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文安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清北1、2班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文安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清北1、2班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6 14:25:31

文档简介

文安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清北1、2班下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红色工业遗产是党领导国家现代化的历史物证,在党史当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地位,属于重要的革命文物,理应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但由于我国工业遗产长期在“保”与“拆”之间挣扎,再加上工业遗产管理工作所遵循的是年代价值或经济价值优先,兼顾审美价值、技术史价值、区位价值等多重复合价值标准,党史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旁落。这导致本应受到重视的红色工业遗产却成了最容易被闲置、毁坏的工业遗产门类,造成了红色文化资源的极大浪费。
任何遗产都有价值,但不同的遗产价值各异。对某种工业遗产是否是红色工业遗产进行价值判定,主要在于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红色工业遗产的价值维度判定。从价值维度上看,红色工业遗产是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工业遗产的价值广受重视,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再利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非社会效益。没有经济价值的工业遗产,除非有特别重要的年代价值,否则其命运多半是被拆除。
红色工业遗产的核心是红色文化资源,因此应侧重于社会效益,即并非只是具备一般意义上的年代或经济价值,更涵盖了在党领导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居于何种地位这一党史价值。这是任何工业遗产乃至一般意义上的文化遗产都无法取代的价值。尤其是一些具有重大党史价值的红色工业遗产,决不能从年代或经济价值优先的维度来评判。
二是红色工业遗产的价值目标判定。价值目标指的是文化遗产的首选价值,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有着不同的价值目标,如社会和谐价值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价值目标。就红色工业遗产而言,它作为党领导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见证,是革命文物的重要组成,在党史中有重要地位,传承党史中的红色精神是其价值目标。
三是红色工业遗产的价值标准判定。价值标准主要是判定核心价值为何,一般以遗产本体的历史、文化与审美等多重标准来判定,但红色工业遗产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党领导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见证,其首选价值须以党史价值为中心。当然,我们在进行遗产价值评估时,也会考虑到其他的价值标准,如审美价值、经济价值与区位价值等等,但这些都不可能凌驾于党史价值这一标准之上。
(摘编自韩晗《红色工业遗产论纲》)
材料二:
红色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是党史价值,也包括建筑审美价值、区位价值、年代价值与地域文化价值等多重价值。但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遗存,其技术史价值不容忽视。
在技术史价值之下,红色工业遗产应与其他工业遗产一致,采取保护和利用并举的策略,实现其活化更新。但红色工业遗产又有其特殊属性,具体来说,基于技术史价值的红色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路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将红色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有机结合。这主要体现在强调红色工业遗产的社会价值上,即对“四史”与技术史的关系值进行挖掘。红色工业遗产核心价值是“四史”价值特别是党史价值,从技术史角度来看,红色工业遗产又是党领导国家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工业化的重要文物,因此其所蕴含的技术史价值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史价值。
目前,红色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路径仍以商业化开发为主,如改造为园区、步行街、酒店或商业综合体项目,但许多项目只是依赖于工业遗产本体的区位价值与建筑审美价值,而忽视了其“四史”价值,特别是忽略了本应重视的技术史价值,未能充分地将相关文化资源活化更新,予以挖掘利用。
