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学习内容:政治生活
国家: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职
能
对内
职能
对外职能
政治统治
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二单元
官员选拔
第三单元
法律
与
教化
第四单元 国家关系
第五单元
货币赋税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2.时空范围
时: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
空:中国+西方
政治
制度
中国
西方
制度形成与演变
历代变法与改革(第4课)
古代(第1课)
近代至当代(第3课)
古代至近代政治制度演变(第2课)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禅让制
世袭制
内外服制
分封制宗法制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重点: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目 录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朝的政治制度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壹
贰
叁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1、夏朝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②世袭制: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打破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①建立:
约BC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奴隶制王朝国家——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思考:材料反映了什么制度变化?如何理解这一变化?
禅让制
世袭制
公元前,英文是Before Christ,缩写是B.C.
公元,常用A.D表示(Anno Domini 的缩写)
2、商朝
内服
外服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诗经》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①内外服制:
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外服是臣服于商王朝的附属国管辖区。
【回顾】:1)结合地图,说一说什么是内外服制度?
2)商王朝和附属国是什么关系?
3)商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特点:直接控制与间接控制相结合;
弥漫着神权色彩,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②职官制度: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2、商朝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3、西周
①分封制
分封对象?
分封序列?
分封地区?
诸侯权利?
诸侯义务?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
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再次分封、建立武装、征派赋役、设置官吏
朝觐述职、缴纳贡赋、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
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材料1:分封制起到了“稳定政局”的作用。在分封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实行文王“德明慎罚”的方针,广求“殷先哲王”的“保民”办法。这起到了“镇抚各族”的作用,使周王室的统治范围扩大。
材料2:分布在西周王朝四周的少数民族经常性地侵扰西周的边界,西周在这些边界建立诸侯国,一方面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对少数民族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最终使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
材料3: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的影响?
积极影响:
①扩大了西周的统治范围;
②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③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④分封制下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埋下了割据混战的隐患。
消极影响:
【P2思考点】:商朝内外服制与西周分封制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①与王室关系:内外服制之下,王室与附属国是同盟关系,未必有血缘关系;分封制下诸侯国的主体与王室有血缘或姻亲关系。
②对地方控制力:内外服制下,商王对地方控制力相对较弱;分封制下诸侯国义务明确,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相同
①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②都是国家结构的体现,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治理的一种形式。
不同
提醒:可从目的、本质、与王室关系、控制力等方面思考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绣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西周的统治者是如何维持分封制统治的?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3、西周
②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③礼乐制:是统治阶级内部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3、西周
宗法制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根据材料及图片分析西周宗法制有何种特点?
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2.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国同构;
3.大宗与小宗既具有相对性;
4.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思考: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是一种什么关系?
【思考1】:结合材料和所学,商周时期君主的权力是无限制的吗?商周时期是通过什么限制君主权力的呢?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思考2】:结合所学,说明先秦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③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④具有原始民主传统
⑤等级森严
原始民主传统;征求平民意见;国人可以通过舆论影响朝政
厉王虐,国人谤王 ——《国语·周语》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
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夏
世袭制
聚族而居
商
内外服制
周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
部落式管理
松散
战乱频发
血缘纽带、家国一体
国家管理日益完善、有效
小结: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形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2013·全国新课标卷I高考·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进行了重大改革,君主专制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4.春秋战国:社会转型(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周天子
“天下共主”
分封制、宗法制
制度牢固
西 周
春 秋
井田制逐渐瓦解
诸侯争霸
分封制、宗法制
逐步瓦解
战 国
各国政治上重大改革
君主权力加强
分封制、宗法制
郡县制、官僚制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名词解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
中央
地方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集权到皇帝
皇权VS相权
集权到中央
中央VS地方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1.中央
(1)皇帝制度: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资治通鉴》卷第七《秦纪二》
特点
秦始皇头上戴的叫冕,前后垂挂的玉串称旒。他穿的衣服称衮服,有12种图案。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史记集解》
◆皇帝独尊
◆皇位世袭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史记·秦始皇本纪》
◆皇权至上
1.中央
(2)三公九卿制
廷议
2.地方
(1)推行郡县制
(2)文书:
①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
②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递系统;
③秦朝文书十分繁密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脣(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律》
睡虎地秦墓竹简
【思考3】:秦朝为什么能够实行文书制度?
根据P4“史料阅读”及材料,分析秦朝文书制度有哪些影响?
①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②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③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条件:①郡县制的推行;
②秦统一后,统一车轨,修驰道,形成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发达;
③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
④秦朝以法治国,文书行政管理制度严密。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东汉王充《论衡》
【课堂拓展】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
比 较 项 分封制 郡县制
不同点 盛行时期 商周等早期社会 秦以后的各个时代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系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建立基础 血缘 按地域划分(地缘)
传承制度 王位世袭 皇帝任免
官吏权利 拥有封地、爵位、土地管理权 只有俸禄,无封地、无土地管理权
与中央之间的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地方分权) 郡县是地方的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中央集权)
政治体制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历史影响 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相同点 ①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②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③都在维护国家的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2012·海南)秦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2010·辽宁湖南宁夏)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朝代 中央行政(强化君主专制)
西汉 ①汉初:汉承秦制, 制
②汉武帝: ,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③西汉晚期以后: 权力增大
东汉 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隋唐 :新阶段
①三省:三省长官并称 ,分掌宰相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 。
②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③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有效履行…
三公九卿
中外朝制度
尚书台
尚书台
三省六部制
宰相
政事堂
“三省六部制”意义:
①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②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
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熟与完善,为后世所沿袭。
【思考4】:观察唐代皇城平面图,找一找“三省”的位置。
想一想,为什么这样设置?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朝代 中央行政(强化君主专制)
两宋 :
①二府: -行政; -军政
② 掌握财政大权,分割宰相的权力。
元
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
明 ①废:明太祖废除 。
②设:明成祖建立起 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清 雍正设立 ,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二府三司制
中书门下
枢密院
三司
一省两院
中书省和宰相
内阁,内阁
军机处
【思考5】:明代内阁大臣是宰相吗?有何不同?
