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6张PPT)
统编版 八年级下册
社 戏
鲁 迅
童年是人生最纯洁的一方净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当我们长大成人后,回忆起童年时,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怀着一种温馨、浪漫的情感,更能体会到那段时光的纯真和美好。一方净土,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陶冶我们的情操。古往今来,总会有一些高尚的灵魂用心向我们浅唱低吟,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亲吻土地。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这从我们今天要学的鲁迅的小说《社戏》中可以看出来。
导入新课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叙事详略得当的方法。
3、感悟社戏之美(景美、人美、情美)。
4、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学习目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国现代文
学的奠基人,也是我国新文化战线上的
一面光辉的旗帜。 1918年5月,第一次
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
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有小说
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
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热风》《坟》《二心集》《华
盖集》等。
作者简介
《社戏》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鲁迅母亲的娘家在绍兴附近的乡村,童年的鲁迅因此有机会与农民的孩子交朋友,并了解农民的生活。他的作品中有许多同情农民、歌颂农民的篇章,《社戏》就是这类作品中的名篇。
背景链接
1、小说的三要素: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典型环境。
2、人物塑造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
3、阅读小说,应该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几个方面入手。
文体知识
①归省(xǐnɡ):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②撺掇(cuān 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③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而和谐。
④自失:指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
⑤屹(yì)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
⑥扫兴:正当高兴时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而兴致低落。
⑦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
⑧装模装样:故意做作,装出某种样子给人看。
读音释义
“社戏”指旧时某些地区的农村在春秋两季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在庙里戏台上或在野外设台演出。“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课文以“看社戏”为中心事件连缀全文,刻画人物。
题目解说
本文是一篇小说,找出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我”(迅哥儿)、双喜、阿发、六一公公……
情节:“我”和小伙伴们到平桥村看社戏。
环境:江南水乡、美丽夜景。
整体把握
这篇小说人物众多,谁是贯串始终的人物?
贯串始终的人物是“我”。
整体把握
这篇小说在记叙的过程中并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渗透渲染着“我”的心情,请概括“我”看戏前后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看戏前的波折:盼望→难过、沮丧→欢喜→急切、激动。
看戏中的感受:高兴、愉悦→失望。
看戏后归航偷豆:轻松、愉快。
整体把握
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我”在平桥村的生活,交代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相关人物。
第二部分(4-30):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①层(4-9):看社戏前的波折和转机。
第②层(10-13):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第③层(14-21):在赵庄看社戏。
第④层(22-30):看社戏后的归航偷豆。
第三部分(31-40):看社戏后的余波。
整体把握
作者写社戏,为何从鲁镇的习俗写起?
交代看社戏的背景,增添文章的生活气息。
合作探究
“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春未夏初。
合作探究
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待遇?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
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环境优美的小村庄。
“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钓的虾照
合作探究
例“归我吃”,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可见村民是热情好客的;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分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可见这里风尚淳朴。
合作探究
“我”在平桥村有哪些乐事?概括回答。
掘蚯蚓;去钓虾,虾归“我”吃;一同去放牛。
合作探究
除了这些“乐事”,作者着重写的在平桥村最大的乐事是什么?
与伙伴一块去看社戏。
合作探究
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作用?
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就应更乐趣无穷。这样,为写最大乐事——看社戏作了铺垫。
合作探究
“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等”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个“等”字,表现出“我”在平桥村一心盼望着赵庄演戏的日子。
合作探究
到下午,小朋友们都去看戏了,“我”的情形怎样?
“我”虽然不能和小朋们一同去看戏,但心却和他们一同去了。不但想到“戏已经开场了”,“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想到小朋友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一心只在戏上,一心只在看戏的小朋们身上,以致“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郁郁不乐。这使得母亲很为难,外祖母又气恼起来。外祖母家里的不快气氛更为浓重了。
合作探究
看戏之前遇到了哪些波折,出现了怎样的转机?
