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课件(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课件(3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6 19:10: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第四单元 活动·探究
2023
演讲词常识 演讲词是指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针对某个具体问题发表讲话的文稿。演讲词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产生共鸣。
演讲词类型 1.叙事型: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以适当的议论、说明和抒情,表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如《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2.说理型: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深刻的论点、确凿充足且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3.抒情型: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抒发演讲者的爱憎喜悲等强烈感情,以“情”来激发听众的共鸣。如《最后一次讲演》。
13 最后一次讲演
假如闻一多进行最后一次讲演时,你在现场,请你完成下面这份演讲现场记录表。
演讲现场记录表 演讲者 闻一多 身份 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演讲背景   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国民党反动派不顾全国人民对和平民主的迫切要求,继续发动内战,并对爱国民主运动进行镇压。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因参加爱国民主运动,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7月15日,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发表了这一演讲,当天下午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闻一多照片
演讲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演讲口吻 ②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听众身份 昆明的进步人士、青年学生;混入的少部分国民党特务分子。 听众反应 ③___________
演讲风格 这是一篇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演讲词。 揭露并痛斥了反动派制造白色恐怖、无耻暗杀进步人士的卑鄙行径,揭示反动派必然灭亡、真理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颂扬李公朴的献身精神,号召广大人民与反动派做坚决的斗争。
悲愤、振奋
冷峻如铁、慷慨激昂
震怒、激动、
悲愤、痛恨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这几天,大家xiǎo de(    ),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bēi liè
(    )最wú chǐ(    )的事情!
(2)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dú shǒu(    )
(3)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guāng míng zhèng dà(    )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
(4)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wū miè(    )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
晓得
卑劣
无耻
毒手
光明正大
诬蔑
(5)去年“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tú shā
(   ),那算是青年的一代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
(6)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bēi fèn(   )痛恨。
(7)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怎样长的!(chuí jī(    )桌子)
(8)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kǒng bù(    ),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
屠杀
悲愤
捶击
恐怖
(9)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shì lì(    )不被人民huǐ miè
(    )的!
(10)反动派tiǎo bō lí jiàn(      ),bēi bǐ(    )无耻……
(11)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mán hèng(    )下去的!
