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被压扁的沙子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55年入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做生物化学助理教授,后专职从事写作,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创作力丰沛,产量惊人,一生创作和编辑过的书籍超过500册,作品以科幻小说和科普丛书最为人称道。主要科普作品有《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数的趣谈》等。重要的科幻文学作品包括“机器人系列”“银河帝国系列”“基地系列”中的多部中长篇小说。
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说法?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撞击说”
“火山说”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撞击说”的依据
“火山说”的依据
作者认为“撞击说”正确。
作者认为哪一种学说正确?他是如何论证的?
精读细研
论证:
(1)科学的实验证明。
二氧化硅处在超高压下会变成斯石英;斯石英在850℃的温度下加热30分钟,会变成普通的沙子。
自然界中不可能自然地产生斯石英。
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后,产生了斯石英;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发现过斯石英。
自然界存在的斯石英是强大的外力造成的。
(2)有力的事实证明。
精读细研
(3)严密的推理证明。
在6500万年前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
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发现过斯石英
不可能来自地壳深处
只能来自外星撞击(那时还没有原子弹)
6500万年前正是恐龙灭绝的年代
结论:恐龙灭绝是因为外星撞击
精读细研
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还关系到地球的未来和人类的命运。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如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所以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类事件所产生的影响。这样,一旦将来我们遇到此种灾难,就可以采取某些应急措施。
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
精读细研
精读细研
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能力著称。语言的严密和准确体现在关键词语的运用上。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划出这些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 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一直”表现了科学家们锲而不舍的精神。“争论不
休”一词写出了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也许”表示推测,说明现在的结论只是大胆的推测,目前还没有十分确凿的证据,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精读细研
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
“可能”表示推测,并不完全肯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精读细研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
“并不”“以至于”“最后”等词语,增强了句子间的逻辑效果,使意思层层推进。
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确实”一词充分肯定了科学家们的检测结果,语言准确、严谨。
精读细研
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在通常条件下”起到了限制作用,将特殊情况排除在外,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精读细研
作者为了更好地说明外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的观点,在文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画出这些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引起的,使得说明更有说服力。
精读细研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相同单位的“被压扁的沙子”比普通沙子重得多。
精读细研
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
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斯石英在特定温度下可以转为普通沙子。
精读细研
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斯石英的形成必须具备巨大压力,表现了作者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精读细研
精读细研
本文有多处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画出这些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这是俏皮话,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做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这一研究的现实意义。
精读细研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高压状态……
“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是科学术语,括号里的内容是起到了解释说明的作用,帮助读者明白二氧化硅为何
物;另外也强调了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
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精读细研
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这一句话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从而使人们更容易理解这个道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也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精读细研
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好不好?为什么?
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之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生动,容易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因为该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合作探究
比较本文与《恐龙无处不有》的异同。
《被压扁的沙子》
《恐龙无处不有》
说明内容
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
从探究斯石英的分布推断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造成的
说明顺序
两篇文章的说明顺序都是逻辑顺序,运用“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学研究→印证观点”的顺序,说明事理。这是一种追本溯源、由因到果的逻辑顺序
说明语言
都准确简练,浅显易懂,幽默风趣
合作探究
说明方法
《被压扁的沙子》
《恐龙无处不有》
①都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有》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被压扁的沙子》中列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说明“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
②都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有》中将南极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则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的区别。
③除此以外,还都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合作探究
本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的产生、分布、特性等的介绍,证明了外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的观点,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相互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科学理论的验证,有时会像大海捞针一样艰难。麦克霍恩研究岩层,爱迪生试验灯丝,都属于验证,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们的学习也是这样,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学后感悟
课堂小结
说明文的语言通常能做到简明、准确,但往往缺少幽默感。本文中却出现了令人忍俊不禁的一笔:“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也没有人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珍贵了。
语言简明精练,幽默风趣。
写作特色
被压扁的沙子
提出问题:恐龙灭绝的两种原因
分析问题
得出结论:撞击造成恐龙灭绝
斯石英石的形成
“撞击说”的成立
撞击说
火山说
严谨的思维
求实的结论
板书设计
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骨骼(gé)臀部(diàn) 致密(zhì) 两栖(qī)
B.彗星(huì)地壳(qiào) 岛屿(yù) 褶皱(zhě)
C.携带(xié)潮汐(xī) 劫难(jié) 撞击(chuàng)
D.追溯(sù)陨石(yǔn) 衍射(yǎn)二氧化硅(guī)
【解析】A项中“臀”应读“tún”;B项中“屿”应读“yǔ”;C项中“撞”应读“zhuàng”。
D
课堂检测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领域 流逝 迁徙 深渊
B.熔化 迹象 覆盖 措施
C.导置 致密 趋势 膨胀
D.漂移 沉降 俯冲 汇聚
【解析】“导置”应为“导致”。
C
课堂检测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所有陆地 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②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 对6 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
③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 使这种变化加快。
④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 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A.似乎 常常 可 肯定 B.似乎 一直 可 应该
C.几乎 常常 可能 应该 D.几乎 一直 可能 肯定
B
课堂检测
4.对下列各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②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③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④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A.①作比较 ②列数字 ③打比方 ④举例子
B.①列数字 ②举例子 ③打比方 ④举例子
C.①作比较 ②举例子 ③打比方 ④分类别
D.①列数字 ②举例子 ③打比方 ④分类别
C
课堂检测
拓展阅读
(2019年内蒙古通辽中考题)
可燃冰是天使还是魔鬼?
