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安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6 11:28:37

文档简介

姓名」
准考证号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绝密★启用前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开学摸底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车项:
1,答卷就,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惟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檬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容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
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当人们开始道过栽培植物获得食物的时侯,农业开始出现并成为人们得
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作随著食物稳定的获得,人口发生第一次爆炸性地增加,这时候,人们
开始意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在远古传锐中很多都以农业生产为内容,伏羲氏结筑而制网,驯
养鸟兽;神农氏尝百草,发明未貂,黄帝播百谷,螺祖亲委,大禹治水更是妇裙皆知,反映了远古时
代先民从采集向原始农业过渡的历史,在尧舜时代,史书中就有“食戡惟时”的记载,“洪范入政,食
为政首”据就是帝舜任用后殺为农官时的命醉,其意为“毅食是治国安民的第一件大事”。
《诗经》中有关农业和粮食经济思想的内容极其丰富。首先,《诗经》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和百姓
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的景象,它盛赞了并时农业成就为“乞于今”,即歌倾弃把经营农业的风尚传
给后代,又说:“思文后稷,克配被天,立我蒸民,莫匪尔极,胎我来年,帝命率育,无此股而界,陈常
于时夏。”充分袁达后稷推广农业的功劳和继承发扬精心务农的优良传统。并认为“国之大亨,唯
祀与我”,既而国家大事之一的祭祀则直接关乎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这是周统治者重视农业生
产的生动体现。周为农耕部落,因此周人对发展衣业十分重视。《尚书,无遮》中戴周文王“卑服,
即康功四功”,而他的后人成王也把每年督促农业生产作为国之大事。《周颂·感嘻》中说:“噫嘻
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棉。”周公还总结
了商亡敏训,告诚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精之艰难”。在《唐风·鸨羽》中,借农夫之口发出感概:“不
能艺泰覆。父母何食?”表达了当时广大农民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正是因为当时全社会都重
视农业生产,所以才出现“厌厌其麦,锦锦其鹿,载获济济、有实有积,万亿及姊,泰鞭茂上,获至柱
拉,积之界栗,其崇如城,其比如,以开百室,百宣盈止”的生产发展、经济繁荣的景象。其次“乃求
千斯仓,乃求万斯箱”“我仓既亚,我庚维亿”等记旅则说明当时的奴衰主贵族们高度重视粮食储
备。再次,《诗经》也有一定篇幅对人们抗击自然灾害的办法和措施进行记述。
【高一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6 7 10 11 12 15 21
答案 B B C C B D B B B A
1.B 解析:A.“古人在开始通过栽培植物获得食物时,就已经意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错,原文为“伴随
着食物稳定的获得,人口发生第一次爆炸性地增加,这时候,人们开始意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且“所以”
前后构不成因果关系。C.“依靠仓储制度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错,由原文“但仓储制度
在具体运行的过程中由于疏于管理,导致许多救济成果不够显著,效果打了折扣,产生了许多弊端”可知,依靠
仓储制度并没有有效避免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D.“义仓”错,由原文“还建设了如义仓这样存在于州县中
但专门为乡村服务的仓储”可知,义仓并不是建在乡村中。
