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2月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徐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2月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5 22:25: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徐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2月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在人民的壮阔奋斗中,随处跃动着创造历史的火热篇章,汇聚起来就是一部人民的史诗。人民是文艺之母。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
茅盾说过:“一个做小说的人不但须有广博的生活经验,亦必须有一个训练过的头脑能够分析那复杂的社会现象。”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过:“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广大文艺工作者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文学艺术以形象取胜,经典文艺形象会成为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一切有追求、有本领的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
“立文之道,惟字与义。”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止于至善,方能臻于至美。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发扬中国文艺追求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倡导健康文化风尚,摒弃畸形审美倾向,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法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作协十大闭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文学主体包括三个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即:(1)作为创造主体的作家:(2)作为文学对象主体的人物形象:(3)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和批评家。我国文学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普遍出现主体性失落的现象,为此,我们需要探讨一下文学主体性的回归、肯定和实现的途径。
探讨文学主体性的实现,首先应当探讨对象主体性的实现。文学对象包括自然、历史、社会,但根本的是人。只有人,才是文学的根本对象。对象的主体性,就是文学对象结构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的主体形象。
马克思曾说“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地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主体的自为存在,正如他在现实中既作为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又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国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作为文学的对象的人,相对于作家来说,他是被描绘的客体,但是相对于他的生活环境社会来说,他又是主体-他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他的环境和他的生活是被他所感知的对象。这样,作为文学对象的人就具有这样的双重性,对于作家来说,是被感知的客体存在物,对于环境来说,他又是能够感知环境的主体存在物。作家给笔下的人物以主体的地位,赋予人物以主体的形象,归结为一句通俗的话,就是把人当成人-把笔下的人物当成具有独立个性,当作具有自主意识和自身价值的活生生的人,即按照自己的灵魂和逻辑行动着、实践着的人,而不是任人摆布的玩物与偶象。不管是所谓“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承认他们是作为实践主体和精神主体而存在的,即以人为本。
(摘自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历史和时代的创造者,人民滋养了优秀的文学作品,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滋养了人民的审美价值观和精神生活,
B.深入人民群众,了解和感知人民群众是把握生活本质和时代脉动,使文艺创作获得力量和魅力的重要条件。
C.作家在进行创作时,应该将其作品中被描绘的客体存在物“人”赋予主体的地位,赋予人物以主体的形象。
D.文学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都是作为实践主体和精神主体而存在的,两者共同构成了文学主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学创作方面的相关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B.人物形象由作家创造出来,因此,虽然同是文学主体,但作家的地位高于人物形象的地位。
C.作家的创作源于人民的普通生活,但又高于人民的生活,这与“以人为本”并不矛盾,
D.文艺作品中“把人当成人”的创作要求促使作家要深入理解人民群众,尊重人民,领悟人民的心声。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齐白石依据但又不拘泥于“真虾的眼睛是一个小点”的现实,以浓墨横笔将虾眼画得非常突出。
B.人民日报》曾刊文指出“在年画中应当着重表现劳动人民新的、愉快的斗争的生活”,
C.鲁迅在谈创作阿Q正传》的经验时曾说:“阿Q的影像,在我心目中似乎确已有了好几年。”
D.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反映了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的面貌。
4.作家梁晓声创作的小说人世间》,以平民子弟周秉昆的生活轨迹为线索,展示了近五十年来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和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该小说获得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请结合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4分)
5.人物形象是文学对象主体,如何实现人物形象的“主体性”?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嘱咐
孙犁
黄昏时候,水生走到了自己的村边,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
水生亲热地喊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明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家去吧。”走到院里,女人紧走两步赶到前面到屋里去点灯。他听着女
人忙乱地打火,灯光闪在窗户上,女人喊:“进来吧,还做客吗?”
他走进屋里,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来,这就是你爹,一天价看见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现在回来了。”说着已不成声音。水生说:“来!我抱抱。”
水生靠在炕头上。外面起了风,风吹着院里的那颗小槐树,月光射到窗子上来。水生觉得这屋里是很暖和的,在黑影里问那孩子:“你叫什么?”
“小平。”
“几岁了?”
孩子加答说:“八岁。”
“想我吗?”
“想你。想你,你不来。”孩子笑着说。
女人在外边也笑了。说:“真的!你也想过家吗?”
水生说:“想过。”
“在什么时候?”
