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泸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4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7 22:43: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泸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距今约5000年牛梁河遗址中,出土了大型祭坛、女神庙等文化遗存,在女神庙附近发现的十几座积石冢,有的冢只有一座墓,有的冢十几座小墓围绕着中心大墓。据此可知,牛梁河文化( )
A. 标志中华文明的诞生 B. 反映氏族社会形态完全解体
C. 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D. 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2. “家”字在春秋以前仅有两个意思,分别是氏族宗庙、宗族,而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逐渐衍生出了“个体家庭”意思。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生产力发展 B. 分封制瓦解 C. 家天下确立 D. 郡县制推行
3. 如图为四川新都出土的东汉“酿酒”画像砖拓片。画面中酒肆大缸前有一人高卷宽袖,似在舀酒,旁边一绾髻妇人似在协助,并与沽酒者对望交谈,还有“肩挑车载”等沽酒场面。该画像砖( )
A. 体现东汉的酿酒工艺十分高超 B. 表明东汉饮酒习俗独具特色
C. 再现了巴蜀地区市井生活风貌 D. 完全真实地还原了历史场面
4. 秦汉时期皇帝设立尚书省与门下省,协助其处理国家政务。东汉末年,曹操设立“秘书监典尚书奏事”把持政事,后其子曹丕认为尚书省下属诸曹权力过大,就在秘书省的基础上设置了中书省,三者并为封建王朝的统治中枢机构。这一发展演变( )
A. 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说明封建政治制度不断完善
C. 有利于门阀政治的形成 D. 有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5. 唐朝沿用了隋朝开辟的大运河。唐高祖、唐太宗在位期间,每年从外地通过运河输送到长安的粮食约20万石,唐玄宗天宝年间增加到250万石。这一现象说明( )
A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 耕作技术迅速提高
C. 国内统一市场开始形成 D. 南北经济交流加强
6. 辽国契丹人的立春节日以青缯为帜,刻龙或蟾蜍,并书“宜春”二字,朝中也举行立春仪式,包括拜先帝御容,向御容进酒,赐群臣幡胜,击土牛、撒谷豆等。这反映了当时( )
A. 民族交融趋势增强 B. 统治者全盘抛弃契丹文化
C. 民族政权对立加剧 D. 农耕经济已取代游牧经济
7. 中国传统社会以等级森严著称,士农工商,“士”被尊为四民之首,而“商”则居于四民之末。到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绅商”一词频繁出现。这一变化反映当时( )
A. 资本主义经济日益繁荣 B. 重农抑商政策彻底瓦解
C. 传统社会观念受到冲击 D. 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8. 18世纪末,英国使团访华后谈到:“当时的中国,人们都愿意结合在一个伟大的政治实体中,全国都安静地服从一个帝王,而他们的法律、风俗、乃至语言始终没有变化。他们既不想跟世上其他地方交往,也不企图去占领。”据此可知( )
A. 西方高度赞赏中国的制度 B. 盛世下的中国蕴藏着危机
C. 英国强行打开了中国大门 D. 18世纪的中国领先于世界
9. 康有为认为,政治之学最美者,莫如吾《六经》也;泰西所以强者,皆暗合吾经义者也;严复也认为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与《大学》所谓诚正修齐治平之事有不期而合者。这反映维新派( )
A. 倡导中学西源的学说 B. 形成成熟的向西方学习理论体系
C. 肯定儒家文化先进性 D. 托古改制以减轻维新变法的阻力
10. 1910年,霍元甲在上海成立精武体育会,以体,智,德三星会旗和三星会徽为标记,倡导“爱国、修身、正义、助人”、“强国、强民、强身”、“乃文乃武”的精武精神,发扬中华文化,寓教于体的理念。这反映了( )
A. 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现实需要 B. 政府重视传统体育运动
C. 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开始形成 D. 中国民众体质有效提高
11. 民国初年,男子被强令剪掉辫子,女子不再缠足,文明简单的握手礼取代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取代了“老爷”、“大人"等称谓。这( )
A.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B. 利于塑造文明开化的国民形象
C. 成为发动人民群众的理论武器 D. 真正实现了中国社会男女平等
12. 俄国十月革命后,孙中山曾以南方国会与中国革命党的名义致电列宁,说道:“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抱有同样目的,即解放工人并建立以承认俄、中两国伟大无产阶级共同利益为基础的持久和平。”这( )
A. 说明了孙中山走社会主义道路 B. 标志着国共合作政治基础形成
C. 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受广泛关注 D. 消除了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13. 1928年,毛泽东指出:“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种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而是1926和1927两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工农兵士群众曾经大大斗争过的地方”。毛泽东意在强调( )
A. 革命重心从农村转移城市 B. 群众基础对政权重要性
C. 重视与资产阶级合作斗争 D. 农民在党内发挥先锋作用
14. 1937年7月,延安县及各区、乡先后成立选举工作委员会,挨家串户开始了选举宣传,甚至连开明绅士和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也被他们邀请过来开茶话会,动员积极参与选举。这主要反映了( )
A. 边区民主制度的成熟完善 B.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有效落实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 D. 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15. 1948年9月,中共中央九月会议通过《关于健全党委制》。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党委会的工作方法》,进一步回答了党委会怎样开、党委会怎样决策、党委会怎样实现集体领导等具体问题。这( )
