那些为拯救受灾群众而牺牲的人民解放军值得我们仰慕。
B.日复一日,无数个昼夜,邓稼先就在实验室里努力着,就为了让祖国摆脱任人宰割的命运。
C.这位村民一生勤俭持家,为自己的小家庭尽心尽力,可谓鞠躬尽瘁。
D.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市医护人员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逆行出征,英勇无畏地投入疫情防控第一线,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3.下面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百岁诞辰,9 月22 日下午,由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主办了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
B.邓稼先和杨振宁是知心朋友,二人不仅有兄弟之谊,更有学术上的关系。
C.没有外国人参加中国原子弹的制造,除了在最先的时候略微有一些苏联人的帮助,后来基本上完全是中国人自己做的。
D.在一封信里,邓稼先给杨振宁提出了一个期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骆驼祥子》中祥子从乡下来,花了三年时间,他靠着拉洋车攒够了一百块钱,买了自己的第一辆车。
B.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为别人作传称“自传”,为自己作传称“他传”。文学艺术加工是文学性传记的基础。
C.邓稼先是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D.《邓稼先》这篇文章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的崇高品质。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那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理念深入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结果,并代代相传。
②我们古圣先贤的教育不愧是做人扎根的教育。
③他们为国为民不惜舍生忘死。
④古时儒学盛行时,每个学子都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和理想。
⑤同样经受过外国列强的侵犯,但就是国人这种为国家忠贞不贰、鞠躬尽瘁的爱国精神,坚定保全了我们民族的尊严和命脉。
⑥所以,在我们中华绵延五千年的灿烂文明的背后,有着数不清的持道守德、以身殉国的仁人志士。
A.④①②③⑤⑥ B. ②④③①⑤⑥
C.②④①③⑤⑥ D.④①③⑤⑥②
作业分层二: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
(一)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我不能走””这一部分,回答问题。
6.选文中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用意?
7.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8.请仔细揣摩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会是什么心情。
9.“我不能走。”简短的话语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精神品质?
(二)课外阅读与鉴赏
追忆“天眼”之父南仁东
2017年9月25日是中国“天眼”竣工一周年的日子。已为“天眼”操劳二十多年的南仁东,却没等到这一天。
“咱们也建一个吧”
“咱们也建一个吧。”国际上提出要建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时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的南仁东和几位同仁一起提议,可根据我国国情,建造我们自己的大望远镜。
从这句话开始,南仁东就把自己与“天眼”牢牢绑在了一起。“这二十几年,南老师没干别的。”南仁东的学生甘恒谦说,这些年,南仁东的努力程度常人难以想象。
为了找到最满意的地点,南仁东从几百张遥感地质图像里挑选出所有接近圆形的洼地,闷头钻进贵州的大山里。他要拄着竹竿翻山越岭,到现场去勘察,这个洼地合不合适,距离嘈杂的闹市有多远。
“那几年南老师几乎踏遍了当地所有的洼地。”甘恒谦说,南仁东爬的山路连那里的农民看了都摇头。
挑剔的南仁东最终相中了最圆的那个大坑——位于贵州平塘县的大窝凼(dàng)。然后,他正式提出利用喀斯特地形建造大型射电望远镜的设想。为了推动工程立项,南仁东每次向相关部门汇报项目,都至少提前一个小时到达会场。他担心因为一丁点儿意外而迟到。那段时间,经常需要写个三五千字的项目介绍,要得很急。南仁东就和同事一起在办公室,逐字逐句斟酌,常常弄到凌晨。他怕稍有疏漏,影响项目的进程。
对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
夜以继日地付出,让这个恢宏的望远镜工程在南仁东的头脑中逐渐成形。
2007年,FAST 终于正式立项。南仁东更拼命了。这个巨大的工程需要攻克太多难关,南仁东常常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为了节省时间,中午他总是随便吃点饼干、方便面完事。遇到特别有难度的事,南仁东会长时间沉默不语。FAST 开始建造时,大家发现,南仁东总能很快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南老师对 FAST是如此了解,从最初讨论到每一个细节设计,所有关键技术他都了如指掌。”岳友岭说。
岳友岭参与了 FAST 工程钢索设计部分。 FAST 上的钢索需要仲缩变形,这就需要计算钢索的耐疲劳程度。岳友岭记得,刚开始大家根据 FAST 30 年的寿命初步预估,钢索需要承受约 600 万次拉伸。南仁东却算出了另一个答案:200 万次。后来大家经过多次计算模拟,发现南仁东是对的,600万次的估计远远超出寿命所需,是不合理的。
“钢索应该用什么样的钢,钢索接头部分用什么技术解决,用什么样的工艺支撑 FAST的外形,南老师都一清二楚。”岳友岭回忆。在设计FAST馈源舱时,最初有4个塔和6个塔等多种设想,但馈源舱的姿态调整一直不能满足科研需求。南仁东曾提出,设计一个带有流体配重的馈源舱。“这是个非常好的构想,需要极有创造力才行。很难有人想到,用这么简单的设计来应对如此复杂的难题。”甘恒谦说,虽然南仁东的提议因为过于超前而最终未被采用,但这件事让他对南老师在工程方面的造诣佩服得五体投地。
青丝熬成白发
作为首席科学家,南仁东主导和参与了 FAST 的每个项目,带领 FAST 渡过一次又一次危机。学生们知道,巨大的“天眼”里,饱含了南仁东的心血,更饱含了他的感情。
在2016年9月FAST竣工仪式上,一段宣传片介绍了 FAST 二十几年来从无到有的历程。岳友岭从视频中看到了南仁东二十多年前的照片,感慨万千:“南老师拄着竹竿,爬山越岭为 FAST 选址时,头发和胡子还是黑的。”
如今,世界上单口径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已向苍穹睁开“天眼”,而为它把青丝熬成白发的那个人,却永远闭上了双眼。
也许,他只是太累了。也许,他只想化作星辰,与“天眼”长伴!
