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教学质量检测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二,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如
孔子是最早有意识地以《诗经》为教材的人。《诗经》本名是诗》。汉代董仲舒把《诗》奉为
经典,此后便有了《诗经》这个名字,后人把它列为“五经”之首。直到1912年民国临时政府“废
止读经”,两千多年间,《诗经》一直是儒家思想的经典教材,滋涧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而孔子
鄱
的诗敏思想对人的和谐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长
在孔子看来,《诗经》、礼、乐是弟子道德修养的三个阶段,《诗经》是弟子学习道德知识和提
高道德修养的开始阶段。孔子的诗教借助音乐启迪和陶冶人的情感,使人气质高雅,提高道德
涵养,提升品格和情操。这种道德教化形式,是和诗乐的审美结合在一起的。《孝经》里有“战战
K
兢兢,如临深渊,如履海冰”,这三句是断取《小雅·小旻》末章拿来教人谨慎、恐失孝道的名言。
都
像这样直接用《诗经》教人修养自己德行的例子在《学而然八佾减子罕》等篇都能见到;《论语》中
直接引用《诗经》说明修身养性进行道德教化的篇章有七章。
病
《诗经》还有独特的审美特质,孔子对《诗经》的审美功能有很深刻的理解,他总结为“诗可以
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其大意是“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已心”。首先是《诗经》引起
期
人们的审美感觉,感染人情,激发人的志气,损奋人的精神,从而最终达到美育的效果;然后通过
“观”来考察社会和执政的得失,提高人的观察能力,先秦有“观风俗,知得失”;再有“群居相切相
碰”,在相互切磋中引发感悟,交流感情,增强集体观念和凝聚力:最后的“怨”是讽喻社会或者是
表达不满情绪。因此说“诗教”是双向的,诗数是人心灵的净化器,纯洁的心灵是人和谐发展的
基础。
孔子在诗教的方法上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史记》曾言:“三百五篇,孔子皆孩歌之,以求
合《韶武雅颂》之音。”孔子认为,乐应该体现出“乐而不淫,衷而不伤”的中正平和。由此可以看
出,孔子在诗歌教学中,主张配乐吟通,而且他还亲自把诗谱成乐曲,在教学中“弦歌”而诵,诗的
内容通过美妙动听的“雅言”来表现,使学生不但受到思想的启迪,而且得到了美的享受和艺术
的熏陶。
终
孔子还运用或引用《诗经》中的句子,采用谈话问答的方式来救育弟子。《韩诗外传集释》第
十六章,就记述了孔子引证《诗经》的“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分。邂运相遥,适
我愿分”的诗句,用谈话问答法,教诲子路“取束帛以赠先生”。孔子用这种教学方法,以师生轻
【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
·23-219B·邢台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
1.C(A项,“但是到了民国时期,人们开始普遍否定《诗经》存在的价值”于文无据,原文是“直到1912年民国临
时政府‘废止读经’”,并没有说人们开始普遍否定《诗经存在的价值。B项,表述逻辑错误,“弟子完成道德
修养的三个阶段”是“借助音乐启迪和陶治人的情感,提高道德涵养,提升品格和情操”的结果。D项,原文是
“孔子在培养人才时不会只从贵族子弟中选取学生”,并没有说“孔子者重从平民中选取学生,很少收纳贵族
子弟”)
2.D(“荀子更注重教育理论的研究与探索”于文无据)
3.A(B项的意思是传述先王之道而不自我创作,笃信并爱好古圣先贤之道。这句话表现出了孔子对于传统文
化及历史经验的重视。C项的意思是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
叛道了。D项的意思是不爱学习而专好思考,这样即使能懂得一些知识也不会太多;注重学习而忽视修身,
这样即使能获得渊博的学识也不会尊贵。D项这句话说明学习贵在能结合修养身心来进行,这样才能相得
益彰。这三项都不能体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观点。A项的意思是一个人把《诗》三百篇读得很熟,
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却不能独立跟人交涉。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
在反对死读《诗经》,倡导活学活用,体现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观点,故选A项)
4.文章首先论述了《诗经》的历史及其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文章观点,即孔子的诗教思想对人的和谐发展具
有深刻影响,(1分)然后从德育和美育两个方面阐述了孔子诗教思想的重要影响,(1分)接着又着重论述了
孔子诗教与乐教结合、谈话问答法的两种诗教方法,(1分)最后重申观点,强调诗教对人全面和谐的发展有
着不可小觑的作用。(1分)(意思答对即可)
5.①孔子对来到自己门下受教的人一视同仁,因此孔子门下来往的人就庞杂,这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
主张。(1分)孔子对想来的学生不拒绝,对想走的学生也不阻止,具有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作风。(1分)②
孟子强调学生应具有学习的主动性,他认为学生求索就能得到,放弃便会失去。(1分)③荀子强调了教师的
尊严,认为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如果学生说话时不称道老师那就是反叛:教学时不称道老师那就是背离。
(1分)(意思答对即可)
6,B(文中并没有说“每天访者不断,各种荣誉身上挂”这些事情发生在“楚云天的《大山水图》展览获得巨大成
功后”)
7.A(“楚云天因厌恶西方艺术而厌烦穿西服”于文无据)
8.(1)小说第⑦段是楚云天对自身困境思考的独白,楚云天在市场化的浪潮下仍能有清醒的认识,坚守自己的
良知与追求,表现了他精神的高洁和对艺术的护卫。(2)小说第@段通过楚云天的视角,展现了当下画坛和
文坛缺乏精神纯粹性和受到西方现代主义冲击的现状,这为后文洛夫和台北画家的出场做铺垫,使洛夫这一
人物形象的改变合乎情理,小说情节发展符合逻辑。(3)楚云天的思考同时也引起读者的深思,从而呼唤当
下的艺术家们对艺术与人文精神的坚守。(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的情
给分)
9.①文中的洛夫和来自台北的名画家形成类比的场,他们都急功近利,崇尚拜金主义,为了个人名利而不择手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23-21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