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张天翼《包氏父子》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包氏父子
张天翼
老包①小心地抽开抽屉,把老花眼镜拿出来带上,慢慢念着。像在研究一件了不起的东西,对信封瞧了老半天。两片薄薄的紫黑嘴唇在一开一合的,他从上面的地名读起,一直读到“省立xx中学高中部缄”。
“露,封,挂,号,”他摸摸下巴,“露,封,……”
他仿佛还嫌信封上的字太少太不够念似的,抬起脸来对天花板愣了会儿,才抽出信封里的东西。
天上糊满着云,白天里也象傍晚那么黑。老包走到窗子眼前,取下了眼镜瞧瞧天,才又架上去念成绩单。手微微颤着,手里那几张纸就象被风吹着的水面似的。
成绩单上有五个“丁”。只一个“乙”——那是什么“体育”。
一张信纸上油印着密密的字:告诉他包国维本学期得留级。
老包把这两张纸读了二十多分钟。
“这是什么?”胡大一走进来就把脑袋凑到纸边。
“学堂里的。……不要吵,不要吵。还有一张,缴费单。”
这老头把眼睛睁大了许多。他想马上就看完这张纸,可是怎么也念不快。那纸上印着一条条格子,挤着些小字,他老把第一的上半格接上了第二行的下半格。
“学费:四元。讲义费:十六元。……损失准备金:……图书馆费:……医……医……”
他用指甲一行行划着又念第二遍。他在嗓子里咕噜着,跟痰响混在一块。读完一行,就瞧一瞧天。
“制服费!……制服费:二——二——二十元。……通学生除——除——除宿费膳费外,皆须……”
瞧瞧天。瞧瞧胡大。他不服气似地又把这些句子念一遍,可是一点也不含糊,还是这些字——一个个仿佛刻在石头上似的,陷到了纸里面。他对着胡大的脸子发愣:全身像有——不知道是一阵热,还是一阵冷,总而言之是似乎跳进了一桶水里。
“制服费!”
“什么?”胡大吃了一惊。
“唔,唔。唵。”
制服就是操衣,他知道。上半年不是做过了么?他本来算着这回—共得缴三十一块。可是这二十块钱的制服费一加,可就……
突然——磅!房门给谁踢开,撞到板壁上又弹了回来。
房里两个人吓了一大跳。一回头——一个小伙子跨到了房里。他的脸子我们认识的:就是桌上那张照片里的脸子,不过头发没那么光。
胡大拍拍胸脯,脸上陪着笑:“哦唷,吓我一跳,学堂里来么?”
那个没言语,只瞟了胡大一眼。接着把眉毛那么一扬,额上就显了几条横皱,眼睛扫到了他老子手里的东西。
“什么?”他问。
胡大悄悄地走了出去。
老头把眼镜取下来瞧着包国维,手里拿着的三张纸给他看。
包国维还是原来那姿势:两手插在裤袋里,那件自由呢的棉袍就短了好一截。像是因为衣领太高,那脖子就有点不能够随意转动,他只掉过小半张脸来瞅了一下。
“哼。”他两个嘴角往下弯着,没那回事似地跨到那张方桌跟前。他走起路来象个运动员,踏一步,他胸脯连着脑袋都得往前面摆一下,仿佛老是在跟别人打招呼似的。
老包瞧着他儿子的背:“怎么又要留级?”
“郭纯也留级哩。”那小伙子脸也没回过来,只把肚子贴着桌沿。他把身子往前一挺一挺的,那张方桌就咕咕咕地叫。
老包轻轻地问:“你不是留过两次级了么?”