2.B 解析:B.“《周礼》中的举措虽然不能明确惩罚那些惰民”错,由材料一第三段可知,“对那些不尽力
耕织者予以经济制裁,或者进行政治和道德的歧视,贬低政治地位”。
3.C 解析:C.本文是就粮食仓储问题进行阐述说明的,而不是就店铺而言的,店铺是广义的概念,店铺里的
商品不仅是粮食。可见选项 C 的内容不能证明对粮食问题的重视。
4. 同:三本古籍都强调粮食生产的重要性,都重视粮食储备。(1 分,答出“粮食生产的重要性”“重视粮食
储备”得 1 分)异:《诗经》涉及人们抗击自然灾害的办法和措施;《周礼》强调政府及地方官员的作用;《管
子》重视粮食贸易。(3 分,每点 1分)
5. ①仓储制度的历史沿革及价值;②宋朝仓储的形成原因;③宋朝仓储的种类及特点;④实行仓储制度的利与
弊。(每点 1 分)
6. C 解析:A.“说明他是一个固持己见、不重名利、随遇而安的人”分析错误,这表明他是个不重视金钱、
知足而乐、有生活情趣的人。B.“花了三年时间才确定抗日期间歇业的原因”错,原文为“地方志办董老师为了
解开这个谜团,花了三年的时间专门来研究,结果越研究越扑朔迷离”。D.“姜氏胡辣汤的经营者都有原则、有
底线、有坚持”错,姜中良的哥哥姜大良、弟弟姜小良改变经营方式,说明他们并没有坚持。
7. B 解析:B.应是补叙手法,补叙的是姜氏胡辣汤店的历史,是对上文内容做补充交代,也与下文情节密切
相关。
8. ①介绍了隐阳的地理位置、人文传统,为人物活动创设了环境。②解释了胡辣汤味道太咸、太辣、太烫、当
地人单好这口的原因,照应上文。③引起下文,由人们喜好胡辣汤自然引出了当地最出名的姜氏胡辣汤店。(每
点 2 分,意思答出即可)
9. ①文中直接写“为什么要排队呢”一句,运用了设疑法,引起读者的深思,让读者跟着作者的思路思考吃姜
氏胡辣汤排队的原因,避免了行文的平淡。②小说以姜氏胡辣汤店的反常商业行为“每天只做 200 碗,卖够 200
碗,便不再供应”来设置悬念,让读者思考其商业模式,也推动后文的相关情节发展。③小说以姜氏三兄弟不同
的经营方式来设置悬念,让读者思考哪种经营理念能脱颖而出,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旨。④小说以“20 世纪 90
年代,姜氏胡辣汤店有了波折”这个突转来设置悬念,使得小说波澜起伏,曲折跌宕,推动后面情节的发展。⑤
小说关于“歇业的原因”的描写,让读者一时难以琢磨,能引起他们的种种推想,后面揭示原因,既出人意料,
又合乎情理,让人心生感慨。(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 D 解析:加上标点符号为: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
11. B 解析:B.“顿首”这一礼节还用于平辈间的行礼。
12. B 解析:B.从原文“下令敢言安营者斩”看,这只是他下的命令,并没有写已经斩首某个人。
13. (1)你的名声地位已经很高了,不必亲自冒着箭石作战,只要激发勉励将士就行了。
(译出大意 1 分,关键词“重”“矢石”“第”各 1 分)
(2)因为主帅犯了罪而燕达独自受到奖赏,燕达请求同时受处分,皇上没有听从。
(译出大意 1 分,关键词“蒙”“责”各 1 分,“不听”省略的主语 1 分)
14. ①燕达孤军深人,遇到敌人,作战时没有援军。②虽然战败,但战争中活下来的士兵不在少数。③燕达平日
里作战英勇,多次打胜仗。(3分)
【参考译文】
燕达,字逢辰。他在儿童时,和同辈的孩子戏耍,总是摆出军阵列队的形状,年长之人认为他很奇特。长大
以后,容貌体态魁梧,善于骑马射箭。因为才能和武艺成为禁兵,被授任内殿崇班,做延州巡检,戍守怀宁寨。
西夏三万骑兵逼近城池,战斗一整天没有决出胜负,燕达的部下只有五百人,他跃上战马奋力搏击,所向披靡。
他被擢升为鄜延都监,多次率领士兵深入敌军境内,九次作战都得胜而回。啰兀失守,派燕达援取戍守士兵和军
用物资,被敌人袭击,他一边打一边向南撤退,失亡的人很多。神宗因燕达孤军遇到敌人作战,活下来的士卒也
不算少,多次升迁燕达担任西上阁门使,兼任英州刺史,担任秦凤副总管。征讨打败河州羌,于是降服木征。升
为东上阁门使、副都总管,实际授任为忠州刺史、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郭逵招抚征讨安南时,燕达担任行营马
步军副都总管。燕达进入朝廷辞行,神宗告诉他说:“你的名声地位已经很高了,不必亲自冒着箭石作战,只要
激发勉励将士就行了”燕达叩头致谢说:“我得以靠威望声势消灭敌人,即使死了怕什么呢!”初次越过山岭,
燕达听说前锋遇到敌人陷入苦战,想前去救援,校官说应当先替家考虑然后再前进,燕达说:“那里战斗已经危
急,怎么能忍心为了保全自己而考虑。”下令敢谈设立营寨驻扎的人斩首。于是整顿盔甲起兵前往,士兵都很振
奋,传声呼喊太尉来了,蛮人惊慌溃败,立刻平定了广源。军队临时驻扎在富良江边,蛮人把战船停靠在南岸,
想要交战却不能够,燕达默默计议说:“兵法讲求调动敌人却不被敌人调动,我们把虚假的情况给他们看,他们
一定会来攻打。”不久蛮人果然来了,攻打他们,大败蛮人,蛮人请求投降。军队归来,授予燕达荣州防御使。
因为主帅犯了罪而燕达独自受到奖赏,燕达请求同时受处分,皇上没有听从。元丰年间,燕达升任金州观察使,