“闲着的时候。”
“什么时候闲着?……”
“打过仗以后,行军歇下来,开荒休息的时候。”
孩子睡着了,睡得是那么安静,那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里的阳光里冒起的小水泡,愉快地升起,又幸福地降落。女人爬到孩子身边去,呆望着孩子的脸。望着这个地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里,在那残酷的“扫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林抱养大的孩子,她在这孩子身上寄托了一切,在孩子的身上祝福了孩子的爹:“你爹哩,他到哪里去了?打鬼子去了……他拿着大枪,骑着大马……就要回来了,把宝贝放在马上……多好啊!”
现在,丈夫像从天上掉下来,她想起了过去的一切,那准备了好几年的话,要向现在已坐到她身边的丈夫诉说了。
水生看着她。离别八年,她好像并没有老多少,今年29岁,头发虽然乱,可还是那么黑。脸孔苍白一些,可两眼里的光还是那么强烈。
“说真的,这八九年,你想过我吗?”
“不是说过了吗?想过。”
“怎么想法?”她逼着问。
“临过平汉路的那天夜里,我宿在一家小店,小店里有个鱼贩子是咱们乡亲。我买了一包小鱼下饭,吃的那鱼,就想起了你。”
“胡说。还有吗?”
“没有了。你知道我是出门打仗去了,不是专门想你去了。”
“我们可常常想你,黑夜白日。”
“我们想你,可没有想叫你回。那时候日本人,就在咱村边儿。可是在黑夜,一觉醒了,我就想:你如果能像天上的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是能够吗?”
从窗户上那块儿小小的玻璃上结起来冰花,夜深了,大街的高房上有人高声广播:“民兵自卫队注意!明天,鸡叫三遍集合。带好武器,和一天的干粮。”
“他们要到哪里去?”水生照战争习惯,机警地直起身子来问。
“准是去胜芳。这两天,那里很紧!”女人一边细心听,一边小声地说。
“你能在家住几天?”
“就是这一晚上。我是请假绕道来看望你。”
“为什么不早些说?”
“还没顾着啊!”
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过了好半天,她说:“那么就赶快休息休息吧,明天我撑着 冰床子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就先起来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的暖暖的。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水生坐上去,抱着孩子,用大衣给她包好脚。女人是撑冰床的好手,她轻轻地跳下冰床子后尾,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轻轻用杆子向后一点,冰床子前进呢。大雾笼罩着水淀,只有眼前几丈远的冰道可以望见。河两岸残留在芦苇上的霜花飒飒飘落。冰床像飞一样前进,好像离开了冰面行走。风正从她的前面吹来。她的脸冻得通红,嘴里却冒着热气。前面有一条窄窄的水沟,水在冰缝里汹汹地流,她只说了一声:“小心!”两脚轻轻地一用劲,冰床子像受了惊的小蛇一样,抬起头来,窜了过去。
水生警告她说:“你慢一些,疯了?擦破了鼻子就不闹了。”
女人擦一擦脸上的冰雪和汗,笑着说:“不会。这从小玩熟了的东西。今天更不会。在这八年里,你知道我用这床子送过多少次八路军?”冰床在霜雾气里,在冰上飞行。
“你把我送到丁家坞,”水生说,“到那里,我就可以找到部队了。”
女人没有言语。她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儿,才说:“你知道,我们,我们这些留在家里当媳妇的,最盼望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粱地里等着这一天。这一天来了,我们那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
冰床跑进了水淀中央,太阳从冰面上生出来,冲开了雾,形成一条红色的胡同,照在冰床上。女人说:“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为别的事情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太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在杨柳树环绕的丁家坞村边,水生下了冰床。他望着呆呆站在冰上的女人说:“你们也到村里去暖和暖和吧。”
女人忍着眼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我们不冷。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的胜利消息。”
一九四六年河间
(选自孙犁《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女人见到丈夫后,先“咧开嘴笑”“又转过身哭”,这些表情和动作表现出久别重逢后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
B.“太阳从冰面上生出来,冲开了雾,形成一条红色的胡同”既渲染了氛围,也预示了胜利即将到来。
C.本文题为“嘱咐”,通过妻子临别前对丈夫的嘱咐,重在表现妻子对丈夫的关心眷恋和依依不舍。
D.“她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表现出女人撑冰床动作的娴熟,为后文穿过急流的情节做了铺垫。
7.关于文中女人问丈夫“是否想过自己”的一段夫妻对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女人逼着丈夫问“怎么想法”,表现了她对分别八年的丈夫的深切思念。
B.“我们想你,可没有想叫你回”体现了女人性格中温柔和深明大义的一面。
