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周周练——生命活动的调节(易错题分析)
班级: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1.某同学用青菜的幼苗进行了四项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②、③对照可以证明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
B.实验③进行一段时间后,青菜叶片发黄的原因是无光照条件不能合成叶绿素
C.实验①的目的是起对照作用 D.实验④的生长结果只能证明根具有向重力性
2.如图是某人在饭前、饭后血糖含量变化曲线,引起图中d﹣e段血糖浓度快速下降的激素是( )
A.胃液 B.甲状腺激素 C.胰岛素 D.肾上腺素
3.小科欲研究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在墙壁上固定一个装置,装置内的幼苗种植在以铁丝固定的湿棉花上,并在地上放置光源照射此幼苗。经过一段时间后,幼苗会朝着固定的方向生长,如图所示。此实验说明( )
A.茎只具有背地效应 B.茎向光效应大于背地效应
C.茎只具有向光效应 D.茎背地效应大于向光效应
4.某5周岁的幼儿因体质较弱,多次注射过抗生素。有一次他患了呼吸道感染,去医院就诊,当医生说需要注射抗生素时,该幼儿便开始啼哭。该幼儿的这种行为是( )
A.语言中枢参与的先天性行为 B.语言中枢参与的后天学习行为
C.没有语言中枢参与的先天性行为 D.没有语言中枢参与的后天学习行为
5.生物体对外界刺激都能作出反应。下列生命现象中,属于反射的一项是( )
A.小丽看到精彩的小说片段时哭了 B.梧桐树到了秋冬季节就落叶
C.受到碰触后含羞草叶片合拢 D.草履虫避开食盐水游向肉汁液
6.某人因感染能引起流感的H1N1病毒而发烧,住院隔离治疗。医务人员为其测量体温,发现该病人在24小时内的体温均在39℃左右波动。则该病人在这24小时内产热和散热的关系( )
A.产热等于散热 B.产热小于散热
C.产热大于散热 D.产热与散热没关系
7.下列生命现象与其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生命现象 原因分析
A 糖尿病 胰岛素分泌过多
B 人的体温恒定 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
C 向光性 生长素在向光一侧分布多
D 呆小症 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A.A B.B C.C D.D
8.如图是缩手反射的结构示意图,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缩手反射结构中的①能接受②传来的神经冲动并作出反应
B.缩手反射中若某人结构④受损,用针刺图中⑤,手会缩回
C.当手被针刺到后,人会先感觉到痛然后再缩手
D.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⑥,感觉到痛与③有关
9.图甲表示人缩手反射的过程,图乙是反射弧各组成部分的关系示意图。图甲中“E”对应图乙中的( )
A.① B.② C.④ D.⑤
10.如图表示3小时内舒涵同学血糖含量和胰岛素含量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舒涵同学在进食前0.5小时内血糖含量低于90毫克/100毫升
B.进食后血糖含量升高主要是小肠吸收了葡萄糖
C.进食后胰岛素含量增加是由于血糖含量升高引起的
D.第1.5小时以后血糖含量下降是由于胰岛素含量减少引起的
11.人体体表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来调节。如图是皮肤中同一血管在不同温度下的口径。小科发烧至39℃,高烧不退,他的产热 _________散热(选填“大于”、“等于”、“小于”),吃了退烧药后,体温下降的过程中,皮肤血管状态是 _________图。
12.观察分析下列有关人体皮肤散热的四个示意图,并回答问题:
(1)皮肤调节体温的功能是通过调节_________和_________实现的.
