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县 2022-2023 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学考试试卷
高一 语文答案
1.(3分)B(只需是充要条件,文中表达的是必要条件)
2.(3 分)A(B 这是理想的礼治秩序,但并不常有:C社会条件已经发生改变,并非不
具备条件:D强加因果。)
3.(3分)B(酒后驾车撞人并逃逸属于违法行为,并不是无讼范畴。)
4.(4 分)①举例论证。作者以我下乡参加调解集会所见所闻论证了乡土社会的调解过
程多是一种教育过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②类比论证。用球赛作类比,论证了礼治秩序
靠大家对传统规则自觉的信奉与遵守来维持,同类叠加,加强了论证效果。(论证方法、论证
作用各 1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5.(6分)【答案要点】
①既能使宝贵的政法资源得到合理使用,又能促进了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
②将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自我约柬和自我发展的自治精神落到实处;
③既传承了无讼理念,又融合了法治思想,让纠纷化解方式更加多元。
(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6.B 7.C
8.①买书前,“我”是期待的,兴奋的。攥在手里的一块钱都被汗水打湿了,“我”走进
新华书店,期待买到梦寐以求的词典。②当买书被拒绝时,“我”伤心难过地流下了眼泪。③
当听到营业员要考考“我”时,“我”又充满了希望,擦干了眼泪。④买到书后,“我”是满
足的,珍惜的,仔细阅读,收藏词典。
9.①从结构上来说,交代了故事的结尾,“我”非常珍视这本词典,仔细地阅读、收藏
它。②强调了这本词典对“我”的影响及其意义,“从此,我对任何一本好书都怀着好奇与珍
重之感”。③深化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人们在优越的物质条件下忽视了丰富的精神食
粮,失去了好奇与珍重之心这种现状的遗憾和担忧之情。
10.B 11.B 12.A
13.(4 分)(1)靛青是从蓼蓝草里提炼出来的,却比蓼蓝草还要青;冰是由水凝结而
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4)(2)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
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
14.(3分)运用了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分别从积累、坚持和专心三个角度
展开了论证。
15.B.“‘披 帽’与‘挂铜钲’分别从形、声角度比喻晴云、初日”不准确,诗人选
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并以“披絮帽”(戴棉絮制
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诗人以“挂铜钲”
喻“树头初日”也基本上达到了“形似”。
16.①比喻,拟人。用“披絮帽”与“挂铜钲”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把
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东风“知”我,桃花“含笑”拟人,赋予
“东风,桃花”人的心理、神态,使东风“桃花”着上了人的感彩。②远近结合,颔联
描写远景,颈联描写近景,由远及近,展现山村风景的美好和生机。③动静结合,“竹篱短”
1
“沙水清”静景清新秀丽,“野桃笑”“溪柳摇”动景活泼自在,动静结合,突出山村自然景
物的美好怡人。
17.(1)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18.(3分)朗朗上口 耳濡目染 层出不穷(五花八门)
19.(4分) 细细分析会发现,不仅这首歌的旋律很适合孩子们学唱,而且这铿锵有力
的节奏,也使(带给)听者有一种相当振奋人心的感觉。(语病一:关联词“不仅”的位置失
当:语病二:“听者有一种”一句中途易辙。改对一处给 2分)
20. (3分)C 【解析】A表示引用。B表示否定或讽刺。C表示突出、强调,与文中
一致。D表示特定称谓。
21.①是各种“手机病”的发生 ②眼科才是灾区 ③上网是一把双刃剑
【解析】第一空,此处为后面文段的总领句,后文谈到各类手机病,所以此处应该填写
“是各种‘手机病’的发生”。第二空,结合后文可知眼科病很严重,对应“相对于骨科”且
是“重灾区”,所以此处应该填写“眼科才是灾区”。第三空,此处上承上网的害处,下对应
“这把‘剑’一面是便利,另一面是各种‘病’”,可知是说上网是一把剑,是有利有弊的剑,
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上网是一把双刃剑”。
22.审题: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围绕登山的三种游玩方式审题立意。
第一种人,“知名景点”代表着他们的人生目标,达到了目标,他们就不再继续攀登,这
种人是现实主义者;第二种人,“登上绝顶”是他们的人生理想,毫无疑问,这种理想很高远,
也比较难以实现,属于理想主义者;第三种人,没有给自己制定目标,而是随兴游玩,并且
懂得“欣赏美景”,因此在他们眼里处处皆风景,这样的人是人生的智者。
材料以登山喻人生,三种游玩方式,代表着三种不同的行事作风和人生追求。第一种人
目标明确,直奔主题;第二种人志存高远,勇攀巅峰;第三种人善于发现,懂得欣赏。
考生比较普通的立意是选择其中的一种方式展开自己的论述。更高一筹的立意,是综合
两种甚至三种方式进行论述,比如把第一种人看成现实主义,第二种人看成理想主义,立意