①21年前的夏天,德国科学家在北太平洋海底800米深处,第一次取出可燃冰样品,并使人类第一次看到,冰雪般的东西被点燃后,发出魔幻般淡红色的火焰,耗尽能量后,硕大的冰块竟变成了一摊清水……
可燃冰的由来
②可燃冰的学名叫甲烷水合物,它的形状像石蜡遇热未融化前的样子,洁白而绵软。它是甲烷气体和水分子在高压低温作用下的特殊产物,它像地毯一样覆盖了10%的海底,
拓展探究
总面积达4000万平方公里,深度在数百米到数千米不等。据科学家估计,全球可燃冰总储量高达2.5万万亿立方米,是石油、天然气和煤总储量的两倍,假如能够安全开采,至少可供人类使用数百年。
③按美国科学家的说法,可燃冰是海洋微生物和海底油气在海洋板块作用下的产物。因为占地球2/3的生命是由生活在海床下微生物构成的,那里没有氧气,一片黑暗,亿万年来,不计其数的微生物从不停歇地制造着甲烷。另外,当海洋板块下沉时,海底油气随板块边缘喷涌而出,在接触到冰冷的海水后,天然气与海水发生化学作用,日积月累,在高压低温的作用下,就形成了浩瀚厚实的可燃冰,像地毯一样沉睡在海底。
拓展探究
④可燃冰储量最多的国家是俄罗斯,其次是日本、加拿大和美国。据美国地质勘探局估计,美国的可燃冰蕴藏量为9600万亿立方米,是国内传统天然气储量的200倍,丰厚的利润自然引起投资者的关注。
可燃冰延迟开发的原因
⑤时值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进行“阿波罗计
划”时,NASA的燃料专家正在苦寻可以替代液氧的质量更
轻、热值更大的燃料。因为体型庞大的“土星”火箭进入太空后,最多时每秒需消耗13吨燃料,极大地压缩了宇宙飞船的有效载荷。得知可燃冰的存在后,美国科学家兴奋不已,立刻确定为国家级科研项目,全力以赴地投入分析研究。
拓展探究
⑥对可燃冰的研究,美国科学家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他们迟迟没有进行后续开采动作。有人猜测,美国人重点进行理论研究,因为他们希望在未来的星际旅行时,开发其他星球上甲烷水合物,用作飞船能源,在即将到来的星际大开发中确保难以撼动的领先地位。
⑦其实,情况远非那么简单。就在各国科学家纷纷建议政府投资开发可燃冰,以解煤炭、石油等能源告罄之虞时,美国科学家却告诫世人审慎开发可燃冰,因为它可能加剧温室效
应,即使是极少的可燃冰被释放到大气中,后果可能都是灾难性的。
可燃冰是天使还是魔鬼?
⑧目前,科学界对可燃冰开发有两种观点:以美国俄勒冈
拓展探究
大学的地质学家格雷沃里为首的一派认为,甲烷水合物是自然界中隐身的恶魔,会不定期地向地球发难,应是人类今后重点防范的自然灾害之一。
⑨远在2.5亿年前,在二叠纪末期,一种突然降临的灾
害,短时间内毁灭了地球上的大部分生物。科学界普遍认为是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但格雷沃里认为是海底积存的巨量的甲烷发生爆炸,导致气候温度骤然上升,泛滥至地面的大火消耗了大气中的氧,所以多数地球生物相继毙命,甚至包括很多鱼类。他估计,北冰洋可能是今后甲烷水合物泛滥的导火
索。因为那里可燃冰大多在浅海,并且得益于低温而非高压,所以一旦发生溢出爆炸,就是上帝降临也束手无策。
拓展探究
⑩另一种观点是,可燃冰就像陆地的森林,生生息息,自有规律,即使作用于自然,也不是很严重的,完全不必杞人忧天。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海洋地质学教授海格尔。
海格尔说可燃冰的变迁会给地球带来灾难性后果还没有直接的证据,即使有甲烷溢出,也是非常少的,根本不足以影响气候。他做过观察试验,发现有相当多的可燃冰会自行溶解在海水里,而没有释放出来。这充分说明,可燃冰释放的甲烷也是海洋食物链的一环——海水里的需氧菌会消耗甲烷,而进入大气的部分却是甲烷消费者释放的二氧化碳。
(船舷《大自然探索》,有删改)
拓展探究
1.选文介绍了可燃冰的由来,请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海底大量微生物不停造甲烷→______→______→长时间高压低温形成可燃冰
2.第②段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它是甲烷气体和水分子在高压低温作用下的特殊产物,它像地毯一样覆盖了10%的海底,总面积达4000万平方公里,深度在数百米到数千米不等。
拓展探究
3.下列说法与原文的内容表述一致的一项是( )
A.美国之所以没有开发可燃冰是因为可燃冰会加剧温室效应,如果可燃冰释放到大气中,即使极少,后果也可能是灾难性的。
B.可燃冰是海洋生物释放的甲烷气体和水分子在高温低压作用下的特殊产物。
C.用可燃冰作燃料比液氧热值更大,质量更轻,可减少火箭运载负荷。
D.甲烷水合物是自然界中隐身的恶魔,不定期地向地球发难,是人类今后重点防范的自然灾害之一。
4.怎样理解“可燃冰是天使还是魔鬼”这句话?
拓展探究
1.海洋板块下沉油气边缘喷出
接触冰冷海水发生化学反应
2.列数字、打比方 作用:用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可燃冰的厚度及分布广的特点,生动形象。
3.C
4.可燃冰对人类益处大还是害处大尚不确定。说它是“天
使”是因为它可作燃料,热值大,质量轻,储量大,估计可供人类使用数百年;说它是“魔鬼”是因为开发它可能会加剧温室效应,也可能溢出引起爆炸,毁灭地球。
拓展探究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