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黄河颂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学习批注诗歌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把握诗歌抒情方式,体会诗歌的意境。
3.感受诗歌中的黄河形象,领悟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解作者和作品及写作背景,感受歌词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爱国感情,激励学生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不畏困难,积极进取,成为祖国的栋梁。
语言运用:利用字典,掌握生词,培养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
思维能力:自学理解内容,解决相关问题,自己不懂得内容请提出来课堂上讨论解决,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审美创造: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的内在旋律,感受诗的节奏美,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
【课时安排】共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关于黄河的诗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浪淘沙》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黄河在民族文化中的特点:气势磅礴,恢弘大气。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黄河长达5464千米。从高空俯瞰,它非常像一个巨大的“几”字。上、中游分界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镇,中、下游分界点是河南省的旧孟津。黄河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分别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
历史上著名的的黄河战争
由于黄河特殊的地理位置,古往今来,这里都是战略要地。上下五千年发生了若干战役,如牧野之战、官渡之战、巨鹿之战等,黄河天险更是一道天然防线。
抗战中的黄河
抗战时期,日军曾发动多次渡河战斗,都未能成功。黄河一度成为阻击日军的天然防线,也是抗战军队强大的帮手。
黄河一直被中国人视为母亲河,它奔流到海,激昂澎湃。它承载着中华儿女的根基和血脉,见证着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黄河颂》,一起来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了解作者】
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诗人、文学评论家。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30年代起从事进步戏剧活动和文学活动,积极参与抗日救亡活动。1939年,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这部音乐作品响彻中华大地,激发了中国军民抗日热情。
【写作背景】
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诗人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豪迈的颂歌。
【字音】
【词语】
摇篮:比喻幼年或青年时代的生活环境或文化、运动等发源地。这里指黄河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源地。
滋长:生长,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
澎湃; 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宛转:弯弯曲曲地流过。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新课讲解】
一 美美的听
播放《黄河颂》音频,让学生仔细聆听,进入诗中雄浑壮阔境界,并谈谈感受。
激情、澎湃、有气势、有力量……
二 深情的读
一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读:有感情的朗诵,把握诗的内容,领悟诗的意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黄河本身就是一部中国历史,母亲河——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请深情体味读出感情。)
三读:小组之间相互交流朗读,让小组的其他同学给你提出指导性的意见。
朗读提示:
(1)“我站在高山之巅,望……”总领下文,停顿要稍长一些;后面的四个分句应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2)短句要读出气势。如“伟大而坚强,”“望黄河滚滚”“掀起万丈狂澜”。
(3)动词 “掀”“劈”“奔” 重读
(4)“啊!黄河!”重复三次,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要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5)最后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6)全诗应读出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之中的悲壮情怀,读出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
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交代演唱主题,确定演唱基调。
第二部分:全诗的主体部分,从望黄河到颂黄河,最后发出学习黄河精神的誓言。
三 细细的品
(朗诵词)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概括了黄河的精神,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
以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收束全诗,激起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坚不可摧的意志和决心,使诗歌的主题得以扩展深化。
四 尽情的说
①“把中原大地,劈成南边两面”
好一个“劈”字:
让我看到 ,
让我听到 ,
让我感到 !
②“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中的“筑”,它来自一砖一瓦,是一层层叠加,那么民族的屏障是用什么铸成?
五 深情地赞
修辞美:
排比、反复、比喻、拟人
歌颂黄河,赞美黄河,突出贡献。
画面美:
“黄河滚滚”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深层探究】
1、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提纲挈领地概括出黄河的精神:伟大坚强;其作用是引出下面的唱词。
2、作者站在高山之巅远望黄河,“望”统领哪些内容?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黄河的?
“望”统领的内容: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近镜头描写;俯瞰全景式的总写;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
3、说说作者笔下的黄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望”的内容有实有虚,选择了不同的立足点,全方位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涛滚滚、气势恢宏的黄河奔流图。
4、歌颂黄河的部分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赞颂黄河的部分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地理特征——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自然特点——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从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
5、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既把对黄河的赞颂分作三部分,同时使诗人的赞美之情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6、诗人先后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我们民族的屏障”,你怎么理解这两个比喻?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则是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7、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黄河比作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
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雄浑的气势,也蕴含着中华民族强大的、不可战胜力量源泉。
8、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人借歌颂黄河,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要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品味语言】
(1)反复
“啊!黄河!”反复出现,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突出和强调了黄河的重要性、作用和精神,深化赞美之情。
最后两句强调了中华儿女学习民族精神的决心,也表达了抗战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
(2)比喻
“摇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屏障”: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也是精神上的城防。
“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黄河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激励民族精神和信念。
【写作特色】
1.直接抒情,风格雄浑豪迈。
诗人运用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地域广阔的形象,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抒发了对黄河的热爱之情,使全文充满了雄浑豪迈之美。
2.虚实结合。
实写与虚写相结合,客观与主观相融合,赋予自然之物以情感,表现出震撼心灵的精神力量。这种融入审美体验的技法有极强的感染作用,能使人的心灵得到崇高的美的体验。
【课文小结】
诗人借歌颂黄河来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1、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
2、课外搜集有关黄河的诗句、俗语、故事等,进行归类整理后,在班上进行展示。
视频:红歌经典《黄河大合唱》之《保卫黄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