加授步军都虞候,改任马军,破格授任副都指挥使。因为训练检阅精细整齐,授任他的一个儿子做阁门祗候。多
次受到下诏奖赏,进升为殿前副都指挥使、武康军节度使。哲宗即位,升为使,调节度武信军。去世,被赠为开
府仪同三司,谥号叫毅敏。燕达起于行伍,喜欢读书,神宗因为他忠实可靠,每次在闲暇时召见他,都从容地与
他交谈。曾经问他说:“用兵应当以何为先?”他回答:“是爱。”皇上说:“以威统爱行吗?”燕达说:“不
是不用威,要把爱放在最先罢了。”皇上认为他说得好。
15. B 解析:B.“颔联写湖,是近处的静景;颈联写庭院周围,是远处的风光”判断错误。
16. ①家居在湖山处,乡间小路横斜,槐柳成荫,居处静幽;②鹭鸟时时往下飞至水面,处处能听到蛙鸣,用动
态反衬幽静;③故交难觅,无人共赏共谈,写出人事幽远。(每点 2 分)
17. (1)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2 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2 分)
(3)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2 分)
18. ①卷帙浩繁 ②独辟蹊径 ③寥寥无几(每空 1 分,所填成语符合语境即可)
19. 在传统演奏过程中,箜篌弹奏者的身体会随着节奏韵律的变化舞动,所以弹奏箜篌也被叫作“坐着的舞蹈”。
(4分)
20. ①“时而清脆悦耳,时而流丽高亢,时而幽婉低缓,时而悦然舒展”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多角度具体展
现了箜篌声美妙且富于变化的特点,节奏鲜明;②“沉睡”“诉说”等词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作者
对箜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慰。(点明修辞 2 分,分析 2 分)
21. A 解析:A 项和画横线处的“像”都表示推测,好像。B.“像”表示作比较,在形象上相同或有某些共
同点。C.“像”表示比喻,把“时间”比喻为“海绵里的水”。D.“像”表示举例,比如。
22. ①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 ②使劲儿向上升 ③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每处 2 分,意思对即可)
23.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话题作文的写作能力。话题是“我和我的家乡”,写作时要注意“请结合自己在家乡的
成长经历”,体裁是“记叙文”。材料给予了多方面的提示,“名山大川、古建遗存”是家乡的历史文化底蕴,
“有寻常巷陌、小桥人家”是家乡人民生活百态,“传统技艺、民俗风情”是家乡独特的风俗习惯,在家乡长大
的人,难免都有些津津乐道、难以忘怀的独特记忆,可以结合自己成长的轨迹,把家乡的特点娓娓道来。“家乡
文化中可能还有一些消极的东西禁锢着人们的思想,阻碍着社会文明前进的脚步”则提示我们,在我们长大的过
程中,应该也留意到了家乡是否落后于时代,无论是思想、形式还是什么,都可以作出一定的批判,并表达改变
家乡面貌的想法;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家乡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的新变化,新发展,不但可以写自己的成长,也
可以写家乡的“成长”。参考立意:难忘我的家乡;我与家乡共成长;愿倾一己之力,助家乡摆脱落后命运等。
附: 语文作文评分操作细则
1. 等级要求。阅卷中先按评分标准划等级,之后再酌情加减分。
(1)一类作文(48 以上):切合题意,字数、文体符合要求。
(2)二类作文(40-47):符合题意,字数、文体符合要求。
(3)三类作文(30-39):偏离题意,字数、文体符合要求。
(4)四类作文(29 分以下):跑题作文,字数、文体符合要求,但原则上不超过 20 分。
2. 字数要求。
(1)每少 50 字扣 1 分。
(2)600 字左右的文章,结构完整,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但原则上不超过 43 分(归为二类下)。
(3)400 字以下的文章,20 分左右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4)200 字以下的文章,1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5)只写标题的,给 2 分。不写标题扣 2 分;只写几句话的,给 1-2 分。
3. 错别字及标点。
(1)一个错别字扣 1分,重复不计,扣完 5分为止。
(2)标点符号错误多的酌情扣 1-2 分。
4. 不能过宽或过严,均分区间为 42-45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