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恐龙无处不有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褶皱(zhé) 劫难(jié) 骨骼(gé)
B.遗骸(gái) 蟾蜍(chán) 两栖(qī)
C.潮汐(xī) 深渊(yuān) 陨石(yǔn)
D.追溯(suò) 衍射(yǎn) 彗星(huì)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蟾蜍 漂移 撞击 岛屿链
B.尘埃 殒石 繁盛 平流层
C.熔化 膨胀 致密 鸟臀目
D.流逝 抵达 劫难 天衣无缝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林则徐禁烟销烟的壮举家喻户晓,但他在治理水患、兴修水利方面的功绩长期以来却鲜为人知。
B.初夏的榕城是蓝紫色的。十余米高的蓝花楹,戴着蓝紫色的花冠,看去,很是赏心悦目。
C.充满福州元素的音乐剧《啊!鼓岭》即将在榕城上演,广大市民都刮目相看。
D.在首届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上,非洲馆内多个展位此起彼伏的木鼓声,吸引了无数参观者。
4.分别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
(2)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
(3)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的沙子。( )
(4)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
5.哈尔滨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语文学习之旅中,我们将领会到名人的光辉形象。(将“领会”改为“领悟”)
B.中国梦不仅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而且在国内引发强烈共鸣。(将“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和“在国内引发强烈共鸣”互换位置)
C.通过调查,使我们了解了真实情况。(删掉“通过”或“使”)
D.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安全措施。(去掉“防止”或“不”)
6.综合性学习。
2017年“湛江海洋生物科普宣传周”活动于5月28日启动,滨海中学也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由于同学们对海洋生态环境知之甚少,学校决定邀请海洋大学专家到校举办“海洋生物科普知识讲座”,请你为这个讲座设计一个主题,要包含讲座的内容和目的。(不超过20字)
(2)请你整合下面两则材料中包含的主要信息,为学校即将在六月举行的保护鲨鱼的宣传活动设计一条标语或公益广告。(不超过30字)
材料一 因为过度捕捞,鲨鱼数量锐减,有些品种的鲨鱼已濒临灭绝。为了保护鲨鱼,国际动物保护组织倡议公众减少鱼翅消费,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姚明、杨澜、郭晶晶等名人积极响应,义务担任护鲨“形象大使”,拒食鱼翅。
材料二 某环境组织的调查研究表明,鱼翅这种高档食品被水银污染的程度高达70%,含有可被人体吸收的水银比率已超出正常允许含量的42倍,而水银对人的高级神经系统有害。
二、阅读理解
大型动物灭绝的后果
袁 越
①地球上曾经出现过很多体形巨大的动物,比如恐龙、猛犸象、柱牙象、北美野牛、蓝鲸等,如今它们要么已经灭绝,要么数量大减,濒临灭绝。这些大型动物不但具有无与伦比的观赏价值,还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最新研究发现,大型动物灭绝导致地球营养元素无法再像过去那样广泛而均匀地扩散,其影响至今仍然可见。
②虽然没有准确的定义,但通常情况下所谓“大型动物”(Megafauna)指的是体重在45公斤以上的动物。地球上最近的一次大型动物集体灭绝出现在1.2万年之前,也就是上一个冰期结束之后,至少有120种大型动物在这一时期永远地从地球上消失了。气候变化是这场浩劫的原因之一,但最主要的因素应该是人类的猎杀。
③如果说河流是地球的动脉血管,那么这些大型动物就是地球的毛细血管。动脉固然重要,但毛细血管同样很重要,它们的存在保证了地球上的每一块地方都有机会获得宝贵的营养元素,满足植物的生长。
④陆地需要依靠动物来运输营养物质,这个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海洋也需要呢?洋流难道不够吗?答案很直接:还真是不够。营养物质通常比重较大,时间久了就会沉入海底,所以大部分海洋的表面都极度缺乏营养物质,所以才会有“蓝色沙漠”的说法。
⑤2015年10月26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上的一篇论文显示,鲸和海豚这类体形较大的海洋动物同样可以为表层海水提供营养物质,因为它们大都在深海觅食,在浅海排泄。
⑥这篇论文是由牛津大学牵头的一组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共同完成的。研究人员发现,自从300年前开始商业捕鲸之后,海洋中鲸的密度下降了66%~90%,其中体形最大的蓝鲸在300年前约有35万头,如今只剩下几千头了。鲸和海豚等大型海洋哺乳动物种群密度的减少导致磷元素从海底运到海面的总量下降了75%,即从过去的每年35万吨下降到现在的8万吨。
⑦除此之外,海鸟和洄游鱼类也会把来自海洋的营养元素带到陆地上去。同样拿磷元素来说,300年前每年都有15万吨磷元素被带上陆地,如今这个数字下降了96%,只剩下大约6 000吨了。
⑧那么,家养牲畜能否代替大型野生动物的这个功能呢?答案是极为有限,因为绝大部分家养动物都是圈养的,活动范围超不出围栏。
⑨这篇论文的作者呼吁各国政府重视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尽快采取措施恢复大型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另一方面要想办法扩大家养动物的活动范围。这么做不但可以保护生态环境,而且有助于降低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因为地球上很多地方因为缺乏营养物质,导致植物和藻类无法正常生长,照到那里的阳光被白白浪费掉了。
7.选文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研究人员发现,自从300年前开始商业捕鲸之后,海洋中鲸的密度下降了66%~90%,其中体形最大的蓝鲸在300年前约有35万头,如今只剩下几千头了。
8.选文第⑧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绝大部分”能否删除?为什么?(3分)
9.“大型动物不但具有无与伦比的观赏价值,还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从生态价值的角度看,选文第③段形象地把大型动物比作地球的“毛细血管”,请说说理由。(3分)
10.本文作者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把事理说得简明透彻。请你也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写一个小片段。
参考答案
1.C
解析:A项,“褶”应读“zhě”;B项,“骸”应读“hái”;D项,“溯”应读“sù”。
2.B
解析:“殒石”应为“陨石”。
3.C
4.(1)举例子 (2)打比方 (3)列数字 (4)作比较
5.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属于搭配不当,“领会”一般与“精神”“意图”等词搭配,“领悟”一般与“道理”“含义”“真谛”等词搭配,这两个词与“光辉形象”都不能搭配。可将“领会”改为“感受”
6.(1)示例:推广海洋生物科普知识,培养海洋生态保护意识。
解析:为讲座设计主题要紧扣海洋生态环境,同时注意语言的简洁。
(2) 示例一:鲨鱼无罪,鱼翅有毒;保护鲨鱼,远离鱼翅。示例二:鱼翅是人类杀害鲨鱼的理由,也是鲨鱼报复人类的最后武器。
解析:设计标语或公益广告,要注意使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
7. 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鲸的数量减少之快,减少的数量之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首先要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的特点及其作用,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解答。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一般答题模式是: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被说明对象的什么特征。
8.不能删除。“绝大部分”表示是整体中超过大部分的比例部分,介于大部分和全部的中间,更接近于全部,但不是全部。去掉后就变成了家养动物全部是圈养的,不符合事实,所以不能去掉。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说明文语言的能力。一般的答题模式为:不能删除+词语的意思+删除后的结果+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9.①陆地需要依靠大型动物来运输营养物质;②鲸和海豚这类大型海洋动物同样可以为表层海水提供营养物质;③海鸟和洄游鱼类也会把来自海洋的营养元素带到陆地上去。
解析:本道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说明文说明内容的能力。只要认真从文中找,以文为本就可以找到相应的答案。
10.示例: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大约这些泥和草也有各种可口的滋味。这些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一丝不苟。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饮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