但在目前的项目中,仍有结合较好的例证,如宜昌809小镇,原是“三线”军工企业华强机械厂,军工编号809,目前由宜昌市文旅公司改造为以提供游学、度假、餐饮与儿童乐园为主的“809小镇”。其在园区内设立了大量的宣传板,记录了“三线”工程的技术史意义及华强机械厂之前所承担的一些技术革新任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教育意义。
二是保护利用注重红色文化符号的IP价值。红色文化符号是红色工业遗产的底色,也是红色工业遗产技术史价值的文化体现。目前红色工业遗产这一概念尚未被完全阐释,保护利用导向也多以市场开发为主,部分纳入到文物保护范畴内的也多以年代价值考量。就工业遗产而言,红色文化符号为红色工业遗产所独有,红色工业遗产见证了党领导国家现代化建设从零起步的艰辛开拓,从中央苏区兵工企业的“一把铁锤开张”,到今天我国全门类、多样化的工业生产技术体系,其技术史发展脉络就是一部红色文化沿革变迁史。
三是加强对技术档案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尽管红色工业遗产技术档案当中部分保存较好,但目前工业遗产技术档案总体保护水平仍较低。技术档案遗产,是红色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理应得到妥善保护。数字化保护是目前档案保护的主流方式,即通过扫描成像形成数字文档,有条件的还可以上传到区块链上,对档案内容进行永久保存。
技术档案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利用有如下两个路径。一是深入挖掘档案当中被遗忘或被遮蔽的历史材料,特别是一些被遗忘的劳动模范、好人好事或反映国际援助合作的感人事迹等具有社会教育意义、能够服务于我国对外宣传工作的人物事件,重新进行IP赋能,改编为文艺作品、非虚构文学或纳入博物馆陈列宣讲资料,起到“四史”教育的积极作用;二是作为数据库向学界开放,为研究技术史、党史的学者提供重要的一手资料。
(摘编自韩晗、李卓《论红色工业遗产的技术史价值及保护利用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色工业遗产是重要的革命文物,本应受到重视,如今却成了最容易被闲置、被毁坏的工业遗产门类。
B.任何遗产都有价值,红色工业遗产具有建筑审美、区位、年代、地域文化、技术史、党史等多重价值。
C.红色工业遗产的价值目标是传承党史中的红色精神,透过其技术发展史可以看到红色文化沿革的变迁史。
D.保护和利用红色工业遗产绝不能忽略其技术史价值,更不能因为以商业化开发为主而忽视其“四史”价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工业遗产的再利用能够带来经济效益而非社会效益,因此没有经济价值的工业遗产大多难逃被拆除的命运。
B.相较于其他工业遗产,红色工业遗产有其特殊性,其所蕴含的技术史价值也与一般意义的技术史价值有别。
C.红色工业遗产是党领导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见证,以年代或经济价值评定的标准并不适合红色工业遗产。
D.若对红色工业遗产技术档案的数字化保护力度不够,则我们对工业技术史就不会再有深刻全面的认识。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属于“红色工业遗产”的一项是( )(3分)
A.河北省保定市“刘伶醉古烧锅遗址”,有金元时期灶台、炭坑、墙基等遗迹。
B.江西省井冈山市“井冈山革命遗址”,有毛泽东旧居八角楼、工农兵政府旧址。
C.陕西省榆林市“定边盐场”的带有“陕甘宁边区定边盐场”字样的盐罐。
D.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北烈士纪念馆”,日军档案中赵一曼写给儿子的家书。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宁波“和丰纱厂旧址”是1925年和丰纱厂工人运动的发生地,是重要的红色工业遗产,请结合材料具体谈谈应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利用。(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十八岁的李响
蔡楠
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
他这么大岁数了,冷不丁就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跳去的。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嘴笨,说话磨磨唧唧的。我就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还怕他蹦来跳去摔坏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李直也没时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
于是我想赶他走。我泡上了一杯茶,给他端过去。我把茶水送到了他的嘴边,喝点吧,喝完了茶哪里来的你就回哪里去吧,我明天还出门呢!
李响就把一杯茶喝光了。我看到那杯茶透亮亮地流到了李响的体内,他的身体就不飘了,也不蹦不跳了,稳稳当当地站在了那里。
我知道,茶水冲掉了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他的声道开始通畅了。我拿出一个宜兴紫砂陶壶,又拿出一罐好茶给他:“你可以走了!”他把东西拨拉到一边去,清清爽爽地说:“我不是来要东西的,我想跟你出门,去南泥湾——”
我吃了一惊。他怎么会知道我要去南泥湾?我赶紧去扶他,我怕他说胡话犯病啥的。我把座椅搬了出来,放到他的屁股底下。他却不坐,腰板挺直了盯着我:“李游,你说到底带我去不?”
“我去是有项目做,你去干什么?”