A.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 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C. 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发展 D. 说明中国共产党善于自我革命跃升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农业上,生产技术的提升、税制徭役上“一条鞭法“的改革,促进了生产规模扩大,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在手工业方面,原本的男耕女织模式转变为手工作坊的形式。在商业上,主要表现为商品经济的规模和范围不断增大,区域性商人形成群体,地区间商品交流越来越密切,银票、白银的广泛使用可以成为很好的例证。在城市的建设上已经开始出现了以商业为中心的布局,国际贸易的空前发展也展现着商品经济在这阶段已经开始与世界互动连接。
——摘编自钟煅峰《浅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北洋政府时期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近代工矿、商贸、金融等领域,特别是近代轻工业,如纺织、面粉、缫丝、火柴等行业发展较快,至于能源采掘、钢铁冶炼、机械制造、化学建材等重工业依然处于幼芽状态。因此,不宜将北洋政府时期经济发展想象的过于“黄金”,其实是繁荣与危机、开放与封闭并存。近代中国区域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沿路的几个城市,如上海、汉口、青岛、天津等地。除沿交通线的一些农业区域被卷入到近代资本主义市场外,广袤的农村地区仍处于传统农业生产状态,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郭从杰《如何讲解“短暂的春天”:北洋政府时期经济的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洋政府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对隋唐时期的历史进行文本挖掘分析。研究过程中出现较多的词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唐律疏议》、藩镇割据、安史之乱、都护府、大运河、曲辕犁、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经济重心南移、丝绸之路、长安、广州、雕版印刷术、火药、《唐本草》、书法、诗歌、三教并行、唐三彩、胡旋舞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从材料中选取至少三个关键词,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写出所选关键词,题目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未在国内公布,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其更缺乏了解。关于割香港岛给英国,清政府的态度是“弹之丸地、暂行赏借”;英国认为“被焚鸦片赔偿费”等赔款是恢复和平状态必不可少的赔偿;关于协议关税,清政府认为“新的税则比旧日的自主关税略高……所以洋洋自得外交成功”;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权宜的想法,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英雄的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屈服,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对签订《南京条约》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1840—1900年间中国各阶级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抗争求索的重大史实。
泸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 距今约5000年的牛梁河遗址中,出土了大型祭坛、女神庙等文化遗存,在女神庙附近发现的十几座积石冢,有的冢只有一座墓,有的冢十几座小墓围绕着中心大墓。据此可知,牛梁河文化( )
A. 标志中华文明的诞生 B. 反映氏族社会形态完全解体
C. 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D. 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祭坛,神庙以及出现阶级分化和贫富分化的信息内容可得出,当时已经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了,C项正确;牛梁河文化不是中华文明诞生的标志,排除A项;B项太绝对,排除B项;从时间和内容可得出这是新石器时代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2. “家”字在春秋以前仅有两个意思,分别是氏族宗庙、宗族,而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逐渐衍生出了“个体家庭”的意思。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生产力发展 B. 分封制瓦解 C. 家天下确立 D. 郡县制推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而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逐渐衍生出了‘个体家庭’的意思”可得出这一时期出现了小农个体经济,因此家出现了“个体家庭”的意思,主要是受到生产力发展小农经济出现的影响,A项正确;春秋时期分封制仍然存在,排除B项;家天下确立于夏朝,排除C项;郡县制主要是在秦朝推行,排除D项。故选A项。
3. 如图为四川新都出土的东汉“酿酒”画像砖拓片。画面中酒肆大缸前有一人高卷宽袖,似在舀酒,旁边一绾髻妇人似在协助,并与沽酒者对望交谈,还有“肩挑车载”等沽酒场面。该画像砖( )
A. 体现东汉酿酒工艺十分高超 B. 表明东汉饮酒习俗独具特色
C. 再现了巴蜀地区市井生活风貌 D. 完全真实地还原了历史场面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酒肆大缸前有一人高卷宽袖,似在舀酒,旁边一绾髻妇人似在协助,并与沽酒者对望交谈,还有‘肩挑车载’等沽酒场面”等信息,可知这强调的是店铺卖酒和客人买酒的情形,其再现了巴蜀地区市井生活风貌,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东汉酿酒工艺状况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东汉饮酒习俗是否独具特色,排除B项;完全真实表述太过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4. 秦汉时期皇帝设立尚书省与门下省,协助其处理国家政务。东汉末年,曹操设立“秘书监典尚书奏事”把持政事,后其子曹丕认为尚书省下属诸曹权力过大,就在秘书省的基础上设置了中书省,三者并为封建王朝的统治中枢机构。这一发展演变( )
A. 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说明封建政治制度不断完善
