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一单元 复习课件
复习目标
1. 通过了解隋朝的兴亡、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知道隋朝速亡和唐朝兴盛的原因;
2. 了解科举制度创建、大运河开通、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从制度、经济、文学艺术、民族交往、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认识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3. 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
581
一、隋的统一与灭亡
公元420年
公元589年
南北朝
公元618年
隋
唐
公元
907年
隋文帝 杨坚
①兴:北朝最后一个政权是_____。581年,外戚_____夺取政权,建立____朝。定都长安,他就是_______。_____年,隋朝灭____,统一全国,结束长期____(时局特点)局面。
②替:隋朝第二个皇帝_______统治残暴,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_____年,隋朝灭亡。
北周
杨坚
隋
隋文帝
589
陈朝
分裂
隋炀帝
618
任务一:阅读《隋大运河示意图》,获取运河信息,手绘运河示意图(画出一个中心,两个端点,四个河段,五大水系)。
一个中心
两个端点
四个河段
一、隋的统一与灭亡
加强了
南北交流
任务二:科举制度与前朝官制有何不同?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社会和后世产生的影响?
选官制度 选官方式 用官方法 现象
九品 中正制 各州郡 中正官推荐 按门第高低 授官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氏族
科举制 中央设立 考试选拔 按才学高低 授官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材料4: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促进社会流动
选官权收归中央
打破门第,凭才学
加强中央集权
扩大官吏选拔范围
使有才学的人参政
推动积极的
社会风气
一、隋的统一与灭亡
北周
陈
隋
(581年)
陈
隋
(581年)
一、隋的统一与灭亡
1.古人有评论隋朝大运河“天下转漕,仰此一渠”,这是指大运河的主要功能( )
A.灌溉 B.泄洪 C.运输 D.饮水
2.某导演在拍摄电视剧《隋文帝》时,布置了四个场景,其中错误的是( )
A.从北周统治者手中夺政权 B.征发人民,开隋朝大运河
C.指挥大军,南下攻打陈朝 D.发展经济,打造繁荣景象
3.下面对隋朝特点的简短总结中,符合实际且概括全面的是( )
A.经济繁荣 B.短暂繁荣 C.二世而亡 D.无为而治
小试牛刀
C
B
B
长安
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公元420年
公元589年
南北朝
公元618年
隋
唐
公元
907年
①唐朝建立:在隋末农民起义中,太原原守官_____起兵反隋。隋炀帝被杀后,他于____年建立___朝,定都____,逐渐统一全国。
②“贞观之治”:唐朝第二个皇帝_______即位,不久改年号为“_______”,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_______。
李渊
唐高祖 李渊
唐太宗 李世民
618
唐
长安
李世民
贞观
唐太宗
材料1:“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教材P10《知识拓展》
材料2:唐太宗曾问魏徵什么是明君,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教材P7《相关史事》
材料3: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骨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教材P8《材料研读》
原因一:用人唯贤,不拘一格。
原因二: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原因三:以史为诫,以民为本。
任务三:根据视频与材料,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
贞观之治
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原因四:承袭隋制,革新完善。
唐朝的革新措施包括:
领域 内容
政治 ①完善_________制;②制定法律,减省_____;③增加_____考试科目,________成为最重要的科目;④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 减轻人民的_____负担,鼓励发展__________。
三省六部
刑罚
科举
进士科
劳役
农业生产
中书省
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唐太宗 李世民
“贞观之治”
“贞观遗风”
唐玄宗 李隆基
“开元盛世”
打击贵族,发展科举(创立殿试制度,扩大统治基础);重视发展生产。在位期间,经济持续发展。
中国唯一女帝 武则天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唐玄宗统治前期,
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三、盛唐气象
盛 唐 气 象
经济的繁荣
民族的
交往与交融
开放的
社会风气
多彩的
文学艺术
丝织业、陶瓷业和造船业等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繁荣和长安的兴盛
唐朝击败东突厥、天可汗、杂居、通婚、渤海国、回鹘、南诏国等与唐联系密切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唐戴帷帽 女子骑马雕塑
《弈棋仕女图》(局部)
吹排箫伎壁画
四、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
安史之乱
任务四:根据所示资料,说明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材料1:
(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地方将士)唯知其将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 ——《新唐书·兵志》
材料2: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白居易《长恨歌》
材料3:
朱门酒肉臭(xiù),路有冻死骨。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
从 713--755 年,唐对吐蕃用兵26次,对突厥用兵12次,对契丹用兵9次,对奚用兵2次,对南诏用兵6次……在这些战役中,唐朝军队是经常吃败仗的……再有其他方面的部族的反抗斗争,唐朝的边境局势是烽火不断,战火连绵。
——李飞《安史之乱背景分析》
①节度使集军政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②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
③社会矛盾尖锐
④对外频繁用兵,耗费严重。边疆形势紧张,内忧外患。
四、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
唐朝灭亡后,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
北方黄河流域
十国?