10.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工作南仁东不可能完成的一项是( )
A.爬过当地农民都没有走过的山路 。
B.出席“天眼”竣工一周年庆典并致辞。
C.凌晨在办公室推敲项目介绍。
D.合理计算出 FAST 工程钢索拉伸次数。
11.文中引用甘恒谦、岳友岭的话,有什么作用?
12.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南老师拄着竹竿,爬山越岭为 FAST 选址时,头发和胡子还是黑的。
13.结合文中内容,说说南仁东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作业分层三:文化自信与审美创造
14.学习《邓稼先》之后,希望中学七年级(1)班要开展“走近邓稼先”的主题实践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校报设计】从1964年10月16 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 2016 年长征火箭“三代同堂”齐登场,这一系列事件表明我国科技人员在“两弹一星”精神的鼓舞下,在科技攻关上已走在世界前列。学校要编辑一期以“打开科技之窗”为主题的校报,请你为校报设计两个具体的栏目。
(2)【在线交流】假如让你穿越时空去采访邓稼先,请你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两个问题,你会如何设计?
(3)【写墓志铭】1986年7月29日,“'两弹'元勋”邓稼先逝世。请你为邓稼先写一段墓志铭。
1.《邓稼先》同步练习答案
作业分层一:语言运用与积累
1.根据拼音写汉字(重点词语积累)
(1)元勋yuán xūn (2)奠基diàn jī(3)选聘xuǎn pìn (4)谣言yáo yán
(5)背诵bèi sòng(6)昼夜zhòu yè (7)挚友zhì yǒu
(8)可歌可泣kě gē kě qì(9)鲜为人知xiǎn wéi rén zhī
(10)至死不懈zhì sǐ bú xiè(11)鞠躬尽瘁jūgōng jìn cuì
(12)家喻户晓jiā yù hù xiǎo(13) 锋芒毕露fēng máng bìlù
情境化:①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yuán xūn 元勋”,他是 dāng zhī wú kuì当之无愧的。
②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 fù rú jiē zhī妇孺皆知的人物了……
2.根据意思写词语(重点词语积累)
(1)元勋yuán xūn:有极大功绩的人;立大功的人。
(2)奠基diàn jī:给建筑物奠定基础。课文指给某种事业奠定基础。
(3)选聘xuǎn pìn:挑选聘用。
(4)谣言yáo yán:指没有事实存在而捏造的话。
(5)挚友zhì yǒu交情深厚的朋友。
(6)可歌可泣kě gēkě qì: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7)鲜为人知xiǎn wéi rén zhī:很少有人知道。
(8)至死不懈zhì sǐbú xiè:到死都不松懈。
(9)鞠躬尽瘁jū gōngjìn cuì: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10)当之无愧dāng zhī wú kuì: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11)家喻户晓jiā yùhù xiǎo: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
(12)锋芒毕露fēng máng bìlù: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多指人好表现自己。
(13)妇孺皆知fùrǔjiēzhī: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那些为拯救受灾群众而牺牲的人民解放军值得我们仰慕。
B.日复一日,无数个昼夜,邓稼先就在实验室里努力着,就为了让祖国摆脱任人宰割的命运。
C.这位村民一生勤俭持家,为自己的小家庭尽心尽力,可谓鞠躬尽瘁。
D.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市医护人员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逆行出征,英勇无畏地投入疫情防控第一线,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导析:C 鞠躬尽瘁,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该词是描写人的品质的,与“为自己的小家庭尽心尽力”不符,属于大词小用。
3.下面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A.为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百岁诞辰,9 月22 日下午,由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主办了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
B.邓稼先和杨振宁是知心朋友,二人不仅有兄弟之谊,更有学术上的关系。
C.没有外国人参加中国原子弹的制造,除了在最先的时候略微有一些苏联人的帮助,后来基本上完全是中国人自己做的。
D.在一封信里,邓稼先给杨振宁提出了一个期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导析:D A项,成分残缺,应在“为”后添加“庆祝”;B项,语序不当,应将“兄弟之谊”与“学术上的关系”互换位置;C项,表意不明,删掉“完全”。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B )
