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2023学年度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考试卷
第I卷(选择题46分)
一、选择题(46分)
1.下图所示的内容反映出唐朝( )
A.社会风气开放 B.市民阶层崛起 C.城乡差距缩小 D.男女地位平等
2.读下图,图中内容反映的中国古代王朝是( )
图1 中国古代某一王朝的兴衰示意图
A.唐朝 B.北宋 C.元朝 D.明朝
3.“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此诗句出自唐玄宗时期日本长屋亲王《绣袈裟衣缘》。当时唐朝一位高僧有感于长屋亲王的一片赤诚,毅然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传大唐文化。下列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与此相关的是( )
A.日本晁衡(阿倍仲麻吕)辞帝都 B.甘英出使大秦 C.鉴真东渡 D.玄奘西行
4.下图《步辇图》内容印证了唐朝( )
A.民族关系和睦 B.社会风气开放 C.对外交往活跃 D.商业贸易繁荣
5.唐朝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下图中的生产工具“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它是( )
A.曲辕犁 B.筒车 C.秧马 D.耧车
6.“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这是杜甫在《无家别》中描绘的社会景象。导致这一景象出现的历史事件是( )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澶渊之盟 D.宋金和议
7.《贞观政要》中载:“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这说明唐太宗( )
A.吸取前朝灭亡教训 B.重视农业的发展 C.大力发展科举制度 D.完成了全国统一
8.观察下图唐朝墓葬出士的文物,这些出土文物说明唐朝( )
A.人们喜欢收集钱币 B.随葬文物品种多样
C.中外铸币技术高超 D.中外经贸交流频繁
9.贞观年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唐朝公主,唐蕃结为亲家。在此之后,双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发生过战争,友好往来。这说明文成公主入藏( )
A.削弱了吐蕃文化的影响力 B.使西藏地区归属唐朝管辖
C.促进了吐蕃经济发展 D.增进了唐蕃友好关系
10.唐朝的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高僧鉴真在天宝年间六次东渡,历经艰辛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共同之处是( )
A.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B.都拓展了唐朝的疆域版图
C.都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统治 D.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1.下面为隋炀帝使用民力统计表(部分)。从表中可以看出隋朝灭亡的原因是( )
时间 项目 动用劳动力
大业元年(605年) 开通济渠 百余万
大业四年(608年) 筑长城 百余万
大业八年(612年) 伐高丽 发四海兵
A.实行暴政 B.自然灾害 C.宦官专权 D.外敌入侵
12.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唐天宝年间,鉴真六次东渡,历尽艰辛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也传到了日本,他们共同的贡献是( )
A.维护了国家统一 B.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C.推动了民族交融 D.带来了中外文化高峰
13.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鸿恩大德,前古未比”说明隋朝修建大运河最深远的影响是( )
A.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B.满足隋炀帝游江都愿望
C.结束南北分裂割据局面 D.促进沿岸工商业的发展
14.右图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
A.辽宋夏金 B.南北朝 C.春秋战国 D.五代十国
15.下面示意图中,与朝代①相关的史实是( )
A.北魏改革,民族交融 B.开凿运河,创立科举
C.曲辕犁、筒车,工具革新 D.重文轻武,中央集权
16.唐太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帝王。图所示内容反映了他( )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人君必须忠良辅弼,乃身安国宁。——唐太宗
A.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B.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
C.制定法律和减省刑罚 D.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17.“以姚崇宋璟为相,廓清武后则天以来之积弊,励精图治,至民夜不闭户,道不拾遗,遂达臻全胜。”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18.武则天不惜动用酷吏打击贪官污吏;朱元璋实行“重典治吏”,官吏枉法受赃80贯处以绞刑;雍正帝时,赃官的罪行一经核实,就把他的家底抄个干净连他们亲戚子弟的家也不放过,并下令“丝毫不得碍于情面,务必严加查处。把贪官追得水尽山穷叫他子孙做个穷人,方符朕意”。古代帝王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为了维护王朝的长久统治 B.为了肃清官员的贪污腐败
C.为了强化皇权,平抑穷富 D.为了健全和完善法律体系
19.有学者指出,安史之乱后涌现出更多的藩镇,这是帝国为化解安史危机,甚至还包括帝国前期痼疾而采取的一种相当理性的措施,在与藩镇的博弈之中,唐帝国通过不断学习与调整,重新树立起它对藩镇的权威与控制力。该学者意在说明( )
A.藩镇使中央权威受到挑战 B.藩镇割据延续了唐朝统治
C.藩镇解决了帝国前期危机 D.安史之乱后国家走向分裂
20.据史书记载,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中有很多人曾经担任节度使。如后梁君主朱温是唐朝宣武节度使,后晋君主石敬塘是后唐河东节度使,吴越开国国君钱谬是唐朝镇海节度使,闽国开国国君王审知是唐朝威武节度使。据此可知,五代十国时期( )
A.只有当过节度使,才能当皇帝 B.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快速发展
C.唐朝的节度使都建立了政权 D.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21.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隋唐的民族政策表现得较为开明。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唐太宗在位时期( )
A.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 B.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 D.派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22.在返日留唐学生的策动下,日本发生著名的大化改新。日本社会各阶层也深受唐文化浸染,他们吟诵唐诗,雅好唐乐,发展“唐绘”,行唐礼,着唐服。同期的朝鲜和后来的越南,均以中国为文化母国。中国文化传递出其独有的“智慧之光”。对此最全面的解读是( )
A.中国是朝鲜的宗主国 B.唐文化从多方面影响着日本
C.唐文化对周边国家影响深远 D.大化改新使日本进入了封建社会
23.史载,贞观时期,国子学“四方学者云集……高昌、吐蕃诸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长安胡化,极盛一时”,洛阳城内“家家学胡乐”,甚至“胡著汉帽,汉著胡帽”。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B.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西域各族文化优于唐朝的文化 D.唐朝重文化而轻视经济和军事
第II卷(非选择题34分)
二、综合题
24.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也是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唐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微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微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太宗甚吾其言。
——《贞观政要》
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概括“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6分)
材料二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应该常去)。——《日本书纪》
材料三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唐文化)洋溢奈良城。
根据材料二写出日本派遣到唐朝的使节的名称。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鉴真盲目航东海”的历史意义。(6分)
综合以上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盛唐气象的表现。(6分)
25.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回答问题:
以上材料与哪位皇帝有关 材料一说明他认识到什么问题 (6分)
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朝又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4分)
历史上这位皇帝的统治被称为什么 从他的统治思想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6分)
参考答案:
AACAB AADDA ABADC DCABD BCB
24.(1)原因:关注百姓,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的劳役负担,虚心纳谏。(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遣唐使。意义:传授佛经;传播先进的唐朝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促进了中日友好交流;促进了日本社会进步。(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社会经济繁荣、民族政策开明、社会风气开放、文学艺术多彩等。(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5.(1)唐太宗 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2)开明的民族政策 开放的对外政策
(3)贞观之治 要坚持以民为本,关爱人民;要坚持民族平等,关爱少数民族;要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