“我给你当向导,我熟悉那里,在那里打过仗!”李响一字一顿地说。
“快别说你打仗的事了,你当年是偷着跑出去的,瞒着父母,连新婚10天的媳妇都瞒着。知道李直为什么讨厌你吗?就是讨厌你偷着跑了。”
“我那不是偷着跑,是当兵抗日去了。”李响争辩着。
“那你打仗了吗?”
“打了,不过,也算没……没打。”李响这回坐下了,我看到他的眼神有些黯淡,“我跟队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庄附近的陈庄和鬼子打了一仗,还没冲锋,我的腿就中了一枪。后来腿瘸了,我就当了炊事员。”
我“噗嗤”一声,刚喝进去的一口茶差点喷出来:“那后来呢?”
“后来我还参加了百团大战,后来就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就去了延安。”李响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我是一瘸一拐地跟着部队来到延安来到毛主席身边的。那时候,我和战友们都觉得这回有仗要打了,我们得保卫延安啊!可是……可是毛主席却让我们去南泥湾种地。”
“你是说,你去南泥湾开过荒?”我觉得李响顺畅的话有点离谱,“怎么这些年也没听你说过呢?”
“这有什么好炫耀的,我在老家又不是没种过地!”李响摆了摆手,“再说了,你和李直哪里关心过我啊?”
李响说得对,李直和我确实不大关心他。他从18岁就扔下媳妇跑了,李直出生的时候都不知道他爹是谁。李直他们娘俩在动乱的时光里自己熬过来就不错了,哪里还能关心他?
“你们不关心我,可我惦记你们!”李响叹了口气,“原来我想打完鬼子就回来,后来我又想等南泥湾的地种好了再回来。可南泥湾很难缠啊……”
“你就别找理由了,你根本没想过回来!”我怼着李响。
“别……别瞎说,我李响不是那种人。那时候的南泥湾,天寒地冻,荒无人烟。部队开拔到这里,没吃没穿没住的。我当炊事员还不知道吗?红米饭南瓜汤,那是后来才有的,挖野菜也当粮,大冬天往哪里去挖野菜?反正,炊事班里也没饭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跟大家去开荒了……”
我不说话了。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送李响的包裹回来时,确实带着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剩了个破片片。
见我不说话,李响来劲了:“你承认我说的是真的吧?带我去吧!”
我凑近李响,把他抱住了。他的身体很轻,我知道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
我决定带李响走。
李响跟着我来到了南泥湾,却蒙圈了。他找不到开过荒的地方了。他不吹了,只能由我给他当向导。我开着导航,带他去了三五九旅旅部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带他去了党徽广场,还带他去了南泥湾风景区,参观了南泥湾特有的民宿……
“看,我就在这里开过荒,在这里住过——”
李响在一孔被改造成农家院的窑洞前站住了,大呼小叫起来。
我知道,我应该办我的大事了。我走进窑洞,一群人早已等在那里了。那是南泥湾开发区的领导。我从电脑包里拿出了一份签好字的合同。我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无偿地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的集团公司,想捐献一批白洋淀环保充电车,方便旅游,第一批已经在路上了……”
办完这件大事,我回头再找李响,却没有他的踪影了。
我不能弄丢李响。
我知道李响去了哪里。我急匆匆来到了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前,果然看到李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确切地说,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纪念碑里。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4.23亩的记录,他用铁铲和镢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死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
我的眼泪急速地涌了出来,我大声喊道,爷爷,你的孙子来看你了……
(有删改)
【注】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提到“正忙一件大事”,这既是李游讨厌李响的说辞,又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眼神有些黯淡”“眼神突然有了光芒”等神情的变化,形象地写出了李响对革命斗争的自豪和热情。