为两者的结合;或者整合第一、三种,立意为既懂得欣赏普通之美,又追求超越之美,等等。
2天祝县 2022-2023 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学考试试卷
高一 语文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用 2B 铅笔将单项选择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非选择题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 I卷 阅读题(74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1(本题共 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
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
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有非要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
破坏了传统的规矩。在旧小说上,我们常见的听讼,亦称折狱的程序是:把“犯
人”拖上堂,先各打屁股若干板,然后一方面大呼冤枉父母官用了他“看相”
式的眼光,分出那个“獐头鼠目”,必非好人,重加呵责,逼出供状,结果好恶
分辨,冤也伸了,大呼青天。——这种程序在现代眼光中,会感觉到没有道理,
但是在乡土社会中,这却是公认正当的。
在这里我可以另打一个譬喻来说明:在我们足球比赛时,裁判官吹了叫子,
说那个人犯规那个人就得受罚,用不到由双方停了球辩论。最理想的球赛是裁
判员形同虚设(除了做个发球或出界的信号员)。为什么呢 那是因为每个参加
比赛的球员都应当事先熟悉规则,而且都事先约定根据双方同意的规则之下比
赛,裁判员是规则的权威。他的责任是在察看每个球员的动作不越出规则之外。
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
定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
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
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
的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
了自私的动机,偷偷的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
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
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情,
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
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我曾在乡下参加过这类调解的
集会。我之被邀在乡民看来是极自然的,因为我是在学校里教书的,读书知礼,
是权威。其他负有调解责任的是一乡的长老。最有意思的是保长从不发言,因
第 1 页 共 8 页
为他在乡里并没有社会地位,他只是个干事。调解是个新名词,旧名词是评理
差不多每次都由一位很会说话的乡绅开口。他的公式总是把那被调解的双方都
骂一顿“这简直是丢我们村子里脸的事!你们还不认了错,回家去。”接着教训
了一番。有时竟拍起桌子耒发一阵脾气。他依着他认为“应当”的告诉他们。
这一阵却极有效,双方时常就“和解”了,有时还得罚他们请一次客。
中国正处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原有对诉讼的观念还是很坚固的存
留在广大的民间,也固之使现代的司法不能彻底推行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
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的建立起法治
秩序。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
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
一番改革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单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乡,结果法治秩
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先发生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减)
材料二:
“无讼社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成都市中院提出的诉源治理。随着诉讼官
司的日益激增,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都“堵”在法院,既占用了宝贵的政法资
源,叉耗时耗力耗钱,老百姓即便羸了官司,往往也会榆了人情,影响基层社
会的长期稳定。法院判决的局限性调斛的僵化性和事后性越来越凸显,现有矛
盾未必彻底解决,有的甚至埋下隐患酿成大案。
2016 年 8 月,大邑法院开始探索将“无讼社区”的理念融入城乡社区的治
理实践中,并逐步在全县城乡社区建立和推广“1+N”数字综合调解平台体系。
平台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调解社会矛盾为突破点,高标准打造“无讼空间”,
建立了人民调解法院调解、公安调解和司法调解等社区调解的常设机构。针对
