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2022年单元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整体而言,网络小说的典型形态和传统通俗文学是一脉相承的。互联网的作用体现在使小说创作者与读者之间建立新的联系,读者通过互联网推动创作者开发出更多新题材、新创作方式和新内容。创作者们在同一平台上相互竞争,也会推动内容进化,使得内容走向“多元化”。
可以说,中国网络小说在全球都是走在前列的,对中国当代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强的推动力。互联网传播和反馈速度更快,交流更直接。用户通过互联网贴出小说,瞬间就能到达读者手中。作家可以快速调整内容,写作水平也会快速提高。很多小说开头很一般,甚至漏洞百出,但写了几个月之后,作品渐入佳境,让人无法割舍。互联网对创作的提升帮助非常大。
网络文学的面貌几年就会发生一次巨大变化,不断推陈出新。近20年来,网络文学有三个最直观的变化:一是数量更加庞大。最早的时候,论坛上前一晚所有小说的更新内容,早上起来花一两个小时就可以看完。现在网络小说每天的更新量之大,无论你怎么翻页都翻不完。
二是从模仿到原创。当时大部分内容,10部有9部是玄幻类作品,题材比较单一,而现在仅大类就有200多个,下面小流派更多,原创性大大提高。三是质量大幅提高。当时作品大多模仿痕迹很重,语言和构思也比较稚嫩。现在很多作家文笔老练。今天,网络小说可以说聚集了通俗文学领域的很多优秀作家作品。
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我们的网络小说已经大量进入,翻译后不存在接受障碍,国内的热门作品,在国外受欢迎程度也很高。在欧美,近两年也开始出现翻译中国网络小说的趋势,截至2019年初已翻译100多部,起点国际上线后,有了专业译者组的帮助,迄今已翻译500多部。这是我们以前很难想象的,尤其是我们网络小说都很长,几百万字、上千万字的都有。有国外爱好者花如此大的精力和成本主动翻译,说明我们的网络文学有内容品质优势,成功走出去本身很能说明问题。
在中国整个文化市场中,网络文学行业发展是超前的,广度大,种类丰富,内容质量过硬。但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不是单一文艺领域就能造就的,它是各行各业协作的结果。目前为止,除了孙悟空这样的传统经典形象之外,我们还没有一个全新创作的、在全球市场都广受欢迎的当代文化符号。如果我们能在网络文学作品中发掘出这样的资源,再通过下游改编把它放大,打造出一个代表新时代中国的文化符号,才算是中国流行文化真正的成功。
(摘编自《互联网加速文学进化》)
材料二:
网络文学,作为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成果,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进入中国而诞生。作为一种大众文学样式,网络文学在诞生之初,从技术上实现了普通文学青年的写作零准入,同时打破了传统文学通过印刷出版的高门槛,情感爆发力、创作想象力空前高涨,大批玄幻、仙侠、科幻、都市等类型作品纷纷登场,并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同时,在内容表现和手法运用上,网络作者自觉、自发、自愿地接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学经典的脉络,大量优秀作品随之产生。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网络文学一路走来,逐渐进入主流视野,不断迈向经典化、精品化。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作者、读者加入到网络文学中来,这与网络文学的本体特征和属性有着内在的关联。网络小说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作为大众文化的果实,作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广大作者抒发情感和想象的载体,也作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广大读者寄予情感和梦想的阵地,随科技更新迭代,从PC到移动,从文字到IP,以文字为源头的主体性从没改变。创作与阅读的主体关系不仅互为表里,也伴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进程,成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娱乐化的必然诉求。网络文学成为当代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同时也成为创作与阅读双方的日常,陪伴着他们成长。
网络文学的热血幻想不仅是一个“白日梦”,而且是基于人类社会的终极愿望,携带着人类文化基因密码,合乎人类情感的发生发展。如果说网络文学是专指在网络上发表并传播的一种带有大众文化属性的外在表达,那么,热血幻想就是网络文学内在的本体特征,也是网络文学创作的主体标识。
(摘编自《凸显本体特征,深植现实观照﹣﹣二零一九年网络文学创作管窥》)
材料三:
在新媒介语境中,现实主义传统应该重新得到重视与强调,被赋予新的生命力。这可以从可能性与必要性两个层面来理解。
从可能性来讲,数字媒介深刻地改写了现实与自我的定义,改变了人与现实的关系,客观上要求重新审视文艺、现实、真实等理论命题。在此情况下,网络文学开始出现现实题材的创作热潮。在中国作协发布的“2018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上,现实类题材作品占据了一半的席位,如起点中文网站“现实频道”上线不到一年,就有4万多部现实题材作品。与此同时,传统的幻想类题材也开始生活化。被称为“生活流”。这种现实题材的创作倾向既是网络文学发展20年之后自我转型、突破瓶颈、扩大创作空间的需要,也与网络社会由早期的虚拟空间日渐转向虚拟与现实的互渗相关。这在客观上为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与重建奠定了基础。
从必要性来讲,重建现实主义传统,不仅有助于网络文学创作表现二次元等虚拟世界,也有助于表现被淡忘的线下生活,加强网络文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实现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的转型。网络文学突出的社会性,要求重建现实主义传统。数字媒介前所未有地加强了文学的社会性。网络文学成为一种社会形式,它的生产、运营与阅读模式具有突出的社会性特征。
写作与阅读不再是传统文学的个人行为,而是社会性、群体性事件。与此同时,网络文学与日常生活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并通过影视、游戏、动漫等衍生品进行了广泛地传播,改造着参与者的日常生活,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与文化功能。由于网络文学的过度商业化,部分网络文学作品呈现出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倾向。面对这种情况,显然需要重新强调现实主义传统的思想性、倾向性,强调文学的教育作用与社会责任意识,要求网络文学传递社会正能量,提升整个社会的人文精神。这样既有利于中国年轻一代价值观的塑造,也有利于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
(摘编自《开启新媒介现实主义,切近网络文学发展实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小说尽管依赖新兴的互联网而产生、发展,但从整体上说,在题材、创作方式等方面还是和传统通俗文学一致。
B.近20年来中国网络文学数量更加庞大,原创性大大提高,质量大幅提高,优秀作家作品大都聚集于通俗文学领域。
C.作为改革开放的文化成果的网络文学,凭借写作的零准入、发表的无门槛,表现出强大的情感爆发力、创作想象力。
D.当前网络文学出现向现实主义传统回归的趋势,具体表现为现实类题材作品数量增多,传统的幻想类题材生活化。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网络小说走在世界前列,推动中国当代文化发展,大量进入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颇受欢迎,近两年开始走进欧美。
B.凭借着互联网迅捷的传播与反馈速度,网络小说创作者与读者可以互相交流,作家能快速调整内容,甚至迅速提高写作水平。
C.网络文学诞生之初,玄幻、仙侠、科幻、都市等类型作品纷纷登场;网络作者并未丢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学经典的脉络。
D.网络文学是大众文化的果实,成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娱乐化的必然诉求,其本体特征与创作的主体标识是基于现实的热血幻想。
(3)下列说法中,不属于文中“网络文学中重建现实主义传统”表现的一项是
A.《大国旗舰》《大国重工》虽然是穿越文,但分别展现了中国造船工业、重型装备工业的发展壮大。
B.《你在万丈荣光中》有穿越元素,也有以大篇幅文字展现“最美逆行者”消防员的生活,充满正能量。
C.由网络小说改编成的电视剧《大江大河》的热播,让投资方看到了现实类题材剧的广阔商业前景。
D.网络文学作品《上海繁华》展现了社会底层小人物艰苦奋斗、顽强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当前如何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炭河(节选)
河雾慢慢散去,几只大鸟在河面缭绕,一会儿腾起,一会儿又从水面掠过,那该是灰鹤吧。不远处,几只鸟呆头呆脑地站在河边,歪着长脖子,像睡着了一样,忽然又把头伸进河水,闪电一样快,然后,伸长了脖子,把什么东西吞下去。河沿子人把这种鸟叫老等。老等是个阴谋家,潜伏在水边,站在一个地方不动,有时候一站就是一上午,哪怕泥淤了腿,也纹丝不动,等河里有鱼游过,伸长脖子,把尖尖的喙像飞标一样,投进水里,鱼就被插上来。臭蛋师傅讲过,老等也叫老颧,学名鹳雀,课本里就有一篇《登鹳雀楼》的课文。铁锁想着鹳雀就笑了。他想,爹、妈还有自个儿,可不就是鹳雀,河里的炭就是鱼。鹳雀是天天等,爹是等了两年才等到一次炭河。
师傅心急火燎跑过来。朝爹喊:这个财旺,敢叫娃站到水里。
爹说:臭蛋,你到底是来捞炭,还是当娃娃头?