(2)皮肤在不同季节调节体温的功能是不同的:①夏季皮肤散热的是______图和______图;此时汗腺_________,毛细血管_________;②冬季外界气温降低时,人体体温保持正常的原因是汗腺_________,毛细血管_________。
13.为了安然度过寒冷而又食物匮乏的冬季,许多哺乳动物也具有冬眠的本领。
(1)大多数冬眠动物的个体体积较小,而单位体重的体表面积很大。单位体重的体表面积越大,动物身体的热量散失会_________(选填“越快”或“越慢”),如果在寒冷冬季不能获得足够的热量就无法生存。
(2)作为恒温的哺乳动物,冬眠时的体温却只比环境温度略高,这是由于位于脑干中的 _________中枢的“设定温度”下调了。体温降低后,动物的代谢水平就会随之下降,原因是 _________的活性下降了。
14.一株幼苗上下倒置,它的根会重新定向而向下生长,茎会弯曲向上生长。根、茎的重新定向可能与重力有关。如何找到证据来支持这一假说呢?19世纪的科学家难以找到无重力的实验环境。英国植物学家奈特把几株蚕豆幼苗沿不同方向绑在木板上,木板以每分钟150转的速度旋转,制造了一个方向由中心向外的“人造重力”,抵消地球重力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创造性的实验设计为后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证据。奈特实验从开始到结束,旋转木板上的幼苗状况变化如图。
请你描述奈特实验的现象,并根据所学的科学知识作出合理解释。_________。
15.甲状腺激素是一种重要的动物激素,对动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Ⅰ.现以某品种小鼠为实验对象研究甲状腺激素的功能,研究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
①将若干健康同龄成年小鼠随机分成数量相同的甲、乙两组;
②待实验鼠安静后,测实验鼠体长,计算平均值;
③实验处理:甲组每天注射甲状腺激素制剂,乙组每天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④在相同并适宜的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后,测定甲、乙两组每只实验鼠的体长,并分别计算两组实验鼠的体长平均值;
⑤分析实验前后体长数据,计算各组平均体长的增加量,进而得出结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实验设计,他们研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纠正实验设计中存在的一个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协同作用是指多种物质同时作用于生物体所产生的作用超过各自单独作用的总和。若要探究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对小鼠生长是否具有协同作用,在上述已纠正的实验设计基础上,还需要补充两组实验:丙组每天注射生长激素,丁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由于激素作用的特殊性,实验设计中对各试剂的量和浓度不作具体要求)。
实验结果如图所示,n1~n4为各组小鼠体长增加量的相对值。对实验数据分析后发现数据关系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这两种激素对小鼠生长具有协同作用。
第2题
第3题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第11题
第14题
第15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周周练——生命活动的调节(易错题分析) 参考答案
1.某同学用青菜的幼苗进行了四项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②、③对照可以证明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
B.实验③进行一段时间后,青菜叶片发黄的原因是无光照条件不能合成叶绿素
C.实验①的目的是起对照作用 D.实验④的生长结果只能证明根具有向重力性
解:A、实验②、③对照,单一变量是单侧光,且③中植物向光源弯曲,因此可以证明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A正确。
B、光是叶绿素合成的必要条件,实验③缺乏光源,所以青菜叶片因在无光条件不能合成叶绿素而发黄,B正确。
C、实验①无任何处理,目的是与实验②、③、④形成对照,C正确。
D、实验①和实验④对照,可以证明根具有向地性,茎具有背地性,D错误。
故选:D。
2.如图是某人在饭前、饭后血糖含量变化曲线,引起图中d﹣e段血糖浓度快速下降的激素是( )
A.胃液 B.甲状腺激素 C.胰岛素 D.肾上腺素
解:据图可知,人在饭后,刚获得了糖类等营养物质,因此血糖含量升高(c~d),这时人体内的胰岛素分泌增加,来调节糖的代谢,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分解,从而降低血糖的浓度(d~e),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故选:C。
3.小科欲研究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在墙壁上固定一个装置,装置内的幼苗种植在以铁丝固定的湿棉花上,并在地上放置光源照射此幼苗。经过一段时间后,幼苗会朝着固定的方向生长,如图所示。此实验说明( )
A.茎只具有背地效应 B.茎向光效应大于背地效应
C.茎只具有向光效应 D.茎背地效应大于向光效应
解:分析图可知,幼苗处于暗箱中,只从一侧的小孔接收到单侧光照,因此一段时间后,幼苗会弯向光源生长,小科欲研究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在墙壁上固定一个装置,装置内的幼苗种植在以铁丝固定的湿棉花上,并在地上放置光源照射此幼苗。经过一段时间后,幼苗会朝着固定的方向生长,因为茎向光效应大于背地效应。故选:B。
4.某5周岁的幼儿因体质较弱,多次注射过抗生素。有一次他患了呼吸道感染,去医院就诊,当医生说需要注射抗生素时,该幼儿便开始啼哭。该幼儿的这种行为是( )
A.语言中枢参与的先天性行为 B.语言中枢参与的后天学习行为
C.没有语言中枢参与的先天性行为 D.没有语言中枢参与的后天学习行为
解:听到医生说注射抗生素便开始啼哭的这一行为是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后天学习行为,有语言中枢的参与。
故选:B。
5.生物体对外界刺激都能作出反应。下列生命现象中,属于反射的一项是( )