(12)历史fù yǔ(    )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
(13)我们不怕死,我们有xī shēng(    )的精神!
势力
毁灭
挑拨离间
卑鄙
蛮横
赋予
牺牲
【答案】C
【解析】“光明正大”形容襟怀坦白,行为正派。句中形容“他”走上讲台时的状态,望文生义。
A.随着鄱阳湖水位的持续走低,使得蒋公岭附近水域的一座长年浸泡在水里的千眼古桥露出全貌。(把“使得”删掉)
B.闻一多作为青年运动的领导者,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一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和人民大众一起为建立崭新的中国而奋斗。(把“一直”调到“将”前)
C.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提出质疑,带着问题去读书,这样才能真正走入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深度对话。(把“提出”删掉)
D.“百日行动”开动以来,广东省公安机关出现不少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先进典型,形成新时代公安工作的“广东经验”。(在句首加上“自从”)
【答案】D
【解析】主谓搭配不当,把“开动”改为“开展”。
4.华新中学举行“以青春之名,赴未来之约”主题活动,请你参与。
【秀·青春风貌】(1)校团委邀请你为活动拟写一条宣传语。请结合语段中的画线句完成上句。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刚健自信、担当有为,坚定拥护党的领导,奋力走在时代前列,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昂扬风貌:追求远大理想,与国家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时刻彰显着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伟大使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勇做开拓、进取的时代先锋。
上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句:传承使命勇做时代先锋
示例:追求理想彰显爱国精神
【访·青春榜样】(2)为了让同学们感受到青年榜样的力量,校团委拟开展采访青年奋进者的活动。作为活动策划者,请简要阐述你的采访思路。
我的采访思路:为了让采访高效进行,第一步要确定采访对象,第二步要拟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步要约定采访时间,第四步再进行________________。
示例:采访提纲(方案、内容、问题)
实地(现场)采访
【燃·青春接力】(3)假设跨越百年,三代青年相聚一堂。面对主持人“青春应该做什么”这个提问,请你补全当代青年的回答。
闻一多: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旧中国。我的青春是用热血和生命,创造一个崭新的中国。
雷 锋:我生活在欣欣向荣的新社会。我的青春是用拼搏和汗水,建设一个美丽的中国。
当代青年:我生活在繁荣富强的新时代。我的青春是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用创新和梦想 成就一个强大的中国
示例二:用努力和奋斗 成就一个伟大的中国
1.不同人称的特点及作用
第一 人称 特点:以“我”“我们”的口吻展开叙述。
作用:①作为文中的线索人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②作为事件的见证人,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便于直接抒情和表现主题;③显得亲切、自然,便于心理描写。
第二 人称 特点:用“你”“你们”来叙述。
作用:①拉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增加亲切感;②便于直接抒情,有呼告效果,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③若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第三 人称 特点:作者站在第三方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叙述他人的经历和事件的经过。
作用:显得冷静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2.如何把握演讲者的观点
演讲词的一大特点是“明确表达观点”,即演讲词的观点一般会直接亮明,无需听众深入思索、分析。 标题 有些演讲词的标题就是演讲者的主要观点,有些则会提示演讲者的主要观点或话题。
注意:若标题中涉及某个概念,则需要到文中寻找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
【例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就是演讲者的主要观点,从文中可知,“格物致知”指的是“实验精神”。
【例2】“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提示演讲话题,“重要抉择”在文中具体指的是“扶植年轻人”。
开头 结尾 一般情况下,演讲者会开门见山,直入主题,然后在后文阐述,有时还会在结尾重申观点。所以可以重点关注演讲词的开头、结尾部分。
其他 如果以上两种方法皆不适用,就需要了解演讲稿的创作缘由、听众,分析演讲稿是针对什么问题或现象展开论述的,标示体现演讲者观点态度的句子,或者从演讲者所举的具体事例、语言的褒贬色彩中感受其情感态度,从而把握演讲者的观点。如《最后一次讲演》。
