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和同为一家”
基础达标
1. 唐太宗时蒙古高原一带最强大的少数民族是
A.鲜卑族 B.突厥族 C.回纥族 D.吐蕃族
2.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写到“文皇南面坐,夷伙千群趋”,其中的“文皇”
是指
A.汉文帝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3. 因执行开明民族政策而被北方各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的是
A.唐太宗 B.唐玄宗 C.唐中宗 D.武则天
4. 吐蕃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
A.藏族 B.维吾尔族 C.蒙古族 D.彝族
7. 唐朝采取“抚九族以仁”的政策。这说明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地区用兵的做法
B.统治者实行相对开明的民族政策
C.唐朝同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始终非常和睦
D.统治者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
8. 文成公主入藏所起的作用是
A.促进了吐蕃与唐朝会盟 B.使吐蕃上书“唐蕃和同为一家”
C.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 D.加强了唐朝对吐蕃的管理
9. 观察下图,下面对此文物的解释正确的是
A.此文物是唐蕃会盟碑 B.现在立于布达拉宫门前
C.是汉回民族团结友好的见证 D.碑上记载了文成公主入藏的史实
10.“自古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说此话的人在位期间出现的盛世局面是
A.开元盛世 B.贞观之治 C.康乾盛世 D.文景之治
能力提升
1、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与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的是( )
A.尺带珠丹 B . 松赞干布 C .皮罗阁 D .大祚荣
2、唐蕃“和同为一家”说明( )
A.吐蕃首领已接受唐政府的册封
B.吐蕃与内地的关系不断加强
C.唐政府对吐蕃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
D.吐蕃与汉族长期融合,已形成“一家”
3、唐玄宗为密切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采取的措施有( )
A.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B.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C.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D.与尺带珠丹和亲
6、吐蕃最高统治者称为: ( )
A.皇帝 B.国王 C.可汗 D.赞普
7、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唐朝扫平东突厥后,在当地设立都督府,任用汉人进行管理,保留原有民族习惯贺生方式。
B.“可汗”是西北各部对君主的称呼;称“天可汗”酒是拥戴唐太宗位他们共同的君主。
C.“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D.南诏首领皮逻阁在唐朝支持下,统一六诏,被唐玄宗封为云南王。
8.阅读下列材料: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请回答:
这句话是谁说的?他被少数民族称为什么?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它表达了"朕"的什么民族政策?
9.阅读下列材料,正确回答问题:
??? 材料一 ?641年文成公主进藏,带去大量物品,有锦帛珠宝、生活用品、医疗器械、生产工具、蔬菜种子,还有经史、诗文、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
??? 材料二?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书中说:“……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1)文成公主入藏时,唐朝在位的是哪位皇帝?文成公主嫁给了谁?
?
(2)材料一、二说明文成、金城两位唐朝公主嫁给了吐蕃赞普起到了什么作用?
10. 阅读下列材料,正确回答问题:
在今天青海的高原上,有一座山叫日月山,关于这座山的来历还有个美丽的传说呢。据说当年文成公主就要离开长安,远嫁吐蕃了。唐太宗让人给文成公主制造了一个黄金宝镜——日月镜。这面宝镜据说能照到中原的河山 ,以备公主思乡时用。当文成公主的队伍来到唐蕃交界处,她举目西望,但见草原空旷,不见人迹;拿出宝镜东照,长安城繁花似锦,不觉潸然泪下。可一想到唐、蕃友好的大局,她毅然踏入吐蕃地界,扔掉日月宝镜。随着宝镜“哐当”落地,那里竟慢慢隆起两座山。后人把这两座山叫做“日月山”。
(1)这个传说的出现,反映了吐蕃人民对文成公主的一种什么情怀?
(2)文成公主为汉、蕃两族作出了什么贡献?
