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七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七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6 11:4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七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词的研读是支持我走过优惠的一种力量。”叶嘉莹先生在口述自传的结尾这样说。在最痛苦的时候,叶先生靠写作诗词疗愈自己。
叶先生拮取的这条线索,在解读东坡词时体现得最为鲜明。苏轼的坎坷造际和乐观性格为大家所熟知,而叶先生这次讲茶轼,不是强调苏轼如何旷达地应对外界打击,而是在苏轼的痛苦面前停一停、凝心看一看,那到底是什么样的痛苦?
“似花还似非花”(《永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时写下的,叶先生讲:“古人常常以为柳絮就是柳树开的花,这个花不是万紫千红地开在树上,它只要一张开,马上就被风吹走了。它也叫花,可是它没有万紫千红的色彩,也不能留在树上。”而苏轼本人的经历,正是二十二岁中进士以后,几年间母亲、父亲相继离世,苏轼守孝六年,再回京时已是新党当政。他不肯委蛇附和,直陈新法之弊的结果是被新党一眨再眨,从杭州到密州再到湖州,乌台诗案九死一生之后又被弃置黄州,此时看见“也无人惜从教坠”的杨花,感慨自然很深。
叶嘉莹先生并不停驻在对痛苦深渊的凝视中,更进一步看到词人将苦痛向审美体验转化、升华的努力。苏轼像春末柳絮一样身经风吹雨打,却“不恨此花飞尽”,没有因此封闭自己、日日舔舐伤口,而是“恨西国,落红难缓”。此处叶先生特别提醒道,“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不能只顾及意思就点断为“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定要按照词牌的牌调断为三句,“杨花点点”之后停顿,且末四字注意“是/离人泪”的停顿,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吟诵出来,才足以传达东坡词中缠绵悱恻、欲语还休的情意。
因有苦痛,才会努力拂拭心上阴影;抟揉苦痛为辞章,心影在吟唱中渐渐变得通透,像天上的云影一样不再翳蔽日光,而是与日色交相辉映,共成一幅可以欣赏玩味的景象。此时心影已无须拂去,它成为人生的底色,带来人格的厚度、笔下的滋味。叶嘉莹先生"弱德之美"的概念,正是在辞章中得到升华的苦痛与词调的音声之美结合而成的样态,是借由书写吟唱实现的对苦痛的超越,而这也是叶先生本人的生命体验。
在“弱德之美”的审美取向下,叶嘉莹先生更多地选取词人的“幽咽怨断之音”(夏敬观《映庵手批东坡词》)。即使策马直闯金营如入无人之境的辛弃疾,叶先生也是选他悲慨秋日的《汉宫春·会稽秋风亭怀古》来讲。在“木落江冷”的秋日,辛弃疾烦闷填心、大发牢骚:“千古茂陵词在,甚风流章句,解拟相如。"文章立言得以留名青史固然是好,却不是他辛稼轩一辈子最想做成的事业。接到故人书信提醒他莫要留恋仕途、“忘却莼鲈”,他只有一声叹息:“谁念我,新凉灯火,一编太史公书。”太史公当年为了完成著书之志,遭受大辱仍未肯轻易赴死,稼轩唯有向他寻得一点安慰和支持。叶先生参透这一层,替稼轩把心底的话说出:“我有我要完成的东西,我还没有完成,我总希望有一个最后的机会能够把它完成。”这种隐忍中有坚守、袭放中见悲哀的风格,正是“弱德之美”。(摘编自郑子欣《中华读书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叶先生靠写作诗词疗愈最痛苦时候的自己,并从中寻找到力量,这在解读东坡词时体现得最为鲜明。
B. 叶先生对苏轼词的解读不是停驻在对痛苦深渊的凝视中,而是看到词人将苦痛向审美升华的努力。
C.解读苏轼为酬和章质夫而作的词,叶先生坚持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吟诵,才足以传达东坡词中的情意。
D.辛弃疾反对靠文章立言而留名青史,他的志向是为国效力,收复北方失地,但无奈的是事与愿违。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引用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的词句“似花还似非花”,是为了解读苏轼面对痛苦的复杂心情。
B. 苏轼虽经风吹雨打,但并没有被苦痛击垮,这可以从《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品读出来。
C.文章采用并列式结构,重点解读词人面对苦痛的人生态度,逐层深入,归结出“弱德之美”的概念。
D.文章最后一段,辛弃疾在悲慨秋日的词中引用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典故来表现自己心中的坚守。
3.根据原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只有从解读苏轼在最痛苦时期写作的词入手,才能对苏轼的思想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
B. 持揉苦痛为辞章,借由书写吟唱诗词实现对苦痛的超越,这也是叶先生的生命体验。
C.叶先生解读辛弃疾时更多选取“幽咽怨断之音”,这是受“弱德之美”审美取向的影响。
