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劝学》课件(共28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1《劝学》课件(共28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6 10:23: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庄子曰:“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荀子曰: “学不可以已。”
  荀子(公元前313-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一说时人相尊而称为荀卿。荀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两度出任楚兰陵令。晚年蛰居兰陵县著书立说,收徒授业,终老于斯,被称为“后圣”。
他既是一位思想家,具有一定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反对迷信天命、鬼神,提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
他又是一位文学家,在战国诸子中,他与孟子、庄子对后世影响最深;
作者档案
荀子又是一位教育家,主张“性恶论”。他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使人的本性改变,因此,他十分强调教育的作用和学习。
作者档案
1.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代表著作为《荀子》。他发展了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反对天命、鬼神的迷信之说,提出了“性恶”的思想,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错误“道家学派”
2.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春秋时期思想家。《荀子》现存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其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错误“春秋时期”
作者档案——判断正误
课文分析
分析课文
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分析课文
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学不可以已。
思考:
1.中心论点的提出,为何要冠以“君子”?
——观点有所本,权威性。
2.“学不可以已”和“要努力学习”有无区别?
——双重否定,语气更斩截。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之)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分析课文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动词,停止


形成,凝结
合于
通“煣”,用火烘木,使其弯曲
即使
通“又”
通“曝”,晒
靠近、接近
磨刀石
广博地学习
每天,名作状
检查
反省
通“智”,智慧
重点虚词“而”
连词,表转折:而青于蓝/而寒于水/而见者远/而闻者彰/而致千里/而绝江河
连词,表修饰:吾尝跂而望矣/吾尝终日而思矣/顺风而呼/登高而招
连词,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连词,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连词,表顺承: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连词,表假设:锲而不舍/锲而舍之
分析课文
围绕中心论点从哪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劝学》结构表 第1段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分论点(原文) 分论点(自行概括) 论证方法
第2段 分论点1 学习的( ):______________
分析课文
围绕中心论点从哪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劝学》结构表 第1段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分论点(原文) 分论点(自行概括) 论证方法
第2段 分论点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学习的意义:提升自我 比喻论证
分析课文
  比喻论证是指用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之理的论证方法。
   在两事物之间,只需要有类似之点,即可用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从而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
   比喻者与被比喻者之间类相异而理相同。
比喻论证
1.比喻与比喻论证的区别?
(1)夏天的太阳好像一个奔跑的孩子,从东边跑到西边,用了整整一天。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3)按锁配钥匙,锁锈先膏油。把思想问题比做锁,是先有锁,后配钥匙。对很落后、很难办的人,转化得有个过程,得先点一点儿油,慢慢再捅。不然,不是把锁捅坏了,就是把钥匙弄断了。
比喻与比喻论证的区别?
比喻重在使具象的人和事生动化,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比喻论证重在使复杂的道理简单化,即关系的相似或是道理的相通。
比喻
比喻
比喻论证
学习的意义
提高自己
改变自己
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
学习这种后天行为可以改变、提高固有的、天生的属性
輮以为轮
不复挺者
“輮”使“非器”成为“器”
学习带来的改变是不可逆的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改变的趋势是提高
比喻句
比喻意义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外物
曾经
表修饰
提起脚跟
片刻
表修饰
劲疾
明显,清楚
借助,利用
游泳
横渡
通“性”,天赋,资质
使……利(加快)
到达
善于
分析课文
围绕中心论点从哪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劝学》结构表 第1段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分论点(原文) 分论点(自行概括) 论证方法
第2段分论点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学习的意义:提升自我 比喻论证
第3段分论点
分析课文
围绕中心论点从哪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劝学》结构表 第1段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分论点(原文) 分论点(自行概括) 论证方法
第2段分论点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学习的意义:提升自我 比喻论证
第3段分论点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学习的本质(作用): 假借外物、弥补不足 连续设喻
学习的
作 用
弥 补
不 足
跂而望 不如登高
登高而招 见者远
顺风而呼 闻者彰
假舆马者 致千里
假舟楫者 绝江河
借助外在条件能弥补不足: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比喻句
比喻意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兼词, “于此”、“于是”
古代的半步
没有用来…的(办法)
雕刻
雕刻
如果
定语后置的标志
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表顺承
专一

表并列
黄鳝、鳝鱼
藏身
因为
分析课文
围绕中心论点从哪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劝学》结构表 第1段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分论点(原文) 分论点(自行概括) 论证方法
第2段分论点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学习的意义:提升自我 比喻论证
第3段分论点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学习的本质(作用): 假借外物;弥补不足 连续设喻
第4段分论点
分析课文
围绕中心论点从哪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劝学》结构表 第1段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分论点(原文) 分论点(自行概括) 论证方法
第2段分论点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学习的意义:提升自我 比喻论证
第3段分论点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学习的本质(作用): 假借外物;弥补不足; 连续设喻
第4段分论点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学习的方法/态度: 积累 坚持 专一 对比设喻
方法

态度
积累
坚持
专心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正面设喻
反面设喻
学 习
要积累
(对比)
学 习
要坚持
(对比)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学 习
要专一
(对比)
比喻句
比喻意义
分析课文
围绕中心论点从哪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从“为什么”到“怎么样”
《劝学》结构表 第1段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分论点(原文) 分论点(自行概括) 论证方法
第2段分论点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学习的意义:提升自我 比喻论证
第3段分论点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学习的本质(作用): 弥补不足;假借外物 连续设喻
第4段分论点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学习的方法/态度: 积累 坚持 专一 对比设喻
对比阅读
《劝学诗》
宋代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类比推理,是一种前提与结论具有或然性联系的推理,也称类比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若干属性上相似从而推出其在其他属性上也相似的推理,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导事理的逻辑手段。
如张三和李四身体条件相同,张三吸食一定量毒品会成瘾,李四
不用试也可推出相同结论。但属性不同则不能如此类比。
《邹忌讽齐王纳谏》由一个人的“受蔽”推出同类的另一个人也同样会“受蔽”,从而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喻证的本体喻体是两类不同事物,力求形象、生动,对语境依赖程度较高;而类比无须形象、不求生动,要求类比与被类比的具有相同属性,从而推出未知事理。
类比推理,是一种前提与结论具有或然性联系的推理,也称类比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若干属性上相似从而推出其在其他属性上也相似的推理,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导事理的逻辑手段。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人……
比喻论证。《劝学》中的草木变化、动物活动,显然不能与人的行为类比,不能由水和冰的关系推理出人的状态,更不能由蚯蚓、马等动物推导出人的某些能力、性质。它们与人的关系只是形似而非质同,没有内在、必然的联系。
2.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类比论证。山是仙的居所、水是龙的居所、陋室是人的居所,这是原本属性的相似,所以山因为仙而出名,水因为龙而灵,可以推出陋室也会因人而不简陋,这是其他属性的相似。
类比推理,是一种前提与结论具有或然性联系的推理,也称类比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若干属性上相似从而推出其在其他属性上也相似的推理,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导事理的逻辑手段。
1.“人不发横财不富,马不吃夜草不肥”
比喻论证 没有原本相似的属性
2.人们喜欢把主食泡在炖菜中,比如玉米饼和高粱米饭,一经炖菜的浸润,有如酒经过了岁月的洗礼,滋味格外醇厚。
类比论证
原本属性的相似:饮食 历经时间 推出的相似属性:滋味醇厚
3.初生的婴儿总是不美的,革新中的事物也是如此,因为革新正是时间所孕育的婴儿。
类比论证
原本属性的相似:婴儿和事物都是初生 推出的相似属性: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