C.从一线战士到炊事员再到开荒者,身份的变化,既丰富了李响的经历,又使小说主题更加多元化。
D.导游对李响故事的讲解,让读者更客观真实地了解了爷爷的伟大,丰富人物形象,增强感染力。
7.关于文中南泥湾垦荒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响回忆南泥湾开荒的情形,表现出生产运动的艰苦,反映了当时革命形势的严峻。
B.“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等细节,以点带面,展现了战士们坚韧顽强的品质。
C.李响南泥湾开荒的经历,集中体现了南泥湾精神,也促使后文中李游的态度发生变化。
D.南泥湾垦荒的情节,是李游与李响故事的纽带,也是下文“我不能弄丢李响”的原因。
8. 小说前后分别使用“李响”和“爷爷”两个不同的称呼,其中蕴涵着“我”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9. 本文荣获“南泥湾杯”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请结合文本,从构思和主题两方面分析小说获奖原因。(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建平四年,匈奴单于上书愿朝五年。时帝被疾,或言:“自黄龙、竟宁时,单于朝中国,辄有大故。”上由是难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可且勿许。单于使辞去,未发,黄门郎扬雄上书谏曰:“臣闻《六经》之治,贵于未乱;兵家之胜,贵于未战;二者皆微,然而大事之本,不可不察也。今单于上书求朝,国家不许而辞之,臣愚以为汉与匈奴从此隙矣。匈奴本五帝所不能臣,三王所不能制,其不可使隙明甚。臣不敢远称,请引秦以来明之,以秦始皇之强,蒙恬之威。然不敢窥西河,乃筑长城以界之。会汉初兴,以高祖之威灵,三十万众困于平城,时奇谲之士、石画之臣甚众,卒其所以脱者,世莫得而言也。孝武即位,设马邑之权,欲诱匈奴,徒费财劳师,一虏不可得见,况单于之面乎!其后深惟社稷之计,规恢万载之策,乃大兴师数十万,使卫青、霍去病操兵,前后十余年,袭王庭,穷极其地,追奔逐北,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以临翰海,虏名王、贵人以百数。自是之后,匈奴震怖,益求和亲,然而未肯称臣也。今单于归义怀款诚之心欲离其庭陈见于前此乃上世之遗策神灵之所想望国家虽费不得已者也奈何距以辞,开将来之隙?夫疑而隙之,使有恨心,终无北面之心,威之不可,谕之不能,焉得不为大忧乎!夫明者视于无形,聪者听于无声,诚先于未然,即兵革不用而忧患不生。不然,壹有隙之后,虽智者劳心于内,辩者毂击于外,犹不若未然之时也。且往者图西域,制车师,置城郭都护三十六国,岂为康居、乌孙能逾白龙堆而寇西边哉?乃以制匈奴也。夫百年劳之,一日失之,费十而爱一,臣窃为国不安也。唯陛下少留意于未乱、未战,以遇边萌之祸!”书奏,天子寤焉,召还匈奴使者,更报单于书而许之。赐雄帛五十匹,黄金十斤。元寿二年,单于来朝,上舍之于上林苑蒲陶宫。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十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单于归义/怀款诚之心/欲离其庭/陈见于前/此乃上世之遗策/神灵之所想/望国家虽费/不得已者也/
B.今单于归/义怀款诚之心/欲离其庭/陈见于前/此乃上世之遗策/神灵之所想望/国家虽费/不得已者也/
C.今单于归/义怀款诚之心/欲离其庭/陈见于前/此乃上世之遗策/神灵之所想/望国家虽费/不得已者也/
D.今单于归义/怀款诚之心/欲离其庭/陈见于前/此乃上世之遗策/神灵之所想望/国家虽费/不得已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经》,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
B.五帝,上古时代中国的五位部落首领,为后人所歌颂。
C.封狼居胥,封,祭地,指在狼居胥山祭地,后用来指建立显赫功绩。
D.都护,官名,即“总监护”之意。汉宣帝时为驻守西域地区的最高长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人以从黄龙、竟宁年间起,匈奴单于每到中原朝见,中原就会发生大变故为由来阻止匈奴行朝见天子之礼一事,立刻遭到了扬雄上书驳斥。
B.扬雄以秦始皇不敢窥伺西河,只好修筑长城作为边界来防范匈奴的事例,劝说皇帝不能因不接受匈奴单于朝见与匈奴之间产生嫌隙猜忌。
C.汉代皇帝开拓了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三十六个城邦国家,不仅是防备康居、乌孙越过白龙堆沙漠而进犯西部边境,更是控制匈奴。
D.扬雄上书使皇帝醒悟,于是皇帝召回匈奴使者,答应了匈奴单于来长安朝见之事,并赏赐给扬雄布帛和黄金,同年单于来到长安朝见天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时奇谲之士、石画之臣甚众,卒其所以脱者,世莫得而言也。
