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AK)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1. A(B.原文第四段“叶嘉莹先生并不停驻在对痛告深渊的凝视中,更进一步看到词人将苦痛向审美体验转化、升华的努力”的表述强谓递进关系,而选项中的“不是……而是”的表述为并列关系。C.文中“且末四字注意‘是/离人泪’的停顿,用抑扬顿挫……情意”说的是末四字,选项说的是整首词。D.根据原文“文章立言得以留名青史固然是好。却不是他辛稼轩一辈子最想做成的事业”可知,辛弃疾并不反对靠文章立言而留名青史,只是这不是他最想做成的事业。)(3分)
2. C(C.“并列式结构”错,本文是递进式结构。)(3分)
3. A(A. “只有……才”说法绝对,并不是只有从苏轼在最痛苦时期写作的词入手才能准确地了解苏轼,其他时期未必不可以。)(3分)
4.C(A项,“魏晋风度就是当时的名士风度”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魏晋风度,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B项,“他们不愿受到传统儒家哲学的道德说教的束缚”不合文意。原文说“他们的行动有着明确的追求,那就是抛弃传统儒家哲学中一些过于拘执的道德说教”。D项,魏晋风度虽是贵族精神的产物,但也是凭借世家大族在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3分)
5.A(“‘隐’这一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古书中”错解文意,《遁》只是有“隐”的现象的记载,并不是出现“隐”的概念。)(3分)
6.宗白华对魏晋名士的清谈极为赞赏。他认为,清谈是魏晋名士探求玄理而产生的,且清谈的人须有有逻辑的头脑、理智、良心和探求真理的热忱。(6分)
7.D(3分)
8.①以林冲的心理活动为线索,有利于串联起林冲一生的遭遇,使人物形象更完整。②以第三人称叙述,叙述角度灵活自由,使情节完整真实。③重写经典将林冲内心的思想矛盾更尖锐地展示出来,赋予了作品深刻的思想性,主题更突出。(每点2分,共6分)
9.①身份:“林教头”是朝廷罪囚,“豹子头林冲”是梁山好汉。②性格:“林教头”安分守己,忍辱负重;“豹子头林冲”情绪激烈、具有反抗意识。③处事方式:“林教头”遇事随遇而安,一忍再忍,“豹子头林冲”则是开始冲动暴躁,后来冷静反思,忍而不发。(每点2分,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10.A(3分)
11.C(A.“举”都是“推举、举荐”之意。B.第一个“受”是“接受”,第二个“受”通“授”,是“传授”。C.“两句中‘过’字含义不相同”解释错误,两个“过”都是“过错”。D.“违”都是“违背”之意。)(3分)
12.D(“楚国令尹子文将宗族中违犯了国法的族人杀了”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廷理惧,遂刑其族人”,意思是“管理刑狱的官员害怕了,于是对他的族人执法施刑”。)(3分)
13.(1)赵宣子请大夫们饮酒,酒过三巡,他说:“你们应该祝贺我。”(“觞”,宴请;“爵”,名词做动词,喝酒;“二三子”,你们;各1分;语句通顺2分;共5分)
(2)我不能因为私事而损害公理,你还是赶快离开吧,再回头我就要用箭射杀你了!(“以”,因;“子”,你;“其”,表示祈使语气,还是;“顾”,回头;各1分;语句通顺1分;共5分)
14.C(“表达了思念之情”的说法错误。)(3分)
15.①一个风流潇洒、品行清高之人。(1分) 从李诗来看,孟浩然年轻时就鄙弃仕宦,沉迷于美酒花草。而不愿侍奉君王,老来更是不问世事、隐居山林。(1分)他的品行在李白看来如高山之不可仰。(1分)
②一个优秀的诗人。(1 分) 从杜诗来看,孟浩然的诗清新可赏,句句都可以流传。(1分)与“耆旧”们难以写出“新语”相对照,更可见孟浩然诗歌的非凡。(1分)(共6分,按照评分要点给分)
16.(1)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2)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3)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①源远流长②浩如烟海③包罗万象(言之有理即可,3分)
18.在新中国成立前,西方列强大肆掠夺中国方志古籍,将其作为他们了解中国、侵略中国的重要参考资料。(2分)
19.A(3分)
20.①又热又渴时 ②你喝进碳酸饮料 ③让人感到凉爽 (符合语境即可,6分)
21.①碳酸饮料爽口,又能补水降温;②长期饮用碳酸饮料会影响人体健康;③最健康的防暑降温“饮料”还是水。(每点2分,共6分)
四、写作(60分)略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
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6分)量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词的研读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叶嘉莹先生在口速自传的结尾这样说。在最
痛苦的时候,叶先生靠写作诗词疗愈自己。
叶先生拈取的这奈线索,在解读东坡词时体现得最为鲜明。苏钱的坎坷造际和乐观性格
为大家所熟知,西叶先生这次讲苏轼,不是强调苏轼如何旷达地应对外界打击,而是在苏轼
的痛苦面前停一停、凝心看一看,那到底是什么样的痛苦?
