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十五从军征》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十五从军征》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6 22:21:5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2张PPT)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
导入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是无情的,残酷的,可怕的,它给世人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它让多少人流离失所,让多少人家破人亡!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预习检测
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著作。《乐府诗集》收录了由汉魏至唐五代的乐府歌辞,还有一些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其中,《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乐府”原是汉武帝时的音乐机关,后来由这个音乐机关采集的诗歌、乐曲也都称为“乐府”。
歌词来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创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汉乐府
汉代的音乐机关
魏晋的乐府诗
唐代的新乐府
宋代的词,如苏轼《东坡乐府》
元代散曲,如张可久《小山乐府》
明清人将杂剧也称为乐府;
乐府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含义:
艺术特色
(1)汉乐府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主要以叙事
为主,故事性较强;常用比兴和铺陈手法,善于通过人
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
(2)形式自由,句式多样,参差错落,不拘一格。
(3)语言朴素、生动,多口语化,感情强烈真挚。
(4)多数为现实主义,但有些作品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如《上邪》、《战城南》。
汉乐府
(1)表现下层人民苦难生活和反抗情绪。
《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等。
(2)对战争和徭役的控诉与揭露。
如《战城南》。
(3) 对封建礼教和婚姻的抗议;对劳动人民坚贞爱情的歌颂。
《上邪》《有所思》《孔雀东南飞》等。
(4) 其他。
有的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残暴,如《陌上桑》;
有的阐发人生哲理。如《长歌行》《薤露行》
汉乐府的主要思想内容
《乐府诗集》分十二类,分别是
郊庙歌辞12卷,燕射歌辞3卷,鼓吹曲辞5卷,横吹曲辞5卷,
相和歌辞18卷,清商曲辞8卷,舞曲歌辞5卷,琴曲歌辞4卷,
杂曲歌辞18卷,近代曲辞4卷,杂歌谣辞7卷,新乐府辞11卷
郭茂倩(宋)《乐府诗集》
汉代乐府主要保存:
《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曲辞》《杂曲歌辞》这四类。
朗读诗歌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zhǒng)累累(lěi lěi )。”
兔从狗窦(dòu)入,雉(zhì)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chōng)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gēng)。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yí)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疏通诗歌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征:出征、作战、服劳役。
始:才。
得:得以。
“八十”与“十五”,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
“始” 兵役之长、战争之久、性命之忧、岁月之难、路途之艰、思家之苦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回来。
疏通诗歌
夸张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阿:前缀,用在某些称谓或疑问代词等前面。
冢:坟墓。
累累:众多的样子。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
疏通诗歌
在路上遇到一个乡里的人,问他:“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
他说:“远远看去那就是你家,但已经是松柏青翠,坟冢众多了。”
远景
语言描写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
雉:野鸡。
中庭:院子里。
旅谷:野生的谷子。旅,植物未经播种而生。
井:这里指井台。
旅葵:野生的葵菜。
疏通诗歌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入,野鸡在房梁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井台上长着野生的葵菜。
近景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舂谷: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
持:拿着。
羹:这里指用蔬菜煮的羹。
一时:一会儿。
饴:同“贻”,送给。
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用谷物拿来做饭,采摘葵叶拿着来做羹。羹和饭一会儿就做好了,却不知道送给谁。
疏通诗歌
动作描写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沾:洒落。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远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疏通诗歌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研读诗歌把握情感
一位应征多年的老兵的回乡见闻。
1、一句话概括全诗内容。
经历: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
2.老兵返乡过程中有哪些经历见闻?相应的情感变化又是怎样的?
情感变化: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希望落空——彻底失望——悲哀流泪,心茫然
本诗描绘了一位应征多年的老兵的回乡见闻,表现了他的孤独凄凉,揭露了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3.诗歌平淡描写背后流露出怎样的情感?(主旨)
再读诗歌赏析语言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从征历时之久,揭露了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运用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老兵与乡里人的对答,表达了主人公对家人的关切,也反映了乡人见到几十年未见的归人时的复杂心情。
2.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运用环境描写,描写了远望家时荒凉的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氛围,暗示了老人家庭破败,为下文抒发孤独凄凉之情做铺垫,同时也揭露了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3.“松柏冢累累”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野兔从狗洞里出入,野鸡在房梁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井台上长着野生的葵菜。
4.当老兵走入家门时,映入眼帘的是怎样的景象?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
运用环境描写、白描手法,描绘了家中人亡园荒、荒凉凄楚的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烘托老人内心的悲凉,侧面写出从军历时之久,揭露了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5.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赏析“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体现了老兵的孤苦伶仃,烘托了老兵的悲伤心情,为下文抒发孤独凄凉之情做铺垫,揭露了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
6.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的作用。
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持、采、出、看、落”一系列动词,不仅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老兵拿旅谷做饭,拿旅葵做羹的场景,还刻画了举目无亲、孤苦伶仃、悲痛欲绝的老兵形象,揭露了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7.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
始得归:
回乡所见:
行动:
回乡心情:
远望:
近看
狗窦:
梁上:
中庭:
井上: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松柏冢累累
兔入
雉飞
生旅谷
生旅葵
舂谷、作饭、采葵、作羹
泪沾我衣
汉代兵役制度 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课堂检测
(1)诗中表现从征历时之久(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诗句是: 这与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
(2)描写久经征战的士兵归来时家中凄凉景象的句子是:
远看:
近看: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3)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
(4)更加深刻地表现出了老翁孤独凄凉、无依无靠的处境和心情: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解析】B项,是“正面写出”不是“侧面写出”。
A.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诗歌,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体现了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B.“兔从狗窦入”到“井上生旅葵”四句,从侧面写出主人公的家荒凉破败的景象,控诉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
C.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对老兵出门张望、老泪纵横这一细节的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老兵心中的悲凉之感。
D.全诗以老兵回家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满怀希望一希望落空一切底失望一悲哀流泪,全诗有波澜有起伏,且引人深思。
结束语
汉代连年征战,民不聊生。曹操的《蒿里行》这样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残酷的战争、黑暗的的社会造成了一个个家破人亡的悲剧。老兵的经历只是众多遭受苦难的百姓之一,从古到今,在战争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百姓不知还有多少,战争是无情的,残酷的,远离战争、渴望和平,是从古到今每一个老百姓的心愿。我们作为新一代的中学生,要珍惜现在和平美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努力学习,提高自己,为祖国强大和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