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讲解及专项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讲解及专项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6 09:34: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专项练习
艺术手法(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来说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手法等方面的技巧。
一、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 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
二、表达方式
(一)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 ①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 托物言志 ③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借古抒怀、咏史抒怀) ④借典抒情
(二)描写手法
描写方式通常分为六种,分别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细节描写,白描工笔。
三、表现手法(狭义)
常见的表现手法主要极烘托、渲染、衬托、对比、赋比兴、象征、想象等。
四、结构手法
结构手法主要有起承转合、卒章显志、首尾呼应、以景结情、重章叠句、抑扬结合等。
注意:
在具体考查过程中,很少是单纯考查某一种手法,而是综合所有的艺术手法运用,进行整体全面的考查。所以,答题时,一定要读懂诗歌,准确把握诗歌内容,进行全面而有针对性的作答。
对点练习
(一)抒情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紧扣诗题,描绘了一幅包含着关、山、月等典型物象的辽阔浩渺的边塞夜月图。
B.中间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C.从“戍客望边色”一句来看,全诗是纯以征人的视角和立场来描写自然景物和回顾历代征战的。
D.全诗以广阔的空间和时间为背景表现征戍离别之苦,赋予了作品深沉的社会价值和历史内涵。
16.这首诗的最后四句从两面落笔,虚实结合,思致婉曲。请简要分析。
(二)描写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花 钱起
山花照坞复烧溪,树树枝枝尽可迷。
野客未来枝畔立,流莺已向树边啼。
从容只是愁风起,眷恋常须向日西。
别有妖妍胜桃李,攀来折去亦成蹊[注]。
[注]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为人品德高尚、诚实、正直,用不着自我宣传,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照坞”意为照亮山坞,“烧溪”意为映红了溪水,写出了山花的艳丽色泽。
B.“树树枝枝”写出了花分布之广和生长之盛,“迷”写出了山花的娇艳迷人。
C.野客还没来得及前来欣赏,流莺早已立于枝头唱起了婉转动听的赞歌。
D.颈联描写了大风将山花吹落一地的景象,诗人以花自比,沉溺在伤春惜春中。
16.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描写“山花”?请简要分析。
(三)修辞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千 年 调①
辛弃疾
左手把青霓,右手挟明月。吾使丰隆②前导,叫开阊阖③。周游上下,径入寥天一④。览玄圃⑤,万斛泉,千丈石。
钧天广乐,燕⑥我瑶之席。帝饮予觞甚乐,赐汝苍壁。嶙峋突兀,正在一丘壑。余马怀,仆夫悲,下恍惚。
【注】①千年调:词牌名。词前有序曰:开山径得石壁,因名曰苍壁。事出望外,意天之所赐邪,喜而赋。②丰隆:雷神。③闾阖:天门。④寥天一:天界。⑤玄圃:传说神仙居住的山。⑥燕:通“宴”。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起始两句很有气势,一开始就把读者带入了天马行空、纵横驰骋的神奇壮丽景象中。
B.上阕主要写神游天界,层次很分明:先叫开天门,上下游览一番,最后游赏了神境仙界。
C.下阕最后三个短句借马和仆人因思念家乡而悲伤,反衬出辛弃疾对天界美好生活的留恋。
D.序中交代开山路时得到一块石壁和词中描述石壁为天帝所赐并不矛盾,特殊写法使然。
16.这首词是如何体现浪漫主义色彩的?请结合全词进行分析。
(四)表现手法
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次韵和吴仲庶池州齐山画图
王安石
省①中何忽有崔嵬,六幅生绡坐上开。
指点便知岩石处,登临新作使君来。