C.这段温馨的对话与下文分别的仓促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叙述节奏张弛有致。
D.女人说“胡说”,说明她不相信丈夫“吃的那鱼,就想起了你”这一说法。
8.小说特别写了水生夫妻俩的孩子小平,这样写有何作用?(6分)
9.孙犁的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功名大立,天也。为是故,因不慎其人,不可。夫舜遇尧,天也。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钓于雷泽,天下说之,秀士从之,人也。舜之精渔,其贤不肖与为天子同。其未遇时也,以其徒属强地财,取水利,编蒲苇,结罘网,手足胼胝不居,然后免于冻馁之志。其遇时也,登为天子,贤士归之,万民誉之。尽有之,贤非加也;尽无之,贤非损也。时使然也。
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而虏晋,饭牛于秦,转鬻以五羊之皮。公孙被得而说之,献诸缪公,三日,请属事焉。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我?”得公通用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使百里奚显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今焉知世之无百里奚载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务博也。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孔子弦歌于室,颜回择菜于外。予路与子贡相与而言曰:“夫子逐于鲁,削迷于卫,伐树于宋,穷于陈、尽。夫子弦歌鼓舞,木尝绝音。盖君子之无所且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对,入以告孔子。孔子憱然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小人也。召,吾语之。”子路与子责入,于黄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达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穷。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成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厄,于丘其幸乎!”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子路扰然执干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为寒暑风雨之序矣。故许由娱于颖阳,而共伯得乎共首。
(选自《氏春秋》,有到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使百里奚显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今焉知/世之无百里奚载/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务博也/
B.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今焉知世之无百里奚哉/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务博也/
C.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今焉知世之无百里奚载/故人主之歇求士者/不可不务博也/
D.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今焉知/世之无百里奚酸/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务博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胼胝,指老茧子。后有成语“駢手胝足”,形容劳动十分辛勤。
B.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期政治家,秦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
C.小人,品格低下的人,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此时对子路和子贡非常不满。
D.执干,手持盾牌。“干”的本义是:盾牌。一种抵御戈的武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作者看来,功名的建立主要看天意,但因此就不慎重地对待人为的努力也是不正确的。
B.舜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其实他的贤能没有发生变化,可见时机的有无对于能否建立功名很重要。
C.百里奚由一个奴隶变成“谋无不当,举必有功”的重臣,主要是因为“缪公遂用之”。
D.孔子认为如果自身得到了道,那么困窘和显达都是一样的,得道的人,困窘时也高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而虏晋,饭牛于秦,转鬻以五羊之皮。(4分)
(2)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4分)