师傅浑身是泥,连脸上也是,被太阳晒干了,一说话脸上的泥皮就往下掉。铁锁从没有见过师傅这种滑稽样子。师傅却很郑重,对爹说:你也不能让铁锁再下河。
爹说:这黄河野滩,天王老子都不管,你倒家家都管,我说你就别操这心了,谁不心疼自家娃。
妈说:臭蛋,别跑了,先吃油厚旋,还热着呢。
师傅一乐,嘿嘿笑,说:有油厚旋吃啊,我去找几颗野蒜。说话间就钻进芦苇丛。一会儿出来,手里就有了一把绿生生的野蒜苗。
爹大笑,说:到底是当师傅的,吃得讲究。
师傅说:我是沾八爷的便宜。
爹说:看你说的,咱都是沾河的便宜哩,不捞炭,谁舍得吃油厚旋。
太阳挂在头顶,铁锁朝天上望去,白花花的晃眼。河水涌动,也白花花晃眼。怎么就没有一点风,湿热湿热,太阳晒得人都要蜕层皮。滩上的炭已有一大堆,铁锁想,就是和师傅两家,恐怕三年都烧不完。
爹从水里上来,放下铁筛,说:不捞了,不捞了。
铁锁说:怎么不捞了,水里不是还有吗?
爹说:你当捞炭就光是个捞,还要往回拉,拉不到家里,这炭早晚还是河里的。
才一小会儿,车辙就浸出了水。爹说:不敢多歇,再歇车脚子就陷进去了,走,使劲。走到岔河时,铁锁看见师傅的平车架子还放在滩上,孤零零的,怎么看都不像平车了,那师傅呢,还在水边来回跑吗?
终于把一车炭送到河边崖下,爹累得都快喘不过气来了。才一趟,铁锁就觉得在河滩上拉炭比捞炭累多了,浑身都快散了。又拉一趟,妈说:娃骨头嫩,就让他在崖边歇着。
爹说:锁,知道捞炭是怎么回事了吧。
爹和妈又下了滩。六一爹妈也开始把炭往上转,却不见六一。铁锁问六一呢?六一妈说:在芦苇里捉蚂蚱找鸟窝呢。六一爹说:就你惯着娃,看人家铁锁,多懂事。铁锁被人一夸,反倒觉得不好意思了,就不想再坐在崖根让人看见。
河滩上,几个拉着平车的人过了岔河,不等车停稳,爹就喊起来:你看,大水要下来啦!
铁锁朝沟槽里望去,一股水在悄悄流,水头泛起白沫,像无数条狂奔的蛇,摇头晃脑,迅疾恣意。爹忽然受了惊一样,朝后面喊:大水来了,快上岸啊!后面的人也跟着喊:大水来了,上岸啊!一声接一声,喊声就传到了夹滩上,也被河风吹落到水面上。那边捞炭的人撒脚往回跑,一个个惊得屁滚尿流。
铁锁觉得一股凉气逼来,笼罩了全身,爹当过十几年艄公,也沉不住气了,手忙脚乱。总算上岸了。爹又下到滩里,帮六一爹,六一爹又回过头帮东生,都上岸了。所有的人都瘫坐在地上,朝河里望,转眼间,本来空旷的河滩一片汪洋,河水像疯了,涌动着狂躁的浪。
妈说:可惜还有那么多炭没拉上来。
爹说:没拉上来的就不是咱的。
六一妈忽然瘫倒在地,大哭:六一,六一还在夹滩!
六一爹急了,一下子扑到河里。
爹大喊:七叔,你不会水,去找死啊。
马上也跟着下到水里,将六一爹死死抱住,喊:这阵势,就是会水的也不敢去。
六一爹坐在水里,哇哇哭。
河水更大了,那面的夹滩在一点点缩小,被雾霭笼罩,一片苍茫。一群水鸟围着夹滩盘旋,突然又腾向高空。一高一矮两个人从芦苇丛中钻出来,站在白白亮亮的水边,呆头呆脑地朝四面望,好像还不知道涨大水了,夹滩眼看就要被淹没。
爹说:这下好了,六一有救了。
妈说:臭蛋也不会水。
爹说:不要紧,臭蛋有办法。
铁锁攀上了崖,站在柿树下,朝河里喊:师傅!
师傅拉着六一朝这边跑,很快就被岔河挡住,岔河水也涨了,奇怪,师傅好像并不慌,一手拉着六一,站在水边呆呆地看。
水越来越大,连夹滩也全被淹没了,芦苇、蒲草、蒲柳都倾斜了身子,就要匍匐到水里去。铁锁顿时明白,师傅是拉着六一坐上了搁在夹滩上的平车架子往下漂。那平车架子就是一条小船,正好能坐两个人。铁锁看清了,师傅拿在手里划水的竟是自家那柄铁锨。两个人没有半点惊慌,六一还嘻嘻笑着,朝岸上的人招手呢。快到夹马口,都漂下去有七八里了,河面渐渐变宽,岸边水流变缓,爹跳下水,黑狗也跳下水,两人一个扯,一个推,平车架子就靠上岸了。
六一还在嘻嘻笑,像在河里旅游了一趟,很享受的样子。师傅的脸更黑了,上了岸,将铁锨扔到一边,突然一拳把爹打翻在地。爹喊:臭蛋,你疯了,为什么打我?
师傅喊:叫你让铁锁请假,叫你捞炭。
爹爬起来,哈哈笑,说打得好,该打该打。
铁锁不明白,请假是师傅同意了的,这会儿为什么打爹。河水更大了。浪涛连天,雾气弥漫,连西面的崖也看不见了。
(《山东文学》2012年第10期)
【注】①臭蛋即师傅,本叫刘满强,老高中生,村里的新老师调走后,没人来村里教书,他就被支书安排教课。②铁锁爹是个艄公,到河里跑船经常一月半月不回家。
【助读链接】
《炭河》所描写的是某个清晨,铁锁被爹叫醒后跟爹去捞炭,顺便跟老师请假,而师傅不放心铁锁的安全,也慌忙拉了平板车去炭河捞炭发生的故事。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臭蛋,你到底是来捞炭,还是当娃娃头”,表现出“爹”对师傅的戏谑和两人的亲密关系。
B.小说多次写师傅反对铁锁来捞炭以及救六一的情节,表现了师傅对学生的关心,展现了乡村教师的朴实和崇高。
C.铁锁爹把炭拉上岸,又帮六一爹,六一爹又回过头帮东生,表现出乡村百姓的朴实与乐于助人的性格。
D.铁锁妈因为很多炭没有拉上来而发牢骚,表现出她对丈夫深深的不满以及心胸狭隘的性格特点。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捞炭、拉炭是本小说的主线,节选部分围绕着如何把炭拉上岸展开,情节越紧凑,越显示出生活的不易和人情的质朴。
B.小说描写点面结合,既将镜头对准个体人物进行细致描摹,又照顾到群体渲染,富有生动的现场感。
C.小说语言风趣幽默,如写铁锁爹和师傅的对话“到底是当师傅的,吃得讲究”“我是沾八爷的便宜”,表现力极强。
D.小说在情节推进过程中采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意蕴丰富,感染力极强,使小说更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3)小说第一段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这篇小说擅长以清新质朴的语言,讴歌其自然美与人性美,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淳朴、大美的人情世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焚琴子传
顾天石
焚琴子者,姓章氏,闽之诸生也。为人磊落不羁,伤心善哭,类古之唐衢、谢翱,而才情过之。为诗文,下笔累千言,皆感人心脾。
庚子乡试,文已为主司所赏。及观五策①,指陈时事太过,至斥耿氏以为包藏叛志。主司乃惧不敢录,遂下第。生遂弃诸生不为。登鼓山所谓天风海涛亭者,北望神京,痛哭失声曰:“余且烧其诗书,绝笔不为文矣!”