地位:非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职权:无决策权
不能制约皇权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神宗实录》卷
比较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异同
(1)相同点:两者的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2)不同点:
宰相 内阁首辅
权力来源
任免
对皇权影响
宰相制度赋予,法定
皇帝个人信任,非法定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
明朝内阁虽然有类似于宰相的职权,但不能统领百官、指挥诸司。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
祖宗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止于票拟。其委任之权力,与前代宰相绝不相同。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六部)之职掌,终以贾祸(招致灾祸)。
——叶向高奏疏
内阁首辅==宰相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思考6】:清朝军机处的职能是什么?有何特点?
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跪受笔录,传达圣旨
特点:机构简单;办事效率高;高度机密;决策封闭性
古代中国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丞相
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条主线发展演变。
01
02
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渐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03
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
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04
宰相权力不断分化
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
秦
西汉
隋唐
宋
明清
确立
三公九卿制
巩固
中外朝制
一省两院制
完善
三省六部制
加强
二府三司制
元
明:废宰相设内阁
清:雍正设立军机处
(顶峰)
君主专制发展趋势:
朝代 地方治理(强化中央集权)
西汉 ①汉初:
②东汉晚期:
东汉
郡国并行制, 郡-县二级制
州-郡-县三级制
削藩:景帝 镇压七国之乱→武帝 推恩令
监察:武帝刺史制度
推恩令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朝代 地方治理(强化中央集权)
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三级制
隋 州-县二级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也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但在不断限制地方势力发展的情况下,三级行政区的实际管辖范围都在缩小。 在少数民族地区,往往设置都护等军事机构进行治理。而各国对不巩固的统治地区,则设置镇、戍,派军将以行军事管制。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朝代 地方治理(强化中央集权)
唐朝
两宋
道-州-县三级制
①设道为监察机构,依托山川地势
②道由监察机构成为地方行政实体
③战略重地设节度使
路、州、县三级制
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虽奉事朝而不用其法令,官爵、甲兵、赋税、刑杀皆自专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宋朝中央集权:
强干弱枝,重文轻武
①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②设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
③设诸路转运使统管地方财政
④派文臣出任地方长官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朝代 地方治理(强化中央集权)
元 行省制,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制
为打破太行山之险,采取东西横跨的方法,腹里(中书省直辖区合并山东 山西 河北 蒙古等地)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
为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为打破秦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陕西跨越秦岭而有汉中之地
山川行便→犬牙交错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朝代 地方治理(强化中央集权)
明 明清废行省,设三司,形成省、府、县三级制,后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总揽一省之权
清 省、府、县三级制,实行督抚制度
特别辖区:将军(五个将军)
办事大臣(两个)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朝代 轨迹与地区层级 措施
秦朝 初步确立 二级 郡—县
汉朝 西 二级 郡—县 王国—侯国 郡国并行→削藩 +推恩
刺史制度
东 三级 州—郡—县
魏晋 曲折 三级 州—郡—县 军阀割据
隋朝 二级 州—县
唐朝 三级 道—州—县 藩镇割据[节度使]
宋朝 三级 路—州—县 知州通判 转运使 禁军
元朝 巩固 多级 省—路—府—州—县 行省+宣政院
明朝 三级 省—府—县 督抚+三司
清朝 三级 省—府—县 督抚
思考:结合表格分析古代地方机构演变的基本趋势?中央控制地方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基本趋势:
中央集权---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间偶然反复
主要手段:
派出巡视监察机构巡视地方
巡视监察机构逐步地方化
重用位低的亲信监督地方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朝 郡、县二级制
汉朝 郡、县二级制,汉初有王国、侯国
东汉晚期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 州、县二级制
唐朝 道、州、县三级制
宋朝 路、州(府)、县三级制
元朝 省、路、府、州、县多级
明朝 省、府、县三级制
清朝 省、府、县三级制
从秦至清地方行政制度一览表
思考:根据表格归纳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变化的特点?
1.最低一级:最稳定的是县,它始终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中最基本和最低一级的行政单位;
2.最高一级: 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变化最大,同时最为频繁。
3. 层级:经历了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五级制的演变,其中三级制占主体地位,层级的增加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4.州道路:随着州、道、路等监察区转化为一级行政单位,原有的郡、州、道、路等一级行政单位的级别不断下降,沦为二级或者三级行政单位。
5.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变革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
(2014·四川文综·4)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
表1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金 元 明 清
高层政区 州 路 行省 布政使司 省
统县政区 郡 郡 州 州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
本课小结
先秦:奴隶社会的贵族等级分封制
世袭制、内外服制、分封制与宗法制
秦: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两汉至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变化调整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
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一个中心
(皇权)
两个趋势
处在动态变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