D.文章最后一段中写辛弃疾的故人提醒他莫要留恋仕途,其实这是对辛弃疾的误解。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中国关于“隐”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易》。其中《遁》卦“天下有山,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直接描述了贤者为远避小人而退藏隐居的状态。可见,中国隐逸文化兴起的根源正在于人自保的本能,既然无法战胜又不愿合污,那就只好退避现实以求明哲保身。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对周遭环境消极的妥协,但在这种妥协中,隐居者却常常意外地获得宣扬个人主张,实现自我价值,甚至赢得权力青睐的新渠道。以至《诗经·小雅·鹤鸣》已经从上层视角,为隐居之人定下了如“野鸣之鹤”的身份,让隐士成为一种受到官方认可的,高尚、贤能、隐藏锋芒的象征。而《卫风·考》和《陈风·衡门》两作,则更让贤人退隐所代表的逍遥和清高意象深入人心,转化为口耳相传的事迹。
(摘编自《心灵的逃亡:中国隐逸文化谈》)
材料二
魏晋风度,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谈到魏晋风度,不能不与当时兴起的士族阶层相联系。士族,或者叫作世族,是东汉末年兴起的世家大族,他们垄断做官的权力,有着自己的政治特权与庄园经济,可以与皇权平分秋色。名士们冲决礼法,率真自得,狂诞任放。他们的行动有着明确的追求,那就是抛弃传统儒家哲学中一些过于拍执的道德说教,而以自己的生命意志来支配行为,通过偶发性的情节来组织行为,形成创作。兰亭集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摘编自袁济喜《魏晋风度与现代人生》)
材料三
魏晋名士尤喜欢清谈。当代美学家宗白华的《清谈与析理》对清谈这样评价:“被后世诟病的魏晋人的清谈,本是产生于探求玄理的动机,王导称之为"共谈析理'。嵇康《琴赋》里说:"非夫至精者,不能与之折理也。"折理"须有有逻辑的头脑、理智、良心和探求真理的热忱。青年天折的大思想家王弼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宗白华先生对清谈与王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认为玄学与清谈的动力在于人文与智慧的融合,是魏晋风度的表现,对我们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有着重要的参照作用。在清谈对话中,因为种种原因的激发,谈者机锋选出,呈现出一些新的思想,对话中思想突发,感兴相接,已开禅宗妙悟之先河。
(摘编自袁济喜《魏晋风度与现代人生》)
材料四
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诠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眼光来看,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来看,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
(摘编自《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4.下列对材料中“魏晋风度”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晋风度就是当时的名士风度,它代表着中国魏晋时代名士们的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
B.魏晋名士不拘礼法,率性而为,他们不愿受到传统儒家哲学的道德说教的束缚,向往自由,追求凭自己的意愿做事。
C.魏晋风度与当时兴起的士族阶层有很大关系,魏晋士族可以与皇权平分秋色,拥有一定的特权。
D.魏晋风度并不是凭借世家大族在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而是贵族精神的产物。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易》中的《遁》卦直接描述了当时的贤者退隐的情况,“隐”这一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古书中。
B.既然无法战胜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无可奈何的选择就是退避现实以求明哲保身。可见,中国隐逸文化兴起的根本原因正在于人自保的本能。
C.魏晋名士排斥传统儒家哲学中过于拘执的道德说教,而用主观意志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D.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只有站在人生的高度,我们才能看清陶渊明的一生不是“枯槁”的,而是艺术的。
6.对魏晋名士的清谈,当代美学家宗白华持怎样的态度?简要回答。(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5分)
豹子头林冲
茅盾
这一夜,豹子头林冲在床上翻来覆去。
且闻那个失了花石绸的青面带扬志的一番话,不知怎的只在林冲哈家里打浪。他林冲一年多 简何尝不是要着我在的志非掉的心思;但是在这月白霜浓的夜半,那几句话便只能像油煎冷粽子似的格在林冲胸口,如鲠在喉。
虽说林冲英撞相拍,有时候却也把中有细,当他把一桩事情放在心上颠来倒去估量着的时候,也会想到远远的过去,茫茫的特来。那时,他扑野粗直的心,便像被扑刀尖转了一下,虽然有些疼,可是反倒松切些,仅可以不伤处满的了一些光亮,使他对于他人,我,此世界,此人生,都仿佛更加明白。
月光冷冷地落在床前,林冲哗国大眼看着发愣,幼年生活属底地被唤回来。本是农家子的他,素来没有什么野心!父亲辛苦一些,还不够供应官家的征发;在稼人的生活是受够了,这才投拜了张教头学武,想在边庭上一刀一枪,也不枉父母生他一场。
他从没到过“边庭”。父老传说,那是一片无边无根、水草肥沃的地方,胡箱声动,“胡儿”扫过,只剩下烧残的茅屋:每造这样的圆画在林冲稳象中展开的时候,便朦胧地觉得学习武艺不仅为养活一张嘴。
“边庭”呐!曾使豹子头林冲怎样的激昂!