14.孔子陈述自己“穷于陈、蔡之间”却弦歌不绝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和子由渑池怀旧①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①仁宗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科高中进士。后苏轼出任凤翔府签判,苏辙寄给他一首诗,题为《怀渑池寄子瞻兄》。诗中自注:“辙曾为此县簿,未赴而中第。”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两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一开始就发出感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并引起下联的议论。
B.颔联在文字上是对仗,在意思上却是承上而下,打破了律诗三四两句要求句式对仗、意思相对的束缚。
C.后四句照应“怀旧”诗题,应和弟弟诗中的怀旧之情,以叙事之笔,对“雪泥”“指爪”的感慨进行了具体呈现。
D.诗中回忆当年驴蹇人困、道路崎岖,如今僧死壁坏、了无痕迹,作者顿觉人生空幻,产生了人生无常的怅惘之感。
16.从本诗中,你可以获得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强调好学的表现有三条,其中“______-”重在实践锻炼,“_______”重在虚心请教。
(2)鸿雁和书信联系起来的典故出于汉书·苏武传》,《春江花月夜》中写到鸿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词中常常对白发进行描摹,借以表达时光易逝、世事沧桑、壮志难酬等复杂情感,有时也以“霜鬓”“衰鬓”代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清华大学校史馆,有一幅很难让人忽略的巨幅人物画长卷。画卷中有14人,他们或凝神远眺,或垂首远思,或谈笑风生……他们的身后是万里长城,祖国的山河。这幅画有个令人①的名字-《以身许国图》,这14人均是毕业于清华大学的“两弹一星”元勋。
“我愿以身许国”,是画卷中的王淦昌1961年在接受研制核武器任务时的回答。之后的17年,王淦昌“消失”了,在西北②的戈壁沙漠中,多了一个年过半百的同志,叫“王家”,“王京”这个名字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年零八个月后,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核开器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阶段后才又恢复成“王淦昌”。
以身许国,这或许是中国科学家最为特殊、也最难得可贵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③,依然流淌在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血脉之中。
何为科学家精神?正是他们饱含着的那一腔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情怀,正是他们怀揣着的那一颗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高远雄心,正是他们彰显着的那一种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他们在祖国大地上树立了科学的丰碑,铸就了中国科学家独特的精神气质,一如苍穹中闪耀的群星,指引着我们前行的路。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11(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1~22题。
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醋作为日常烹饪所必需的调味品,是不能被忽视的。
做醋的原料比较多样,杂粮、小麦、水稻、土豆、玉米等都是醋的原料。比如说,中原一带麦子比较多,于是小麦就成为制醋的主要原料;江南盛产水稻,①,绵柔香甜的糯米香醋就属于这一类。
在酿醋的过程中,粮食中的B族维生素和钙、铁、锌等矿物质都能跑到醋里。这是因为,大部分B族维生素②,比如维生素B1和维生素 B2,都是喜酸的物质。所以,和饮料相比,醋的营养价值要高得多。
同一品牌的醋来说,陈酿时间越长,醋的价格越高。一般来说,陈酿3-6年的醋已经能够达到很好的食用品质了,十几年到几十年的陈酿醋, ③,犹如陈年美酒一样,脱离了普通消费者日常烹调的范畴。
现在凡是叫做“醋”的产品,都必须是酿造醋了,所以消费者不必再去费心费力地鉴别,一种褐色的醋到底是发酵制成的,还是用冰醋酸+焦糖色素+盐+糖制成的。毕竟醋是一种调味品,在安全性合格的前提下,它的风味越好,买它的意义越大。
2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这篇文章,对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B.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一浸,就算作她们难得的佳肴。
C.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