生既不得志,出游于潮。过潮刺史韩文公庙,读其《逐鳄文》②,哭之。又历韶、惠、广、雷诸郡,悲岭海之烟瘴,思寇莱公③谪雷时,枯竹生笋,蜡泪成堆,风流如在也,则又哭之哀。听鹧鸪作“行不得哥哥”声,则抗音而哭以乱其鸣。
久之,学琴于惠州僧上振,得其音节之妙,遂归,变姓名,以琴游八闽。王公大人争延致而听其琴。有愿从而学者,虽善,然终莫能及也。
久之,闽人目生为琴师,虽江浙间,颇多闻其名者。然当道不以礼遇,招亦不往,往亦不为久留。常酒后耳热,摔琴于地,引满大卮,放言高论,惊其座宾。谈古今得失,虽老师宿儒,深通经济者,不能难也。
其最爱童子曰金兰,亦善琴,独得生传,常负奚囊从生游数千里外。生诗成,金兰辄缮录之盈帙。客访生不遇,金兰代为款接,以生惊人句示人。由是人颇异之,以为抱负非常之士,不得志而隐于琴。
生笃于伉俪妇陈氏少生十岁亦颇知书嗜音生尝入为其妻鼓琴茶香入牖鬓影萧疏顾而乐之以为闺房清课亦人生韵事。忽一日谓其妇曰:“吾向闻红颜薄命。卿才情如此,而推命者多言岁行在卯当死。岂汝亦天上人,不久当去耶?”因感慨悲伤,为弹《别鹄离鸾》之曲,曰:“琴音和,吾与汝尚无恙,然第七弦无故忽绝,少而慧者当之。”居数日,金兰死。生抚尸一哭,不胜其悲,吐血数斗,曰:“吾死后,《广陵散》绝矣。”遂焚其琴,不复鼓也。因自号“焚琴子”。生至康熙丁巳,年四十九,竟卒。
(选自《辟疆园文钞》,有删减)
【注】①策:策论。②《逐鳄文》: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散文,借劝诫鳄鱼搬迁来鞭笞当时祸国殃民的藩镇大帅和贪官污吏。③寇莱公:寇准,北宋政治家,因力主抗战被贬,死于雷州。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生笃于伉俪妇陈氏/少生十岁/亦颇知书嗜音/生尝入为其妻鼓琴/茶香入牖/鬓影萧疏/顾而乐之/以为闺房清课/亦人生韵事
B.生笃于伉俪妇陈氏/少生十岁/亦颇知书嗜音/生尝入为其妻鼓琴/茶香入牖/鬓影萧疏/顾而乐之/以为闺房/清课亦人生韵事
C.生笃于伉俪/妇陈氏/少生十岁/亦颇知书嗜音/生尝入为其妻鼓琴/茶香入牖/鬓影萧疏/顾而乐之/以为闺房清课/亦人生韵事
D.生笃于伉俪/妇陈氏少生/十岁亦颇知书嗜音/生尝入为其妻鼓琴/茶香入牖/鬓影萧疏/顾而乐之/以为闺房/清课亦人生韵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是科举时代各省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的考试,中试者称为“举人”。
B.“童子”即童生。明清时期,凡中举以前,不论年龄大小,皆称“童生”。
C.《广陵散》是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古琴曲之一,三国时期曹魏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
D.“号”也叫“别称”“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号和名必有意义上的联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焚琴子胸怀坦荡,举止不受约束。他文采很好,在乡试时他的文章被主考官赏识。
B.焚琴子琴技精妙,曾改换姓名带着琴游于八闽,王公大人争着邀请他,听他弹琴。
C.焚琴子常常喝酒后大发议论。谈论古今得失,即使老师、儒生和商人也难不倒他。
D.焚琴子最爱童子金兰,亲授其琴技,金兰死后,焚琴子焚毁琴来表达自己的悲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思寇莱公谪雷时,枯竹生笋,蜡泪成堆,风流如在也,则又哭之哀。
②由是人颇异之,以为抱负非常之士,不得志而隐于琴。
(5)焚琴子“善哭”,请简要概括他为他人而哭的事件。
(二)古代诗歌鉴赏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巽公院五咏 苦竹桥①
柳宗元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迸箨分苦节,轻筠②抱虚心。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
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
谅③无要津用,栖息有余阴。
【注】①诗人初贬永州,住龙兴寺,作组诗《巽公院五咏》,此为其一。②筠:竹皮③谅:料想,实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直陈眼前之景,以写实手法将桥、径、林贯穿起来,自然地引出下文写竹。
B.三、四两句写笋箨中进发出苦节,筠皮环抱着虚心,极具动感、画面感以及表现力。
C.五至八句写在桥上俯视细流,仰听竹声,观落日,近闻鸟鸣,是为了突出桥的形象。
D.诗人独具慧眼,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意蕴,将自己的身世际遇与苦竹有机联系起来。
(2)请赏析诗歌最后两句。
(三)名篇名句默写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后世多将军队中的同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自《诗经 秦风 无衣》中“ ”和“ ”两句。
(2)杜甫《登岳阳楼》中“ , ”两句,描画出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景象。
(3)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 , ”,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放养教育本身是没错的,但一定要有合适的度,有边界有规矩。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如果说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复印件上出了问题,要去改正的应该是原件。面对孩子的问题,父母应该先从自身思考,而不是一味利用自己的权威不断逼着孩子改正。卢梭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简简单单的言传身教,其实是最有效也是最难实现的。简而言之,你希望孩子变成什么样,(①),不要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必须做“行动上的巨人”。对于那些熊孩子,家长该管的时候,是必须要管的,如果不想让他们继续熊下去的话。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②)良好的教育就是要让天使战胜恶魔,让孩子快乐平安幸福健康地长大。盲目的放养教育,对于不愿意保持自己的学习力,不愿意精进自己的教育方式的父母来说,最轻松。真正的放养教育,放的是孩子的思维,养的是孩子的习惯。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行动上的巨人”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B.鲁迅在书桌上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
C.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D.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2)仿照文段中画横线处的句子,另写一个句子表达你对“家庭教育”的理解。
(3)在文中括号内填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一、(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类之所以能超过其他生物,是在回头看自己时能调理自己。我们对外部的东西都知道调理,譬如种植花草,或养小猫小狗,更如教养小孩,如果我们爱惜他,①_____。又如自己的寝室,使其清洁整齐,也是一种调理。对外界我们尚且要调理,那么对自己更得要经常调理。
不过调理自己与调理东西不甚一样。调理自己要注意调理心思,心思方面最要紧的是条理清楚。凡说一句话,或作一篇文章,总要使其清楚明白。一篇文章,如果缺乏条理,只增多知识是无用的,因为②_____。而心思之条理清楚,是与心情有关系的。在心情不平时,心思不会清楚,所以调理心情是最根本的。
调理自己需要精神,如果精力不够时,可以休息。我们除非不说不做,一说一做,就必须集中精力,心气平稳地去说去做。譬如写一篇文章,起初心很乱,这时最好平心静气去想,不要苟且敷衍,如果一随便,就很难写好。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0年11月,在庆祝深圳经济特区成立20周年之时,提出了特区“十大精神”,“敢闯、敢冒、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是其中之一。
2020年10月,在庆祝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总结了经济特区40年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积累的十条宝贵经验,“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是其中之一。
如果让你担任学校“‘我’与未来”主旨论坛的轮值主席,面对全校师生,以“改革发展中的敢”为主题,你将讲述怎样生动的故事,或阐述何种独到的观点,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2022年单元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整体而言,网络小说的典型形态和传统通俗文学是一脉相承的。互联网的作用体现在使小说创作者与读者之间建立新的联系,读者通过互联网推动创作者开发出更多新题材、新创作方式和新内容。创作者们在同一平台上相互竞争,也会推动内容进化,使得内容走向“多元化”。
可以说,中国网络小说在全球都是走在前列的,对中国当代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强的推动力。互联网传播和反馈速度更快,交流更直接。用户通过互联网贴出小说,瞬间就能到达读者手中。作家可以快速调整内容,写作水平也会快速提高。很多小说开头很一般,甚至漏洞百出,但写了几个月之后,作品渐入佳境,让人无法割舍。互联网对创作的提升帮助非常大。
网络文学的面貌几年就会发生一次巨大变化,不断推陈出新。近20年来,网络文学有三个最直观的变化:一是数量更加庞大。最早的时候,论坛上前一晚所有小说的更新内容,早上起来花一两个小时就可以看完。现在网络小说每天的更新量之大,无论你怎么翻页都翻不完。
二是从模仿到原创。当时大部分内容,10部有9部是玄幻类作品,题材比较单一,而现在仅大类就有200多个,下面小流派更多,原创性大大提高。三是质量大幅提高。当时作品大多模仿痕迹很重,语言和构思也比较稚嫩。现在很多作家文笔老练。今天,网络小说可以说聚集了通俗文学领域的很多优秀作家作品。
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我们的网络小说已经大量进入,翻译后不存在接受障碍,国内的热门作品,在国外受欢迎程度也很高。在欧美,近两年也开始出现翻译中国网络小说的趋势,截至2019年初已翻译100多部,起点国际上线后,有了专业译者组的帮助,迄今已翻译500多部。这是我们以前很难想象的,尤其是我们网络小说都很长,几百万字、上千万字的都有。有国外爱好者花如此大的精力和成本主动翻译,说明我们的网络文学有内容品质优势,成功走出去本身很能说明问题。
在中国整个文化市场中,网络文学行业发展是超前的,广度大,种类丰富,内容质量过硬。但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不是单一文艺领域就能造就的,它是各行各业协作的结果。目前为止,除了孙悟空这样的传统经典形象之外,我们还没有一个全新创作的、在全球市场都广受欢迎的当代文化符号。如果我们能在网络文学作品中发掘出这样的资源,再通过下游改编把它放大,打造出一个代表新时代中国的文化符号,才算是中国流行文化真正的成功。
(摘编自《互联网加速文学进化》)
材料二:
网络文学,作为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成果,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进入中国而诞生。作为一种大众文学样式,网络文学在诞生之初,从技术上实现了普通文学青年的写作零准入,同时打破了传统文学通过印刷出版的高门槛,情感爆发力、创作想象力空前高涨,大批玄幻、仙侠、科幻、都市等类型作品纷纷登场,并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同时,在内容表现和手法运用上,网络作者自觉、自发、自愿地接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学经典的脉络,大量优秀作品随之产生。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网络文学一路走来,逐渐进入主流视野,不断迈向经典化、精品化。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作者、读者加入到网络文学中来,这与网络文学的本体特征和属性有着内在的关联。网络小说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作为大众文化的果实,作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广大作者抒发情感和想象的载体,也作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广大读者寄予情感和梦想的阵地,随科技更新迭代,从PC到移动,从文字到IP,以文字为源头的主体性从没改变。创作与阅读的主体关系不仅互为表里,也伴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进程,成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娱乐化的必然诉求。网络文学成为当代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同时也成为创作与阅读双方的日常,陪伴着他们成长。
网络文学的热血幻想不仅是一个“白日梦”,而且是基于人类社会的终极愿望,携带着人类文化基因密码,合乎人类情感的发生发展。如果说网络文学是专指在网络上发表并传播的一种带有大众文化属性的外在表达,那么,热血幻想就是网络文学内在的本体特征,也是网络文学创作的主体标识。
(摘编自《凸显本体特征,深植现实观照﹣﹣二零一九年网络文学创作管窥》)
材料三:
在新媒介语境中,现实主义传统应该重新得到重视与强调,被赋予新的生命力。这可以从可能性与必要性两个层面来理解。
从可能性来讲,数字媒介深刻地改写了现实与自我的定义,改变了人与现实的关系,客观上要求重新审视文艺、现实、真实等理论命题。在此情况下,网络文学开始出现现实题材的创作热潮。在中国作协发布的“2018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上,现实类题材作品占据了一半的席位,如起点中文网站“现实频道”上线不到一年,就有4万多部现实题材作品。与此同时,传统的幻想类题材也开始生活化。被称为“生活流”。这种现实题材的创作倾向既是网络文学发展20年之后自我转型、突破瓶颈、扩大创作空间的需要,也与网络社会由早期的虚拟空间日渐转向虚拟与现实的互渗相关。这在客观上为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与重建奠定了基础。
从必要性来讲,重建现实主义传统,不仅有助于网络文学创作表现二次元等虚拟世界,也有助于表现被淡忘的线下生活,加强网络文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实现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的转型。网络文学突出的社会性,要求重建现实主义传统。数字媒介前所未有地加强了文学的社会性。网络文学成为一种社会形式,它的生产、运营与阅读模式具有突出的社会性特征。
写作与阅读不再是传统文学的个人行为,而是社会性、群体性事件。与此同时,网络文学与日常生活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并通过影视、游戏、动漫等衍生品进行了广泛地传播,改造着参与者的日常生活,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与文化功能。由于网络文学的过度商业化,部分网络文学作品呈现出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倾向。面对这种情况,显然需要重新强调现实主义传统的思想性、倾向性,强调文学的教育作用与社会责任意识,要求网络文学传递社会正能量,提升整个社会的人文精神。这样既有利于中国年轻一代价值观的塑造,也有利于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
(摘编自《开启新媒介现实主义,切近网络文学发展实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A.网络小说尽管依赖新兴的互联网而产生、发展,但从整体上说,在题材、创作方式等方面还是和传统通俗文学一致。
B.近20年来中国网络文学数量更加庞大,原创性大大提高,质量大幅提高,优秀作家作品大都聚集于通俗文学领域。
C.作为改革开放的文化成果的网络文学,凭借写作的零准入、发表的无门槛,表现出强大的情感爆发力、创作想象力。
D.当前网络文学出现向现实主义传统回归的趋势,具体表现为现实类题材作品数量增多,传统的幻想类题材生活化。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中国网络小说走在世界前列,推动中国当代文化发展,大量进入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颇受欢迎,近两年开始走进欧美。
B.凭借着互联网迅捷的传播与反馈速度,网络小说创作者与读者可以互相交流,作家能快速调整内容,甚至迅速提高写作水平。
C.网络文学诞生之初,玄幻、仙侠、科幻、都市等类型作品纷纷登场;网络作者并未丢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学经典的脉络。
D.网络文学是大众文化的果实,成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娱乐化的必然诉求,其本体特征与创作的主体标识是基于现实的热血幻想。
(3)下列说法中,不属于文中“网络文学中重建现实主义传统”表现的一项是 C
A.《大国旗舰》《大国重工》虽然是穿越文,但分别展现了中国造船工业、重型装备工业的发展壮大。
B.《你在万丈荣光中》有穿越元素,也有以大篇幅文字展现“最美逆行者”消防员的生活,充满正能量。
C.由网络小说改编成的电视剧《大江大河》的热播,让投资方看到了现实类题材剧的广阔商业前景。
D.网络文学作品《上海繁华》展现了社会底层小人物艰苦奋斗、顽强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当前如何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答】(1)A.“在题材、创作方式等方面还是和传统通俗文学一致的”理解错误。依据原文文句“网络小说的典型形态和传统通俗文学是一脉相承的”“读者通过互联网推动创作者开发出更多新题材、新创作方式和新内容”分析可知,“网络小说的典型形态和传统通俗文学是一脉相承的”,“在题材、创作方式等方面是读者通过互联网推动创作者开发”,但并不意味着“在题材、创作方式等方面还是和传统通俗文学一致的”,故此项曲解原文文意了。
B.“优秀作家作品大都聚集于通俗文学领域”理解错误。依据原文“网络小说可以说聚集了通俗文学领域的很多优秀作家作品”分析可知,作者的意思是“网络小说聚集了通俗文学领域的很多优秀作家作品”,选项曲解为“优秀作家作品大都聚集于通俗文学领域”,故此项移花接木了。
C.“凭借写作的零准入、发表的无门槛”理解错误。依据原文“文学青年的写作零准入”“打破了传统文学通过印刷出版的高门槛”分析可知,原文的意思是“‘文学青年的写作零准入’这种局面,‘打破了传统文学通过印刷出版的高门槛’的现状”,但并不意味着“发表的无门槛”,故此项曲解作者的观点了。
故选D。
(2)D.“网络文学是大众文化的果实,成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娱乐化的必然诉求,其本体特征与创作的主体标识是基于现实的热血幻想”理解有误。依据原文中“创作与阅读的主体关系不仅互为表里,也伴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进程,成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娱乐化的必然诉求”“……,热血幻想就是网络文学内在的本体特征,也是网络文学创作的主体标识”分析可知,“成为……必然诉求”的是“创作与阅读的主客体关系”,“其本体特征与创作的主体标识”是“热血幻想”,不是选项中“基于现实的热血幻想”,故此项表述于文无依据。
故选D。
(3)C.“让投资方看到了现实类题材剧的广阔商业前景”理解片面。从材料三的第三段可知,“重建现实主义传统”着重于强调文学的教育作用与社会责任意识,传递正能量,此项仅指出“现实类题材剧的广阔商业前景”,没有说明该剧“传递正能量”的作用。因此,与其他三项相比,是不正确项。
故选C。
(4)具体分析,①首先在论点的提出上,材料三首句单句成段,直接表明观点,开门见山,提出“在新媒介语境中,现实主义传统应该重新得到重视与强调,被赋予新的生命力”的观点;②文章的第二、三段进行论证,采用并列式结构,依据各段的关键句“……,这在客观上为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与重建奠定了基础”“网络文学突出的社会性,要求重建现实主义传统。数字媒介前所未有地加强了文学的社会性”,从可能性与必要性两个方面论证,分析出各自的论证内容,分析出他们的论证关系;③在分析论证时,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和作比较论证的方法,如“在中国作协发布的‘2018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上,现实类题材作品占据了一半的席位,而有的文学网站‘现实频道’上线不到一年,就有4万多部现实题材作品”,联系现实,具有说服力。
(5)具体分析,本题共三则材料,依据材料一中关键句“但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不是单一文艺领域就能造就的,它是各行各业协作的结果。目前为止,除了孙悟空这样的传统经典形象之外,我们还没有一个全新创作的、在全球市场都广受欢迎的当代文化符号。如果我们能在网络文学作品中发掘出这样的资源,再通过下游改编把它放大,打造出一个代表新时代中国的文化符号,才算是中国流行文化真正的成功”,考生可提取关键词“文化符号”,概括出“利用网络文学打造代表新时代中国的文化符号”之要点;依据材料二“从技术上实现了普通文学青年的写作零准入,同时打破了传统文学通过印刷出版的高门槛,情感爆发力、创作想象力空前高涨,大批玄幻、仙侠、科幻、都市等类型作品纷纷登场,并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创作与阅读的主体关系不仅互为表里,也伴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进程,成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娱乐化的必然诉求。网络文学成为当代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同时也成为创作与阅读双方的日常,陪伴着他们成长”,考生可提取关键词“青年”“情感与梦想”“诉求”,概括出“密切关注广大青年的情感与梦想的诉求,凸现主体特征”之要点;依据材料三扣住“现实主义”“回归”“重建”,如答“主管部门要求网络文学传递正能量”亦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D
(2)D
(3)C
(4)①开门见山亮出观点,能引发关注。②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从可能性与必要性两个方面论证,层次清晰,逻辑严密。③运用了举例论证等方法,论证时密切联系现实,现实针对性强。
(5)①利用网络文学打造代表新时代中国的文化符号;②密切关注广大青年的情感与梦想的诉求,凸现主体特征;③促进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与重建。(主管部门要求网络文学传递正能量)
(二)现代文阅读Ⅱ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炭河(节选)
河雾慢慢散去,几只大鸟在河面缭绕,一会儿腾起,一会儿又从水面掠过,那该是灰鹤吧。不远处,几只鸟呆头呆脑地站在河边,歪着长脖子,像睡着了一样,忽然又把头伸进河水,闪电一样快,然后,伸长了脖子,把什么东西吞下去。河沿子人把这种鸟叫老等。老等是个阴谋家,潜伏在水边,站在一个地方不动,有时候一站就是一上午,哪怕泥淤了腿,也纹丝不动,等河里有鱼游过,伸长脖子,把尖尖的喙像飞标一样,投进水里,鱼就被插上来。臭蛋师傅讲过,老等也叫老颧,学名鹳雀,课本里就有一篇《登鹳雀楼》的课文。铁锁想着鹳雀就笑了。他想,爹、妈还有自个儿,可不就是鹳雀,河里的炭就是鱼。鹳雀是天天等,爹是等了两年才等到一次炭河。
师傅心急火燎跑过来。朝爹喊:这个财旺,敢叫娃站到水里。
爹说:臭蛋,你到底是来捞炭,还是当娃娃头?