A.《骆驼祥子》中祥子从乡下来,花了三年时间,他靠着拉洋车攒够了一百块钱,买了自己的第一辆车。
B.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为别人作传称“自传”,为自己作传称“他传”。文学艺术加工是文学性传记的基础。
C.邓稼先是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D.《邓稼先》这篇文章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的崇高品质。
导析:B 为自己作传称为“自传”,为别人作传称“他传”。文学性传记要以人物生平、史实为基础。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C)
①那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理念深入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结果,并代代相传。
②我们古圣先贤的教育不愧是做人扎根的教育。
③他们为国为民不惜舍生忘死。
④古时儒学盛行时,每个学子都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和理想。
⑤同样经受过外国列强的侵犯,但就是国人这种为国家忠贞不贰、鞠躬尽瘁的爱国精神,坚定保全了我们民族的尊严和命脉。
⑥所以,在我们中华绵延五千年的灿烂文明的背后,有着数不清的持道守德、以身殉国的仁人志士。
A. ④①②③⑤⑥ B. ②④③①⑤⑥
C.②④①③⑤⑥ D.④①③⑤⑥②
导析:C 此题中的语句叙写的内容是:我们古圣先贤的教育不愧是做人扎根的教育。所以第②句应该是首句,排除A和D两项;再看第①句与第③句之间的关系,第④句说的是“儒家思想”,是理念,与第①句衔接紧密,第③句则是说人们的表现,应该承接第①句。据此分析,答案应为 C。
作业分层二: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
(一)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我不能走””这一部分,回答问题。
6.选文中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用意?
答案:从侧面表现了邓稼先工作环境之恶劣、艰苦,同时也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艰苦的战役,暗示了科学工作者们工作的地方就是不见硝烟的战场。另外,这是作者与邓稼先青年时期在昆明一起背诵过的文章,引用此文也有寄托哀思的作用。
7.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答案: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整齐的短句排比形成了一种气势,展现了邓稼先卓越的才能,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邓稼先的钦佩和赞颂之情。
技法点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常见题型:①文中某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②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某个句子进行赏析。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①比喻,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②拟人,使感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③夸张,更突出、更鲜明地描写事物或表达情感:④排比,充分展示表现对象的特点,增强语势,抒发强烈情感。
答题模板:此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起……的作用(生动形象、突出强调、增强语言气势等),表现(刻画、反映等)了……
8.请仔细揣摩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会是什么心情。
答案:有失去战友的悲痛之情,有肩负振兴民族的使命感和完成烈士遗志的决心。
9.“我不能走。”简短的话语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案:表现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执着、勇敢、无私,同时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二)课外阅读与鉴赏
追忆“天眼”之父南仁东
2017年9月25日是中国“天眼”竣工一周年的日子。已为“天眼”操劳二十多年的南仁东,却没等到这一天。
“咱们也建一个吧”
“咱们也建一个吧。”国际上提出要建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时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的南仁东和几位同仁一起提议,可根据我国国情,建造我们自己的大望远镜。
从这句话开始,南仁东就把自己与“天眼”牢牢绑在了一起。“这二十几年,南老师没干别的。”南仁东的学生甘恒谦说,这些年,南仁东的努力程度常人难以想象。
为了找到最满意的地点,南仁东从几百张遥感地质图像里挑选出所有接近圆形的洼地,闷头钻进贵州的大山里。他要拄着竹竿翻山越岭,到现场去勘察,这个洼地合不合适,距离嘈杂的闹市有多远。
“那几年南老师几乎踏遍了当地所有的洼地。”甘恒谦说,南仁东爬的山路连那里的农民看了都摇头。
