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红烛》 ——象征为理想而献身的青春底色
1 何谓“意象”?
象,物象;意,情感或哲理。
3 上述特点举例:
“花”与“鸟”
意象
2 “意象”特点:
同一物象,被不同的情感或哲理包裹,会变成不同的意象。
“蜡炬”与“红烛”
文艺评论中总能看到一个术语,叫“意象解构”,它指的是诗人经常将一个完整的意象,分解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来表情达意。
“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请大家找出“蜡炬”这个意象在李商隐的诗中主要被分解成了哪几个部分,“红烛”这个意象在闻一多的诗中主要被解构成了哪几个部分,并结合诗句尝试比较它们的象征意义是否相同。
意象解构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蜡炬”被分解为“灰”和“泪”两个部分;
“红烛”被分解为“色”“灰”“泪”“光”四个部分。其中,“灰”和“泪”是蜡炬和红烛所共有的,“色”与“光”是红烛独有,而蜡炬没有的。
意象解构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明确将红烛的红,类比为红心的红。
红心的红:赤诚、热烈、忠诚;
根据作者的类比,同理推之:
红烛的红色也是代表赤诚、热烈、忠诚。
红——象征意义
“蜡炬”的“灰”象征着因不能承受相思之苦而逐渐残损、衰亡的躯体;
“红烛”的“灰”象征着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自我牺牲后还能培育花果的脂膏;
灰——象征意义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光”象征着红烛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价值。
光——象征意义
“蜡炬”的“泪”象征着相思的悲伤之情。
“红烛”的“泪”象征着因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
依据:“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泪——象征意义
“蜡炬”象征着因不能承受相思之苦而陷入悲伤无法自拔的忠贞;
“红烛”象征着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牺牲自我的理想人格的化身。
蜡烛与红烛——象征意义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闻一多笔下“红烛”意象的象征内涵和所寄情感是比较固定的,但是诗人每次面对“红烛”的情绪却是不一样的,尤其是每节诗歌的开头,诗人咏叹“红烛啊!”,这背后的情绪都不尽相同,请你分别用一个词或表情来概括诗人在每节诗歌中咏叹红烛的不同情绪。
咏叹情绪
第一节:对红烛的赞颂;
第二节:对红烛的困惑;
第三节:对红烛的了悟;
第四节:对红烛的激励;
第五节:对红烛的感伤;
咏叹情绪
第六节:对红烛的彻悟;
第七节:对红烛的慰藉;
第八节:对红烛的认同;
第九节:对红烛的肯定和期望。
咏叹情绪
1923年
苏联提供援助,为中国争取民族独立;
日军在长沙肆意枪杀中国平民;胡适力倡研究旧国学;
毛泽东创办《新时代》杂志;蔡元培愤然辞去北大校长职务;
北大哲学系教授引发爱情问题的社会大讨论。
鲁迅先生曾说,五四退潮时青年的心境整体上是热烈而悲凉的,但其中有一些人毕竟是有热血的觉醒者,在矛盾中仍保有炽热的创造激情,只是火山爆喷的岩浆已经由地面转入地心。多少青年以心灵之火编成了炽热的歌,闻一多的《红烛》就是一朵闪亮的花,唱的热烈,唱的真诚,唱的深沉,具有悠久而感人的美的力量。
知人论世——矛盾、复杂
练习
请在古今诗歌中找出含有“蜡烛”意象的诗句,思考“蜡烛”意象的象征内涵及其背后蕴含的作者情感。
冬宵各为四韵(李世民)
雕宫静龙漏,绮阁宴公侯。
珠帘烛焰动,绣柱月光浮。
初宵看婚(杨师道)
洛城花烛动,戚里画新蛾。
轻啼湿红粉,微睇转横波。
“喜烛”语义场——象征吉祥富贵之气,表节庆、婚嫁、宴饮之乐
唐前期,烛的数量非常稀少,只有富贵人家用得起,造价不菲的蜡烛出现在雕梁画栋的豪宅宫廷之中,成为富贵身份的象征。常见银烛、玉烛、花烛、画烛等。
练习
请在古今诗歌中找出含有“蜡烛”意象的诗句,思考“蜡烛”意象的象征内涵及其背后蕴含的作者情感。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早世身如风里烛,暮年发似镜中丝。谁人断得人间事,少夭堪伤老又悲。
(白居易《夭老》)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崔涂《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悲烛”语义场——象征孤独、残缺、飘忽,表离别、战乱、身世之悲凄感伤
唐晚期社会环境恶化,诗人关注到蜡烛孤立于室中,燃烧后形态残缺、滴下烛泪,烛光昏暗飘忽,联想人的孤独、残缺、流泪与漂泊,常常用来抒发离别之伤、漂泊之苦、身世之忧与时代感伤。风烛、残烛、寒烛、孤烛、烛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