没答腔,那个只在鼻孔里哼了一声。接着倒在桌边那张藤椅上,把膝头顶着桌沿,小腿一荡一荡的。他用右手抹了一下头发,就随便抽下一本花花绿绿的书来:《我见犹怜》②。
沉默。
房里比先前又黑了点儿。地下砖头缝里在冒着冷气,老包两只脚仿佛踏在冷水里。
老包把眼镜放到那张条桌的抽屉里,嘴里小心地试探着说:“你已经留过两次留级,怎么又……”
“他喜欢这样!”包国维叫了起来。“什么‘留过两次留级’!他要留!他高兴留就留,我怎么知道!”
外面一阵皮鞋响:一听就知道这是那位表少爷。包国维把眉毛扬着瞧着房门,表少爷象故意要表示他有双硬底皮鞋,把步子很重地踏着,敲梆似地响着,一下下远去。包国维的小腿荡得利害起来,那双脚仿佛挺不服气——它只穿着一双胶底鞋。
老头有许多话要跟包国维说,可是别人眼睛盯到了书上:别打断他的用功。
包国维把顶着桌沿的膝头放下去,接着又抬起来。他肚子里慢慢念着《我见犹怜》,就是看到一个标点也得停顿一两秒钟。有时候他偷偷地瞟镜子一眼,用手抹抹头发。自己的脸子可不坏,不过嘴扁了点儿。只要他当上了篮球员,再象郭纯那么——把西装一穿,安淑真不怕不上手。安淑真准得对那些女生说:“谁说包国维象瘪三!很漂亮哩。”
【注】①老包,小说中“包国维”的父亲,一个公馆内的老仆人。②《我见犹怜》:流行于当时的庸俗小说。
1.请简要分析第四自然段中“天上糊满着云,白天里也象傍晚那么黑。”这一景物描写的作用。
2.试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1)像在研究一件了不起的东西,对信封瞧了老半天。
(2)那纸上印着一条条格子,挤着些小字,他老把第一行的上半格接上了第二行的下半格。
3.请概括分析文中“包国维”这一人物形象。
4.本文描述了一个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望子成龙的故事,有人说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故事的时代背景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故事表现的主旨也已经没有了现实意义,你的观点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包氏父子
张天翼
天气还那么冷。离过年还有半个多月,可是听说那些洋学堂就要开学了。
这就是说,包国维在家里年也不过地就得去上学!
公馆里许多人都不相信这回事。可是胡大把油腻腻的菜刀往砧板上一丢,拿围身布揩了揩手——伸个中指,其余四个指头凌空地扒了几扒:“哄你们的是这个。你们不信问老包:是他告诉我的。他还说恐怕钱不够用,要问我借钱哩。”
大家把它当做一回事似地去到老包房里。
“怎么,你们包国维就要上学了么?”
“唔,”老包摸摸下巴上几根两分长的灰白胡子。
“怎么年也不过就去上书房?”
“不兴过年嘛,这是新派,这是……”
“洋学堂是不过年的,我晓得。洋学堂里出来就是洋老爷,要做大官哩。”
许多眼睛就盯到了那张方桌子上面:包国维是在这张桌上用功的。一排五颜六色的书。一些洋纸簿子。墨盒。洋笔。一张包国维的照片:光亮亮的头发,溜着一双眼——爱笑不笑的。要不告诉你这是老包的儿子,你准得当他是谁家的大少爷哩。
别瞧老包那么个尖下巴,那张皱得打结的脸,他可偏偏有福气——那么个好儿子。
可是老包自己也就比别人强:他在这公馆伺候了三十年,谁都相信他。太太老爷他们一年到头不大在家里住,钥匙都交在老包手里。现在公馆里这些做客的姑太太,舅老爷,表少爷,也待老包客气,过年过节什么的——一赏就是三块五块。
“老包将来还要做这个哩,”胡大翘起个大拇指。
老包笑了笑。可是马上又拼命忍住肚子里的快活,摇摇脑袋,轻轻地嘘了口气。
“哪里谈得到这个。我只要包国维争口气,像个人儿。”
这天下午,寄到了包国维的成绩报告书。
老包小心地抽开抽屉,把老花眼镜拿出来带上,慢慢念着。像在研究一件了不起的东西,对信封瞧了老半天。两片薄薄的紫黑嘴唇在一开一合的,他从上面的地名读起,一直读到“省立××中学高中部缄”。他仿佛还嫌信封上的字太少太不够念似的,抬起脸来对天花板愣了会儿,才抽出信封里的东西。