但在"八十万禁军教头"任上第二年,他看见了许多把戏;他断定那些权贵暗地里是怎样地献媚胡儿!一伙吮咂百姓血液的凶狠恶魔!
林冲拿起拳头在床沿猛捶一下,两只眼睛睁得更大了:"咄!边庭上一刀一枪!——哈!"那个杨志不是还在做这样的梦么?"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从前是不明不白掉了官职,现在又想到高俅那厮手里弄回个官儿来!林冲现在是再也不信那些话了,他倒觉得杨志有点可怜。虽然他杨志只不过想封妻荫子,但这一片孤忠终要被辜负吧!那献媚妥协的行径,林冲只觉得太卑劣。他不想占便宜,可亦不肯忍受别人的欺侮。那时候,他要报复!才不管是高太尉、高街内,或是什么陆虞侯,直接也要他们的命!自从那天冤屈地被做成发配沧州的罪犯后,他除了报仇什么幻想都没有。
流血,他不怕。但无缘无故杀人他亦不肯。因此那个白衣秀才王伦要他交纳什么“投名状”的时候,他觉得这个泼皮原也是高俅一类,不过住在水泊罢了。为个人的利害去杀一个无仇无怨的人不是豹子头的性情!可是形势所逼,他只好应承。
他原打算杀一个看来不是善良之辈的人,不料最后碰到这倒霉的杨志!
暴躁在林冲胸头炸开,他皱眉向墙上的朴刀一望,翻身离床,拿了朴刀,便开门出来。
宿雪还没消融,白皑皑地照得聚义厅前如同白昼;朔风又把残雪吹冻,踏上去只是簌簌作响。林冲低头倒提朴刀,只顾往前走。大拍树上一群鸟忽然惊飞起来,林冲猛然停住了脚步,抬头看,半轮冷月在冻云中浮动,像是泼皮涎着半边脸笑人。几点疏星远远地躲在天角,也在对林冲眨眼。
林冲扬起眉毛,再往前走。然而一个“转念”——“到底要结果哪一个?”
这青面兽原也是无仇无怨,但不是无抵抗的善良百姓,林冲觉得在"刀枪无情"的理由下原是问心无愧的。可现在呢?这汉子虽已剥露出更卑污的本相,但若乘他睡眼朦胧就一刀了事,也不是豹子头做的,须吃江湖好汉们耻笑呐!
遥望聚义厅前两排戈矛剑戟,林冲的杀心便移到了第二个对象。是那王伦!拿江湖上好汉的招牌却在这里把持地盘,妒贤嫉能!
林冲睁圆怒自四下跳望。好一个雄伟的去处呀!汉港环抱,四面高山,进可攻退可守!难不成给王伦那厮把持了一世,却叫普天下落魄好汉,被压迫的老百姓,受尽腌腊气!
董下决心,林冲挺起朴刀,托开左手,飞步抢过聚义厅前,便转向右首耳房。“来者是谁?”
听到这声吆喝,林冲摆开步式,朴刀在怀,定睛前瞅。
“呀,林教头,是你!”
巡夜的小喽啰做出一副吃惊的脸相。林冲眼瞅着不说话。不是没了主意,却是在踌躇;他不忍多杀不相干的人。
“林教头,半夜三更到这里做什么?”
一句平常询问器地勾起误入“自虎堂”那回事,拍头一望,明明是“聚义厅”,不是“白虎堂”!
“林教头好武艺,这早晚也还打熬力气!”
