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历案(教案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历案(教案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6 14:33:21

文档简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历案
【课题与课时】
课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
课时:2课时
【课标要求】
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
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
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学习目标】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学习本文语言平实而生动的特点。
赏析孔子师徒的语气、表情和动作的描写,比较分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和志向,学习本文以人物的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的写法。
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从“吾与点”出发探究孔子的志向,加深对儒家思想的理解。
【评价任务】
通过前备知识提示,了解孔子、《论语》等文化常识,明确作品背景,初步感知文本中涉及的主要人物。
2.通过课前预习和环节一自学反馈,夯实基础,初步指向目标1。
3.通过环节二疏通文意,在预习基础上,扫清字词障碍,梳理“如”“以”及部分文化常识,
完成学习目标1。
4.通过环节三,品味四弟子的志向和性格,领略夫子风采,完成学习目标2、3。
5.通过环节四,学习本文写作技巧,再次巩固目标2。
【学习过程】
前备知识提示
1.了解孔子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主要思想:
(1)孔子的伦理思想——仁。“仁”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的尊重和同情,它是统摄“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标准。
(2)孔子的政治理论——“德治”与“正名”。孔子提出“德治”的治国主张,认为统治者应先“正己”后“正人”,以德治民。他把“仁”扩充到政治领域,要求君主爱民,施行仁政。
(3)孔子的教育观——有教无类。他主张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愚,要一视同仁,开平民教育之先河。因材施教:这是教学方法,他重视启发式教育,是现代民主个性化教育和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源头。学思并重:这是治学方法,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均衡发展:孔子之教,重视德、智、体、美的均衡发展。
了解《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题目解说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都是孔子的弟子。“侍坐”指在尊长近旁陪坐。题目的意思是四个弟子陪着老师闲坐谈话,概括了文章的中心实践。
子路,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孔门十哲”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家祭祀。性情刚直,好勇尚武,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做孔子的侍卫。
冉有,即冉求,字子有,尊称“冉子”,鲁国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春秋末年鲁国学者,72贤人之一,比孔子小四十二岁。孟武伯曾经向孔子问起公西赤,孔子回答说:“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在孔子弟子中,公西赤以长于祭祀之礼、宾客之礼著称,且善于交际。
曾皙,名点,字子皙,曾参的父亲。喜欢弹琴唱歌,信奉儒学。崇拜孔子,父子同师孔子,学习儒家学说,并付诸实践,但未与孔子周游列国。他痛恨当世礼教不行,立志改变现状,孔子认为他是有进取心的狂放之士。
4.写作背景
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天下无道,周朝的统治已经崩溃,诸侯战争不已,社会动荡不安。面对这样的乱世,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的孔子提出了种种政治主张,希望改良政治,建立起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有序的理想社会。事实上,他的主张在当时行不通。这篇文章记录的孔子与学生的对话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进行的。
课前预习
1.了解孔子、《论语》相关文学常识,牢记“四书五经”“六经”所包含的内容。
2.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反复朗读本篇课文。
3.结合课下注释对文章文意进行梳理,标注出不明白的字词,基本了解文章内容。
课中学习
环节一:自学反馈
千乘( )之国 饥馑( ) 比( )及 哂( )
铿( )尔 撰( ) 冠( )者 俟( )
风乎舞雩( ) 喟( )然 沂( )
环节二:疏通文意
任务一:请解释加点字词含义,指明画横线句子的句式类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任务二:知识整合与积累
1.重点实词——如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2)宗庙之事,如会同( )
(3)如其礼乐 ( ) (4)纵一苇之所如 ( )
(5)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
(6)如履薄冰 ( ) (7)如数奉还 ( )
【随堂练习】
孔子如( )齐,问弟子之志。弟子答曰:如( )小相,如师。子曰:“善矣,以仁为本。”弟子如( )语应事,一切皆顺。子至齐,则与齐王曰:“君待民如( )草荞,不可,不如( )以仁怀之。”齐王思虑甚久,觉子之言甚是。子曰:“王如( )知此,则国泰民安。”
2.重点虚词——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 ) (2)毋吾以也 ( )
(3)则何以哉 ( ) (4)加之以师旅( )
(5)以俟君子 ( ) (6)为国以礼 ( )
3.文化常识