天上糊满着云,白天里也像傍晚那么黑。老包走到窗子眼前,取下了眼镜瞧瞧天,才又架上去念成绩单。手微微颤着,手里那几张纸就像被风吹着的水面似的。
成绩单上有五个“丁”。只一个“乙”一那是什么“体育”。
一张信纸上油印着密密的字:告诉他包国维本学期得留级。
老包把这两张纸读了二十多分钟。
“这是什么?”胡大一走进来就把脑袋凑到纸边。
“学堂里的。……不要吵,不要吵。还有一张,缴费单。”
这老头把眼睛睁大了许多。他想马上就看完这张纸,可是怎么也念不快。那纸上印着一条条格子,挤着些小字,他老把第一行的上半格接上了第二行的下半格。
“学费:四元。讲义费:十六元。……损失准备金:……图书馆费:……医……医……”
他用指甲一行行划着又念第二遍。他在嗓子里咕噜着,跟痰响混在了一块。读完一行,就瞧一瞧天。
“制服费!……制服费:二——二——二十元。……通学生除——除——除宿费膳费外,皆须……”
瞧瞧天。瞧瞧胡大。他不服气似地又把这些句子念一遍,可是一点也不含糊,还是这些字——个个仿佛刻在石头上似的,陷到了纸里面。他对着胡大的脸子发愣:全身不知道是一阵热,还是一阵冷,总而言之是似乎跳进了一桶水里。
突然——磅!房门给谁踢开,撞到板壁上又弹了回来。
房里两个人吓了一大跳。一回头——一个小伙子跨到了房里。他的脸子我们认识的:就是桌上那张照片里的脸子,不过头发没那么光。
胡大拍拍胸脯,脸上陪着笑:“哦唷,吓我一跳,学堂里来么?”
那个没言语,只瞟了胡大一眼。接着把眉毛那么一扬,额上就显了几条横皱。
胡大悄悄地走了出去。
老包瞧着他儿子的背:
“怎么又要留级?”老包轻轻地问。
“表少爷也留级哩。”
接着倒在桌边那张藤椅上,把膝头顶着桌沿,小腿一荡一荡的。他用右手抹了一下头发,就随便抽下一本花花绿绿的书来。
老头有许多话要跟包国维说,可是那人眼睛盯到了书上:别打断他的用功。
(节选自一九三四年四月一日《文学》,略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了三十年代一个“望子成龙”的灰色悲剧,虽然这一故事的时代背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其表现的主旨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B.小说中对包国维书桌的描写寓意深刻,它不仅反映出包国维日常生活腐化、贪图享乐,也折射出老包意欲在对同行面前摆阔的虚荣心理。
C.“天上糊满着云,白天里也像傍晚那么黑。”这一景物描写,渲染出一种沉闷压抑的氛围,烘托出老包收到学校来信时内心的忧虑和惶恐。
D.一张缴费单,显示出老包已经和将要继续付出多少辛劳;一张成绩单,却暗示着这一切都将是白费的。作为牺牲品的老包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笔法细腻传神,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了一幅中国旧时代的病态人物图,使人发笑,引人深思。
B.小说在结构上没有完整连贯的故事情节,只是选取几个熟悉的日常场景,以寥寥几笔,便将人物形象鲜明地刻画出来。
C.作者巧妙地使用反语这一手法,如“大少爷”“好儿子”等,不仅具浓郁的幽默意味,还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D.作者善于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只瞟了胡大一眼。接着把眉毛那么一扬”,这一侧面描写将包国维的骄纵无礼表现得淋漓尽致。
7.请分析“胡大”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
8.有人评价张天翼“擅于采用漫画式的夸张来塑造人物”,文中哪些地方用了这种手法?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包氏父子
张天翼
老包打市民银行走到学校里去。他手放在口袋里,紧紧地抓住那卷钞票。
银行里的人可跟他说不上情。把钞票一数:“还少二十!”
