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回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 史
温馨提示:
1.本学科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
2.请你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相关信息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上;
3.请你在答题卡上作答,做在本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提供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如图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从图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A.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B.部落之间战争频繁
C.各地发展彼此隔绝
D.遗存分布星罗棋布
2.“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认同。这说明
A. 华夏认同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 B. 血缘成为维系文化、政治认同的纽带
C. 中国已成为全国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 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间的差别己消失
3.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这一措施
A. 改变了抑商政策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抑制了农业生产 D. 实现了国家统一
4.有学者指出,纵观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不难看出这样一条轨迹:先秦时期的民族交融,促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新型统一帝国的出现。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带来了中华民族的第二次大统一和大发展的高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先秦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 B.中国历史有两次分裂与统一
C.民族交融为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 D.隋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顶峰
5.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在唐中后期发生了重要变化,下列选项描述了这一变化的是
A.“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
B.“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C.“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D.“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6. 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A. 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B. 商业道德伦理水准超越前代
C. 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 D. 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
7. 下表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的中国古代史目录。可以提炼的主题是
单元 标题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B. 传统经济结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C. 科技成就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 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的日益活跃
8. 史学家钱穆指出:“军机处不过是皇帝御用的秘书,实实在在只是皇帝的一个‘南书房’。”其意是指
A.中央对地方控制减弱 B.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
C.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D.军机处决策重大事务
9. 下表所示为清末至民国时期人们对鸦片战争的认识。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时间 认识
清末 鸦片战争是中外交往中的一个普通事件
民国成立后 鸦片战争的主要影响是导致鸦片泛滥,烟毒流于中国
1930年前后 鸦片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之始,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A. 历史评价标准难有定论 B. 研究者立场影响其对鸦片战争的评价
C. 文字史实带有主观因素 D. 人们对鸦片战争的认知程度逐步深化
10. 学者杰里 本特利说:“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农民最具吸引力的是
A.平均分配土地 B.产品上交国库 C.奖励技术发明 D.开设新式学堂
11. 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 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 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 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 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1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及发布命令时,须有国务员副署签字才能生效。其直接目的在于
A. 牵制总统权力 B. 防止内阁专权 C. 维护共和体制 D. 维护法律尊严
13. 这场运动源于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文中提到的“这场运动”是指
A. 戊戌变法 B. 新文化运动 C. 五四运动 D. 国民大革命
14.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根据提示,下图中①应填入的正确史实是
A.工人罢工 B.农民起义 C.军警支持 D.士兵参与
15.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在其著作中说:“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场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场“战斗”指的是
A. 南昌起义 B. 北伐战争
C. 土地革命 D. 红军长征
16. 如图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发起的一次重大战役。该战役是
A. 淞沪会战
B. 平型关大捷
C. 徐州会战
D. 百团大战
二、非选择题:第17、18、19题分别为18、16、18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材料二 朝廷在古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三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街市制开始形成,“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百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在宋朝之前,这是不可想象的。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市舶司每年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200万贯,进出口总额约为2000万贯。商业信用非常发达,从北宋到南宋,陆续出现了便钱(类似于银行汇票)、现钱公据(类似于现金支票)、茶引、盐引、香药引、巩引(类似于有价证券)、交子与会子(法币)等商业信用。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信用,大宗的或者跨区域的市场交易是不可能达成的。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结合所学概括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6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宋代商业革命对其思想、文学和艺术的影响。(6分)
18. 小口罩,大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中世纪时期,西方医学界为了抵御霍乱、黑死病等传染病,发明了鸟嘴面具,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疾病传播。1897年,德国医学家米库里兹提出医务人员手术时应戴上可遮住口鼻的消毒纱布口罩,这是现代意义上的首款医用口罩。真正让口罩从外科医用器械走向大众生活的是一战时期的西班牙大流感。1952年,英国伦敦被浓雾笼罩,口罩成为人们对抗工业污染的必需品。1960年代,无纺布口罩技术诞生,1970年美国成立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局,推动了现代口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摘编自周凯、高福进著《口罩文化史:病毒、符号与身份建构》
材料二 口罩自问世以来,其颜色、款式经历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今,口罩已完全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变得愈来愈多样化和个性化。口罩不再只是医用,而是实现了“跨界发展”,成为时尚设计、绘画创作、文学创作、影视制作中的重要元素。“遮住一部分面容”成为人们审美和情绪的一种表达。
——摘编自卫夕《口罩简史:人类的呼吸防护是如何进化的 》
材料三 2021年3月至12月,中国海关共验放出口主要疫情防控物资价值4385亿元。其中出口了2242亿只口罩,相当于为中国以外的全球每人提供了近40只口罩,为全球抗疫提供了保障。
——摘自中国新闻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口罩发明与应用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现代口罩发展的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口罩大量出口的认识。(4分)
19. 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战略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体现,呈现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有两大形势,一是形成了以美国、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冷战开始;二是亚非发展中国家纷纷开展独立运动,完成民族独立。共产党建立的社会主义中国自成立就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
材料二 在中国方面,珍宝岛事件后,中国更感到自己的安全受到苏联的直接威胁,愿意改变中美长期对抗的局面,以适应抵御苏联威胁的需要。同时,中国时刻关心着自己民族统一大业的实现,也希望中美之间的和解能有助于台湾问题的逐步解决。
——摘自1971年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给尼克松总统的一份备忘录
材料三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摘自十九大报告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为了不致处于孤立地位,新中国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战略?(4分)
(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改变对美外交战略的原因。(4分)
(3)据材料三,指出当前国际格局的特点及中国的外交战略。(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国家外交战略制定的因素。(6分)
隆回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A B C D D A C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A C A B A D D
二、非选择题:52分。
17.(18分)
(1)北方人民南迁;南方相对安定;政府重视发展经济;北方自然环境破坏较严
重(答出其三给6分)
(2)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海外贸易发达;纸币出现;金融服务业发达(答出
其三给6分)
(3)思想:理学的出现;文学:宋词和话本的兴盛;艺术:风俗画的产生(《清
明上河图》(6分)
18.(16分)
(1)传染病流行;工业污染严重;科技进步;政府推动(答对三点即可,6 分)
(2)多样化;个性化;艺术化(6分)
(3)中国有大国担当;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4分)
19.(18分)
(1)特点:两大阵营对峙(2分) 战略:“一边倒”(2分)
(2)应对苏联威胁(2分);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2分)
(3)特点:“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或多极化趋势加强)(2分)
战略:不对抗不结盟(2分)
(4)国际形势;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综合国力(任答其三给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