(2)虽智者劳心于内,辩者毂击于外,犹不若未然之时也。
14.扬雄奏章中“夫明者视于无形,聪者听于无声”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九日齐山登高①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②何必独沾衣。
注释:①此诗写于杜牧被贬任池州(在今安徽南部,北临长江)刺史期间。②牛山:山名。在今山东省淄博市。春秋时齐景公登上牛山感到终有一死而悲哀下泪,后遂以“牛山悲”等喻为人生短暂而悲叹、对事物迭代感到悲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阳佳节,诗人和朋友携酒登高,见江南初秋之景,希望借此排遣心中郁结。
B.诗人自我劝慰,尽管人生忧多乐少,但值此佳节应当尽兴饮酒,及时行乐。
C.本诗既是当日登山情事的记录,又不局限当日情事,而是融入了诗人的生活经历。
D.全诗叙议结合,情景交融,意蕴丰厚,抒发了诗人摆脱郁结的豁达洒脱之意。
16.本诗与杜甫《登高》同写登高,两者所写秋景有何不同?各表现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①《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冉有表示,治理一个小国,他用三年时间,“ ”;至于礼乐教化则“ ”。
②《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苏轼的《赤壁怀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立春地生暖,晚秋心生安。天高云淡的晚秋,一切都裸露在空旷的原野。泥土是那么松松软软,你可踩在里面,凝视蚯蚓,追寻它们留下的弯曲的踪迹;你可爬到树叶落光的柿树上,品尝柿子,它们藏下的晚秋的甜蜜可以分享。多情的柿子,抑或是倔强的蚯蚓,都眷恋着这片土地,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秋的______。环顾周围,曾______的植被,像极了人们稀疏的头发,贴在秋的地面。只有秋播的麦苗,顺垄看去,刚刚离开地面,裸露着一垄垄单薄的绿意。
到了这个节点,一切都变得格外淡定,有条不紊,去留自如。晚秋,也因红叶的渲染,变得______,分外壮观。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虽然落下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它们历经风雨,不畏干旱,以博大的胸襟反哺晚秋。岁月在盛衰中______,所有的抵达,都会以另外一种模样重生;已经重生的又正在抵达的路上一如这生生不息的晚秋。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即使落下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
B.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虽然遇上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
C.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被置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虽然落下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
D.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被置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即使遇上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
20.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整句,使之语序、句序合理,可以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一顿饱餐之后,______。这一众所周知的生活体验,究竟是怎样引起的?一个常见的解释是:人吃完饭后,肠胃功能活动显著加强,血流量随之增加;相应的,大脑中的血流量开始减少,继而供氧量下降,所以会产生困倦的感觉。这种说法听起来很有道理,可并没有得到科学研究证据的支持。甚至有研究表明,饭后大脑的血流量不仅没减少,______。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餐后犯困呢?
