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2013-201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2013-201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3-20 22:17: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宜陵中学2013-201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积累运用(34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
A.飞窜(cuàn) 困乏(fá) 晕圈(yūn) 无边无垠(yín)
B.犀xī利 皓齿(gào) 胆怯qiè 不折不挠(náo)
C.酝酿(niàng) 峰峦(luán) 狭隘(ài) 强聒不舍(guō)
D.胸襟(jīn) 解剖 (pō) 嫉妒(jí) 盘虬卧龙(qíu)
2.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3分) ( )
A.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B.“好吧。”语文课代表在心里想,“你们爱怎么读就怎么读,我不管了。”
C.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D.桃花开了,红的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3分) ( )
A.长期以来,日本一些右翼分子一直妄图抹杀日军侵华的种种罪行,这让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感到义愤填膺。
B.一位小偷在行窃过程中,从高楼上摔下,不幸以身殉职。
C.马航飞机“失联”事件发生后,随着时日的不断增长,搜索范围的不断扩大,焦急等待的乘客家属们的不安情绪也在潜滋暗长。
D.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 )
A.是否具备顽强的毅力,是一个人在学业上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B.有学者认为,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将国学经典通俗化,有利于更多的研究、了解传统文化。
C.农民工返乡和大学生毕业就业难的问题,广泛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D.从雅安地震、俄克拉荷马州龙卷风等大量事实中,说明环境灾难是没有国界的。
5. 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白杨礼赞》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情,借白杨树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B、《海燕》中“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C、小说《石榴》选自《丁东草》,作者是郭沫若,郭沫若原名郭开贞,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D、《敬业与乐业》开头交代题目来源后就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主体部分别论述了“敬业”和“乐业”的重要。
6.将①~⑤句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人生总是与苦难同行 , 。
①在苦难中奋起 ②有的人甘于沉沦 ③而有的人不甘于沉寂 ④最终获得了成功 ⑤苦难成了他抱怨命运的理由
A.②③⑤①④ B.⑤②③①④
C.③①④②⑤ D.②⑤③①④
7.看拼音写汉字。(4分)
面对着早已枯jí( )的千年银杏树,我zhù( )立许久,思索着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也许我们真的该拥有宽广的胸襟,做到心无旁wù( ),做工作不再niān( )轻怕重,让自己的生活永远充满激情,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8.默写。(每空1分,共9分)
(1)淮南秋雨夜, 。 (韦应物《闻雁》)
(2) ,怅望青田云水遥。 (白居易《池鹤》)
(3) ,相伴过年华。 (葛天民《迎燕》)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论语》)
(5)其为人也, ,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
(6)它没有 ,没有 。也许你要说它不美。(茅盾《白杨礼赞》)
(7)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怀才不遇的人感慨:“ 。”
(用韩愈《马说》中的句子回答)
9.通过专题《鸟》的学习,我们对鸟的内涵有了更深的了解。某班同学利用黑板报出了一期“爱鸟”专刊。以下是其中一个栏目的内容,读后按要求答题。(共4分)
鸽 子:不管天气多么恶劣,也不管路途多么遥远,都不会失去心中的方向。它是为信念而飞的。
荆棘鸟:它不停地飞翔,不停地寻找,只是渴望站在荆棘树上让最尖最长的荆棘刺进胸口,唱出生命里唯一一次最美妙的歌。生命只为了那一声绝唱,却足以让人惊心动魄。
(1)请根据以上内容,为该栏目拟一个鲜明、恰当的主题(三至五个字)。(1分)
(2)根据这一主题,仿照该栏目内容的写法,为自己喜爱的一种鸟(题中涉及的除外)写几句简短的话。(3分)
二、阅读理解(53分)
(一)诗歌阅读
阅读《宿江边阁》,完成10-12题。(6分)
宿江边阁 杜 甫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注]①大历元年(766)春离开成都的杜甫来到夔州,同年秋寓居夔州的西阁。江边阁、高斋,皆指西阁。②暝色:暮色③次水门:位于水门。高斋,即江边阁。水门,指瞿塘峡口
10.交代诗人宿江边阁所闻的诗句是: , 。(2分)
11.试析颔联中 “翻”字的精妙之处。(2分)
1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分)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3-16题
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①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若②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③鱼与龙不之觉耳。

【注释】①气:特质,特性。②若:像。③特:只不过。④恣:放纵,任凭。⑤挹(yì):舀。⑥奚(xī):什么。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冰雪之能寿物也( ) (2)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 )
(3)遂现空灵 ( ) (4)作之者固难 ( )
14.选出与例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 ( )
例句:识之者尤不易也
A.莫不有冰雪之气 B.马之千里者