“先生,包国维的操衣还是新的,这二十……”
“我们是替学校代收的,同我说没有用。”
钞票还了他,去接别人缴的费。
缴费的拥满了一屋子,都是象包国维那么二十来岁一个的。他们听着老包说到“操衣”,就哄出了笑声。
老头对他们打招呼似地苦笑一下,接着他告诉别人——包国维上半年做了操衣的:那套操衣穿起来还是挺漂亮。
“可是现在又要缴,现在。你们都缴的么?”
那批小伙子笑着你瞧瞧我,我瞧瞧你,谁也没答。
老包四面瞧了会儿就走了出来,五六十双眼睛送着他。
“为什么要缴到银行里呢?”他埋怨似地想。
老包走不快,可是踏得很吃力:他觉得身上那件油腻腻的破棉袍有几十斤重,棉鞋里也湿漉漉的叫他那双脚不大好受。鞋帮上虽然破了一个洞,可也不能透出点儿脚汗;这双棉鞋在他脚汗里泡过了三个冬天。
他想着对学堂里的先生该怎么说,怎么开口。他得跟他们谈谈道理,再说几句好话,先生总不比银行里的人那么不讲情面。
老包走得快了些,袖子上的补丁在袍子上也摩擦得起劲了点儿。
可是一走到学校里的注册处,他就不知道要怎么着才好。
这所办公室寂寞得象座破庙。一排木栏杆横在屋子中间,里面那些桌旁的位子都是空的。只有一位先生在打吨,肥肥的一大坯伏在桌子上,还打着鼾。
“先生,先生。”
桌子上那团肉动了几动,过会儿抬起个滚圆的脑袋来。
“你找谁?”皱着眉擦擦眼睛。
老包摸着下巴:
“我要找一位先生。我是——我是——我是包国维的家长,我说那个制服费……”
“缴费么?——市民银行,市民银行!”
“我知道,我知道。不过我们包国维——包国维……”
老包结里结巴说上老半天,才说出了他的道理,一面还笑得满面的皱纹都堆起来——腮巴子挺吃力。
胖子伸了懒腰,咂咂嘴。
“我们是不管的。无论新学生老学生,制服一律要做。”
“包国维去年做了制服,只穿过一两天……”
“去年是去年,今年是今年,”他懒懒地拖过一张纸来,拿一支铅笔在上面写些什么。“今年制服改了样子,晓得吧。所以——所以——啊——噢——哦!”
老包嘘了口气,脸上还是那么费劲地笑着,嘴里喊着“先生先生”。他不管对方听不听,话总得往下说。话可说得不怎么顺嘴,舌子似乎给打了个结。笑得嘴角上的肌肉在一抽一抽的,眉毛也痉挛似地动着。
“先生你想想:我是——我是——我怎么有这许多钱呢:五十——五十——五十多块。……我这件棉袍还是——还是——我这件棉袍穿过七年了。我只拿十块钱一个月,十块钱。我省吃省用,给我们包国维做——做……我还欠了债,我欠了……有几笔……有几笔是三分息。我……”
那位先生打定主意要发脾气。他把手里的纸一摔,猛地掉过脸来,皱着眉毛瞪着眼:“跟我说这个有什么用!学校又不是慈善机关,你难道想叫我布施你么!——笑话!”