C. 有利于门阀政治的形成 D. 有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秦汉时期皇帝设立尚书省与门下省,……三者并为封建王朝的统治中枢机构。”可得出材料主要反映了秦代以来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通过中枢机构的革新起到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其趋势是皇权的不断加强,说明封建政治制度不断完善,D项正确;达到顶峰的标志是军机处的设立,排除A项;这一演变并不利于门阀的形成,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5. 唐朝沿用了隋朝开辟的大运河。唐高祖、唐太宗在位期间,每年从外地通过运河输送到长安的粮食约20万石,唐玄宗天宝年间增加到250万石。这一现象说明( )
A.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 耕作技术迅速提高
C. 国内统一市场开始形成 D. 南北经济交流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每年从外地通过运河输送到长安的粮食约20万石,唐玄宗天宝年间增加到250万石”可得出大运河沟通了南北,南北方经济交流加强,D项正确;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排除A项;材料与耕种技术无关,排除B项;“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6. 辽国契丹人的立春节日以青缯为帜,刻龙或蟾蜍,并书“宜春”二字,朝中也举行立春仪式,包括拜先帝御容,向御容进酒,赐群臣幡胜,击土牛、撒谷豆等。这反映了当时( )
A. 民族交融趋势增强 B. 统治者全盘抛弃契丹文化
C. 民族政权对立加剧 D. 农耕经济已取代游牧经济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朝中也举行立春仪式,包括拜先帝御容,向御容进酒,赐群臣幡胜,击土牛、撒谷豆等。”可得出辽国按汉族的习惯过节,反映出当时民族的交融有所加强,A项正确;BD项太绝对 ,排除BD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融,而不是对立,排除C项。故选A项。
7. 中国传统社会以等级森严著称,士农工商,“士”被尊为四民之首,而“商”则居于四民之末。到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绅商”一词频繁出现。这一变化反映当时( )
A. 资本主义经济日益繁荣 B. 重农抑商政策彻底瓦解
C. 传统社会观念受到冲击 D. 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古代传统的士农工商的等级秩序,到了明清之际,在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并且到了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绅商”一词也频繁出现,这主要是因为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使传统的社会等级观念收到了冲击,C项正确;明清时期没有资本主义经济,只有资本主义萌芽,排除A项;彻底瓦解的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同民族危机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8. 18世纪末,英国使团访华后谈到:“当时的中国,人们都愿意结合在一个伟大的政治实体中,全国都安静地服从一个帝王,而他们的法律、风俗、乃至语言始终没有变化。他们既不想跟世上其他地方交往,也不企图去占领。”据此可知( )
A. 西方高度赞赏中国的制度 B. 盛世下的中国蕴藏着危机
C. 英国强行打开了中国大门 D. 18世纪的中国领先于世界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8世纪末,英国使团访华后,其描述的是当时清王朝君主专制统治之下的“大一统”的盛世局面,但是其对外闭关锁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并且在法律、风俗、乃至语言上始终没有变化,这表明盛世下的中国蕴藏着危机,B项正确;材料是指出中国盛世下的危机,不是赞赏中国的制度,排除A项;英国强行打开中国大门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排除C项;18世纪的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排除D项。故选B项。
9. 康有为认为,政治之学最美者,莫如吾《六经》也;泰西所以强者,皆暗合吾经义者也;严复也认为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与《大学》所谓诚正修齐治平之事有不期而合者。这反映维新派( )
A. 倡导中学西源学说 B. 形成成熟的向西方学习理论体系
C. 肯定儒家文化先进性 D. 托古改制以减轻维新变法的阻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泰西所以强者,皆暗合吾经义者也”“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与《大学》所谓诚正修齐治平之事有不期而合者”等信息可知,维新派在宣传维新思想时,把儒家思想和西方思想相结合,为变法制造历史依据,反映了其托古改制以减轻维新变法的阻力,D项正确;材料是说儒家思想和西方思想的相通,排除A项;材料是倡导儒学,不是单纯的向西方学习理论体系,排除B项;材料主要是强调儒家思想和西方思想的相通之处,不是肯定儒家文化先进性,排除C项。故选D项。
10. 1910年,霍元甲在上海成立精武体育会,以体,智,德三星会旗和三星会徽为标记,倡导“爱国、修身、正义、助人”、“强国、强民、强身”、“乃文乃武”的精武精神,发扬中华文化,寓教于体的理念。这反映了( )
A. 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现实需要 B. 政府重视传统体育运动
C. 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开始形成 D. 中国民众体质有效提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爱国、修身、正义、助人”、“强国、强民、强身”、“乃文乃武”可得出这反映出近代民众救亡图存的不断探索,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民间,并没有体现政府态度,排除B项;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霍元甲创办体育会,不能反映民众素质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
11. 民国初年,男子被强令剪掉辫子,女子不再缠足,文明简单的握手礼取代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取代了“老爷”、“大人"等称谓。这( )
A.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B. 利于塑造文明开化的国民形象