(1)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2)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在古代是国家重要的政事。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拓展: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后泛指帝王的宗庙,或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3)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这是做小相时的穿戴。端,古代用整幅布做的礼服。章甫,古代礼帽,用布制。
环节三:文本探究
活动一:整体感知
分角色朗读,展现自我风采。
从内容上来看,这篇文章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故事内容。
活动二:品味四弟子的志向和性格
1.四位弟子各谈了自己的什么志向?志向侧重于什么方面?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能看出他们具有什么性格特点?孔子又是如何看待他们的志向的?(完成下列表格)
人物 志 志侧重点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皙
人物 性格特点 描写方法 孔子态度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皙
2.探究: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活动三:领略夫子风采
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活动四:写作特点
1.本文的突出特色是能扣紧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记述,五个人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
2.全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表现力较强。
3.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孔子师生间的对话,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出来,写得简练含蓄,生动感人。
环节四:作文素材积累
孔子
关键词:万世师表、仁政、韦编三绝、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圣人,是先师,是帝王统治的大旗,是读书人膜拜的偶像。仁政、忠恕,永驻你的心中;颠沛、流离,充满你的生活。编纂《春秋》,修订《诗经》,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离乱的时代,追求着人格的自我完善。把你的伦理责任和道德关怀,播在了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心中。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的血管里还奔涌着你的思想,我们的头脑里还深藏你的教诲,我们的生活里还演绎着你的风尚。你的思想,早已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子路
夫子哂子路,我却独爱子路。杨绛曾说:“‘四书’我最喜欢《论语》,因为最有趣。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书里的一个个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人一个样儿,各不相同。孔子最爱重颜渊,却偏宠子路。钱锺书曾问过我:‘你觉得吗?孔子最喜欢子路。’我也有同感。子路很聪明,很有才能,在孔子的许多弟子里,他最真率,对孔子最忠诚,经常跟在夫子身边。”
子路的“志”,是救民于水火,扶社稷于危境,是强国。子路言“志”多用加法,“摄乎”“加之”“因之”“且”,他不断给自己设置难题,然后又信心满满地去解决它们。这样的子路,体现的是自信、有抱负,敢于担当;这样的子路,会冲动地第一个举起手,他鲁莽,轻率,然而又鲁莽得这样可爱。
【检测与作业】
一、基础知识检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加之以师旅(侵略)  ②比及三年(等到) 
③如会同(古代诸侯相见和共同朝见天子) ④冉有、公西华侍坐(陪侍长者闲坐) 
⑤冠者五六人(戴帽子的人)  ⑥宗庙之事(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⑦因之以饥馑(泛指荒年)  ⑧以俟君子(品德学识高尚的人)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③⑥⑦ D.②④⑤⑧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子路率尔而对曰 而: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B.夫子哂之 哂:带有否定意味的笑
C.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才能,此指为政的才能
D.如会同,端章甫 端章甫:端着章甫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鼓瑟希 B.舍瑟而作 C.莫春者 D.早缫而绪
4.下列句子中的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以吾一日长乎尔 B.为国以礼 C.加之以师旅 D.求,尔何如
5.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不吾知也 ②冠者五六人 ③风乎舞雩 ④加之以师旅 ⑤则何以哉 ⑥尔何如 ⑦何伤乎 ⑧为国以礼
A.①④⑥⑦ /②/③⑤⑧   B.①⑤/②④/③⑥⑦⑧
C.①②⑤⑥/④/③⑦⑧ D.①⑤⑥⑦/②/③④⑧
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
A.为国以礼 由也为之
B.方六七十 且知方也
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会同
D.如或知尔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7.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子哂之    哂:笑
B.以俟君子 俟:等待
C.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撰写
D.吾与点也 与:赞成
二、理解性默写
1.文中,孔子为打消弟子在谈论个人志向时的疑虑,说“ , 。”
2.《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子路表示,对于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又“ , ”的“千乘之国”,自己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变勇敢并懂规矩。
3.《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冉有表示,治理一个小国,他用三年时间, ”;至于礼乐教化则“ ”。
4.《论话·先进》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 , ”。