D.这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信任是开启心扉的钥匙;有人说:怀疑是无限的探求;还有人说:“怀疑一切与信任一切是同样的错误,能得乎其中方为正道。”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以“信任与怀疑”为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3分)D(A项:从“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可知;B项:从“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可知;C项:从“作为文学的对象的人,相对于作家来说,它是被描绘的客体”“作家给笔下的人物以主体的地位,赋予人物以主体的形象”中可知。D项:从”文学主体包括三个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可知D项结论错误)
2.(3分)B(A项:材料一论述艺术要关注人民、关注生活、关注时代,材料二论述文学的主体性,文学作品要发挥作品中的人物的主体性问题,二者论述侧重点不同。B项:无中生有,并没有提到谁的地位更高。C项:“以人为本”即发挥作品中人物的主体性,与创作来源问题不矛盾。D项:“把人当成人”即把笔下的人物当成具有独立个性,当作具有自主意识和自身价值的活生生的人,即按照自己的灵魂和逻辑行动着、实践着的人,这就需要作家了解人民真正所想)
3.(3分)C(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是艺术要关注人民、关注生活、关注时代。ABD项符合,C项说的是想象在创作构思中的作用)
4.(4分)①小说《人世间》取材于平民子弟周秉昆的生活轨迹,说明作家梁晓声关注了人民的真实生活;②作家梁晓声塑造了许多打动人(吸引人、感染人)的人物形象;③小说《人世间》展示了近五十年来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和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说明作家梁晓声关注了时代;④小说《人世间》体现了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反映了生活中的真善美。
评分建议:每点1分。第③点答“洞悉生活的本质,把握时代脉搏,领悟人民心声”亦可。
5.(4分)①作家要把人物当成具有独立个性,具有自主意识和自身价值的人,承认他们是作为主体存在的,即以人为本;②作家要真实地展现人民,不能虚构、调侃、丑化;③作家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④作家要不断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创造经典人物形象。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第①点答“把人当成人”给1分;“作家给笔下的人物以主体的地位,赋予人物以主体的形象”1分;“按照自己的灵魂和逻辑行动着、实践着的人,而不是任人摆布的玩物与偶象”1分。
6.(3分)C(重在表现女人的家国情怀)
7.(3分)D(相信丈夫的说法,“胡说”表现了害羞的心理活动)
8.(6分)①孩子是在“扫荡”中艰难养大的,从侧面控诉了日寇的侵略罪行,表现了根据地人民为抗战所做的牺牲;②在孩子身上寄托了对生活的美好希望和胜利的期盼;③通过对孩子的倾诉,寄托了女人对丈夫的深情(思念);④孩子是女人八年间独自养大的,表现了女人的坚强;⑤通过夫妻俩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表现了人情美。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9.(6分)①语言清新质朴,优美雅致;如夫妻对话多用口语,对月光及孩子等的描写用词典雅。②淡化情节,不追求曲折离奇;小说重点记述夫妻的短暂相聚与送别,情节简单。③人物形象美,感情真挚;女人温柔体贴(深明大义),水生坚持抗日,夫妻情深。④景物描写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如对水淀的描写。⑤弱化战争的残酷,重在展现以水生夫妻为代表的根据地人民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10.(3分)B(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今焉知世之无百里奚哉?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务博也。)
11.(3分)C(这里的小人指见识浅薄的人)
12.(3分)D(D项所述是文章的观点,不是孔子的观点)
13.(8分)(1)(4分)百里奚没有遇到时机的时候,从虢国逃出,被晋国俘虏,后在秦国喂牛,被用五张羊皮转卖。
评分建议:“时”“虏晋”“饭牛于秦”句式、“鬻”各1分。句意不对者酌情扣分。
(2)现在我固守仁义的原则,因而遭受混乱时代的祸患,这是我应该得到的处境,怎么能叫困窘呢 (4分)
评分建议:“拘”“患”“所”“何穷之谓”句式,各1分。句意不对者酌情扣分。
14. (3分)①孔子认为“陈、蔡之厄”是一种幸运;②当前处境并不是真正的困窘;③面临困难,坚守自己的原则。
评分建议:每点1分,第③点答“面临困难,不能丧失品德”亦可给分。
15.(3分)D(全诗悲凉中有达观,低沉中有昂扬,读完并不觉得人生空幻,反有一种眷恋之情荡漾心中,于“怀旧”中展望未来,意境阔远)