师傅浑身是泥,连脸上也是,被太阳晒干了,一说话脸上的泥皮就往下掉。铁锁从没有见过师傅这种滑稽样子。师傅却很郑重,对爹说:你也不能让铁锁再下河。
爹说:这黄河野滩,天王老子都不管,你倒家家都管,我说你就别操这心了,谁不心疼自家娃。
妈说:臭蛋,别跑了,先吃油厚旋,还热着呢。
师傅一乐,嘿嘿笑,说:有油厚旋吃啊,我去找几颗野蒜。说话间就钻进芦苇丛。一会儿出来,手里就有了一把绿生生的野蒜苗。
爹大笑,说:到底是当师傅的,吃得讲究。
师傅说:我是沾八爷的便宜。
爹说:看你说的,咱都是沾河的便宜哩,不捞炭,谁舍得吃油厚旋。
太阳挂在头顶,铁锁朝天上望去,白花花的晃眼。河水涌动,也白花花晃眼。怎么就没有一点风,湿热湿热,太阳晒得人都要蜕层皮。滩上的炭已有一大堆,铁锁想,就是和师傅两家,恐怕三年都烧不完。
爹从水里上来,放下铁筛,说:不捞了,不捞了。
铁锁说:怎么不捞了,水里不是还有吗?
爹说:你当捞炭就光是个捞,还要往回拉,拉不到家里,这炭早晚还是河里的。
才一小会儿,车辙就浸出了水。爹说:不敢多歇,再歇车脚子就陷进去了,走,使劲。走到岔河时,铁锁看见师傅的平车架子还放在滩上,孤零零的,怎么看都不像平车了,那师傅呢,还在水边来回跑吗?
终于把一车炭送到河边崖下,爹累得都快喘不过气来了。才一趟,铁锁就觉得在河滩上拉炭比捞炭累多了,浑身都快散了。又拉一趟,妈说:娃骨头嫩,就让他在崖边歇着。
爹说:锁,知道捞炭是怎么回事了吧。
爹和妈又下了滩。六一爹妈也开始把炭往上转,却不见六一。铁锁问六一呢?六一妈说:在芦苇里捉蚂蚱找鸟窝呢。六一爹说:就你惯着娃,看人家铁锁,多懂事。铁锁被人一夸,反倒觉得不好意思了,就不想再坐在崖根让人看见。
河滩上,几个拉着平车的人过了岔河,不等车停稳,爹就喊起来:你看,大水要下来啦!
铁锁朝沟槽里望去,一股水在悄悄流,水头泛起白沫,像无数条狂奔的蛇,摇头晃脑,迅疾恣意。爹忽然受了惊一样,朝后面喊:大水来了,快上岸啊!后面的人也跟着喊:大水来了,上岸啊!一声接一声,喊声就传到了夹滩上,也被河风吹落到水面上。那边捞炭的人撒脚往回跑,一个个惊得屁滚尿流。
铁锁觉得一股凉气逼来,笼罩了全身,爹当过十几年艄公,也沉不住气了,手忙脚乱。总算上岸了。爹又下到滩里,帮六一爹,六一爹又回过头帮东生,都上岸了。所有的人都瘫坐在地上,朝河里望,转眼间,本来空旷的河滩一片汪洋,河水像疯了,涌动着狂躁的浪。
妈说:可惜还有那么多炭没拉上来。
爹说:没拉上来的就不是咱的。
六一妈忽然瘫倒在地,大哭:六一,六一还在夹滩!
六一爹急了,一下子扑到河里。
爹大喊:七叔,你不会水,去找死啊。
马上也跟着下到水里,将六一爹死死抱住,喊:这阵势,就是会水的也不敢去。
六一爹坐在水里,哇哇哭。
河水更大了,那面的夹滩在一点点缩小,被雾霭笼罩,一片苍茫。一群水鸟围着夹滩盘旋,突然又腾向高空。一高一矮两个人从芦苇丛中钻出来,站在白白亮亮的水边,呆头呆脑地朝四面望,好像还不知道涨大水了,夹滩眼看就要被淹没。
爹说:这下好了,六一有救了。
妈说:臭蛋也不会水。
爹说:不要紧,臭蛋有办法。
铁锁攀上了崖,站在柿树下,朝河里喊:师傅!
师傅拉着六一朝这边跑,很快就被岔河挡住,岔河水也涨了,奇怪,师傅好像并不慌,一手拉着六一,站在水边呆呆地看。
水越来越大,连夹滩也全被淹没了,芦苇、蒲草、蒲柳都倾斜了身子,就要匍匐到水里去。铁锁顿时明白,师傅是拉着六一坐上了搁在夹滩上的平车架子往下漂。那平车架子就是一条小船,正好能坐两个人。铁锁看清了,师傅拿在手里划水的竟是自家那柄铁锨。两个人没有半点惊慌,六一还嘻嘻笑着,朝岸上的人招手呢。快到夹马口,都漂下去有七八里了,河面渐渐变宽,岸边水流变缓,爹跳下水,黑狗也跳下水,两人一个扯,一个推,平车架子就靠上岸了。
六一还在嘻嘻笑,像在河里旅游了一趟,很享受的样子。师傅的脸更黑了,上了岸,将铁锨扔到一边,突然一拳把爹打翻在地。爹喊:臭蛋,你疯了,为什么打我?