老包可愣住了。他腮巴子酸疼起来:他不知道还是让这笑容留着好,还是收了的好。他膝踝子抖索着。手扶着的这木栏杆,象铁打的似的那么冰。他看那先生又在纸上画着,他才掉转身来——慢慢往房门那儿走去。
儿子——怎么也得让他上学。可是过了明天再不缴费的话,包国维就得被除名。
“除名……除名……”老包的心脏上象长了一颗鸡眼。
除名之后往哪里上学呢?这孩子被两个学校退了学,好容易请大少爷关说,才考进了这省立中学的。
“呃,呃,唔。”
老包嗓子里响着,他自己也不知道在想着些什么。他仿佛觉得有一桩大祸要到来似的,可是没想到可怕。无论什么天大的事,那个困难时辰总会度过去的。他只一步步踏在人行路上,他几乎忘了他自己刚才做了什么事,也忘了会有一件什么祸事。他感觉到自己的脚呀手的都在打颤。可是走得并不吃力:那收穿着湿漉漉的破棉鞋的脚已经不是他的了。他照不见路上的人,要是有人撞着他,他就斜退两步。
街上有些汽车的喇叭叫,小贩子的大声嚷,都逗得他非常烦躁。
对面有三个油头粉面的小伙子走过来,一面嘻嘻哈哈谈着。
老包喊了起来:“包国维!”
他喊起他儿子来也是照着学堂里的规矩——连名带姓喊的。
几个小伙子吃一惊似地站住了。包国维马上把刚才的笑脸收回,换上一副皱眉毛。他只回过半张脸来,把黑眼珠溜到了眼角上瞧着他的老子。
老包想把先前遇到的事告诉儿子,可是那些话凝成了冰,重重地堆在肚子里吐不出。他只不顺嘴地问:“你今天——你今天——你什么时候回家?”
儿子把两个嘴角往下弯着,鼻孔里响了一声。
“高兴什么时候回家就回家!家里摆酒席等着我么!……我当是什么天大的事哩。这么一句话!”
掉转脸去瞧一下:两个同学走了两丈多远。包国维马上就用了跑长距离的姿势跑了上去。
“郭纯,郭纯,”他笑着用手攀到那个郭纯肩上。“刚才你还没说出来——孙挂云为什么……”
“刚才那老头儿是谁?”
“呃,不相干。”
他回头瞧一瞧;他老子的背影渐渐往后面移去,他感到轻松起来,放心地谈着。
(节选自张天翼小说《包氏父子》,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包去银行给儿子包国维交学费,因差二十块钱没有缴纳成功,他决定找先生求情。“油腻腻的破棉袍有几十斤重”也表现出他心情的沉重。
B.“胖子”先生听完老包的“求情”后发了脾气,训斥老包,是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中,像老包这样拖欠学费的家庭特别多,他对此非常反感和厌恶。
C.老包在路上偶遇包国维,一味追求阔少作派的包国维却觉着有这么个穷酸父亲丢人。离开老包,他的“轻松”与“放心”更反映出其虚荣与自私。
D.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望子成龙"的灰色悲剧故事、虽然这一故事的时代背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其表现的主旨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10.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时间为主线,行文中灵活变换不同的叙事视角,叙事也显得简洁流畅,避免了传统叙事所带来的沉闷和冗赞感。
B.老包向先生求情失败后,想到包国维可能因此被学校除名,“心脏上象长了一颗鸡眼”,这里用比喻表现出了他的心痛。
C.包国维对父亲冷淡、随意、不理,而对郭纯,却判若两人,积极、热情。这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表明了作者的讽刺和批判。
D.小说笔法细腻传神,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了一幅中国旧时代的病态人物图,使人发笑,引人深思。
1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是如何塑造老包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12.有人认为张天翼的《包氏父子》将“幽默的喜剧性与沉重的悲剧性熔为一炉”。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答案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一种沉闷压抑的氛围,烘托老包收到学校来信,担忧、沉重的心理。
