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一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
试时间90分钟。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
逃择题(供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
题目要求的一项)
1.据甲骨文和商周金文记载,商朝已出现较完备的官制,从中央到地方,生产、政务、
军事和意识形态各部门都已设官分职。这表明商朝
A.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B.发展了国家治理能力
C,形成了家国同治理念
D.实行了宗法血缘政治
2、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
抨击暴政;韩非著书立说,开创法家;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
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B.分裂中孕育统一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构建平等的社会
3.下表示意反秦起义者的构成情况。据表中信息可知,反秦大起义
主要力量
身份
大泽乡发难者
出身于贫苦农民的九百戍卒。
魏故宁陵君咎、楚怀王孙心、楚贵族景驹、楚国大将之后项
羽率子弟。
响应者
英布,本是骊山刑徒,率“群盗”响应。
少数民族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等。
A.得到了社会众多阶层的支持
,B.是农民阶级对地主阶级的暴动
C.由东方六国旧贵族领导发动
D.源于统治阶层内部矛盾的激化
4.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
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
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
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
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5.公元225年,诸葛亮平定了南中四郡南夷首领叛乱,将南中四郡分为六郡:益州、云
南、兴古、永昌、样柯、越离,加上之前改制的朱提,南中七郡正式成立。这一政策
A.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治理
B,标志着三国均已建立郡县制
C.大大扩展了蜀国的统治区域
D.说明南中四郡成为经济重心
6.唐朝设立的羁摩府州(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喇史或都督,并允许世袭其职、有财政
(AK)高一历史期末试题第1页(共6页)
上的自主权),见于记栽的有856个,其数量远超历代,它们主要统辖于单于、安北、安西、
北庭、安东、安南六大都护府。唐朝羁縻府州的设立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
C.推动了民族融合
D.创新了边弧地区的治理模式
7,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
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登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策以文
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日的是
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
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
8,胡瓶,是一种贮酒器具的名称,在波斯乃至整个中东地区都在使用。它最初的材质为
金银制,传入中土后工匠们用陶瓷等工艺仿制改制,并把胡瓶的口沿、流、盖做成凤首,柄
上安龙首等纹样。这说明,唐代
A.传统东亚文化圈正式形成
B,中外文化交流较为频繁
C.中外各阶层饮酒风气浓厚
D,胡瓶多为皇室贵族使用
9.宋朝至道(995一997)年间,参知政事开始和宰相轮日执事,处理重大事务时“可与一把
手同升于公堂",如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时便负责变法具体内容的规划和起草。在宋代历史上,
曾经出现过二相二参、二相三参、二相四参的现象。这表明,宋代
A.官吏协作使行政效率提高
B.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
C.基层官僚队伍的日益膨胀
D.权力制衡特征表现明显
10.契丹文字创立后,很多通晓汉文的学者翻译了大量儒家经典和文学、史学、医学著
作。萧韩家奴曾译《通历》《贞观政要》《五代史》;耶律倍还曾翻译过《阴符经》。该材料反
映出辽朝
A,统治者对民族交融的重视
B,积极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C.对本民族落后文化的扬弃
D.改变了忽视汉文化的传统
11.“裹贴纸”是印有经营内容的包装纸,既用于包裹货物,又具有广告的功能。宋代,出
现了专门制作各类“裹贴”的作坊。在新疆吐鲁番出土的两件元代“裹贴”,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
的商用“裹贴”实物,出自杭州铺家。据此可知,宋元时期
A.商业比较发达
B.印刷术的进步
C.交通比较便利
D,经济重心南移
12.《东坡志林》中记述:“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
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A.官方哲学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
B.正统观念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
C.三国故事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
D.小说成为传播市民文化的载体
13.嘉靖时,严嵩当朝,擅揽官员选任黜陟之权,而李默不肯依附,严嵩恨之,遂授意
赵文华及心腹言官诬奏李默“谤讪”皇上,李默因此被处死。由于此类事件甚多,以致明廷朝野
形成“大臣唯惮言官能劾己而轻视诸司,言官为恃大臣能庇己而蔑视公论”的状况。这种现象会
导致
A.相权膨胀能左右政治
B,朋党政治扰乱朝纲
C.内阁权力冲击皇权
D.阻断官员间信息畅通
(AK)高一历史期末试题第2页,(共6页)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AK)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5 BAABA 6-10 BDBDB 11-15 ABBAA 16-20 DADBA 21-25 ABBBA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2分)(1)农业:耒耜的使用;粮食的储备。(2分)精神生活:制作简单玉器和原始乐器。(1分)
(2)历史信息:青铜器品种多,数量大;青铜工艺高超;产生文字。(3分)
(3)变化:由集体耕作到产生租佃制。(2分)作用:提高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2分)
(4)演进过程: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发展到封建社会。(2分)
27.(11分)(1)条件:秦统一六国。(1分)措施:郡县官员分工负责,相互牵制;定期对郡县长官实行考核;中央派官员监察地方官。(3分)
(2)演变脉络: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3分)
分析:以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等。(任答两点即可,4分)
28.(14分)(1)①“器物”:林则徐、魏源、编撰《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曾国藩、李鸿章开展洋务运动;设立近代工厂(如上海制造局)。(4分)
②“制度”:康有为、梁启超、开展戊戌维新运动;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黄兴领导辛亥革命;建立共和政体;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分)
③“文化”: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领导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批判旧道德);倡导文学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等主要活动。(4分)
(2)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与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或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时代主题相结合。(2分)
29.(13分)(1)批驳材料一观点:日本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已经侵占中国东北;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又占领中国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2分)
批驳材料二观点:据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统计,日军占领南京后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三十万人以上。(2分,意思相近即可)
(2)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任答两点即可,4分)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必胜信念;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视死如归、杀身成仁的崇高气节等。(3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4)正视历史,以史为鉴,反省战争罪行;信守和平承诺,做一个负责任的国家;真诚向受害国道歉,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等。(2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