不能调解和不愿调解的案件,引导当事人通过“1+N”综合调解平台进入“诉调
对接”的法律程序,并在大邑县法院、各分支法庭和各乡镇街道社区谩立“诉
调对接”的三级网络平台。
以村规民约激发社区居民主体意识,强化社区自治按照“易懂、易记、易
行”原则,将法律知识文明乡风无讼理念等融入村规民约。大邑县首先在广泛
民意基础上制定了《无讼公约》其次按照民主决策议事程序,商议讨论形成村
规民约。《无讼公约》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村民办事标准和行为规范,使大量纠纷
在基层群众自治中得以化解并通过依法选举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和调解
员,使社区自治组织得以修复、完善和壮大,并发挥应有功能,助推社区居民
将自我管理和服务、自我约束和发展的自治精神落到实处。
“无讼社区”的建设,重新检视和吸收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申“无讼”的积
极因子,通过倡导“和为贵”理念,针对较多出现的离婚和抚养等民事纠纷,
财产和债务等商事纠纷,本着自愿的原则,人民调解积极介入,再运用“诉调
对接”方式,由法院出具法律文书,对调解结果予以最终司法确认,大大增加
了调解的权威性,从而达到息争止讼目的。
(摘编自包路芳《费孝遇的“无讼”思想与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有删减
第 2 页 共 8 页
1.下列对材料相关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乡土社会惯用的调解模式中,调节人应该是有社会地位的人,可以是读书识礼的先
生,也可以是有声望和地位的长者。
B.中国正处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若要缓解礼治秩序和法治秩序矛盾,只需在社
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进行改革。
C.“I+N”调解平台以“党建引领”为核心,运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等方式将一些矛
盾化解在基层,维护基层社会的稳定。
D.即使在法治社会的今天,司法仍需贯穿于“无讼社区”建设的相关环节,以此增强调
解的权威性,达到息争止讼目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一旦出现矛盾他们往往先通过教化的方式解决。
B.只要每个人从小就熟习人和人的关系之间的规则,就不必有外在的监督。
C.现行司法制度破坏了礼治秩序,就是因为社会还不具备推行法治的条件。
D.村规民约之所以能够激发居民主体意识,是因为它“易懂、易记、易行”。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无讼”范畴的一项是(3分)
A.因设计问题,小陈家空调无法安置在专属位,只能外挂。楼下住户认为此举影响正常
生活。要求拆除,遭到拒绝,双方发生争执。
B.甲某参加聚餐,酒后不听劝阻独自驾车回家,撞伤正常行走的乙某,但甲某仍然驾驶
逃逸,造成乙某错过最佳治疗时间而死亡。
C.张家村早年外迁的户张姓人家(后该户改为胡姓)欲将祖先牌位迁回张氏宗祠,遭到
当地张姓村民反对,双方各不礼让。
D.一位 80 多岁的老人曾与子女达成赡养协议,但子女拒不履行。后因生活所迫,无奈
之下,老人打算通过诉讼解决养老问题。
4.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进行说明。(4分)
5.“无讼社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词典的故事
阿来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上的是两个班合用一个教室、一个教师的
复式教学的小学。
快读完小学了,不要说现在孩子们多得看不过来的课外书与教辅书,我甚
至还没有过一本小小的字典或词典。那时,我是多么渴望自己有学问啊,我觉
得世界上的所有学问就深藏在张老师那本翻卷了角的厚厚的词典中间。小学快
毕业时,学校要组织大家到 15公里外的刷经寺镇上去照毕业照片。这个消息早
在一两个月前,就由老师告诉我们了。然后,我们便每天盼望着去到那个当时
对我们来讲意味着远方的小镇。
不久以后,十多个穿上新衣服的孩子,一大早便由老师带着上路了。将近
中午时分,我们这十多个手脚拘谨、东张西望的乡下孩子便顶着高原的强烈阳
第 3 页 共 8 页
光走到镇上人们漠然的目光中和镇子平整的街道上了。
第一个节目是照相。那些少年伙伴,都跟我一样,瞪大了双眼,显出局促
不安,又对一切都感到十分好奇的样子。照完相走到街上,太阳照在头顶,我
们开始出汗。我伸在衣袋里的手也开始出汗。手上的汗又打湿了父亲给我的一
元钱。父亲把吃饭与照相的钱都给了老师,又另外给了我一元钱。这是我迄今
为止可以自由支配的最大的一笔钱。我知道小伙伴们每人出汗的手心里都有一
张小面额的钞票,比如我的表姐手心里就攥着五毛钱。表姐走向了百货公司,
出来时,手里拿着许多五颜六色的彩色丝线。而我走向了另一个方向的新华书
店。
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干净的玻璃柜台里摆放着精装
的毛主席的书,还有马克思、列宁的书。墙壁上则挂满了他们不同尺寸的画像,
以及样板戏的剧照。当然,柜子里还有一薄本一薄本的鲁迅作品,再加上当时
流行的几部小说,这就是那时候新华书店里的全部了。不像今天走进上千平方
米的大型书城里那种进了超市一样的感觉。我有些胆怯地在那些玻璃柜台前轻
轻行走,然后,在一个装满了小红书的柜台前停了下来。因为我一下就把那本
书从一大堆毛主席的语录书中认了出来。
那本书跟语录书差不多同样大小,同样的红色,同样的塑料封皮。但上面
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汉语成语小词典》。我把攥着一块钱人民币
的手举起来,嘴里发出了很响的声音:“我要这本书!”