师傅喊:叫你让铁锁请假,叫你捞炭。
爹爬起来,哈哈笑,说打得好,该打该打。
铁锁不明白,请假是师傅同意了的,这会儿为什么打爹。河水更大了。浪涛连天,雾气弥漫,连西面的崖也看不见了。
(《山东文学》2012年第10期)
【注】①臭蛋即师傅,本叫刘满强,老高中生,村里的新老师调走后,没人来村里教书,他就被支书安排教课。②铁锁爹是个艄公,到河里跑船经常一月半月不回家。
【助读链接】
《炭河》所描写的是某个清晨,铁锁被爹叫醒后跟爹去捞炭,顺便跟老师请假,而师傅不放心铁锁的安全,也慌忙拉了平板车去炭河捞炭发生的故事。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臭蛋,你到底是来捞炭,还是当娃娃头”,表现出“爹”对师傅的戏谑和两人的亲密关系。
B.小说多次写师傅反对铁锁来捞炭以及救六一的情节,表现了师傅对学生的关心,展现了乡村教师的朴实和崇高。
C.铁锁爹把炭拉上岸,又帮六一爹,六一爹又回过头帮东生,表现出乡村百姓的朴实与乐于助人的性格。
D.铁锁妈因为很多炭没有拉上来而发牢骚,表现出她对丈夫深深的不满以及心胸狭隘的性格特点。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捞炭、拉炭是本小说的主线,节选部分围绕着如何把炭拉上岸展开,情节越紧凑,越显示出生活的不易和人情的质朴。
B.小说描写点面结合,既将镜头对准个体人物进行细致描摹,又照顾到群体渲染,富有生动的现场感。
C.小说语言风趣幽默,如写铁锁爹和师傅的对话“到底是当师傅的,吃得讲究”“我是沾八爷的便宜”,表现力极强。
D.小说在情节推进过程中采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意蕴丰富,感染力极强,使小说更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3)小说第一段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这篇小说擅长以清新质朴的语言,讴歌其自然美与人性美,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淳朴、大美的人情世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解答】(1)D.“表现出她对丈夫深深的不满以及心胸狭隘的性格特点”理解错误,铁锁妈只是感到很惋惜。
(2)D.“采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理解错误,没有抒情的表达方式。
(3)画线句是一段景物描写,描写的地点是河边,时间由“河雾慢慢散去”看应该是早晨,主要描写了大鸟,“几只大鸟在河面缭绕,一会儿腾起,一会儿又从水面掠过”,展现了大鸟自在的生存状态;“不远处,几只鸟呆头呆脑地站在河边,歪着长脖子,像睡着了一样,忽然又把头伸进河水,闪电一样快,然后,伸长了脖子,把什么东西吞下去”,生动描写大鸟捕鱼的情景。这些描写既富有生机,有祥和安宁。因此这段景物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读者展现炭河早晨充满地域特色的自然风光,烘托出宁静祥和的氛围,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作为文章的开头,这段景物描写起到了引出下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的作用。由“大鸟”想到了鸟的名字,“臭蛋师傅讲过,老等也叫老颧,学名鹳雀,课本里就有一篇《登鹳雀楼》的课文”,自然想起来师傅;还有由“老等”想到了拉炭,“他想,爹、妈还有自个儿,可不就是鹳雀,河里的炭就是鱼。鹳雀是天天等,爹是等了两年才等到一次炭河”。这段联想以儿童的视角写铁锁看见水鸟后自然想起师傅讲解的课文中的鹳雀,引出下文人们捞炭拉炭,充满了童真童趣。
“老等”捕鱼不易,“潜伏在水边,站在一个地方不动,有时候一站就是一上午,哪怕泥淤了腿,也纹丝不动,等河里有鱼游过,伸长脖子,把尖尖的喙像飞标一样,投进水里,鱼就被插上来”,人们拉炭更不易,“爹是等了两年才等到一次炭河”。这段描写突出人物形象。铁锁由水鸟的等待想到了一家人捞炭的经历,烘托出人们捞炭生活的艰辛,有力地突出百姓们为了生计辛勤劳作的形象。
(4)考生要抓住“以清新质朴的语言,讴歌其自然美与人性美,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淳朴、大美的人情世界”找到答题方向,即展现“自然美”“人性美”的“人情美”的“大美的人情世界”。
先看自然美,文章描写了炭河地区美丽的自然风景,开头描写炭河清晨的美景,“河雾慢慢散去,几只大鸟在河面缭绕,一会儿腾起,一会儿又从水面掠过,那该是灰鹤吧。不远处,几只鸟呆头呆脑地站在河边,歪着长脖子,像睡着了一样,忽然又把头伸进河水,闪电一样快,然后,伸长了脖子,把什么东西吞下去”,宁静恬淡;中间还描写了河水“一股水在悄悄流,水头泛起白沫,像无数条狂奔的蛇,摇头晃脑,迅疾恣意”,还有夹滩“芦苇、蒲草、蒲柳都倾斜了身子,就要匍匐到水里去”。这里的自然风光优美而有诗情画意,河水安静与汹涌、水草茂盛、水鸟安闲与躁动,充满诗情画意;
文章也讴歌了炭河沿岸人们美好的人性,铁锁是憨厚的乡村后生,“爹”是壮实淳朴的船工,师傅是有责任有担当的乡村老师,“妈”是朴实的乡村妇女,他们之间的感情美好而真挚,如师傅对铁锁的关爱,“师傅心急火燎跑过来。朝爹喊:这个财旺,敢叫娃站到水里”;还有人们之间的互相帮助,“爹又下到滩里,帮六一爹,六一爹又回过头帮东生,都上岸了。所有的人都瘫坐在地上”,师傅去救助六一,“师傅是拉着六一坐上了搁在夹滩上的平车架子往下漂”,这些形象生动鲜活,读来使人为之感动。
这里的优美的自然风光与人们之间淳朴的情感融为一体,以自然美烘托温暖人性美,两者交相辉映,表现了作者对炭河及其淳朴民风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答案:
(1)D
(2)D
(3)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读者展现炭河早晨充满地域特色的自然风光,烘托出宁静祥和的氛围,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②引出下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儿童的视角写铁锁看见水鸟后自然想起师傅讲解的课文中的鹳雀,引出下文人们捞炭拉炭,充满了童真童趣。
③突出人物形象。铁锁由水鸟的等待想到了一家人捞炭的经历,烘托出人们捞炭生活的艰辛,有力地突出百姓们为了生计辛勤劳作的形象。
(4)①本文描写了炭河地区美丽的自然风景:河水安静与汹涌、水草茂盛、水鸟安闲与躁动,充满诗情画意;②本文讴歌了炭河沿岸人们美好的人性:铁锁是憨厚的乡村后生,“爹”是壮实淳朴的船工,师傅是有责任有担当的乡村老师,“妈”是朴实的乡村妇女,他们互帮互助,这些形象生动鲜活,读来使人为之感动;③作者以自然美烘托温暖人性美,两者交相辉映,表现了作者对炭河及其淳朴民风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焚琴子传
顾天石
焚琴子者,姓章氏,闽之诸生也。为人磊落不羁,伤心善哭,类古之唐衢、谢翱,而才情过之。为诗文,下笔累千言,皆感人心脾。
庚子乡试,文已为主司所赏。及观五策①,指陈时事太过,至斥耿氏以为包藏叛志。主司乃惧不敢录,遂下第。生遂弃诸生不为。登鼓山所谓天风海涛亭者,北望神京,痛哭失声曰:“余且烧其诗书,绝笔不为文矣!”
生既不得志,出游于潮。过潮刺史韩文公庙,读其《逐鳄文》②,哭之。又历韶、惠、广、雷诸郡,悲岭海之烟瘴,思寇莱公③谪雷时,枯竹生笋,蜡泪成堆,风流如在也,则又哭之哀。听鹧鸪作“行不得哥哥”声,则抗音而哭以乱其鸣。
久之,学琴于惠州僧上振,得其音节之妙,遂归,变姓名,以琴游八闽。王公大人争延致而听其琴。有愿从而学者,虽善,然终莫能及也。
久之,闽人目生为琴师,虽江浙间,颇多闻其名者。然当道不以礼遇,招亦不往,往亦不为久留。常酒后耳热,摔琴于地,引满大卮,放言高论,惊其座宾。谈古今得失,虽老师宿儒,深通经济者,不能难也。
其最爱童子曰金兰,亦善琴,独得生传,常负奚囊从生游数千里外。生诗成,金兰辄缮录之盈帙。客访生不遇,金兰代为款接,以生惊人句示人。由是人颇异之,以为抱负非常之士,不得志而隐于琴。
生笃于伉俪妇陈氏少生十岁亦颇知书嗜音生尝入为其妻鼓琴茶香入牖鬓影萧疏顾而乐之以为闺房清课亦人生韵事。忽一日谓其妇曰:“吾向闻红颜薄命。卿才情如此,而推命者多言岁行在卯当死。岂汝亦天上人,不久当去耶?”因感慨悲伤,为弹《别鹄离鸾》之曲,曰:“琴音和,吾与汝尚无恙,然第七弦无故忽绝,少而慧者当之。”居数日,金兰死。生抚尸一哭,不胜其悲,吐血数斗,曰:“吾死后,《广陵散》绝矣。”遂焚其琴,不复鼓也。因自号“焚琴子”。生至康熙丁巳,年四十九,竟卒。
(选自《辟疆园文钞》,有删减)
【注】①策:策论。②《逐鳄文》: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散文,借劝诫鳄鱼搬迁来鞭笞当时祸国殃民的藩镇大帅和贪官污吏。③寇莱公:寇准,北宋政治家,因力主抗战被贬,死于雷州。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A.生笃于伉俪妇陈氏/少生十岁/亦颇知书嗜音/生尝入为其妻鼓琴/茶香入牖/鬓影萧疏/顾而乐之/以为闺房清课/亦人生韵事
B.生笃于伉俪妇陈氏/少生十岁/亦颇知书嗜音/生尝入为其妻鼓琴/茶香入牖/鬓影萧疏/顾而乐之/以为闺房/清课亦人生韵事
C.生笃于伉俪/妇陈氏/少生十岁/亦颇知书嗜音/生尝入为其妻鼓琴/茶香入牖/鬓影萧疏/顾而乐之/以为闺房清课/亦人生韵事
D.生笃于伉俪/妇陈氏少生/十岁亦颇知书嗜音/生尝入为其妻鼓琴/茶香入牖/鬓影萧疏/顾而乐之/以为闺房/清课亦人生韵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乡试”是科举时代各省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的考试,中试者称为“举人”。
B.“童子”即童生。明清时期,凡中举以前,不论年龄大小,皆称“童生”。
