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统编版 九年级下册
曹刿论战
《左传》
同学们,你们能说出中国古代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有哪些吗?
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等。
这些战争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齐鲁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他曾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的《曹刿论战》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就能理解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导入新课
1、诵读文章,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2、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领会文章剪裁精当的写法。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不同形象、理解课文主旨。
学习目标
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
451年),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双目失明。春秋时有称为瞽阇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阇之一。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太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相传曾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作者简介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作品简介
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jǔ)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背景链接
历史散文有三种体例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叙写史实。
《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
所独创,如《史记》。
文学常识
曹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肉食者鄙(bǐ) 弗敢加也(fú)
小信未孚(fú) 下视其辙(zhé) 彼竭我盈(yíng) 望其旗靡(mǐ)
夫战(fú) 牺牲玉帛(bó)
字音字形
十年春,齐师 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
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 公曰:“衣
食所安, 弗敢 专也, 必以分人。”
当权者
目光短浅
攻打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去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疏通文意
军队
鲁庄公十年
同乡的人
凭、靠
参与
独自享有
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安身
不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
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 孚,神弗
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 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实情
赐福,保佑
古代祭祀用猪、牛、羊等
译文: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夸,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疏通文意
遍及、普遍
回答
虚夸,夸大
诉讼事件
使信服
诚心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凭借
明察
类
就
听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 之。刿曰:
“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
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 逐齐师。”
驱车追赶
起补足音节作用
译文: 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鲁庄公将要驱车追赶齐军。曹刿说:“还不行。”他向下看了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眺望齐军,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就追击齐军。
疏通文意
击鼓进军
乘坐
大败
车印
追赶,追击
车前横木
于是,副词
既 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
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
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 靡,故逐之。”
鼓起
穷尽
原因,缘故
译文: 已经战胜了,鲁庄公询问那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穷尽了。他们的士气穷尽而我们的士气正盛,所以战胜了他们。(齐国是)大国,难以揣测,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车印混乱,远望到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疏通文意
战胜
已经
发语词
士气正旺盛
第二次
埋伏
所以
推测,估计
倒下
1、成语积累。
(1)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事情做完。
(2)辙乱旗靡:形容军队溃败混乱。
(3)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经枯竭,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文言积累
2、一词多义。
(1)以:
①何以战:拿、靠
②必以分人:把
③必以信:用
④必以情:按照
⑤可以一战:凭借
文言积累
(2)之:
①肉食者谋之:代词,代事
②公与之乘:代词,代人
③故克之:代词,代齐军
④小大之狱:的
⑤公将鼓之:助词,无意
3、古今异义。
(1)牺牲玉帛(古义:指祭祀用纯色全体牲畜。
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2)小大之狱(古义:指诉讼事件。 今义:监狱)
(3)必以情 (古义: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今义:感情)
(4)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
(5)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6)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能够)
(7)肉食者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今义:粗俗,低下)
(8)再而衰(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文言积累
4、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①乃入见。 ②民弗从也。
③必以分人,可以一战。 ④再而衰,三而竭。
(2)判断句:
①忠之属也。②夫战,勇气也。③夫大国,难测也。
(3)倒装句:
①何以战? ②战于长勺。
文言积累
概括每段大意。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第二段,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整体把握
本文以什么为线索?使用了什么样的写作顺序?
以长勺之战的过程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
整体把握
齐读第一段:说说长勺之战发生的时间、作战双方、战争的性质分别是什么。
“十年春,齐师伐我”;齐国恃强凌弱,侵略鲁国,这是非正义的战争。
合作探究
第一自然段
用原文说说曹刿请见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直接原因:齐师伐我,公将战。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合作探究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合作探究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为下文写鲁庄公作铺垫,衬托曹刿的深谋远虑,远见卓识,也写出了曹刿的自信和对统治者的鄙视。“远谋”二字是全篇的文眼。
合作探究
从曹刿问“何以战”中能看出曹刿是个什么样的人?
关心国事、个性直率。
合作探究
鲁庄公一共回答了几次?分别是怎样回答的?鲁庄公将战争的胜利寄托在哪里?
三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鲁庄公将战争的胜利寄托在三个方面,分别是衣食分人、祭神弗加、断狱以情。
合作探究
针对鲁庄公的三次回答,曹刿分别是什么态度?
曹刿否定了鲁庄公的前两次回答,即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大臣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肯定了第三次回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合作探究
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因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忠之属也:国君忠其事则民服矣,得民心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合作探究
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因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忠之属也:国君忠其事则民服矣,得民心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合作探究
就第一自然段内容,请针对乡人、曹刿和鲁庄公各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
(1)乡人:对国事的漠不关心。
(2)曹刿:忧国忧民、关心国事、勇毅、深谋远虑。
(3)鲁庄公:目光短浅,但广开言路、虚怀若谷、勇于纳谏。
合作探究
齐读第二段,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写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
合作探究
第二自然段
作战地点选在哪里,为什么选在这里?