书店里只有我和一个伙伴,还有一个营业员。
营业员走过来,和气地笑了:“你要买书吗?”
我一只手举着钱,一只手指着那本成语词典。
但是,营业员摇了摇头,她说,我不能把这书卖给你。买这本书需要证明。
证明我来自什么学校,是干什么的。我说自己来自一个汉语叫马塘、藏语叫卡
尔古的小学,是那个学校的五年级学生。她说那你有证明都不行了。“这书不卖
给学生,再说你们马塘是马尔康县的,刷经寺属于红原县。你要到你们县的书
店去买。”我的声音便小了下去,我用这种自己都不能听清的小声音说了一些央
求她的话,但她依然站在柜台后面坚决地摇着头。然后,我的泪水便很没有出
息地流下来了。因为我心里的绝望,也因为恨我自己不敢大声表达自己的想法。
父亲性格倔强,他也一直要我做一个坚强的孩子,所以我差不多没有在人前这
样流过眼泪。但我越想止住眼泪,这该死的液体越是欢畅地奔涌而出。营业员
吃惊地看着我,脸上露出了怜悯的表情。
她说:“你真的这么喜欢这本书?”
“我从老师那里看见过,我还梦见过。”
现在,这本书就在我面前,但是与我之间,却隔着透明但又坚硬又冰凉的
玻璃,比梦里所见还要遥不可及。
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她说:“那
我要考考你。”
我看到了希望,便擦干了眼泪。她说了一个简单的成语,要我解释。我解
第 4 页 共 8 页
释了。她又说了一个,我又解释了。然后,她的手越出柜台,落在我的头顶,
深深地叹了口气,说:“不容易,一个乡下的孩子。”然后便破例把这本小书卖
给了我。
从此,很长一段时间,我像阅读一本小说一样阅读这本词典。从此,我有
了第一本自己的藏书;从此,我对任何一本好书都怀着好奇与珍重之感。而今
天,看到新一代的青少年面对日益丰富的精神食粮,好奇心却完全表现在与知
识无关的地方,心里真有一种痛惜之感。在这样优越的条件下,面对丰富的精
神食粮,我们却失去了好奇与珍重之心。就算社会的物质生活很丰裕,我仍然
觉得像生活在精神一片荒芜的以前。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最大的一笔钱”体现了“我”对那一块钱的珍惜,为下文买心爱之书做了铺垫。
B.“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主要反映了新华书店装修考究、干净时
尚,深得“我”的喜欢。
C.“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中的“撞”字形象地表现了“我”发现梦寐以求
的词典的惊喜。
D.“却隔着透明但又坚硬又冰凉的玻璃”写出了“我”对那本词典可望不可及时的失落
与伤心。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主要讲述了“我”小时候一直渴望有一本词典,利用照毕业照的机会,到 15公
里外邻镇的新华书店好不容易买到一本词典的经历。
B.文中的“我们”照相时“瞪大了双眼,显出局促不安,又对一切都感到十分好奇的
样子”与文中“乡下的孩子”相照应。
C.本文通过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方式,刻画了营业员认真负责又和善慈
爱的形象,让“我”觉得她特别漂亮。
D.本文以“词典”为线索,以物质贫乏的时代为背景,讲述“我”买书的故事,情节
一波三折,读来让人心生感慨,掩卷长思。
8.“我”购买词典前后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 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
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
第 5 页 共 8 页
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
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
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
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
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劝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D.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
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明:明亮。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省:反省。
D.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有三处提到了“君子”,而其意义各不相同。按照顺序,它们分别指“有学问的
人”“品格高尚的人”和“统治者”。
B.第二段论证学习的重要意义,强调人的知识能力和道德修养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
在后天不断地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C.第三段形象论证了摆正“学思”关系,学习效果才能显著,得出结论:君子超越常
人,后天的学习在获取知识和培养品德方面作用巨大。
D.选文反复运用同类事物设喻,比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
有力地论证了同一个道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4.选文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原文加以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第 6 页 共 8 页