16.(6分)①人生充满偶然,世事无常。雪泥留爪,实属偶然;僧死壁坏,世事无常。②要有顺其自然的(旷达)生活态度。鸿来鸿去,乃是自然,不必计较。③不必沉湎过去。“崎岖”属于“往日”,不必太过沉湎;④要乐观对待人生。“往日崎岖”,如今业已及第。⑤人生每一次经历都有意义。“崎岖”“路长”“人困”“驴蹇”,这些当时的坎坷化作人生的感悟。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17.(6分)(1)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2)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3)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尘满面 鬓如霜/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18.(3分)①肃然起敬(热血沸腾、震撼人心、为之动容) ②荒无人烟(无边无际、荒无人迹、杳无人迹) ③永不磨灭(永垂不朽、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19.(4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年零八个月后,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阶段,“王京”这个名字才又恢复成“王淦昌”。
评分建议:4个小分句,1句1分。
20.(4分)①自问自答,强调科学家精神的内涵(1分);引起读者注意(1分);②三个“正是他们”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加强语势(1分);从多个角度突出科学家热爱祖国、勇攀高峰、严谨治学的精神品质(1分)。
21.(3分)D(D强调。A特定称谓;B反语;C引用)
22.(6分)①主要用糯米来制醋 ②喜欢酸性环境 ③价格就相当高了
评分建议:每写出一处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第①句填写“于是水稻成为制醋原料”“于是就用大米来制醋”亦可;第③句填写“价格不菲”亦可。
23.(60分)
(一)审题立意
材料围绕关键词“信任与怀疑”展开。
有人说:信任是开启心扉的钥匙。有人说:怀疑是无限的探求。这两句论述了信任、怀疑的特征和益处,即信任是彼此沟通的重要保障,使人与人之间更加融洽;而怀疑是质疑精神的体现,是科学的发端。这两句话是引导学生思考“信任”与“怀疑”的内涵与特征,并在“信任与怀疑”的话题内进行自我认知。
还有人说:“怀疑一切与信任一切是同样的错误,能得乎其中方为正道。”这句话指出对一切事物都抱着怀疑不相信的态度是错误的,对一切事物都相信、没有求证探求的精神也是错误的。而是应做到区别对待,不走极端,有针对性地理性分析,在怀疑和信任中找到平衡点,做到恰到好处。这一句话是引导学生思考“信任”与“怀疑”两者互相依存的辩证关系。
综合起来,这个作文题围绕“信任与怀疑”展开,引导学生思考“信任”与“怀疑”的内涵,一味信任与一味怀疑而带来的弊端,有分寸地信任和怀疑的价值,“信任”与“怀疑”两者的辩证关系。
参考立意:
①与人相处少一些怀疑,多一些信任
②经过怀疑的信任才更坚定
③与人相处重在信任,追求真理贵在怀疑
④信任与怀疑应该有度
⑤辩证思考,理性对待怀疑与信任
跑题偏题情况提醒:
1.本次作文题是双关键词“信任”“怀疑”,材料指向是要写两者的辩证关系,如果全文只写一个词,视为跑题,36分以下。
2.不谈“信任与怀疑”的内涵、价值、辩证关系,直接写“怎么信任”或“怎么怀疑”,文章大篇幅写学习、实践、真诚、钻研、信念等,为跑题,36分以下。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能显赫地建立功名,靠的是天意。因为这个缘故,就不慎重地对待人为的努力,是不行的。舜遇到尧那样的明君,是天意。舜在历山种地,在黄河边制作陶器,在雷泽钓鱼,天下人很喜欢他,杰出的人士都跟随着他,这是人为努力的结果。舜种地捕鱼的时候,他的贤能与不贤能的情况同当天子时是一样的。他在没有遇到有利时机的时侯,带领自己的下属种五谷,捕鱼鳖,编蒲苇,织鱼网,手和脚磨出茧子都不休息,然后才免于冻饿之苦。他在遇到有利时机的时侯,即位当了天子,贤德的人全归附他,所有的人都赞誉他。全都占有了,他的贤德并没有增加,全都没有占有,他的贤德并没有减损。这是时机的有无使他这样的。
百里奚没有遇到时机的时候,从虢国逃出,被晋国俘虏,后在秦国喂牛,被用五张羊皮转卖。公孙枝得到百里奚以后很喜欢他,把他推荐给秦穆公,过了三天,请求委任他官职。穆公说:“用五张羊皮买了他来却委任他官职,恐怕要被天下耻笑吧!”公孙枝回答说:“信任贤人而任用他,这是君主的英明,让位贤人而自己甘居贤人之下,这是臣子的忠诚。君主是英明的君主,臣子是忠诚的臣子。他如果真的贤德,国内都将顺服,敌国都将畏惧,谁还会有闲暇耻笑呢 ”穆公于是就任用了百里奚。他出谋略无不得当,做事情必定成功,这并不说明他的贤德增加了。假使百里奚即使贤德,如果不被穆公得到,也必定没有这样的名声。现在怎么知道世上没有百里奚这样的人呢 所以想要寻求贤士的君主,不可不广泛地去寻求。
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处于困境,七天没吃粮食。孔子在屋里用瑟伴奏唱歌,颜回在外面择野菜。子路跟子贡一起说道:“先生在鲁国被逐,在卫国隐居,在宋国树下习礼时被人伐倒树,在陈国、蔡国遇到困境。而先生歌声从未中止过。君子竟是这样没有感到羞耻的事吗 ”颜回无话回答,进屋把这些话告诉了孔子。孔子很不高兴地推开瑟,叹息着说:“仲由和端木赐是见识浅薄的人啊!叫他们来,我告诉他们。”子路和子贡进来了,子贡说:“像现在这种情况,可以说是困窘了。”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呢 君子在道义上通达叫做通达,在道义上困窘叫做困窘。现在我固守仁义的原则,因而遭受混乱时代的祸患,这是我应该得到的处境,怎么能叫困窘呢 所以,反省自己,在原则上不感到内疚,面临灾难,不丧失自己的品德。严寒到来,霜雪降落以后(松柏不凋落),我因此而知道松柏生命力的旺盛。在陈国、蔡国遇到的困境,对我大概是幸运吧!”孔子威严地重新拿起瑟弹起来,子路威武地拿着盾牌跳起舞来。子贡说:“我不知天的高远,地的广大啊!”古代得道的人,困窘时也高兴,显达时也高兴,高兴的不是困窘和显达。如果自身得到了道,那么困窘和显达都是一样的,就像寒暑风雨交替出现一样。所以许由在颍水之北自得其乐,共伯在共首山逍遥自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