餐后犯困和促食欲素的水平有关系。促食欲素也叫下丘脑泌素,是下丘脑分泌的一类激素。进食能够引起身体血糖的升高,进而抑制促食欲素的分泌。而促食欲素含量降低就会导致人体困倦,让人缺少“精气神”。
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胰岛素和犯困也密切相关。一般认为,______,但是可以通过影响血糖对睡眠产生间接影响。饭后,食物中的葡萄糖被人体吸收导致血糖上升,胰岛素就会分泌出来帮助降低血糖;胰岛素还会促进蛋白质合成,使人体中的色氨酸含量增多,进一步形成褪黑素,从而让大脑产生睡意。
21. 词语的意义包括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加点的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肩负着时代重任。
B.踏上新征程,跑出加速度。
C.打上井冈山,重走红色路。
D.移除绊脚石,奔向新时代。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蹄疾步稳”指马跑得很快同时很平稳,可引申为速度快并且很稳。蹄疾步稳方能行远。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有的“蹄疾”却“步不稳”,为了尽早见成效,急于求成,结果事与愿违;有的“步虽稳”但“跑得慢”,亦步亦趋、拖沓滞后,最终错失良机。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文安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清北1、2班下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试卷答案
1.D【解析】“更不能因为以商业化开发为主而忽视其‘四史’价值”错,原文是“但许多项目只是依赖于工业遗产本体的区位价值与建筑审美价值,而忽视了其‘四史’价值”。
2.B【解析】A项,“能够带来经济效益而非社会效益”错,工业遗产的再利用是能够带来社会效益的。C项,“以年代或经济价值评定的标准并不适合红色工业遗产”错,从原文看,真正不适合的应为“以年代或经济价值优先的评定标准”,D项,说法过于绝对,运用数字化保护红色工业遗产技术档案只是途径之一。
3.C【解析】主要判断依据为——“红色工业遗产是党领导国家现代化的历史物证”。A项虽为工业遗产,但根据时间“金元”,可见不是在党领导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遗留下来的,故不属于红色工业遗产。B项虽为红色遗产,但不属于工业遗产。D项是红色文化遗产,也不属于红色工业遗产。
4.①首先指出“红色工业遗产”的重要地位,并亮明观点:其党史价值未受到应有重视,造成了严重后果。②接着从“价值维度”“价值目标”价值标准”等并列的三个方面,论述了对某种工业遗产是否是“红色工业遗产”进行价值判定的具体方法。(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5.①深入挖掘“四史”与和丰纱厂技术史的关系,借助各种宣传媒介凸显其社会教育价值。②提升红色文化符号的IP价值,如将其改造为商业综合体,促进红色文化价值稳定传播。③深入挖掘“和丰纱厂”档案中被遗忘或被遮蔽的历史材料,使其服务于我国对外宣传工作,并将其改编为文艺作品、非虚构文学或纳入博物馆陈列宣讲资料。④将其技术档案遗产扫描成像形成数字文档,作为数据库向学界开放。(每点2分,共6分。答出其中三点且意思对即可。)
6.C 【解析】“使小说主题更加多元化”错误,应为“起到了强化主题的作用”。
7.D 【解析】“是下文‘我不能弄丢李响’的原因”错误,原文没有明确指出这一原因。
8.采用“李响”称呼,使其成为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我”客观冷静的态度。使用“爷爷”称谓,拉近距离,增强亲近感,既是对爷爷的怀念,也是对老一代革命者的尊敬;称呼的转换,蕴含着“我”由不关心到仰慕的情感变化。
9.构思:小说采用幻想与现实相交融的手法,讲述李响的故事,给读者带来极为独特的阅读体验;小说采用双线结构,将李响的故事和李游的故事交织在一起,使小说结构精巧,叙事集中。
主题:塑造李响等老一代革命者形象,歌颂了他们献身革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赞美了新一代青年传承革命精神、无私奉献的社会担当。(构思和主题各2分)
10.D【解析】“归义”是一个词,不能分开,排除B、C项。“想望”是一个词,不能分开,故排除A、C项。