A.小丽看到精彩的小说片段时哭了 B.梧桐树到了秋冬季节就落叶
C.受到碰触后含羞草叶片合拢 D.草履虫避开食盐水游向肉汁液
解:A、“小丽看到精彩的小说片段时哭了”是对文字建立的条件反射,A符合题意;
B、梧桐树没有神经系统,“梧桐树到了秋冬季节就落叶”,是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属于应激性,B不符合题意;
C、含羞草是植物没有神经系统,因此“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其叶片合拢”不属于反射。C不符合题意;
D、草履虫是单细胞动物,没有神经系统,因此“草履虫避开食盐水游向肉汁液”不属于反射;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某人因感染能引起流感的H1N1病毒而发烧,住院隔离治疗。医务人员为其测量体温,发现该病人在24小时内的体温均在39℃左右波动。则该病人在这24小时内产热和散热的关系( )
A.产热等于散热 B.产热小于散热
C.产热大于散热 D.产热与散热没关系
解:病人的体温在39℃左右波动。说明产热和散热趋于平衡。可见A正确。故选:A。
7.下列生命现象与其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生命现象 原因分析
A 糖尿病 胰岛素分泌过多
B 人的体温恒定 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
C 向光性 生长素在向光一侧分布多
D 呆小症 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A.A B.B C.C D.D
解:A、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过少引起的,A错误;
B、在动物界中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体表被毛或羽毛,有保温作用,体内具有良好的产热和散热的结构,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体温不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改变为恒温动物,B正确;
C、植物生长器官受单方向光照射而引起生长弯曲的现象称为向光性。是由于背光的一面生长素分泌较多造成的。C错误;
D、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患侏儒症;呆小症是由于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造成的。D错误。 故选:B。
8.如图是缩手反射的结构示意图,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缩手反射结构中的①能接受②传来的神经冲动并作出反应
B.缩手反射中若某人结构④受损,用针刺图中⑤,手会缩回
C.当手被针刺到后,人会先感觉到痛然后再缩手
D.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⑥,感觉到痛与③有关
解:A、⑤是效应器,能接受④传出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并作出反应,A正确;
B、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反射弧不完整就不能完成反射活动;因此若某人结构④传入神经受损,用针刺图中⑤感受器,不能完成缩手反射,B错误;
C、当手被针刺到后,人会先缩手再感觉到痛,C错误;
D、缩手反射属于简单反射,神经中枢在③,痛觉是在大脑皮层的痛觉中枢形成的,因此感觉到痛与⑥大脑有关,D错误。 故选:A。
9.图甲表示人缩手反射的过程,图乙是反射弧各组成部分的关系示意图。图甲中“E”对应图乙中的( )
A.① B.② C.④ D.⑤
解:反射弧中神经冲动传导的路线: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图甲表示人缩手反射的过程,图甲中“A”表示感受外界刺激的皮肤,是反射弧中的感受器;“E”表示引起缩手反射的肌肉,是反射弧中的效应器。图乙中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所以,图甲中“E”对应图乙中的⑤效应器。 故选:D。
10.如图表示3小时内舒涵同学血糖含量和胰岛素含量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舒涵同学在进食前0.5小时内血糖含量低于90毫克/100毫升
B.进食后血糖含量升高主要是小肠吸收了葡萄糖
C.进食后胰岛素含量增加是由于血糖含量升高引起的
D.第1.5小时以后血糖含量下降是由于胰岛素含量减少引起的
解:A、由图可知,舒涵同学在进食前0.5小时内血糖含量低于90毫克/100毫升,A正确。
B、进食后血糖含量上升是因为大量的葡萄糖被小肠吸收,B正确。
C、进食后血糖含量出现上升的原因是食物中的糖类被吸收回到血液,因为此时血糖含量高,胰岛素含量也会增加,C正确。
D、胰岛素的主要功能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分解,从而降低血糖的浓度,第1.5小时以后血糖含量下降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D错误。 故选:D。
11.人体体表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来调节。如图是皮肤中同一血管在不同温度下的口径。小科发烧至39℃,高烧不退,他的产热 等于 散热(选填“大于”、“等于”、“小于”),吃了退烧药后,体温下降的过程中,皮肤血管状态是 C 图。
解:小科高烧不退时,其体内的产热和散热依然是相等的,不然其体温不可能是恒定的;而在体温下降过程中,散热大于产热,所以血管是舒张的,即C图。
故答案为: 等于;C
12.观察分析下列有关人体皮肤散热的四个示意图,并回答问题:
(1)皮肤调节体温的功能是通过调节 血液流量 和 汗液分泌 实现的.
(2)皮肤在不同季节调节体温的功能是不同的:①夏季皮肤散热的是 乙 图和 丁 图;此时汗腺 分泌旺盛 ,毛细血管 扩张 ;②冬季外界气温降低时,人体体温保持正常的原因是汗腺 分泌汗液减少 ,毛细血管 收缩 。
解:(1)汗腺和血管能够调节体温,当气温高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增多,流经体表的血液增多,就能散失体内的热量;当气温低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流经体表的血液减少,就能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保持体内的热量.