“似花还似非花”(《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时写下的,叶先生讲:
“古人常常以为柳絮就是柳树开的花,这个花不是万紫千红地开在树上,它只要一张开,马上
就被风吹走了。它也叫花,可是它设有万紫千红的色彩,也不能留在树上。”而苏轼本人的经
历,正是二十二岁中进士以后,几年间母亲、父亲相继离世,苏轼守孝六年,再回京时已是
新党当政。他不肯委蛇附和,直陈新法之弊的结果是被新党一贬再贬,从杭州到密州再到湖
州,乌台诗案九死一生之后又被弃置黄州,此时看见“也无人惜从救坠”的杨花,感慨自然很深。
叶嘉莹先生并不停驻在对痛苦深渊的凝视中,更进一步看到词人将苦痛向审美体验转化、
升华的努力。苏轼像春末柳絮一样身经风吹雨打,却“不根此花飞尽”,没有因此封闭自己、日
日舔舐伤口,而是“恨西园,落红难缀”。此处叶先生特别提醒道,“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
是离人泪”,不能只顾及意思就点断为“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定要按照词牌的
牌调断为三句,“杨花点点”之后停颜,且末四字注意“是/离人泪”的停领,用抑扬顿挫的语调
吟诵出来,才足以传达东坡词中缠绵排恻、欲语还休的情意。
因有苦痛,才会努力拂拭心上阴影;抟揉苦痛为辞章,心影在吟唱中渐渐变得通透,像
天上的云影一样不再翳蔽日光,而是与日色交相辉映,共成一幅可以欣赏玩味的景象。此时
心影已无须拂去,它成为人生的底色,带来人格的厚度、笔下的滋味。叶嘉莹先生“弱德之美”
的概念,正是在辞章中得到升华的苦痛与词调的音声之美结合而成的样态,是借由书写吟唱
实现的对苦痛的超越,而这也是叶先生本人的生命体验。
在“弱德之美”的审美取向下,叶嘉莹先生更多地选取词人的“幽咽怨断之音”(夏敬观《映
庵手批东坡词》)。即使策马直闯金营如入无人之境的辛弃疾,叶先生也是选他悲慨秋日的《汉
宫春会稽秋风亭怀古》来讲。在“木落江冷”的秋日,辛弃疾烦闷填心、大发牢骚:“千古茂陵
词在,甚风流章句,解拟相如。”文章立言得以留名青史固然是好,却不是他辛稼轩一辈子最
想做成的事业。接到故人书信提醒他莫要留恋仕途、“忘却莼鲈”,他只有一声叹息:“谁念我,
新凉灯火,一编太史公书。”太史公当年为了完成著书之志,追受大辱仍未肯轻易赴死,稼轩
唯有向他寻得一点安慰和支持。叶先生参透这一层,替稼轩把心底的话说出:“我有我要完成
的东西,我还没有完成,我总希望有一个最后的机会能够把它完成。”这种隐忍中有坚守、豪
放中见悲哀的风格,正是“弱德之美”。
(摘编自郑子欣《中华读书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K)高二语文期末试题第1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