作战地点选在长勺。因为长勺在鲁国境内,鲁人熟悉此地,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合作探究
在作战中,鲁庄公与曹刿做了怎样的战略决策。
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反攻,但是被曹刿阻止,等待齐人三鼓之后才肯发起反攻战;而在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作了充分的判断后才发起追击战。
合作探究
就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内容,请针对曹刿和鲁庄公各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
(1)曹刿临战指挥从容镇定,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战机,表现出一个军事指挥家的风范。
(2)鲁庄公不察敌情急躁冒进,不能审时度势,是一个缺少军事指挥才能的平庸君主。
合作探究
在交战中,曹刿两次阻止鲁庄公,但只作出判断并没有解释原因,为什么?
(1)在紧张的战斗中无暇解释,渲染了紧张的战斗氛围。
(2)巧设悬念,为下文写战后总结战术埋下伏笔。
(3)简短的语言更能表现曹刿果断,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沉着冷静。善于把握战机的特点。
合作探究
齐读第三段。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
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
第三自然段
合作探究
曹刿选择了哪一有利时机进军?又选择了哪一时机追击?
进军——彼竭我盈。
追击——辙乱旗靡。
合作探究
曹刿对战争能获胜的原因分析,可以用哪两个成语来概括?
冲锋要待“彼竭我盈”之时,曹刿是要鲁军“以逸待劳”;
追击要选择“辙乱旗靡”之时,曹刿是要鲁庄公能够“知己知彼”。
合作探究
从第三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注重观察敌情,注重士气,注意抓住有利战机。
合作探究
纵观全文,在长勺之战中,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是什么?
(1)政治上取信于民,得到百姓的拥护。
(2)军事上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善于分析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抓住有力的进攻时机——“彼竭我盈” 之时,后发制人;抓住适宜的追击时机 ——“辙乱旗靡”之时。
合作探究
结合文本分析曹刿的形象特点。
(1)曹刿战前“请见”,危急时刻,曹刿挺身而出,表现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有德)
(2)论“何以战”,肯定取信于民的作战条件,体现了他卓越的政治远见。(有识)
(3)作战之时,两个“未可”、两个“可以”,和“下视”“登轼而望”等动作,体现了他善于观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有才)
(4)论战争的胜利,体现了他深谋远虑的性格。(有学问)
合作探究
缺点:政治上无能。寄希望于神灵保佑和近臣保护,不懂得取信于民的重要性,目光短浅;军事上无知。战场上急于进军,急于求胜,鲁莽草率。
优点:广开言路。让平民曹刿参与论战,畅所欲言;虚怀若谷,任人唯贤。面对曹刿的批评和指责。不急不躁,仍能委以重任;深入实际。作为一国之君,能深入前线,与将士一起冲锋陷阵,难能可贵;用人不疑。作战中不收回成命,不干扰作战部署;善于总结经验。取胜后,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规律。
鲁庄公是一个政治和军事上不太成熟的明君。
合作探究
结合文本分析鲁庄公的形象特点。
主 旨
本文记叙了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了取信于民和正确地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表现了曹刿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合作探究
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鲁:浅陋;曹:有远谋。
战时: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
战后: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
通过对比,突出曹刿卓越的政治远见和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合作探究
本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
合作探究
本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长勺之战”等,后改为“曹刿论战”。纵观全文,分析一下更改题目的理由。
“齐鲁长勺之战”“长勺之战”两个题目只是交待战争的双方和战争的地点。而“曹刿论战”却突出了本文的写法和主题。本文情节是围绕庄公和曹刿的对话进行,通过曹刿的“论”体现战争胜利的原因。
合作探究
本文通过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对长勺之战的正确指挥,表现了他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必须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作为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它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的启示。我们身边虽然没有战争,但我们无法避免矛盾与冲突,面对它们,我们可以从文中汲取经验。第一,明确我们是不是有理的一方;第二,我们要多开动脑筋想办法,灵活应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生活中的胜利者。
课堂小结
战前(曹刿请见):政治远见
战中(曹刿参战):军事才能
战后(曹刿论战):谋略过人
(取信于民 抓住战机)
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左传》
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1)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
(2)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
(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拓展延伸
像曹刿这样忧国忧民,又具有超凡智慧,历史上不乏其人,你能列举几个并讲一讲他们的故事吗或说出他们的名言?
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拓展延伸
《左传》里有不少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除了“一鼓作气”之外,你能再说出两个吗?
天经地义、斩草除根、从善如流、鞭长莫及、外强中干、玩火自焚、众怒难犯大义灭亲、心腹之患、退避三舍等。
拓展延伸
1、按要求填空。
(1)《曹刿论战》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______”和鲁庄公的“______”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2)用原文回答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自文中、流传至今的一个成语是:
“___________”。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课堂检测
远谋
鄙
一鼓作气
2、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肉 食 者 谋 之
(2)弗 敢 加 也
课堂检测
/
/
3、下面句子在语序上跟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B.虽不能察,必以情。
C.可以一战。
D.微斯人,吾谁与归?
B
课堂检测
4、用原文和自己的话分别说说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取信于民。
课堂检测
5、“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沉着、冷静、谨慎。
课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