1.这篇演讲稿不断变换人称,有力地配合演讲者思想感情的表达。请结合所给语段,品析这一特点。
反动派挑拨离间,卑鄙无耻,你们看见联大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特务们!你们错了!你们看见今天到会的一千多青年,又握起手来了,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
思路引导:
①分析语段变换了哪些人称,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的。在向听众揭穿敌人罪行时,运用第三人称,如“反动派挑拨离间,卑鄙无耻”;在对敌人正面指斥时,运用第二人称“你们”;在鼓动人们团结斗争时,运用第一人称“我们”。
②结合不同人称的使用情境,把握这些人称分别蕴含了演讲者怎样的情感。运用第三人称,流露出演讲者极其愤怒的感情和轻蔑的态度;运用第二人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显示出演讲者毫无畏惧,直接向敌人发起攻击的气势
运用第一人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且,用“你们”指代反动派及其帮凶,用“我们”指代演讲者和广大人民,二者相连相对地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演讲词与其他文体不同,第二人称“你(们)”在其他文体(书信除外)中,往往指代的是读者;而在演讲词中则往往指代现场的听众。而针对本篇演讲,现场听众既有昆明进步人士和青年学生,也有不怀好意的特务分子,对此,演讲者分别用“我们”和“你们”加以区分,要格外关注这样表达的效果。
表现出演讲者与听众亲密的、战友般的感情
更突出演讲者感情的鲜明、立场的坚定
把握词语的感彩,体会演讲者爱憎分明的性格特征,感受先烈的英勇精神 _
2.结合加点词语,感受作者的爱憎情感。
连用三个“无耻”形容国民党特务,连用三个“光荣”形容被杀害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以“无耻”反衬“光荣”,高度赞扬了李先生为争取民主和平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也表达了演讲者对敌人的痛恨。
请你阅读李大钊的这篇演讲稿,并完成任务。(10分)
“少年中国”的“少年运动”(节选)
李大钊
①我们的理想,是创造一个“少年中国”。“少年中国”能不能创造成立,全看我们的“少年运动”如何。
②我们“少年中国”的理想,不是死板的模型,是自由的创造;不是铸定的偶像,是活动的生活。我想我们“少年中国”的少年,人人理想中必定都有一个他自己所欲创造而且正在创造的“少年中国”。你理想中的“少年中国”,和我理想中的“少年中国”不必相同;我理想中
的“少年中国”,又和他理想中的“少年中国”未必一致。可是我们的同志,我们的朋友,毕竟都在携手同行,沿着那一线清新的曙光,向光明方面走。那光明里,一定有我们的“少年中国”在。我们各个不同的“少年中国”的理想,一定都集中在那光明里成一个结晶,那就是我们共同创造的“少年中国”。仿佛一部洁白未曾写过的历史空页,我们大家你写一页,我写一页,才完成了这一部“少年中国”史。
③我所理想的“少年中国”,是由物质和精神两面改造而成的“少年中国”。
④我们“少年运动”的第一步,就是要做两种文化运动:一个是精神改造的运动,一个是物质改造的运动。
⑤精神改造的运动,就是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宣传“互助”“博爱”的道理,改造现代堕落的人心。把那占据的冲动,变为创造的冲动;把那残杀的生活,变为友爱的生活;把那侵夺的习惯,变为同劳的习惯;把那私营的心理,变为公善的心理。
⑥物质改造的运动,就是本着勤工主义的精神,创造一种“劳工神圣”的组织,改造现代掠夺主义的经济制度,把那劳工的生活从这种制度下解放出来,使人人都须做工,做工的人都能吃饭。
⑦我们“少年中国”的少年好友呵!我们的一生生涯,是向“少年中国”进行的一条长路程。我们为达到这条路程的终点,应该把这两种文化运动,当作车的两轮,鸟的双翼,用全生涯的努力鼓舞着向前进行,向前飞跃。
⑧“少年中国”的少年好友啊!我们要做这两种文化运动,不该常常漂泊在这都市中,在工作社会以外作一种文化的游民;应该投身到山林里村落里去,在那绿野烟雨中,一锄一犁的作那些辛苦劳农的伴侣。
⑨中国今日的情形,都市和村落几乎是两个世界。都市上所发生的问题,所传播的文化,与村落里的人毫不发生一点关系;村落里的生活,
大概都市中的人也是漠不关心,或者全不知道他是什么状况。这全是交通阻塞的缘故。一是物质的交通阻塞,用邮电舟车可以救济的;一是文化的交通阻塞,非用一种文化的交通机关不能救济的。在文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只要物质的交通没有阻塞,出版物可以传递,文化的传播,就能到达这个地方;而在文化水平较低的国家,全仗自觉少年的宣传运动,在这个地方,文化的交通机关,就是在山林里村落里与那些劳农共同劳动自觉的少年。只要山林里村落里有了我们的足迹,那精神改造的种子,因为得了洁美的自然,深厚的土壤,自然可以发育起来。只有我们学那闲暇时就来都市里著书,农忙时就在田间工作的陶士泰先生,文化的空气才能与山林里村落里的树影炊烟联成一气,那些静沉沉的老村落才能变成活泼泼的新村落。
⑩我们“少年中国”的少年好友啊!我们既然是20世纪的少年,就该把眼光放得远些。我们的“少年中国”观,决不是要把中国这个国家做少年的舞台,去在列国竞争场里争个胜负,乃是要把中国这个地域,当作世界的一部分,由我们活在这个地域的少年朋友们下手改造,以尽我们对于世界改造的一部分责任。我们“少年运动”的范围,决不止于中国:有时与亚洲其他的少年握手,做亚洲少年的共同运动;有时与世界的少年握手,做世界少年的共同运动,这都是我们“少年中国主义”分内的事。
总结几句话,就是:我所希望的“少年中国”的“少年运动”,是物心两面改造的运动,是打破知识阶级的运动,是加入劳工团体的运动,是以村落为基础建立小组织的运动,是以世界为家庭扩充大联合的运动。
“少年中国”的少年呵!“少年中国”的运动,就是世界改造的运动;“少年中国”的少年,都应该是世界的少年!