林冲竞下意识点头,随即耳根发热,惭愧有生以来第一次说谎。
看着喽啰走远的背影,林冲倒提朴刀,头微微下垂,踏着冻雪,又走回卧房去。心中再次估量:腌腊畜生的王伦自然不配作山寨之主,但谁配呢?要有胆略,有见识,江湖闻风拜服才配呐!不乏自知之明的林冲现在的想法和提刀出房时颇不同了。这压迫者的圣地固然需要一双铁臂膀,更需一颗伟大的头脑。
“梁山泊又不是他的!我在此又不是替他卖力!只是这地方可惜!”这时清脆的画角声已经在寒冽的晨气中鸣咽发响。
(有删改)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作品开头虽未直接引述普面兽杨志的话,但从下文林冲的心理活动可以推知,杨志还存着顾念家人,期待能另找门路图出身的想法。
B.文中用抒情性的笔调描绘林冲早年的“边庭”理想,“无边无垠、水草肥沃”“胡笳声动,胡儿扫过",边塞豪放的画面却与冷酷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反差。
C. 作品景物描写凝练传神,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语句,渲染出紧张的气氛,也隐约透露出林冲内心的犹豫,为下文的"转念"埋下伏笔。
D.文中对林冲行为多有表现,人物的本性与刺杀的意志始终处于紧张的矛盾中,但最终,林冲还是因为不忍杀害无辜的喽啰,而放弃了刺杀王伦的想法。
8.本文以林冲的心理活动为线索,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并重写经典,这样的写法有何艺术价值?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9.本文中的“豹子头林冲”与课本节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教头”的形象有何不同?从身份、性格、处事方式等方面加以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彼人臣之公,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忠于事君,仁于利下,推之以恕道,行之以不党,伊、吕是也。
赵宣子言韩献子于晋侯曰:“其为人不党,治众不乱,临死不恐。”晋侯以为中军尉。河曲之役,赵宣子之车干行,韩献子戳其仆。人皆曰:"韩献子必死矣,其主朝升之,而暮戮其仆,谁能待之?”役罢,赵宣子觞大夫,爵三行,曰:“二三子可以贺我。”二三子对曰:“不知所贺。”宣子曰:“我言韩厥于君,言之而不当,必受其刑。今吾车失次而戮之仆,可谓不党矣,是吾言当也。”
晋文公问于咎犯曰:“谁可使为西河守者?”答犯对曰:“虞子羔可也。”公曰:“非汝之仇也?”对曰:“君问可为守者,非问臣之仇也。”子羔见咎犯而谢之曰:“幸赦臣之过,荐之于君,得为西河守。”昝犯曰:“荐子者,公也;怨子者,私也,吾不以私事害公义,子其去矣,顾吾射子也!”
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延理拘之,闻其令尹之族也,而释之。子文召廷理而责之曰:“吾在上位以率士民士民或怨而吾不能免之于法今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不公之心明著于国也。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遂致其族人于廷理,曰:“不是刑也,吾将死。”廷理惧,遂刑其族人。成王闻之,不及履而至于子文之室,曰:“寡人幼少,置理失其人,以违夫子之意。”于是黜廷理而尊子文,使及内政。国人闻之曰:“若今尹之公也,吾党何忧乎?”乃相与作歌曰:“子文之族,犯国法程。廷理释之,子文不听。恤顾怨萌,方正公平。”(选自《说苑·至公》)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吾在上位/以率士民/士民或怨/而吾不能免之于法/今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不公之心/明著于国也
B.吾在上位/以率士民/士民或怨/而吾不能免之于法/今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不公之心/明著于国也
C. 吾在上位/以率士民/士民或怨而吾/不能免之于法/今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不公之心/明著于国也
D. 吾在上位/以率士民/士民或怨而吾/不能免之于法/今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不公之心/明著于国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与“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两句中“举”字含义相同。B.“言之而不当,必受其刑”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受”字含义不相同。
C.“幸赦臣之过”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两句中“过”字含义不相同。
D.“以违夫子之意”与“世与我而相违”《《归去来兮辞》)两句中“违”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河曲的战斗中,赵宣子的车夫被自己举荐的韩献子杀了,赵宣子对此并没有发怒,反而非常高兴,认为自己举荐得当。
B.咎犯公私分明,不计私怨,向晋文公举荐了自己的仇人虞子羔去做西河的郡守,此举让晋文公惊讶不已,也让虞子羔深受感动。
C. 楚国令尹子文的宗族中有人违犯了国法,管理的刑狱官员将这个人拘押了,但听说是令尹子文的族人后又释放了他。