C.策之不以其道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5.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6分)
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6.张岱文风任情适性,文笔流丽清新,为人慷慨亮节,性格孤高傲物。请问,文中哪句话最能反映他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心情?(2分)
(三)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17—21题(15分)
让人,乃众妙之门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7.本文中心论点的是什么?(2分)
18.选文第②段中加点的“这种美德”具体指什么?(2分)
19.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20.选文第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4分)
21.下面给出的三个论据,有一个不能证明第②段的观点,请指出并说明理由。(3分)
(1)是可忍,孰不可忍? (2)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
(3)韩信曾甘受市井屠夫的胯下之辱,后来成为一代名将。
(四)散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开在哪儿都是玫瑰(叶磊)
①我真不该将这些玫瑰种在这里。我不得不承认这一点。你瞧,那些蔓生的玫瑰与菊花挤挤挨挨地共处一片花槽,看上去多么古里古怪!更要命的是,这些恣意滋生的枝条还伸到从我们家房间到庭院的小径上,不时地要钩住我们的腿,抓住我们的衣袖,甚至要划破我们毫无防备的肌肤。毫无疑问,这一丛玫瑰真的是种错了地方。
③我本无意再要一丛玫瑰,但又不想太扫这位仁兄的兴,就随便从那些参差不齐的残枝中抽了一枝就近插入身边的一个齐腰高的砖砌花槽。
④我这样做实在是不用费吹灰之力的:一来这个花槽刚刚松过土,二来它还有其他任何地方都无可比拟的优势:我甚至无须屈身弯腰。
⑤我想,肯定是这个花槽还有其他什么独特的品质正好适合这一剪枝,因为,才几个星期的工夫,它就发芽生枝,并开始向四面八方疯长。每次在给它修枝的时候,我就想:一定要给它搬个地方——只要天气合适,只要有空,只要……
⑦结果,从那一年的三月起,贯穿整个四月份,一直到五月,这一丛花让我们饱饱地美享了它桃红色的美丽灿烂。当最后一朵花儿凋谢时,我再次来到花园拿起我的工具,这一次,我可真的要行动了。
⑧可是,我把它们安置在哪儿好呢?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当它们花开烂漫,自己从房间的窗户一次又一次地欣赏如画美景的日子来。要不是种在地上,我又怎能有幸看到如此风光?要不是它们的枝叶延伸到花园小径,我又如何能将这丛纷纷攘攘的花朵全部收入眼底?那些种在“合适”之地的玫瑰,我们每天又能几次走到后院,欣赏几次它们的芳影?
⑨有时,偶尔有点错位,比起永远循规蹈矩的各就各位来,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欢愉。
⑩我将铲子丢到一边。
(11)我想,只要我们还住在这座房子里,我就会让这丛玫瑰待在那儿了。每个春天,我们都会急不可耐地守望着它的第一枝花苞,然后美美地在它慷慨的开放里沉醉一个春季。
(12)这花种错了地方吗?也许。
(13)可它却找到了最好的地方,真的。
(选自《时代读者》)
22.第①段中,作者运用一种什么写作手法?作用是什么?(3分)
23.作者当初为什么要在花槽中种下这株玫瑰?种的这株玫瑰给作者带来了哪些烦恼?(4分)
24.文中三次写到作者想将花槽中玫瑰搬个地方。其中前两次放弃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25.第⑧段描写了作者第3次彻底放弃将花槽中玫瑰搬个地方的心理活动。试体会这段心理描写好在何处。(2分)
26.阅读上文,联系下面两则链接材料,写出你的阅读感悟。(4分)

三、作文:(60+3分)
27.生活中总有值得我们铭记的日子,正是“这一天”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这一天”,可能是从清晨到日暮都那么不同寻常,也可能是某一个时刻让“这一天”变得不同凡响。请以“记住这一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
(2)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
八年级语文答题卷 2014.3
一、积累运用( 34 分)
(选择题 1题2分,2~6题3分)
题号 1 2 3 4 5 6
选项
7.根据拼音用正楷在格子内写汉字。(4分)
8.课文默写(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不得分)。(9分)
① ②
③ ④
⑤ , 。
⑥ , 。
⑦ 。
9.综合实践与学习( 4分)
(1)请根据以上内容,为该栏目拟一个鲜明、恰当的主题(三至五个字)。(1分)
(2)根据这一主题,仿照该栏目内容的写法,为自己喜爱的一种鸟(题中涉及的除外)写几句简短的话。(3分)
二、阅读理解(53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完成10--12题。(6分)
10.交代诗人宿江边阁所闻的诗句是: , 。(2分)
11.试析颔联中 “翻”字的精妙之处。(2分)
1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分)
(二)阅读两段文言文,完成13—16题(15分)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冰雪之能寿物也( ) (2)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 )
(3)遂现空灵 ( ) (4)作之者固难 ( )
14.选出与例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 ( )
15.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6分)
(1)
(2)
(3)
16. (2分)
(三)阅读文章,完成17—21题(15 分)
17.本文中心论点的是什么?(2分)
18.选文第②段中加点的“这种美德”具体指什么?(2分)
19.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20.选文第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4分)
21.下面给出的三个论据,有一个不能证明第②段的观点,请指出并说明理由。(3分)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2——26题(17分)
22.第①段中,作者运用一种什么写作手法?作用是什么?(3分)
23.作者当初为什么要在花槽中种下这株玫瑰?种的这株玫瑰给作者带来了哪些烦恼?
(4分)
24.文中三次写到作者想将花槽中玫瑰搬个地方。其中前两次放弃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分)
25.第⑧段描写了作者第3次彻底放弃将花槽中玫瑰搬个地方的心理活动。试体会这段心理描写好在何处。(2分)
26.阅读上文,联系下面两则链接材料,写出你的阅读感悟。(4分)
三、作文(60+3分)
记住这一天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