(有删改)
潇潇:演讲者认为“少年中国”的少年拥有的理想不尽相同,也不必相同,但他们都要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即他们将要去共同创造的“少年中国”。
辰昊:演讲者心中的“少年运动”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改造,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且“少年中国”的少年毕生都要进行这两方面的运动。
青青:演讲者所处时代下中国的情形,都市和村落之间几乎无联系,其原因是交通阻塞,而交通阻塞问题只有靠这些自觉少年在村落中的宣传运动方能解决。
李铭:演讲者呼吁“少年中国”的少年,要有广阔的世界观,要把世界当成改造的平台,把改造世界当成自己的一份责任,要与世界少年共同运动。
【答案】青青
【解析】由文中第⑨段可知,交通阻塞分为“物质的交通阻塞”和“文化的交通阻塞”,“物质的交通阻塞”可以用邮电舟车救济,而“文化的交通阻塞”要用一种文化的交通机关,即“与那些劳农共同劳动自觉的少年”来救济。青青同学的表述“交通阻塞问题只有靠这些自觉少年在村落中的宣传运动方能解决”以偏概全。
2.这篇演讲稿与课文《最后一次讲演》的语言风格存在很大不同。本篇演讲稿极具文学性,能使听众得到美的享受。请你结合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具体分析本篇演讲稿的这一特点。(4分)
这段话语言清新优美,演讲者首先连续运用“清新”“曙光”“光明”“结晶”等词语,生动阐释了自己理想中“少年中国”的美好,思想内涵上层层递进,给人带来春天般的希望;(2分)紧接着,演讲者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将中国比作“一部洁白未曾写过的历史空页”,将少年去创造理想中的“少年中国”的行为比作对这部历史空页进行书写,意蕴深刻,能够激发听众共同创造“少年中国”的信心。(2分)
☆3.李大钊在演讲的过程中全篇用“我们”,甚至不止一次地说到“我们‘少年中国’的少年好友”,这对于演讲的效果有何作用?(3分)
运用第一人称“我们”能够拉近演讲者与听众的心理距离,更易引起听众的共鸣;(1.5分)文中多次说到“我们‘少年中国’的少年好友”等,使听众能够被演讲者的情感和呼吁感染,更能理解演讲者所表达的观点,更易受到演讲者鼓舞。(1.5分)
学习日常生活中的交谈技巧,提高自己的应对交谈水平,理解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_
演讲需要用到许多交谈技巧,因此,在学习演讲前,让我们先具体了解一些日常交谈的技巧。下表是生活中的几个交谈技巧及其实例,请你参考示例,在【A】【B】两处再分别补充一个实例。
交谈的技巧 具体做法
清晰地组织语言 比如,要让别人完成一项任务,我们不会随便描述,而是会循序渐进地给予指引,有逻辑地组织语言,一步步告知对方。
交谈的技巧 具体做法
针对不同的听众, 调整说话的方式 比如,【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故事时追求最佳效果 比如,我们在和朋友分享一件趣事时,一定会想办法仔细做铺垫,然后娓娓道来,甚至适时调整语调和语气以达到最佳效果。
示例:当我们要解说一些专业知识时,如果面对的是具有一定专业背景的人,可以引用大量专业术语;如果面对的是从未了解过相关知识的人,要将专业术语替换成易于理解的词语
交谈的技巧 具体做法
根据听众反馈及时调整话题 比如,【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论什么时候跟人交谈,我们总会注意对方的语言、表情和肢体的反应,以此判定对话是否要按照原计划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