3.唐朝是我国文化高度繁荣的一个朝代,这与唐朝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比较融洽有关系吗?请大家查阅有关资料,写一篇有关唐文化昌盛与民族政策的关系的论文,不少于300字。
4.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从财力、人力、物力上加大了对西藏的援助,派出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和科技人员入藏,西藏和内地的先进省市结对,进行对口重点帮扶。你能说出关于援藏干部的感人故事吗?参考答案
第3课 “开元盛世”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一、课前导学
【学习目标】
1.了解和并能够简述吐蕃的社会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了解回纥、粟末、南诏的社会生活及与唐朝的关系。
2.引导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出现这种政策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归纳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能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发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这种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学习重点】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学习难点】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政策。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我的课堂,我的舞台)
通读教材,标划知识点,并解决以下问题:
1.唐朝与吐蕃的关系用一句话概括,应是 。
2.在唐朝与吐蕃友好相处过程中,有两位女性做出重大贡献和牺牲,她们分别是( )和( )。
3.吐蕃的两位赞普是 和 。
4.连线搭配:
千寻塔 吐蕃 维吾尔族
大昭寺 南诏 藏族
布达拉宫 回纥 彝族、白族
二、课堂助学
1.合作探究
(1)组内、组际交流。
(2)从哪些事例可以看出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是民族平等?
2.拓展延伸
民族关系问题是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族政权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在某些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试列举几例比较有名的民族交往事例分析采取此种措施的原因。
3.系统总结
三、课堂巩固
1.假如你是唐初的一位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大臣,会经常处理下列哪些少数民族的事务? A、吐蕃 B、回鹘 C、突厥 D、靺鞨
2,回鹘衣装回鹘马,描述了唐朝长安少年的时尚装扮,请问回鹘是今天的哪个民族?
A、藏族 B、蒙古族 C、回族 D、维吾尔族
3.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关系反映的是
A、唐与南诏的关系 B、唐与吐蕃的关系
C、唐与突厥的关系 D、唐与回纥的关系
4.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俘虏东突厥的首领是
A.皮罗阁 B.颉利可汗 C.大祚荣 D.骨力裴罗
5.原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一带的民族是
A.靺鞨 B.突厥 C.回纥 D.吐蕃
6.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的话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 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尺带珠丹致唐朝皇帝的上书
(1)上述材料反映了唐朝与哪个民族的友好关系?唐朝与这个民族和同为一家的另一史实是什么?
(2)这个民族今天主要生活在我国的哪一自治区?
四、当堂反思(只有反思才能有所进步)
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
我还需解决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课程标准】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会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了解回纥、粟末、南诏的社会生活及与唐朝的关系。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出现这种政策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各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发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这种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教材首先介绍吐蕃人的社会生活状况、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和亲、吐蕃赞普的上书,说明了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的密切关系。其次介绍了回纥、南诏等民族与唐朝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说明唐朝民族交往的广泛性。
本课的重点:是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本课的难点:是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政策。唐太宗的“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态度、唐朝与吐蕃的和亲、唐玄宗册封回纥、与南诏等少数民族首领的政策都是开明政策的体现。
【教学过程】
导入:历史上中原地区的许多统治者与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矛盾重重。但在唐朝初期,却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赢得了北方各民族的拥戴。在这位皇帝生前,各族首领尊奉他为各族的领袖——“天可汗”,这位皇帝是谁?他为什么能获得各民族的尊重?
(通过上述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要学习的新内容。)
(结合课后自由阅读卡的布达拉宫的图片)大家知道这座宫殿是为谁而建造的吗?——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的。
松赞干布是哪一个民族的领袖?——吐蕃
吐蕃是生活在哪个地区?是现在的哪个民族?
(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吐蕃的位置,并完成图表:在地图上填上唐朝前期边疆的少数民族)
填图时注意:
这些少数民族大都分布在哪些地区?
唐朝政府设置了哪些机构管辖这些少数民族?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这些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如何?
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的风俗习惯
(出示有关藏族生活的图片,从中联想唐朝时吐蕃生活习俗的情况)
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
生产: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
崇尚战功,以战死为荣。军法很严,战时前队皆死,后队方进。以战死为荣,几代都战死的有家被视为高门大族。
赞普——藏语,意为有权势的君王,沿用为吐蕃国王的专称。
2、文成公主入吐蕃
学生介绍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吐蕃王国的创建者,629年继位为赞普,当时年仅13岁。他父亲在权力争夺中被毒死。父王诸臣和母后诸族举兵公开叛乱。
学生思考并回答: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①维护了和平,增强了友谊
②密切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3、金城公主入吐蕃
出示材料:
4、课堂小结
5、作业:课后作业?
?
教学反思
?
?
?