C.《广陵散》是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古琴曲之一,三国时期曹魏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
D.“号”也叫“别称”“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号和名必有意义上的联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焚琴子胸怀坦荡,举止不受约束。他文采很好,在乡试时他的文章被主考官赏识。
B.焚琴子琴技精妙,曾改换姓名带着琴游于八闽,王公大人争着邀请他,听他弹琴。
C.焚琴子常常喝酒后大发议论。谈论古今得失,即使老师、儒生和商人也难不倒他。
D.焚琴子最爱童子金兰,亲授其琴技,金兰死后,焚琴子焚毁琴来表达自己的悲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思寇莱公谪雷时,枯竹生笋,蜡泪成堆,风流如在也,则又哭之哀。
②由是人颇异之,以为抱负非常之士,不得志而隐于琴。
(5)焚琴子“善哭”,请简要概括他为他人而哭的事件。
【解答】(1)“生笃于伉俪”是状语后置句,结构和语意完整,与下文要断开,排除AB;“少生”与“十岁”语意联系紧密,不可断开,排除D;“闺房清课”作“以为”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D。
故选C。
译文:焚琴子对夫妻感情忠贞深厚,妻子陈氏,小他十岁,也非常懂得书、喜爱琴。焚琴子曾经给妻子鼓琴,茶香飘入窗户,鬓发影子清丽洒脱,看了便快乐,认为是闺房中清雅的功课,是人生情韵之事。
(2)D.“号和名必有意义上的联系”错,号与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
故选D。
(3)C.“谈论古今得失,即使老师、儒生和商人也难不倒他”分析有误,据原文“谈古今得失,虽老师宿儒、深通经济者,不能难也”可知,文中的“老师”指学官,“经济”是“经世济民”的意思,所以也不是老师。
故选C。
(4)①谪,被贬;风流,遗风余韵。
译文:想到寇莱公(寇准)被贬雷州之时,枯竹长出新笋,蜡烛泪流成堆,遗风余韵如在眼前,于是又悲哀痛哭。
②由是,因此;异,意动,认为……与众不同;非常,不同寻常;隐于琴,省略句,(将心志)隐藏在琴中。
译文:因此人们感到他与众不同,认为他是抱负不同寻常的读书人,因为不得志将心志隐藏在琴中。
(5)由“过潮刺史韩文公庙,读其《逐鳄文》,哭之”可知他因百姓遭受疾苦,被韩愈《逐鳄文》感动而哭;由“思寇莱公谪雷时,枯竹生笋,蜡泪成堆,风流如在也,则又哭之哀”可知他因寇莱公被贬,忠臣被贬、遭受陷害而哭;由“居数日,金兰死。生抚尸一哭,不胜其悲,吐血数斗”可知他与妻子夫妻感情忠贞深厚,他因妻子去世、知音死去而哭。
答案:
(1)C
(2)D
(3)C
(4)①想到寇莱公(寇准)被贬雷州之时,枯竹长出新笋,蜡烛泪流成堆,遗风余韵如在眼前,于是又悲哀痛哭。
②因此人们感到他与众不同,认为他是抱负不同寻常的读书人,因为不得志将心志隐藏在琴中。
(5)①被韩愈《逐鳄文》感动(百姓遭受疾苦);②忠臣被贬,遭受陷害;③知音逝去。
参考译文:
焚琴子,姓章,是闽地生员。为人襟怀坦荡,举止不受约束,容易动情痛哭,与古代的唐衢、谢翱类似,但是才情超过了他们。焚琴子作诗文,下笔千言,文思敏捷,都能深深打动人。
庚子年乡试,焚琴子的文章已经被主考官赏识。等到审阅五策时,他指责陈述时事过重,以至斥责耿氏,认为耿氏包藏反叛之心。主考官于是害怕而不敢录取,焚琴子就落第了。焚琴子于是放弃秀才身份不再参加科举考试。登临鼓山上所谓的天风海涛亭,北望京城,放声痛哭说:“我将烧掉自己的诗书,停笔不写文章了!”
焚琴子不得志后,出游到了潮州。访问潮州刺史韩文公庙,读他的《逐鳄文》,为其而哭。又游历了韶、惠、广、雷各个州郡。想到寇莱公(寇准)贬谪雷州之时,枯竹生出新笋,蜡泪成堆,风流在,于是又悲哀痛哭。听闻鹧鸪“行不得哥哥”的啼鸣之声,就抗声痛哭,扰乱了鹧鸪的鸣叫声。多时以后,焚琴子向惠州僧人上振学琴,得到僧人琴艺的妙处,于是归闽。改变了姓名,凭着琴艺游历闽地各方。王公大人争着延请他来听他鼓琴。有愿意跟从他学习琴艺的人,虽然好,但终究不能比上他。
多时以后,闽地的人把焚琴子当作琴师看待。即使是江浙一带,也有很多人听闻他的大名。然而有权势的人不以礼相待,请他也不前往,去了也不久留。常常在酒酣耳热之际,把琴摔到地上,举起满满的大杯酒,高谈阔论,惊动满座宾客。谈论古今得失,即使是年辈最尊的老师和知识渊博的学者,非常精通经世济民的人,也不能难倒他。他最喜爱的童子叫金兰,也擅长弹琴,独得焚琴子的真传。(金兰)常背着诗囊跟着焚琴子游历到几千里之外。焚琴子的诗写成了,金兰就抄录下来装满了布袋。有客人来拜访焚琴子没有遇见(他),金兰代替他接待,拿焚琴子所写的惊人诗句给客人看。因此人们认为他很与众不同,认为他是志向不同寻常的读书人,志原不能实现而在琴中隐藏自己的心志。
焚琴子对夫妻感情忠贞深厚,妻子陈氏,小他十岁,也非常懂得书、喜爱琴。焚琴子曾经给妻子鼓琴,茶香飘入窗户,鬓发影子清丽洒脱,看了便快乐,认为是闺房中清雅的功课,是人生情韵之事。忽然一天对妻子说:“我一向听说红颜薄命。你才情如此,算命的人多说行运则卯年应死。难道你是天上的人,不久也应当离开吗?”于是就感慨悲伤,为妻子弹《别鹄离鸾》之曲。说:“琴音和谐,我与你尚且无忧,然而第七弦无故忽然断绝,年少而聪慧的人要承担这个。”停留数日,金兰死了。焚琴子抚尸痛哭,不能经受自己的悲伤,吐几斗血。说:“我死后,《广陵散》就断绝了。”于是焚烧了自己的琴,不再弹奏。因此自己起别号为“焚琴子”。焚琴子到康熙丁巳年,四十九岁,最后死了。
(二)古代诗歌鉴赏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巽公院五咏 苦竹桥①
柳宗元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迸箨分苦节,轻筠②抱虚心。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
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
谅③无要津用,栖息有余阴。
【注】①诗人初贬永州,住龙兴寺,作组诗《巽公院五咏》,此为其一。②筠:竹皮③谅:料想,实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开篇两句直陈眼前之景,以写实手法将桥、径、林贯穿起来,自然地引出下文写竹。
B.三、四两句写笋箨中进发出苦节,筠皮环抱着虚心,极具动感、画面感以及表现力。
C.五至八句写在桥上俯视细流,仰听竹声,观落日,近闻鸟鸣,是为了突出桥的形象。
D.诗人独具慧眼,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意蕴,将自己的身世际遇与苦竹有机联系起来。
(2)请赏析诗歌最后两句。
【解答】(1)C.“为了突出桥的形象”分析错误,目的是为下文最末两句抒情作铺垫。
(2)最后两句“谅无要津用,栖息有余阴”大意是料想苦竹不可能作为渡口制作竹筏的竹子,它可以为我的休憩提供一篇绿荫。这里是借物喻人,托物而言志,诗人感慨自己也如苦竹般有“苦节”,也有“虚心”的美好品德,但同样是不被重用,结合注解可知,此时的诗人被贬永州这样的偏远之地,内心苦闷,抒发了一种怀才不遇的感伤无奈之情。末句说苦竹虽不能成为竹筏,但还可以提供绿荫,也算是有价值,这也是诗人在苦闷中的聊以自慰之语。
答案:
(1)C
(2)苦竹不会被用在重要渡口(或:地方),诗人以竹自喻,感叹自己虽然也有“苦节”和“虚心”的美质,却同样被贬偏地,不受重用。苦竹只能为人们栖息提供绿荫,蕴含了诗人对自身怀才不遇的伤感无奈;苦竹尚能为人们栖息提供绿荫,则暗含着诗人的自我安慰之情。
译文:
高高的桥与幽幽的小路相连,它曲曲折折穿过稀疏的竹林。
竹子从笋箨中迸发苦节,青皮环抱空虚的竹心。
俯身看桥下细细的溪流,抬头听山间萧萧的竹韵。
烟雾蒸腾中阳光西下,山里的鸟儿在嘲哳乱鸣。
料想苦竹不可能作为渡口的竹伐,正好给我们的休憩提供了绿荫。
赏析:
本诗更像一首咏物诗,它描写的是苦竹间的桥,而且表面上是写桥,实则重点是写竹,桥只不过是陪衬而已。苦竹,楚地湘南极普通的一种竹子,而且连名称都带有贬意。诗人独具慧眼,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了诗意,将自己身世遭遇与不起眼的苦竹有机联系起来,寓意于有“苦竹”“虚心”的竹。诗的结构与组诗一致,分三层。前四句写实:“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远远的桥与幽幽的小路相连接,它缭绕地穿过稀疏的竹林。突出危桥、幽径、疏林。“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特写竹子的拔节,充分运用诗的想象,似乎看见竹子从笋箨中迸发出苦节,轻轻的筠皮环抱着空虚的竹心。诗中突出了“苦节”与“虚心”。第二层写桥上观景所得:俯身可以看到绢绢细流,抬头可以听到萧萧的竹声。烟雾蒸腾中阳光西下,山里的鸟儿啁鸣归巢。既俯看,又仰视,还运用听觉。天边的太阳,近处的鸟鸣,一一入画,充满了生机。眼中的景物往往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在展示。大自然是美好的,然而胸怀大志的诗人不能象鸟一样自由飞翔,投入她的怀抱,只能与“囚徒为朋”,在寺院的木鱼声中难以入眠,这强烈的反差不能不使人产生共鸣,伤感之情溢于言表。最后抒发感概“谅无要津用,栖息有余阴”,这里的苦竹也不可能作为渡口的竹伐,正好给我们的栖息提供了荫凉。正如吴文治先生所指出的:“作者借竹自喻,感叹竹子虽有‘苦节’和‘虚心’的美质,也只能供人和鸟歇息遮阴,不会用在重要的渡口,隐有自伤怀才不遇之意。”(《柳宗元选集》)诗除了咏苦竹桥之外,还写到竹林、小径、溪流、竹韵、落日、鸟鸣,故自然属于山水诗。
(三)名篇名句默写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后世多将军队中的同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自《诗经 秦风 无衣》中“ 与子同袍 ”和“ 与子同泽 ”两句。
(2)杜甫《登岳阳楼》中“ 吴楚东南坼 , 乾坤日夜浮 ”两句,描画出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景象。