首先是没船看不了戏,由于双喜的大悟“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解决了船的问题,接着祖母又因为都是孩子而不放心,又是双喜摆出三条理由:一是船大;二是“我”不乱跑;三是大家又懂水性,并且还用写包票的话作了保证,让外祖母放心,实现了“我”去看社戏的愿望。
合作探究
看社戏前的波折和转机在情节发展和人物刻画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这样写出去看戏前的波折和解决波折,构成了曲折生动情节,并且再为去看戏作好铺垫,表现出了农家少年的热情和聪明能干。
合作探究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第10段开头这句话句中的“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的什么样的心情?
句中的“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合作探究
“大家跳下船”,为什么用“跳”而不用“走”呢?
因为要表现孩子们的高兴和看戏的急切心情。
合作探究
“双喜拔前篙”,为什么用“拔”而不用“拿”呢?
因为篙是插在河底泥中的,所以用“拔”,而拿不能表示这个动作。再说这个“拔”字,充分反映了农民孩子驾船技艺的熟练。
合作探究
作者在怎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从感官入手,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婉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写得有声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写连山,以动写静;写笛声,以声传情;写渔火,由远及近。这样写,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又将社戏放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给读者。表现了“我”急欲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
合作探究
语言赏析: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景物描写,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船行之快,衬托出小伙伴们熟练敏捷的驾船技巧和“我”去看社戏时的愉悦、急迫、兴奋的心情。“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心理描写,突出了“我”想看社戏的急迫心情。
合作探究
“我”在望到戏台时的心情怎样?
“我”望到“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胡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那缥缈月夜空间的戏台,使“我”疑心是“画上见过的仙境”,深被吸引,无限欢喜,更全神贯注地一直望到“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表达了“我”无限欢喜和兴奋之情。
合作探究
请你用几个词语来形容一下迅哥儿看到的“社戏”是什么样的?
无聊、让人昏昏欲睡、失望……
合作探究
看戏后深夜行船的景物描写与前文去看社戏途中的景物描写有何异同?
都是写夜航,而且是同一条航线。都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进行描写。但由于时间不同,光线的明暗也就不同;光线的明暗不同,所见的景物也就不同。看戏回来时,天黑了,人困了,所以使用概括叙述。这样写,既避免了与前文重复,又注意到了相互照应。
合作探究
赏析: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比喻,写出了戏台在红光水汽的笼罩下时时隐时现,如同画上的仙境一般美丽动人。从视觉、听觉方面描写,运用心理描写,写我对赵庄的依恋之情。
合作探究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其比喻有何特点和作用?
生动形象,抓住了颜色和动态的特点,比喻神奇新鲜,既有水乡特色,又符合儿童心理,既表现了我们的船行速度之快,驾船本领之高,又表现了我们归航时急切和欢快的心情。
合作探究
“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此句话从描写角度看是哪一种描写?说明了什么?
侧面描写,说明了孩子们能干、机灵,驾船本领高。
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偷罗汉豆”这一情节?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偷罗汉豆”这一情节,和平常理解的“偷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的情况不一样。摘豆没有征得家长的同意,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偷”,但是,摘得的豆是用来待客充饥的,“偷”中凝结着小伙伴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中跳动着小伙伴们纯洁无私的心;“偷”中反映着小伙伴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
合作探究
小伙伴们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还要喊八公公“八癞子”的行为是否会有损少年们美好的形象?
不会。这句话写出了少年们预想可能发生的纠葛,有了应付的办法,表现出少年们的细心,并且这样的办法符合少年们的特点,增添了文章的情趣。
合作探究
六一公公送给“我”和母亲吃的豆,和昨夜吃的豆是一样的,为什么“我”感到没有昨夜的好呢?