南方九个政权
北方一个政权
观察南北政权存续年份,说说你的发现?
北方政权先后更替
南方政权并存,较稳定
四、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
唐朝灭亡后,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北方政权先后更替
南方政权并存,较稳定
战事不断,政局动荡
政局稳定,经济发展
进一步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四、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
特征:
趋势:
任务五:根据所示资料,说说五代十国时期的特征与趋势。
北方政权先后更替
南方政权并存较稳定
武人治国
是唐后期政局的延续
政权不断兼并,版图趋大而政权数量减少
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四、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
4.(2020·北京朝阳·一模)有历史学家认为,秦汉时期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而隋唐宋时期社会中下层开始出任官僚。出现这一转变的原因是( )
A.选拔官吏看重门第 B.开通运河促进流动
C.科举制创立并完善 D.明确三省六部职权
5.下列对”开元盛世”和“贞观之治”共同点的描述,不恰当的是( )
A.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B.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C.文教昌盛,人才济济 D.国泰民安,王朝全盛
6.在中国古代,出现过多次治世局面,下列治世局面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文景之治 ②贞观之治 ③光武中兴 ④开元盛世
A.①③④② B.①②③④ C.①④②③ D.①③②④
小试牛刀
C
D
D
7.民族交往在我国历史上写下了一段段佳话。唐朝的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吐蕃人是今天哪一民族的祖先( )
A. 满族 B. 维吾尔族 C. 藏族 D. 白族
8.唐朝时期男女交往比较自由,可以同行,共饮谈笑唱和,这表明唐朝( )
A. 社会经济发达 B. 诗歌处于黄金时代
C. 宗教政治开明 D. 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9.唐朝社会习俗从饮食、服饰到音乐舞蹈都体现出的特点是( )
A. 封闭保守,狭隘自私 B. 盲目模伤,不思进取
C. 民族交融,兼容并包 D. 夜郎自大,唯我独尊
小试牛刀
C
D
C
10.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朝廷,发动了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这场战争( )
A.导致突厥入侵 B.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C.引发黄巢起义 D.导致唐朝灭亡
11.(2022·甘肃金昌·5)“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材料评述的是( )
A.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B.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C.东汉的外戚宦官专权 D.唐中后期的藩镇割据
12. 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五代十国割据混战局面。其中五代统治的区域主要是( )
A.西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长江流域 D.黄河流域
小试牛刀
B
D
D
唐朝的文化交流
中日交流
中印交流
中朝交流
遣唐使与___①___
崔致远使唐
唐朝
(中国)
__②__西行
学习
传播
外国
鉴真东渡
玄奘
五、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鉴真,唐朝律宗时期高僧
唐朝官员 崔致远
(新罗人)
唐朝与新罗交流使者
唐朝与日本交流使者
五、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人物名片
△时代:
△事迹:
△作品:
△贡献:
盛 唐
《大唐西域记》
口述,弟子成书
玄 奘
天竺取经
译经传法
中外交流 弘法
佛学大师
任务六:根据教材P21,完成填空。读图指出玄奘西行的路线(起止点、方向,沿途区域等)。
从长安出发,向西穿过西域、向南经葱岭进入天竺,顺时针游遍天竺后以相似路线返程。
五、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 常须达。
——《日本书纪》
材料二:隋唐对外交往活跃……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任务七:结合材料分析,为何唐朝的对外交往如此活跃?
唐朝国力强盛,世界领先,具有巨大吸引力;
唐朝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提供交流机会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给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
想来
让来
能来
五、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3.在唐朝对外交往中,与“遣唐使”“鉴真东渡”等相关联的友国是( )
A. 日本 B. 新罗 C. 波斯 D. 天竺
14.想要了解7世纪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状况,可以阅读( )
A. 《金刚经》 B. 《大唐西域记》C. 《西游记》 D. 《史记》
15.某兴趣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收集的图片资料最能体现的主题是( )
A. 唐朝的经济繁荣 B. 明朝的科技成就及影响
C.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D. 古代的对外友好交往
小试牛刀
C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