雅怀重向丹青得,胜势兼随翰墨回。
更想杜郎诗②在眼,一江春雪下离堆③。
注:①省:唐宋时中央高级机关名,约相当于今日中央的部。②杜郎诗:指杜牧登临 游览齐山后写有《九日齐山登高》一诗 ③离堆:在四川南充县东南,诗中借指齐山。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写作这首诗前,吴仲庶写了一首斋山画图诗,本诗依照吴仲庶原诗的韵而创作的
B.王安石写自己在座上欣赏画卷,图中生动 形象 别致的齐山美景随之呈现在读者面前
C.“雅怀”赞美了吴仲庶高雅的情怀,体现了诗人欣赏到齐山美景图时的喜悦与赞叹之情
D.王安石的诗“学杜得其瘦硬”,他晚年诗风深沉,寓理于景,本诗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
14.诗的最后两联是如何巧妙赞扬这幅画作的,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说明
(五)结构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①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②,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③?戏马台南追两谢④,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这首词是黄庭坚被贬谪到黔州时期的作品。①鬼门关:指石门关(位于今重庆市奉节县东,两山相夹好似鬼门关)。②气岸:气度伟岸的意思。③颠:头顶。④戏马台:一名掠马台,项羽所筑,今江苏徐州城南。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刘裕北征,九月九日会僚属于此,赋诗为乐,谢瞻和谢灵运各赋诗一首。
15.下列关于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前两句分别运用夸张和比喻,既是黔州秋日淫雨的生动再现,也点出了词人的生存条件。
B.“鬼门关外”既点明地点,是词人登临俯瞰蜀江的高处,其险峻也可用来反衬词人得失忘怀的胸襟。
C.古人重阳节有簪菊的习俗,但“几人黄菊上华颠”说明在老人头发上插黄菊还是不太常见的行为。
D.黄庭坚作词讲究锻字炼句,力求新鲜奇特、不落俗套,形成瘦硬峭拔的风格,本词却是例外。
16.山谷词讲究章法,试就本诗“一抑三扬”的结构特点加以分析。
15.C 16.一面是戍客眺望边地景色,思归之心凄然,一面是思妇独上高楼遥望边关,对月长叹;“望”和“苦”用实笔写戍客,“当”和“应”用虚笔写思妇;以戍客的想象来写思妇,使相思之情叠加往复,意境也更为深远。
15.D16.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首联正面描写了山花之美,颔联与颈联侧面烘托了山花之美。②对比。通过与桃李对比,赞美山花的“妖妍”。③用典。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有真才实学但不张扬的人的赞美之情。
15.C16.①想象:词人通过想象,描述自己到达天界,周游上下,创造出神奇瑰丽的神仙世界。②夸张:词人将“青霓”“明月”视为手中可持之物,泉涌万斛,石高千丈,意境奇绝,气势恢宏。③与天帝神仙交游对话(拟人亦可):词人见到天帝,受到天帝的热情款待,天帝还高兴地说:“我要将苍壁赐给你!”
13.D14.①颈联中用“胜势”一词直接赞叹齐山的胜景都被这幅图生动地呈现出来,又用“雅怀”一词盛赞不仅画作描摹逼真,气韵生动,而且作画者也兼具高雅的情怀,唯有此,才能画出如此高妙的作品。②尾联运用比喻。将画作中江中卷起的浪花比作“春雪”,形象绘出浪花翻腾的场景,使画面内容更有动态美。
③用典。借用杜牧登齐山赋诗的典故,看到此画就会想到当年杜牧登临齐山时游览的场景和诗歌之境,写出画技之高超精妙。④联想。由眼前画作联想到杜牧登山赋诗,由画中的浪花联想到春雪,超越时空限制,诗画并举,表明两者具有同样的艺术价值。
15.D16.本诗在结构上呈现“一抑三扬”的特点。“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两句,写黔中气候,以明贬谪环境之恶劣,前两句起调低沉,起篇为抑。“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三句是一扬,写重阳放晴,登高痛饮;“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三句是二扬,作者借老翁头上插花这种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一种不服老的气概;“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三句为三扬,说自己重阳节不但照例饮酒赏菊,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更将豪迈气概表现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