(2)皮肤在不同季节调节体温的功能是不同的:①夏季皮肤散热的是乙图和丁图;此时汗腺分泌旺盛,毛细血管扩张;②冬季外界气温降低时,人体体温保持正常的原因是汗腺分泌汗液减少,毛细血管收缩.
故答案为:(1)血液流量;汗液分泌;
(2)①乙;丁;分泌旺盛;扩张;②分泌汗液减少;收缩.
13.为了安然度过寒冷而又食物匮乏的冬季,许多哺乳动物也具有冬眠的本领。
(1)大多数冬眠动物的个体体积较小,而单位体重的体表面积很大。单位体重的体表面积越大,动物身体的热量散失会 越快 (选填“越快”或“越慢”),如果在寒冷冬季不能获得足够的热量就无法生存。
(2)作为恒温的哺乳动物,冬眠时的体温却只比环境温度略高,这是由于位于脑干中的 体温调节 中枢的“设定温度”下调了。体温降低后,动物的代谢水平就会随之下降,原因是 酶 的活性下降了。
解:(1)大多数冬眠动物的个体体积较小,而单位体重的体表面积很大。单位体重的体表面积越大,动物身体的热量散失会越快,如果在寒冷冬季不能获得足够的热量就无法生存。
(2)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都是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的。作为恒温的哺乳动物,冬眠时的体温却只比环境温度略高,这是由于位于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的设定温度下调了。体温降低后,动物的代谢水平就会随之下降,原因是酶的活性下降了。
故答案为:(1)越快。(2)体温调节;酶。
14.一株幼苗上下倒置,它的根会重新定向而向下生长,茎会弯曲向上生长。根、茎的重新定向可能与重力有关。如何找到证据来支持这一假说呢?19世纪的科学家难以找到无重力的实验环境。英国植物学家奈特把几株蚕豆幼苗沿不同方向绑在木板上,木板以每分钟150转的速度旋转,制造了一个方向由中心向外的“人造重力”,抵消地球重力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创造性的实验设计为后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证据。奈特实验从开始到结束,旋转木板上的幼苗状况变化如图。
请你描述奈特实验的现象,并根据所学的科学知识作出合理解释。
解:据图可见:蚕豆幼苗的根向着旋转木板由于转动产生的“人造重力”方向生长;蚕豆幼苗的茎背着旋转木板由于转动产生的“人造重力”方向生长。蚕豆幼苗的根和茎上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导致根与茎弯曲生长,从而说明生物体具有应激性。
15.甲状腺激素是一种重要的动物激素,对动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Ⅰ.现以某品种小鼠为实验对象研究甲状腺激素的功能,研究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
①将若干健康同龄成年小鼠随机分成数量相同的甲、乙两组;
②待实验鼠安静后,测实验鼠体长,计算平均值;
③实验处理:甲组每天注射甲状腺激素制剂,乙组每天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④在相同并适宜的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后,测定甲、乙两组每只实验鼠的体长,并分别计算两组实验鼠的体长平均值;
⑤分析实验前后体长数据,计算各组平均体长的增加量,进而得出结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实验设计,他们研究的问题是: 甲状腺激素对小鼠的生长是否有促进作用? 。
(2)纠正实验设计中存在的一个错误: 应该用幼年小鼠作为实验对象 。
Ⅱ.协同作用是指多种物质同时作用于生物体所产生的作用超过各自单独作用的总和。若要探究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对小鼠生长是否具有协同作用,在上述已纠正的实验设计基础上,还需要补充两组实验:丙组每天注射生长激素,丁组 每天注射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 (注:由于激素作用的特殊性,实验设计中对各试剂的量和浓度不作具体要求)。
实验结果如图所示,n1~n4为各组小鼠体长增加量的相对值。对实验数据分析后发现数据关系为 n4>n1+n3﹣n2 ,说明这两种激素对小鼠生长具有协同作用。
解:(1)甲组每天注射甲状腺激素制剂,乙组每天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这样甲与乙形成以甲状腺激素为变量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甲状腺激素对小鼠的生长是否有促进作用?
(2)实验中有明显的错误:应该用幼年小鼠作为实验对象。
(3)若要探究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对小鼠生长是否具有协同作用,实验设计:甲组每天注射甲状腺激素制剂,乙组每天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丙组每天注射等量生长激素,丁组每天注射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据柱状图可见:n4﹣n2>n1﹣n2+n3﹣n2,从而推出 n4>n1+n3﹣n2,说明这两种激素对小鼠生长具有协同作用。
故答案为:(1)甲状腺激素对小鼠的生长是否有促进作用?
(2)应该用幼年小鼠作为实验对象;
(3)每天注射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n4>n1+n3﹣n2
第2题
第3题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第11题
第14题
第15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