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6 15:56:0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被压扁的沙子
教学目标
1. 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 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3. 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教学重点
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教学方法
比较阅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查阅有关恐龙的科普读物,收集整理关于恐龙的知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恐龙无处不在》主要是说明恐龙在全球各地遍布的事实,从这一说明中,作者又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 影响“这一观点。那《被压扁的沙子》是否也与恐龙的谜案有关系呢 让我们先来阅读一遍这篇短文。
二 质疑讨论
出示问题:
1.本文所探讨的主题是什么?“被压扁的沙子”在全文中能说明什么问题?
恐龙的灭绝是本文所探讨的主题。作者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本文对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哪两种科学假说?
假说一:“撞击说”。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毁灭性的撞击,是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假说二:“火山说”。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使得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生物灭绝。
3.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斯石英”——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毁灭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
三 对比阅读
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 (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比较)
a.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
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b.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在》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在》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区别。
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c.说明的角度:《恐龙无处不在》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d.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四 拓展练习
分组自由讨论:
由本文的学习,科学家的哪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你有所启发
培养创造力需要哪些思维能力
明确:(2)多角度看问题,联想与想像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板书设计
??
??《压扁的沙子》
佐证
??压扁的沙子── 斯石英 ─────→ 恐龙灭绝原因──撞击说
??(化学)(地理学)(天文学) (生物学)
?
??不同的科学领域之间紧密相连的
教学反思
科普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分析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本堂课我通过对这两篇短文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懂得了写作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下笔,感悟“逻辑性、严谨性的说明结构”。通过比较阅读,能让学生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容,激发他们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