11.C【解析】“封,祭地”错。
12.B【解析】A选项中“立刻”不对。杨雄是在匈奴使者离开朝廷之后才上书的。C选项中“不仅……更……”复句关系不对,应该用“不是……而是…...”。D选项中“同年”不对。建平四年匈奴使者到来,元寿二年单于到来。
13.(1)出奇谋的谋士、定大计的谋臣非常多,刘邦最终能脱身的原因,世上没有人知道,也没有流传下来。(“石画”“所以”“莫”每点1分,句意1分)
(2)虽然有智谋的人在朝廷内费尽心思,能言善辩的人在朝廷外奔走劝说,但还是不如嫌隙没有产生的时候(去消除它)。(状语后置、“毂击”“未然”每点1分,句意1分)
14.“夫明者视于无形,聪者听于无声”是说眼明的人能看到无形的东西,耳聪的人能听到无声的音响,以此阐明做事要防患于未然的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希望皇帝能够接受匈奴单于来长安朝见。(3分)
【参考译文】
建平四年,匈奴单于上书汉朝,请求明年到长安行五年一朝见天子之礼。这时哀帝正患病在身,有的大臣就说:“黄龙、竟宁年间起,单于每到中原朝见,中原就会发生大变故。”哀帝因而感到很为难,询问公卿,公卿也认为朝见一次要白白花费国库很多钱,可以暂且拒绝。单于使节告辞离去,还没动身,黄门郎扬雄上书规谏说:“我听说儒学《六经》中所说的治理国家之道,推崇在变乱未形成时就把它消弭于无形;军事上的取胜之道,推崇不通过战争厮杀就把敌人制服;以上二者都是高明精妙的策略,然而也是一些大事件之本因,不能不洞察。现在单于上书请求朝见,汉朝不准许而拒绝,我愚昧地认为汉朝与匈奴之间从此种下了嫌隙猜忌的种子。匈奴原本是五帝不能使其臣服,三王对其无法控制的强国,不能使汉匈之间产生嫌隙猜忌是至为明显的道理。我不敢追溯遥远的历史,谨以秦朝以来的史实说明这个问题,以秦始皇的强大,蒙恬的雄威。仍然不敢窥伺西河,只好修筑长城作为边界。等到汉朝兴起之初,以高祖的威力和英明,三十万汉军仍被匈奴围困在平城,出奇谋的谋士、定大计的谋臣非常多,刘邦最终能脱身的原因,世上没有人知道,也没有流传下来。孝武皇帝即位,设下马邑之谋,想引诱匈奴主力深入,结果白白浪费钱财,使军队劳累,连一个匈奴人都没看见,更何况单于本人呢!此后武帝深为国家存亡大计着想,规划安定万年的策略,于是动员数十万大军,派卫青、霍去病统率,前后十余年,袭击单于王庭,跑遍了匈奴的国土,追逐弃逃的单于和匈奴的残兵败将,在狼居胥山祭天,在姑衍山祭地,到达瀚海,擒获名王、贵族数百人之多。自此之后,匈奴震惊恐惧,越发迫切要求和亲,然而仍不肯向汉朝称臣。而今匈奴单于心怀仁义,怀着诚恳之心,准备离开王庭,来长安朝见陛下,这乃是前代流传下来的和平之策,神灵所盼望出现的太平景象,国家虽然要为此破费些钱财,也是不得已的事情。怎么能用虚妄之词予以拒绝,开将来产生裂痕的端倪呀!现在单于因猜疑而生嫌隙,含恨在心,最后放弃了臣服之心,那时,威胁震慑不住他,好言谕令也说服不了他,怎能不成为大患呢!眼明的人能看到无形的东西,耳聪的人能听到无声的音响,诚能事先防患于未然,即使不动兵革也会令忧患不生。否则,一旦产生嫌隙之后,虽然有智谋的人在朝廷内费尽心思,能言善辩的人在朝廷外奔走劝说,但还是不如嫌隙没有产生的时候(去消除它)。况且从前开拓西域,控制车师,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城三十六个城邦国家,难道是为了防备康居、乌孙越过白龙堆沙漠而进犯我国西部边境?乃是为了遏制匈奴。一百余年艰苦奋斗获得的和平安定局面,一天之内就全部丧失掉,花费了十钱却吝惜一钱,我真为国家担忧不安。希望陛下能稍微考虑一下事情没有混乱、没有发生战争时该采取的策略,从而遏制边境上就要萌生的灾祸!”奏章呈上,皇帝醒悟,立即召回了匈奴使者,更换国书,表示欢迎单于来长安朝见。赏赐给扬雄五十匹帛,十斤黄金。元寿二年,单于来到长安,皇帝将他安置在上林苑蒲陶宫。
15. D “抒发了诗人摆脱郁结的豁达洒脱之意”错误,本诗作于作者被贬期间,心中郁结,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乐来排遣抑郁,但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因而全诗交织着抑郁与欣喜两种情绪,诗人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
16.《登高》描绘了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选取了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等意象,营造出了沉郁悲凉、雄浑开阔的意境,表达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九日齐山登高》描绘了清丽明快的江南秋景,通过描写雁过南飞、与友人携酒登上青山的景象,营造了清新明丽的意境,表现了作者佳节登高的愉悦心情。