A.首联中“吹断檐间积雨声”一句,领起下文对春晴之日山村景致、山民生活的描写,为全
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B.颔联中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披絮帽”与
“挂铜钲”分别从形、声角度比喻晴云、初日,较为贴切、形象、生动。
C.颈联写景生机盎然,桃花鲜艳、竹篱矮矮、垂柳袅娜、小溪清澈与尾联农人忙春耕,共同
构成一幅生动、和谐的乡野春景图。
D.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与诗人欢快的心情融汇交织一起,
赞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
16.本诗采用多种手法描写山村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共 8分,每空 1分)
( 1 )《琵琶行》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深化送别友人时凄凉心情的句于是
“ , ”。
(2)苏轼《赤壁赋》中,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
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的语句是:“ , 。”
( 3 ) 在 《 师 说 》 中 , 韩 愈 指 出 当 时 士 大 夫 对 于 从 师 学 习 普 遍 存 在
“ , ”的错误观念,使得传统的从师风尚在当时社会不能恢复。
(4)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出了桃花依旧但
不 见 人 面 的 物 是 人 非 之 感 ; 李 煜 《 虞 美 人 》 中 的
“ , ”也写出了这样的感受,抒发了作者的亡国
伤感之情。
第Ⅱ卷 表达题(7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l(本题共 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这首《孤勇者》持续破圈,甚至打入“小学生内部”,在小学生群体
中口口相传。我们会习惯性地以为。小孩子可能听不懂《孤勇者》,但很神奇,
《孤勇者》却的的确确有着魔力。即使有孩子不能完全读懂歌词,但只要一听
到那激昂、明快的旋律,耳朵就会被紧紧抓住,和着节奏跺脚打拍子,情不自
禁带入情绪,有种欲罢不能的感觉。
细细分析会发现,这首歌的旋律不仅很适合孩子们学唱,而且这铿锵有力
的节奏,听者有一种相当振奋人心的感觉。“谁说污泥满身的不算英雄”“谁说
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谁说对弈平凡的不算英雄”…… ① 的歌词,
使人们但凡听过,总能哼出几句,更有一种令人备受触动、备受鼓舞之感。
短视频平台和主流媒体的传播,以及学校提供的人际传播环境等,也让孩
子们 ② 。此外,这首歌还有消防版、航天版、奥特曼版、六一儿童
节版、手势版、作业版…… ③ 的形式,让未曾接触到的孩子也都迅
速接受融入。
词作者唐恬跟癌症抗争 9 年,就是这样一位热爱生命、将命运的咽喉紧紧
第 7 页 共 8 页
扼住的女性,把平凡英雄的气概糅进了歌词中。“世界以痛吻我,而我报之以歌。”
正是这样的“倔强”,让越来越多的人从《孤勇者》的歌词中找到了强烈的共鸣。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
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倔强”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深切道出了离家游子的期许和渴盼。
B.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C. 中国有无数个小镇,通过“做题”来追求梦想、实现自我也没什么不好。
D. “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农校的稻田,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1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21题。
现如今,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手机几乎是如影随形。手机带来了极大的便
利,但相伴而来的, ① 。
“手机病”的门诊病例中,问诊最多的是骨科。手机拿久了,手臂长时间
保持一个姿势,手臂韧带、肌腱等软组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这在问诊中
是最多的。相对于骨科, ② ,且是“重灾区”。手机屏幕发出的是
蓝光,经过长期大量的蓝光照射,会发生眼底黄斑病,严重的会使患者造成眼
底视网膜黄斑区的视觉细胞损伤。眼底黄斑病又称“眼睛癌症”,一旦发生就不
可逆转。
“手机病”中,心理层面的问题也不能忽视。用手机上网,大脑对网络世
界产生的大量即时愉悦反馈会不断把使用者带回网络世界,久而久之,使用者
对网络产生严重依赖并最终成瘾。而一些手机应用软件利用大数据算法等技术
手段让一部分人深陷“信息茧房”,无法自拔。如今,“放不下”手机的人越来
越多。
③ ,简单来说,这把“剑”一面是便利,另一面是各种“病”。对于
我们来说,学会了上网,也要学会“下”网,不能做“低头族”,要有健康合理
的生活方式。
21.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游览山峰,有人多止步于位于山腰的知名景点;有人定要登上绝顶才觉得
是真正来过;有人随兴所至,走到哪里都能欣赏美景。游山如此,人生亦然。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