D.楚国令尹子文将宗族中违犯了国法的族人杀了,都城里的百姓知道此事后都作歌传唱表达内心对子文公正的赞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赵宣子觞大夫,爵三行,曰:“二三子可以贺我。”
(2)吾不以私事害公义,子其去矣,顾吾射子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4~15题。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①,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解闷十二首其六 杜甫
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即今者旧②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编。
注:①中圣:古时嗜酒的人把清酒叫做圣人,浊酒叫做贤人。中圣即喝醉了。②者旧年高而有声望的人。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李诗皆联即点题,“吾爱”二字,亲切挚恳,言由心出,一片真情掩蔽全篇,“爱”字是贯串全诗的抒情线索。
B.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中“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柄隐处”两句,堪称李诗“白首卧松云”一句的生动注解。
C. 从体裁来看,两首诗分别是律诗和绝句;从情感来看,两首诗都表达诗人对孟浩然的仰慕和思念之情。
D.两首诗都对孟浩然给予了高度评价,一代诗仙和一代诗圣都为孟浩然作诗,可见作为与王维齐名的盛唐诗人,孟浩然实至名归。
15、孟浩然是一个怎样的人?根据以上两首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 。
(2)杜甫在《蜀相》中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凭吊情怀,被称为因景抒情的千古名句的两句是____, 。
(3)追忆往事,是陆游诗歌中常有的内容,如《书愤》一诗中“ , ”两句,就是对抗金历史的回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方志古籍是中华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民族利益和国家安全。中华民族一向注重记述、传承和借鉴历史,具有高度历史自觉和文化自觉。“一邑之典章文物,皆系于志”。从先秦“四方之志”到西汉魏晋地记,从隋唐图经到两宋方志,再到元明清大一统志,方志编修__①且连绵不断。中华古籍 ② ,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方志古籍亦卷帙浩繁,现存9000余种,10万余卷,其存史意义、资政价值、教化作用不容小觑。志属信史,具有秉笔直书、述而不论的容观精神,权威性、真实性、准确性是其本质属性。方志古籍③____,体茂事备,系统记述一定行政区域内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堪称中华文明的"聚宝盆"。新中国在成立前,西方列强大肆掠夺中国方志古籍、作为了解中国、侵略中国的重要参考资料。目前,在日本、美国等国家,还保存着大量我国的方志古籍,其中不乏珍本、善本、孤本,是掌握中国历史和国情地情的重要依据。做好新时代方志古籍工作,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有重要价值。
17.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将修改后的句子写下来。(2分)
19.文中四处画横线的句子中,语序不能变更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民族一向注重记述、传承和借鉴历史。
B.其存史意义、资政价值、教化作用不容小觑。
C.权威性、真实性、准确性是其本质属性。
D. 其中不乏珍本、善本、孤本。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夏天是场冰与火的修行,各种饮料便成为不少人的防暑神器,碳酸饮料就是其中的一类。炎炎夏日,① ,喝上一瓶碳酸饮料,你马上就感到凉爽多了,也没那么渴了。短时解渴,是因为碳酸饮料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吗碳酸饮料常常会打嗝,这是因为碳酸饮料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②______,同时也就将二氧化碳“喝”了进去。而碳酸饮料里的二氧化碳在体内温度升高时,会从水中逸出,并把体内的一部分热量带出来,③_______。
碳酸饮料爽口,也能起到一定的补水降温作用,但长期饮用会影响人体健康。碳酸饮料(无糖碳酸饮料也不例外)中的糖分有损牙齿健康,大量的二氧化碳会影响消化功能,长期饮用会降低食欲,导致营养失衡,诱发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碳酸饮料大部分都含有磷酸,大量磷酸的摄入会影响钙的吸收,引起钙、磷比例失调,造成骨骼发育缓慢、骨质疏松。有资料显示,经常大量饮用碳酸饮料的青少年发生骨折的危险是其他青少年的3倍。此外,长期大量饮用碳酸饮料,还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总之,饮料虽爽,不可贪喝,最健康的防暑降温“饮料”还是水。
