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燕歌行
高适
学习任务一:了解“边塞诗”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雁门太守行
李贺 〔唐代〕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使至塞上
[ 唐 ]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龙城飞将:西汉名将飞将军李广
凉州词【其一
王翰(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从军行
王昌龄〔唐代〕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下曲
卢纶 〔唐代〕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凉州词二首(其一)
王之涣(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边塞诗
举凡写从军出塞,保土卫边,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写报国之志,或发反战呼声,或借咏史以寄意,或记当代之事,上自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下至朋友之情、夫妻之爱、生离之痛、死离之悲,只要和边塞生活相关的,统统在边塞诗之列。 ——胡大浚
代表: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内容:1、描写边塞奇丽壮阔的风光、异域风情。
2、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3、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情。
4、表达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
5、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战士的同情。
艺术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常用手法——(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2) 对比 (3) 衬托 (4) 象征 (5)比喻
(6)夸张 (7)用典 (8)渲染(9)虚实结合
边塞诗常见的意象
自然景物:秋月、雪山、塞草、大漠、孤城、落日、边关、黄河、长云、
雨雪、风沙、碎石
征战事物:铁骑、将军、征人、金鼓、旌旗、羽书、烽火、戈矛、剑戟、
斧钺、鹰雁、飞箭、流矢
人名地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轮台、夜郎、金山、天山、阴山、
长城、玉门关、瀚海、雪海、蓟北、边城、沙场、关山、萧关、
凉州、楼兰、居延、单于
常见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号角、战鼓
风格——雄壮豪迈 苍凉悲慨 凄凉悲愤 豪放旷达 慷慨悲壮 委婉清丽
盛唐边塞诗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学习任务二:赏析《燕歌行》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燕赵边塞之事。
燕,古国名。古燕国位于我国东北部。此地最早称为“幽州”。
蓟,在历史上是与燕并存的诸侯国,且蓟、燕两地相邻。后“蓟微燕盛”,蓟为燕吞并,称为燕国的都城,蓟也成为燕的代称。
歌,为产生于先秦时期歌谣的统称,“燕歌”即燕地的歌谣,因为燕地在春秋至两汉千年以来战争频发,征戍不断,战争积淀在“幽、蓟”之地的民谣中,成为记忆着征战、别离、相思等内容的“燕歌”。
这里的“行”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行”一样,只是表示古诗的一种体裁,均属“歌行体” 。属于乐府诗,不讲究平仄格式节奏.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仲武,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高渤海。去世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忠”。(“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后人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知人论世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定语后置句
给……看
应和、附和、酬答〔陆龟蒙《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2020全国卷I)〕
开元26年,张守珪攻打奚族,先是获胜,便邀功请赏,后来又吃了败仗。张守珪在向朝廷汇报的时候,隐瞒了失败的事情,而只报获胜的情况。有个从边塞回来的人到高适家做客,和高适谈起边塞的事情,并给高适看了自己写的一首《燕歌行》,高适感触颇深,就写了这首和诗。
写作背景: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初有战功,加官晋爵,后败,虚报战功。
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该诗共28句,每四句一韵,共换七韵,且用韵平仄相间,抑扬有节,具有音调之美。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诵读欣赏
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 哪些人? 哪些景?
事:
人:
景:
战争
将帅 士卒(征人) 思妇
塞外秋景
思考:按照什么顺序写战事的?
战事发展的顺序:
出师——失利——被围——死斗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边烽突起
慷慨出师
力尽关山
轻敌战败
被围不归
两地相思
死斗心愿
怀念李广
研读第1层出师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请朗读:
请赏析“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明确】①炼字形象传神。一个“飞”字写出了军情危急。“照”,战火把山都照红了,说明战斗的激烈和规模很大。②“飞”、“照”使用夸张手法,充分展现了战争的紧迫激越。研读第2层失利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请朗读:
【明确】营造了荒芜、衰败的意境,烘托出士兵心境的凄凉。
(1)“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烘托出了士兵们的心境怎样?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在描写战士和将帅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明确】①(手法)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②(体现)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③(作用或意义)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作者怀着极大的愤慨唱出了军中的不平,充满了愤怒和讽刺。(3)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结合诗句,战败原因主要有:
“萧条”自然条件恶劣;
“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
“轻敌”恃勇轻敌,无险可守;
“歌舞”将帅贪乐,恃恩放旷。
研读第3层被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请朗读:
死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请朗读:
为什么要提历史上的名将李将军呢?
(李)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匈奴畏李广之略,……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护士兵。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厚遇战士。……李牧多为奇陈,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其后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史记》
爱兵如子 用兵如神
通过用典和对比 讽刺当时领军将领的无能和不体恤士兵的艰苦。
“高适既肯定具有自卫性质的边塞战争,又同情出征将士的辛苦,从而希望出现李广那样的良将来镇守边塞,完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任务,这就是《燕歌行》的真正主题。”
——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
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因而不像一般的边塞诗那样着重写民族矛盾,而是另辟蹊径,着重写军中矛盾。与此相适应,大量运用对比手法,加强了艺术表现力。最后怀念李广作结,也是用爱惜士卒、英勇善战的名将作标尺,对比诗中所写将领,给予无情的鞭挞。
全诗主旨
大量采用对比、对偶、和借代等修辞手法。
对比
将军
士兵
征人
思妇
敌军
我军
古代将军
当代将军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