(3)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 秦之所大欲 , 诸侯之所大患 ”,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解答】故答案为:
(1)与子同袍 与子同泽(重点字:袍)
(2)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重点字:坼、乾坤)
(3)秦之所大欲 诸侯之所大患(重点字:诸、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放养教育本身是没错的,但一定要有合适的度,有边界有规矩。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如果说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复印件上出了问题,要去改正的应该是原件。面对孩子的问题,父母应该先从自身思考,而不是一味利用自己的权威不断逼着孩子改正。卢梭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简简单单的言传身教,其实是最有效也是最难实现的。简而言之,你希望孩子变成什么样,(①),不要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必须做“行动上的巨人”。对于那些熊孩子,家长该管的时候,是必须要管的,如果不想让他们继续熊下去的话。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②)良好的教育就是要让天使战胜恶魔,让孩子快乐平安幸福健康地长大。盲目的放养教育,对于不愿意保持自己的学习力,不愿意精进自己的教育方式的父母来说,最轻松。真正的放养教育,放的是孩子的思维,养的是孩子的习惯。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行动上的巨人”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B
A.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B.鲁迅在书桌上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
C.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D.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2)仿照文段中画横线处的句子,另写一个句子表达你对“家庭教育”的理解。
(3)在文中括号内填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解答】(1)“行动上的巨人”引号作用表示强调突出。
A.表示引用。
B.表突出强调。
C.表示特殊含义。
D.表示讽刺或否定的意思。
故选B。
(2)“如果说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复印件上出了问题,要去改正的应该是原件”的特点是‘如果父母是+喻体1,那么孩子就是+喻体2,喻体2+(陈述喻体2),要去+动词+的应该是+喻体1”。据此写句子即可。
(3)根据“简简单单的言传身教,其实是最有效也是最难实现的”和“希望孩子变成什么样”,可推知①可填写的内容是“你就要做到什么样”。根据“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和“良好的教育就是要让天使战胜恶魔”可推知②可填写的内容是“但也隐藏着恶魔的一面”。
答案为:
(1)B
(2)如果说父母是创作者,那么孩子就是作品,作品的质量不好,要去反思的应该是创作者。
(3)①你就要做到什么样 ②但也隐藏着恶魔的一面
一、(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类之所以能超过其他生物,是在回头看自己时能调理自己。我们对外部的东西都知道调理,譬如种植花草,或养小猫小狗,更如教养小孩,如果我们爱惜他,①_____。又如自己的寝室,使其清洁整齐,也是一种调理。对外界我们尚且要调理,那么对自己更得要经常调理。
不过调理自己与调理东西不甚一样。调理自己要注意调理心思,心思方面最要紧的是条理清楚。凡说一句话,或作一篇文章,总要使其清楚明白。一篇文章,如果缺乏条理,只增多知识是无用的,因为②_____。而心思之条理清楚,是与心情有关系的。在心情不平时,心思不会清楚,所以调理心情是最根本的。
调理自己需要精神,如果精力不够时,可以休息。我们除非不说不做,一说一做,就必须集中精力,心气平稳地去说去做。譬如写一篇文章,起初心很乱,这时最好平心静气去想,不要苟且敷衍,如果一随便,就很难写好。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2个字。
【解答】(1)第一空,语段强调的中心是“要经常调理自己”,根据“如果我们爱惜他”是假设句,再根据“也是一种调理”可知,应填“就必须调理他”。第二空,语段强调的中心是“调理心情”,根据“因为”可知,此处是因果句的原因部分,再根据“只增多知识是无用的”可知,应填“知识是要用调理来驾驭的”。
(2)首先分段概括段意。分析第一段,共有三句话,其中第一句和第三句具有概括性,由“人类之所以能超过其他生物,是在回头看自己时能调理自己”“对外界我们尚且要调理,那么对自己更得要经常调理”可知,主要意思是“人类要经常调理自己”。分析第二段,共有五句话,其中第一句和第四、五句是观点,中间进行类比论证,故可归纳出主要意思是“调理心情是调理的根本”。分析第三段,共有三句话,其中前两句是分析,第三句是类比论证,根据“调理自己需要精神”可以概括出主要意思。最后,根据以上概括的信息分别用一个否定句表述即可。
答案:
(1)①就必须调理他;②知识是要用条理来驾驭的。
(2)①调理外界更不能忘记调理自己。②调理自己不能缺少心情调理。③精力不足(缺乏)就不能调理好自己。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0年11月,在庆祝深圳经济特区成立20周年之时,提出了特区“十大精神”,“敢闯、敢冒、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是其中之一。
2020年10月,在庆祝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总结了经济特区40年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积累的十条宝贵经验,“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是其中之一。
如果让你担任学校“‘我’与未来”主旨论坛的轮值主席,面对全校师生,以“改革发展中的敢”为主题,你将讲述怎样生动的故事,或阐述何种独到的观点,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答】
也谈“敢”于正视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学校“‘我’与未来”主旨论坛的轮值主席,今天我们谈话的主题是“改革发展中的敢”,我发言的题目是“也谈敢于正视”。
首先我说说什么叫正视,所谓“正视”,就是正面直视,不逃避回避,敢说,敢做,敢当。”寥寥两个字可谓要言不烦,意旨深远。当今改革时代,尤其需要鲁迅样猛醒的灵魂,尤其需要敢于“正视”的精神!才能面向未来,赢得美好明天。
何为“正视”?《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等语,可与“正视”互解。其一,“正视”即是正面直视,丝毫不避讳;其二,“正视”蕴含勇猛精进的用世精神,不畏葸卑怯;其三,“正视”体现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不怠惰消沉。在鲁迅的笔下,那些敢于“正视”的人是“真的猛士”,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幸福者”。可见,“正视”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怀!
在鲁迅看来,为打破旧社会的牢笼,必须要有成千上万的“猛士”,以“我以我血荐轩辕”之决心奋斗和抗争。他们必须敢想,才有机会看到“微茫的希望”;他们必须敢说,即使会遭围追堵截以至“躲进小楼成一统”;他们必须敢做,即使他们知道未必会有鲜花奉献至他们死后的坟前;他们必须敢当,大丈夫生于天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同样,一个拒绝“正视”的时代必将是一个堕落的时代!改革潮头,我勇敢站立。
这个时代,鲁迅似乎被渐渐遗忘了,遗忘了鲁迅的时代似乎真的洒满阳光。然而,我们在物质生活极大发展的光鲜华丽的背后看到了隐忧:人们正肆无忌惮地攫取着有限的资源,更有着对绿色环境巧取豪夺地占有,腐败正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伤害,高铁上或是什么娱乐场所、休闲广场之中,人们正为新生活、新资源而廉价地售卖着道德……鲁迅是不该被遗忘的!人们应该重拾“正视”,正视传统、正视道德、正视文化、正视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的基础教育!
毛泽东曾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吞吐天地的强大自信来自一个政治家的智慧与胆魄,而这智慧与胆魄也正是源自直面历史与现实的“正视”态度。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从不躲避,从不妥协,从不胆怯!
那么,为了更加璀璨的未来,我们该树立大时代的自信,国家发展进步,请从改革开始!个人与时俱进,请从“敢”于正视开始!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