挑剔的南仁东最终相中了最圆的那个大坑——位于贵州平塘县的大窝凼(dàng)。然后,他正式提出利用喀斯特地形建造大型射电望远镜的设想。为了推动工程立项,南仁东每次向相关部门汇报项目,都至少提前一个小时到达会场。他担心因为一丁点儿意外而迟到。那段时间,经常需要写个三五千字的项目介绍,要得很急。南仁东就和同事一起在办公室,逐字逐句斟酌,常常弄到凌晨。他怕稍有疏漏,影响项目的进程。
对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
夜以继日地付出,让这个恢宏的望远镜工程在南仁东的头脑中逐渐成形。
2007年,FAST 终于正式立项。南仁东更拼命了。这个巨大的工程需要攻克太多难关,南仁东常常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为了节省时间,中午他总是随便吃点饼干、方便面完事。遇到特别有难度的事,南仁东会长时间沉默不语。FAST 开始建造时,大家发现,南仁东总能很快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南老师对 FAST是如此了解,从最初讨论到每一个细节设计,所有关键技术他都了如指掌。”岳友岭说。
岳友岭参与了 FAST 工程钢索设计部分。 FAST 上的钢索需要仲缩变形,这就需要计算钢索的耐疲劳程度。岳友岭记得,刚开始大家根据 FAST 30 年的寿命初步预估,钢索需要承受约 600 万次拉伸。南仁东却算出了另一个答案:200 万次。后来大家经过多次计算模拟,发现南仁东是对的,600万次的估计远远超出寿命所需,是不合理的。
“钢索应该用什么样的钢,钢索接头部分用什么技术解决,用什么样的工艺支撑 FAST的外形,南老师都一清二楚。”岳友岭回忆。在设计FAST馈源舱时,最初有4个塔和6个塔等多种设想,但馈源舱的姿态调整一直不能满足科研需求。南仁东曾提出,设计一个带有流体配重的馈源舱。“这是个非常好的构想,需要极有创造力才行。很难有人想到,用这么简单的设计来应对如此复杂的难题。”甘恒谦说,虽然南仁东的提议因为过于超前而最终未被采用,但这件事让他对南老师在工程方面的造诣佩服得五体投地。
青丝熬成白发
作为首席科学家,南仁东主导和参与了 FAST 的每个项目,带领 FAST 渡过一次又一次危机。学生们知道,巨大的“天眼”里,饱含了南仁东的心血,更饱含了他的感情。
在2016年9月FAST竣工仪式上,一段宣传片介绍了 FAST 二十几年来从无到有的历程。岳友岭从视频中看到了南仁东二十多年前的照片,感慨万千:“南老师拄着竹竿,爬山越岭为 FAST 选址时,头发和胡子还是黑的。”
如今,世界上单口径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已向苍穹睁开“天眼”,而为它把青丝熬成白发的那个人,却永远闭上了双眼。
也许,他只是太累了。也许,他只想化作星辰,与“天眼”长伴!
10.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工作南仁东不可能完成的一项是 (B)
A.爬过当地农民都没有走过的山路 。
B.出席“天眼”竣工一周年庆典并致辞。
C.凌晨在办公室推敲项目介绍。
D.合理计算出 FAST 工程钢索拉伸次数。
导析:B 根据文章内容,“天眼”竣工一周年时,南仁东已经逝世。
11.文中引用甘恒谦、岳友岭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甘恒谦是南仁东的学生,岳友岭是南仁东的同事,他们十分熟悉南仁东的生活、工作状况,引用他们的话更有说服力,更能体现南仁东工作的不易和他精益求精、迎难而上的可贵精神。
12.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南老师拄着竹竿,爬山越岭为 FAST 选址时,头发和胡子还是黑的。
答案:这句话运用语言描写,通过岳友岭的感慨,以“拄着竹竿”“爬山越岭”的细节和青丝白发的对比,侧面表现了南仁东造“天眼”的艰辛和付出之大。
13.结合文中内容,说说南仁东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答案:①国际上提出要建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南仁东就提议“咱们也建一个吧”,体现了他胸怀祖国、敢为人先,具有远见卓识的优秀品质。②不辞辛苦,亲自到贵州大山里勘察;为了节省时间,中午总是随便吃点饼干、方便面完事,体现了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③汇报项目至少提前一个小时到达会场,对细节了如指掌,多次计算模拟,体现了他鞠躬尽瘁、科学严谨的优秀品质。
作业分层三:文化自信与审美创造
14.学习《邓稼先》之后,希望中学七年级(1)班要开展“走近邓稼先”的主题实践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校报设计】从1964年10月16 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 2016 年长征火箭“三代同堂”齐登场,这一系列事件表明我国科技人员在“两弹一星”精神的鼓舞下,在科技攻关上已走在世界前列。学校要编辑一期以“打开科技之窗”为主题的校报,请你为校报设计两个具体的栏目。
答案:(示例)①中国飞天梦的历程 ②探索与发现
(2)【在线交流】假如让你穿越时空去采访邓稼先,请你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两个问题,你会如何设计?
答案:(示例)①您能说说在科研方面给您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吗?②您能对我们中学生的学习提几点建议吗?
(3)【写墓志铭】1986年7月29日,“'两弹'元勋”邓稼先逝世。请你为邓稼先写一段墓志铭。
答案:(示例)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长眠于此。他鞠躬尽瘁,为“两弹”献身;身先士卒,震撼浩浩乾坤。身已死,心仍在。邓稼先在我们心中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