(1) 昨晚的豆是自摘自煮,随心所欲地享受。
(2) 是在充满着神奇色彩的夜晚,孩子们欢聚在一起的情况下吃的,孩子们觉得新奇、刺激。
(3) 是在“很疲乏”,“许久没有东西吃”的情况下吃的。现在环境不同了,豆味也不同了。
合作探究
文章最后一段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和作用?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老人和孩子那份朴实、真挚的感情和那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后来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自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结尾用议论点题,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意味深长。
合作探究
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以双喜、阿发为代表的小伙伴们。
合作探究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双喜的形象特点。
看戏前,像小伙伴中的领头人。表现了他的聪明、热情、机灵、能干。
看戏时,表现了双喜对“我”的友爱和热情。善解人意,对“我”非常体贴。当大家都不想继续看戏时,双喜了解大家的情绪,俨然像一个兄长一样。
看戏后,双喜认为多偷阿发家的罗汉豆,阿发的娘若知道了会哭骂的;用了八公公的盐和柴,老头子会骂的。这又表明了双喜考虑周全。
合作探究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桂生和阿发的形象特点。
桂生:因没有给“我”买到豆浆,要给“我”舀一瓢水来喝;这补偿对“我”的歉意,他还想出了偷罗汉豆的主意。可见他的热忱、勤快、机灵。
阿发:建议小伙伴们偷摘自家的豆。他多么纯真无邪,憨厚无私。
合作探究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六一公公的形象特点。
六一公公只对小伙伴们摘豆“踏坏了不少”表示惋惜,这是劳动人民珍爱劳动成果的本色;
因为城里读过书的“我”对他的豆子的夸奖,他竟十分感激,表现了他淳朴厚道的性格;
他又亲自给“我”送罗汉豆,又表明他的淳朴,好客。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主 旨
本文以“社戏”为线索,回忆了美好
的童年往事,表现了平桥村人淳朴、善良、
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了作者对劳
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有人认为本文直接写社戏的内容太少,而写社戏以外的内容太多,因此建议把标题改为“平桥村一夜”之类的题目。你同意这一看法吗?为什么?
不同意。作者要怀念的只是那晚看社戏过程中与农家小朋友结下的诚挚友谊,以及农家的自由生活,而不是“社戏”本身,所以写“社戏”的篇幅并不多。但“社戏”作为一条线索,串起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看不成社戏的
合作探究
焦急、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返航途中偷豆等相关情节,非但没离题,反而是紧扣了主题。
合作探究
(1)人物形象生动传神。
课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文中的双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充满自信,又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领袖。六一公公虽然着墨很少,但几笔勾勒极其准确,写出他的宽厚、淳朴、好客、热诚。“我”之所以认为这一夜的戏好、豆好,原因就在于这片乐土上的人好。
写作特色
(2)景物描写细腻逼真。
景物描写是本文具有永久魅力的原因之一,作者采用了写意的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角度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等几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情景交融,充满了水乡特色。
写作特色
(3)叙事详略得当。
作者浓墨重彩地铺写看社戏的经过,包括看戏前的波折和转机,看戏途中的见闻感受,在赵庄看社戏,看戏后的归航偷豆,令人读来身临其境,深受感染。而对得以看戏的机缘、看戏后的余波,作者则简略带过,用笔非常高明,极为有效地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写作特色
本文通过写在外祖母家看“社戏”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本文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朦胧的月色 清香的豆麦
起伏的连山 宛转、悠扬的笛声
无边的水草 仙境般的戏台
双喜 聪明机智、细心周到、善解人意
阿发 憨厚、老实
六一公公 宽厚、慷慨
与农家小伙伴之间的真挚友情
对淳朴、善良的劳动人民的赞美
对自由自在的农家生活的向往
景美
人美
情美
社戏
鲁迅名言积累。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3)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4)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5)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拓展延伸
1、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
(1)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
头,驾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 )
(2)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 )
(3)“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 )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课堂检测
2、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B.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
C.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D.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
B
课堂检测
3、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了月夜行船时两岸的景物?有什么作用?
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角度描写了月夜行船时两岸优美的景色,烘托了“我”和小伙伴们去看社戏时兴奋、急切、陶醉的心情。
课堂检测
4、 有人认为本文花费笔墨写双喜和文章的“情节”、“主旨”无关,说说你的看法及理由。
有关系。双喜推动了情节发展,通过对双喜聪明、勇敢、热情周到形象的刻画,表现了“我”对有这样小伙伴的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和回忆。
课堂检测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