2.(1)运用了动作描写,老包把学校来信看作是了不起的东西,仔细瞧了老半天,表现了他对儿子学业的期望和重视,表现了老包望子成龙的心理。
(2)运用细节描写,当老包得知儿子本学期需要留级时,他看信时老是接错行,表现了他(怀疑、惊慌的复杂心理。
3.包国维是一个出身旧社会底层的虚荣自私、不学无术、贪慕富贵、玩世不恭的学生形象。他看不起自己的出身,看不起自己父亲和父亲周围的“下层”人,但又不想通过努力学习改变自己的处境。
4.我认为故事表现的主旨也依然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老包作为旧时代的牺牲品,为了儿子求学想尽千方百计,备尝艰辛,望子成龙,希望儿子能够通过读书创造出一条富贵的道路。他对待儿子是百般讨好、持宠娇纵,导致了儿子最后的结果。
这对当下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有着很深的现实意义。包国维作为儿子不能体谅家长的艰辛,以自我作为中心,自私、虚荣、贪慕富贵、玩世不恭,自甘堕落,让家长失望,也必将导致自己悲剧命运,这对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学生有着很深的现实意义。
5、B “它不仅反映出包国维日常生活腐化、贪图享乐,也折射出老包意欲在对同行面前摆阔的虚荣心理”说法错误。小说中对包国维书桌的描写意在表达众人对包国维的羡慕之情。
6.D “作者善于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只瞟了胡大一眼。接着把眉毛那么一扬’,这一侧面描写将包国维的骄纵无礼表现得淋漓尽致”说法错误。不是侧面描写,是正面描写。
7.①胡大是线索人物,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②胡大“拍拍胸脯,脸上陪着笑”侧面烘托了包国维的目中无人。③从胡大的话语中可看出老包生活并不富有,如“他还说恐怕钱不够用,要问我借钱哩”。胡大翘起个大拇指说,“老包将来还要做这个哩”,暗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8.①“老包那么个尖下巴,那张皱得打结的脸”此处漫画式夸张表现出老包的身体瘦弱,生活贫困,历经沧桑。②“老包小心地抽开抽屉,把老花眼镜拿出来带上,慢慢念着。像在研究一件了不起的东西”,表现了老包收到学校来信时的激动与期盼。③“老包把这两张纸读了二十多分钟……这老头把眼睛睁大了许多。他想马上就看完这张纸,可是怎么也念不快,那纸上印着一条条格子,挤着些小字,他老把第一行的上半格接上了第二行的下半格”可以看出老包在得知儿子成绩单和缴费单后的失望与焦虑。
9.B“像老包这样拖欠学费的家庭特别多”说法有误。原文中“胖子”先生只是说“跟我说这个有什么用!学校又不是慈善机关,你难道想叫我布施你么!”并没有提及是否有其他拖欠学费的家庭。
10.A “小说以时间为主线,行文中灵活变换不同的叙事视角”说法有误。全文始终是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进行写作,并没有出现视角的灵活转变。而且,文中并没有出现多少表示时间的词语,而是始终以老包在银行、去学校、出学校的行动轨迹贯穿故事发展的脉络,应是以老包的行为作为主线。
11.①心理描写。展示了老包求情失败后,担心儿子被学校除名的伤心与失望。②环境描写。汽车的喇叭叫和小贩子的大声嚷,衬托出老包沮丧与烦躁的心情。
12.①老包去银行缴费时的窘迫是悲剧,周围年轻人的哄笑是喜剧。二者融合在一起,表现出老包生活的困窘与望子成龙的心态,令人感到可笑又可悲。②老包去学校向先生求情时的小心与卑微是悲剧,“胖子”的外形与睡觉的表现具有喜剧色彩。二者融合在一起,表现了老包为了儿子的前程不惜一切地付出。③老包六神无主地走在街上,心中的失望与焦虑是悲剧,包国维与同学轻松交谈、玩耍,见到父亲却不相认,具有喜剧色彩。二者融合在一起,表现出作品的讽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