【解析】《登高》中前四句写景,抓住“风”“天”“猿”等秋季的典型意象,加上“急”“高”“啸哀”等修饰词,展现了诗人登高远眺所见的一幅秋高气爽、气势磅礴的夔州秋景。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诗人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九日齐山登高》中写景句为首联,意为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我与友人带上美酒一同登高,山色一片青翠。“涵”是点睛之笔,表明了江水之清澈、平静,“翠微”代指秋山,为画面增添了一抹明亮的青绿色。整体描绘了一幅江南宁静明丽的初秋之景。从整体色调及用词上不难感受到诗人在此时的心情颇好,结合标题“九日”之重阳佳节,可以得出诗人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17①可使足民 以俟君子
②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③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8.依依不舍 郁郁葱葱 绚烂多彩 周而复始(意思对即可)
19.D
20.你可爬到树叶落光的柿树上,品尝柿子,分享它们藏下的晚秋的甜蜜;你可踩在松松软软的泥土里,凝视蚯蚓,追寻它们留下的弯曲的踪迹。(注意语序)
21.B【解析】“精气神”原是道教术语,指人体内的元精、元气、元神。此处指精神力气,为引申义。A项,加点词用的是比喻义。B项,加点词用的是引申义。C项,加点词用的是基本义。D项,加点词用的是比喻义。
22.大脑会不同程度地犯困 反而还会增加 胰岛素对睡眠没有直接作用
23.审题立意:
(1)分析材料。
作文提供的材料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解释“蹄疾步稳”的意思,既提供了该词的本义,也提供了该词的引申义,在释词的同时凸显了“快而稳”这一核心概念。第二句,阐述“蹄疾步稳”的作用,“蹄疾步稳”是“行远”的条件与前提,马要“行远”就要做到“蹄疾步稳”。第三句,承接第二句,是对第二句的补充阐述,点出了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两种问题,一是“快而不稳”导致事与愿违,材料揭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早见成效,急于求成”的心态;二是“稳而不快”导致错失良机,同样,材料也揭示了“求稳”心态的实质是缺少创新、领先的意识与担当。
材料的倾向性非常明显,提倡“快而稳”,力避“快而不稳”与“稳而不快”。材料告诉我们要实现“行远”的目标,就要“快而稳”,“快而不稳”与“稳而不快”都妨碍目标实现。
(2)要求分析。
材料导引语“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告诉我们本次作文还是启示类作文,但是又不同于2021年新高考卷“体育之效的强弱转化”与2022年新高考卷的围棋之道,这两年高考作文写作时需要考生由体育、围棋之理去分析社会、人生之事实问题,带有一定的比喻意味;而本次作文借对词语的解释,直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写作时,仍然需要将材料阐述的道理,落脚在具体的社会、人生问题上;或者说要用社会、人生具体问题,去阐述论证材料阐述的道理。
“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对我们哪些方面具有启示意义?将问题具体化。如谈“我们”青少年成长、做事、为文、学习、读书等;当然也可以谈社会问题,如社会发展、改革、防疫等。总之,要将论述放到实处,放到生活现实中,放到人生成长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泛泛而谈。
(3)确定观点。
材料已经明确了观点,即要快而稳,毋一味贪快求稳。写作时要立定快而稳,批驳“贪快”“求稳”两种错误心态。
观点明确虽然限定了学生思考,但是将材料的道理链接到具体的人生、社会上,这又给学生提供了较为宽阔的写作空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