C. 成为发动人民群众的理论武器 D. 真正实现了中国社会男女平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民国初年进行了移风易俗改革,废除了封建社会中的一些落后的社会习俗,取而代之的是近代文明的礼仪规范,这有利于塑造文明开化的新国民形象,B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的结论,排除A项;民国时期的群众基础相对缺乏,排除C项;真正实现的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2. 俄国十月革命后,孙中山曾以南方国会与中国革命党的名义致电列宁,说道:“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抱有同样目的,即解放工人并建立以承认俄、中两国伟大无产阶级共同利益为基础的持久和平。”这( )
A. 说明了孙中山走社会主义道路 B. 标志着国共合作政治基础形成
C. 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受广泛关注 D. 消除了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俄国十月革命影响到了中国,孙中山也致电,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广泛影响的表现,C项正确;孙中山不走社会主义道路,排除A项;材料中的内容不是标志,排除B项;分歧没有消除,排除D项。故选C项。
13. 1928年,毛泽东指出:“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种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而是1926和1927两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工农兵士群众曾经大大斗争过的地方”。毛泽东意在强调( )
A. 革命重心从农村转移城市 B. 群众基础对政权的重要性
C. 重视与资产阶级合作斗争 D. 农民在党内发挥先锋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不是那种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而是1926和1927两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工农兵士群众曾经大大斗争过的地方”信息可知,毛泽东同志这里强调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是拥有群众基础的地方,表明群众基础对政权的重要性,B项正确;此时革命重心是从城市转移到农村,排除A项;材料没有与资产阶级合作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农民在党内发挥先锋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14. 1937年7月,延安县及各区、乡先后成立选举工作委员会,挨家串户开始了选举宣传,甚至连开明绅士和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也被他们邀请过来开茶话会,动员积极参与选举这主要反映了( )
A. 边区民主制度的成熟完善 B.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有效落实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 D. 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设立了各级参议会,边区的政府委员会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并且在延安县及各区、乡先后挨家串户开始了选举宣传,甚至连开明绅士和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也被他们邀请过来开茶话会,动员积极参与选举,这适应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此时的边区民主制度的成熟完善,排除A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主要是关于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的理论,同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中国共产党阶级基础的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
15. 1948年9月,中共中央九月会议通过《关于健全党委制》。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党委会的工作方法》,进一步回答了党委会怎样开、党委会怎样决策、党委会怎样实现集体领导等具体问题。这( )
A.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 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C. 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发展 D. 说明中国共产党善于自我革命跃升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1948年9月,中共中央九月会议通过《关于健全党委制》。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党委会的工作方法》,进一步回答了党委会怎样开、党委会怎样决策、党委会怎样实现集体领导等具体问题。”可得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的管理,加强党的建设,说明中国共产党善于自我革命跃升,D项正确;革命胜利的标志是新中国成立,排除A项;实现转移是七届二中全会,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法治,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农业上,生产技术的提升、税制徭役上“一条鞭法“的改革,促进了生产规模扩大,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在手工业方面,原本的男耕女织模式转变为手工作坊的形式。在商业上,主要表现为商品经济的规模和范围不断增大,区域性商人形成群体,地区间商品交流越来越密切,银票、白银的广泛使用可以成为很好的例证。在城市的建设上已经开始出现了以商业为中心的布局,国际贸易的空前发展也展现着商品经济在这阶段已经开始与世界互动连接。
——摘编自钟煅峰《浅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北洋政府时期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近代工矿、商贸、金融等领域,特别是近代轻工业,如纺织、面粉、缫丝、火柴等行业发展较快,至于能源采掘、钢铁冶炼、机械制造、化学建材等重工业依然处于幼芽状态。因此,不宜将北洋政府时期经济发展想象的过于“黄金”,其实是繁荣与危机、开放与封闭并存。近代中国区域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沿路的几个城市,如上海、汉口、青岛、天津等地。除沿交通线的一些农业区域被卷入到近代资本主义市场外,广袤的农村地区仍处于传统农业生产状态,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郭从杰《如何讲解“短暂的春天”:北洋政府时期经济的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洋政府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1)表现:规模和范围不断增大;商帮出现;区域间长途贸易发达;白银货币化;商业中心出现;国际贸易有所发展;