课件37张PPT。看一看猜一猜藏族满族维吾尔族彝族白族这些图片是哪些民族?在唐朝,这些民族又称什么?吐 蕃靺 鞨回 纥南 诏第五课 “和同为一家”和同为一家 和同为一家《唐朝后期边疆民族分布图》《唐朝前期边疆民族分布图》回 纥靺鞨南诏吐 蕃西突厥东突厥突厥汗国的兴衰583年分裂630年灭于唐659年灭于唐突厥汗国的兴衰583年分裂630年灭于唐659年灭于唐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此话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 体现了开明的民族友好政策。天可汗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回鹘吐蕃靺鞨南诏北东南回纥( he )靺鞨( mo he )南诏吐蕃( bo )维吾尔族满族白族、彝( y )族藏族西吐蕃回纥靺鞨南诏青藏高原色罗格河流域
东北松花江与黑龙江流域
云南苍山与洱海一带
松赞干布怀仁可汗
渤海郡王
云南王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的和亲
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怀仁可汗
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渤海郡王
唐玄宗封其首领为云南王
布达拉宫、文成公主庙、大昭寺及门前会盟碑等
诗句“回鹘衣装回鹘马”、
渤海石灯塔
千寻塔、
地理位置杰出首领
与唐关系
历史见证生活习俗游牧农耕等勇敢,淳朴强悍,多才艺建筑艺术高吐蕃藏族 这是唐朝画家阎立本所画的《步辇图》。此画以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松赞干布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李世民坐步辇接见松赞干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西藏大昭寺内的文成公主入藏壁画1.为什么松赞干布向唐朝求婚?一.是仰慕唐朝文化和繁荣二.为了维护自身地位和统治的要求
三.争取和平局面2,唐太宗为什么同意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既巩固边疆又得到一个盟友,把文成公主嫁过去还是为了西南的稳定。3,假如你是文成公主的随同,你会帮文成公主做些什么事情?可以传授内地的文化(历法、绘画等),可以传授内地的生产技术优良品种(如平整土地种、植蔬菜、养蚕缫丝、纺织刺绣、房屋建筑;茶叶、谷物和蔬菜种子)可以帮助松赞干布整理文书奏章等.听故事,找答案!问题:
1,为什么松赞干布多次向唐朝求婚?
2,唐太宗为什么同意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3,假如你是文成公主的随同,你会帮文成公主做些什么 事情? 西藏地区流传赞美文成公主的诗歌:
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
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
给吐蕃粮食库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
带来了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
给吐蕃工艺打来了发展的大门;
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
带来了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
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选自乌廷玉编写《隋唐史话》 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市红山上,相传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大昭寺:位于拉萨市中心,始建于公元647年。相传西藏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先后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故建此寺纪念。唐蕃会盟碑公元823年,吐蕃赞普为纪念唐蕃第八次会盟而立。“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沦替,神人俱以证知,世世代代,使其称赞”的誓言,历述了唐蕃双方和亲“永崇舅甥之好”的历史。1、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给吐蕃带来了什么?对唐蕃关系有着怎样的影响?
动脑筋2、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为什么会出现“和同为一家”的局面?①唐朝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国家富强,具有强大
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②统治者实行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③少数民族首领也为和睦友好作出了贡献。
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密切了唐蕃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吐蕃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增进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大昭寺内的
文成公主游
藏壁画
(局部)想一想文成公主入藏和昭君出塞有什么共同点呢? 都加强了中原皇朝和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都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地区发展,同时丰富了中原汉朝,促进了民族团结。回 鹘回纥的贵族回纥君主像回鹘衣裳回鹘马黑水靺鞨满族疆里虽重海,
车书本一家。
盛勋归旧国,
佳句在中华。
——《送渤海王子归国》
(温庭筠)南
诏彝族白族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云南千寻塔 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怎样?用本课哪一句话来概括最恰当? 和睦相处 “和同为一家”巩固和提高一、选择题
1、“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说明唐太宗统治时重视( )
A.用人和纳谏 B、文化教育
C、科举取士 D、对少数民族政策
2.被西北各部首领尊称为“天可汗”的唐朝皇帝( )
A、唐高宗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3.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俘虏东突厥的首领( )
A.皮罗阁 B.颉利可汗 C.大祚荣 D.骨力裴罗
练一练DBB
4.“和同为一家”是 首领给唐皇书信中的一句话( )
A.回纥 B.靺鞨 C.吐蕃 D.南诏
5.回纥族是今天哪个民族的祖先?( )
A.彝族 B.白族 C.维吾尔族 D.藏族
6.崇圣寺千寻塔是古代汉族与哪一个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
A.吐蕃 B.靺鞨
C.回纥 D.南诏 练一练C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