20.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要求: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21.对上文第二段的内容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 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作为杰出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头脑中转动着数字、公式以及天书般的阐释;同时,爱因斯坦又钟情音乐,总与小提琴为伴。一边是科学创造,一边是乐声袅袅,工作与爱好领城不同而和谐共存。
我国化学界先驱、著名化学家张子高业余喜欢收藏古墨,他说:"藏墨是我的爱好,也是我研究化学史的一个小方面。”因为好墨讲究胶轻、烟细、杆熟,涉及胶体化学的知识。职业和兴趣如绿叶配牡丹,相得益彰。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1. A(B.原文第四段“叶嘉莹先生并不停驻在对痛告深渊的凝视中,更进一步看到词人将苦痛向审美体验转化、升华的努力”的表述强谓递进关系,而选项中的“不是……而是”的表述为并列关系。C.文中“且末四字注意‘是/离人泪’的停顿,用抑扬顿挫……情意”说的是末四字,选项说的是整首词。D.根据原文“文章立言得以留名青史固然是好。却不是他辛稼轩一辈子最想做成的事业”可知,辛弃疾并不反对靠文章立言而留名青史,只是这不是他最想做成的事业。)(3分)
2. C(C.“并列式结构”错,本文是递进式结构。)(3分)
3. A(A. “只有……才”说法绝对,并不是只有从苏轼在最痛苦时期写作的词入手才能准确地了解苏轼,其他时期未必不可以。)(3分)
4.C(A项,“魏晋风度就是当时的名士风度”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魏晋风度,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B项,“他们不愿受到传统儒家哲学的道德说教的束缚”不合文意。原文说“他们的行动有着明确的追求,那就是抛弃传统儒家哲学中一些过于拘执的道德说教”。D项,魏晋风度虽是贵族精神的产物,但也是凭借世家大族在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3分)
5.A(“‘隐’这一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古书中”错解文意,《遁》只是有“隐”的现象的记载,并不是出现“隐”的概念。)(3分)
6.宗白华对魏晋名士的清谈极为赞赏。他认为,清谈是魏晋名士探求玄理而产生的,且清谈的人须有有逻辑的头脑、理智、良心和探求真理的热忱。(6分)
7.D(3分)
8.①以林冲的心理活动为线索,有利于串联起林冲一生的遭遇,使人物形象更完整。②以第三人称叙述,叙述角度灵活自由,使情节完整真实。③重写经典将林冲内心的思想矛盾更尖锐地展示出来,赋予了作品深刻的思想性,主题更突出。(每点2分,共6分)
9.①身份:“林教头”是朝廷罪囚,“豹子头林冲”是梁山好汉。②性格:“林教头”安分守己,忍辱负重;“豹子头林冲”情绪激烈、具有反抗意识。③处事方式:“林教头”遇事随遇而安,一忍再忍,“豹子头林冲”则是开始冲动暴躁,后来冷静反思,忍而不发。(每点2分,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10.A(3分)
11.C(A.“举”都是“推举、举荐”之意。B.第一个“受”是“接受”,第二个“受”通“授”,是“传授”。C.“两句中‘过’字含义不相同”解释错误,两个“过”都是“过错”。D.“违”都是“违背”之意。)(3分)
12.D(“楚国令尹子文将宗族中违犯了国法的族人杀了”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廷理惧,遂刑其族人”,意思是“管理刑狱的官员害怕了,于是对他的族人执法施刑”。)(3分)
13.(1)赵宣子请大夫们饮酒,酒过三巡,他说:“你们应该祝贺我。”(“觞”,宴请;“爵”,名词做动词,喝酒;“二三子”,你们;各1分;语句通顺2分;共5分)
(2)我不能因为私事而损害公理,你还是赶快离开吧,再回头我就要用箭射杀你了!(“以”,因;“子”,你;“其”,表示祈使语气,还是;“顾”,回头;各1分;语句通顺1分;共5分)
14.C(“表达了思念之情”的说法错误。)(3分)
15.①一个风流潇洒、品行清高之人。(1分) 从李诗来看,孟浩然年轻时就鄙弃仕宦,沉迷于美酒花草。而不愿侍奉君王,老来更是不问世事、隐居山林。(1分)他的品行在李白看来如高山之不可仰。(1分)
②一个优秀的诗人。(1 分) 从杜诗来看,孟浩然的诗清新可赏,句句都可以流传。(1分)与“耆旧”们难以写出“新语”相对照,更可见孟浩然诗歌的非凡。(1分)(共6分,按照评分要点给分)
16.(1)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2)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3)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①源远流长②浩如烟海③包罗万象(言之有理即可,3分)
18.在新中国成立前,西方列强大肆掠夺中国方志古籍,将其作为他们了解中国、侵略中国的重要参考资料。(2分)
19.A(3分)
20.①又热又渴时 ②你喝进碳酸饮料 ③让人感到凉爽 (符合语境即可,6分)
21.①碳酸饮料爽口,又能补水降温;②长期饮用碳酸饮料会影响人体健康;③最健康的防暑降温“饮料”还是水。(每点2分,共6分)
四、写作(60分)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