(2)特征:轻工业发展较快;重工业有所萌芽;繁荣与危机、开放与封闭并存;发展不均衡;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3)政府政策;生产技术的革新;赋税制度的变革;稳定的社会环境;国际环境的影响;世界市场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表现:根据“主要表现为商品经济的规模和范围不断增大”得出规模和范围不断增大;根据“区域性商人形成群体”得出商帮出现;根据“地区间商品交流越来越密切,银票、白银的广泛使用可以成为很好的例证”得出区域间长途贸易发达;白银货币化;根据“在城市的建设上已经开始出现了以商业为中心的布局,国际贸易的空前发展也展现着商品经济在这阶段已经开始与世界互动连接。”得出商业中心出现;国际贸易有所发展;
小问2详解】
特征:根据“北洋政府时期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近代工矿、商贸、金融等领域,特别是近代轻工业”得出轻工业发展较快;根据“至于能源采掘、钢铁冶炼、机械制造、化学建材等重工业依然处于幼芽状态。”得出重工业有所萌芽;根据“其实是繁荣与危机、开放与封闭并存。”得出繁荣与危机、开放与封闭并存;根据“近代中国区域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沿路的几个城市”得出发展不均衡;根据“除沿交通线的一些农业区域被卷入到近代资本主义市场外,广袤的农村地区仍处于传统农业生产状态,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得出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小问3详解】
根据“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农业上,生产技术的提升、税制徭役上‘一条鞭法’的改革,促进了生产规模扩大,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可得出与政府政策;生产技术的革新;赋税制度的变革有关;结合民国时期短暂春天的影响因素可得出主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国际环境的影响;世界市场等。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对隋唐时期的历史进行文本挖掘分析。研究过程中出现较多的词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唐律疏议》、藩镇割据、安史之乱、都护府、大运河、曲辕犁、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经济重心南移、丝绸之路、长安、广州、雕版印刷术、火药、《唐本草》、书法、诗歌、三教并行、唐三彩、胡旋舞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从材料中选取至少三个关键词,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写出所选关键词,题目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选择:开元盛世、藩镇割据、安史之乱。题目:唐朝的盛衰之势。阐述:唐玄宗统治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辅佐下实施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使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节度使集军权、行政权、财权于一身)。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局面。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信息,可选与唐朝相关的内容,如选择开元盛世、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几个关键词。拟定题目为唐朝的盛衰之势。阐述时,主要从开元盛世的发生与影响、安史之乱的背景及造成的影响角度进行概括说明。选择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未在国内公布,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其更缺乏了解。关于割香港岛给英国,清政府的态度是“弹之丸地、暂行赏借”;英国认为“被焚鸦片赔偿费”等赔款是恢复和平状态必不可少的赔偿;关于协议关税,清政府认为“新的税则比旧日的自主关税略高……所以洋洋自得外交成功”;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权宜的想法,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英雄的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屈服,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对签订《南京条约》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1840—1900年间中国各阶级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抗争求索的重大史实。
【答案】(1)认识:清政府不认为《南京条约》是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使清政府获得更多好处。原因:清政府长期闭关自守;坚持天朝上国、自大闭塞的观念;缺少近代外交经验;
(2)史实: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认识:根据材料一“清政府未在国内公布,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其更缺乏了解”、“关于割香港岛给英国,清政府的态度是‘弹之丸地、暂行赏借’”、“新的税则比旧日的自主关税略高……所以洋洋自得外交成功”、“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权宜的想法,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可知,清政府不认为《南京条约》是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使清政府获得更多好处。原因:结合所学从闭关自守、坚持天朝上国、自大闭塞的观念、缺少近代外交经验等角度分析。
【小问2详解】
史实:结合所学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等来列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