5.在《论话·先进》中,公西华在谈自己的志向之前,先谦虚的说:“ , ”。
6.《论话·先进》中的曾晳在谈自己的志向时,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暮春时节,穿着春服,五六个成人,六七个童子,“ , ”,唱着歌回去。
7.孔子听了子路的志向后笑了笑,这是因为他认为“ , ”。
8.曾晳在谈自己的志向时,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暮春时节,“ ”,成人和童子十几人在沂水中洗洗澡,在舞雩台吹吹风,然后“ ”。
9.在《论话·先进》中,孔子在点评几位弟子的志向时,感慨的说“ , ”,可见他对公西华才能的高度肯定。
1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赤)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翻译
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2.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3.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4.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5.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6.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学后反思】《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历案
【课题与课时】
课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
课时:2课时
【课标要求】
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
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
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学习目标】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学习本文语言平实而生动的特点。
赏析孔子师徒的语气、表情和动作的描写,比较分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和志向,学习本文以人物的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的写法。
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从“吾与点”出发探究孔子的志向,加深对儒家思想的理解。
【评价任务】
通过前备知识提示,了解孔子、《论语》等文化常识,明确作品背景,初步感知文本中涉及的主要人物。
2.通过课前预习和环节一自学反馈,夯实基础,初步指向目标1。
3.通过环节二疏通文意,在预习基础上,扫清字词障碍,梳理“如”“以”及部分文化常识,
完成学习目标1。
4.通过环节三,品味四弟子的志向和性格,领略夫子风采,完成学习目标2、3。
5.通过环节四,学习本文写作技巧,再次巩固目标2。
【学习过程】
前备知识提示
1.了解孔子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主要思想:
(1)孔子的伦理思想——仁。“仁”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的尊重和同情,它是统摄“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标准。
(2)孔子的政治理论——“德治”与“正名”。孔子提出“德治”的治国主张,认为统治者应先“正己”后“正人”,以德治民。他把“仁”扩充到政治领域,要求君主爱民,施行仁政。
(3)孔子的教育观——有教无类。他主张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愚,要一视同仁,开平民教育之先河。因材施教:这是教学方法,他重视启发式教育,是现代民主个性化教育和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源头。学思并重:这是治学方法,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均衡发展:孔子之教,重视德、智、体、美的均衡发展。
了解《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题目解说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都是孔子的弟子。“侍坐”指在尊长近旁陪坐。题目的意思是四个弟子陪着老师闲坐谈话,概括了文章的中心实践。
子路,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孔门十哲”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家祭祀。性情刚直,好勇尚武,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做孔子的侍卫。
冉有,即冉求,字子有,尊称“冉子”,鲁国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春秋末年鲁国学者,72贤人之一,比孔子小四十二岁。孟武伯曾经向孔子问起公西赤,孔子回答说:“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在孔子弟子中,公西赤以长于祭祀之礼、宾客之礼著称,且善于交际。
曾皙,名点,字子皙,曾参的父亲。喜欢弹琴唱歌,信奉儒学。崇拜孔子,父子同师孔子,学习儒家学说,并付诸实践,但未与孔子周游列国。他痛恨当世礼教不行,立志改变现状,孔子认为他是有进取心的狂放之士。
4.写作背景
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天下无道,周朝的统治已经崩溃,诸侯战争不已,社会动荡不安。面对这样的乱世,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的孔子提出了种种政治主张,希望改良政治,建立起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有序的理想社会。事实上,他的主张在当时行不通。这篇文章记录的孔子与学生的对话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进行的。
课前预习
1.了解孔子、《论语》相关文学常识,牢记“四书五经”“六经”所包含的内容。
2.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反复朗读本篇课文。
3.结合课下注释对文章文意进行梳理,标注出不明白的字词,基本了解文章内容。
课中学习
环节一:自学反馈
千乘(shèng)之国 饥馑(jǐn) 比(bì)及 哂(shěn)
铿(kēng)尔 撰(zhuàn) 冠(guàn)者 俟(sì)
风乎舞雩(yú) 喟(kuì)然 沂(yí)
环节二:疏通文意
任务一:请解释加点字词含义,指明画横线句子的句式类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
子曰:“以(因为)吾一日长乎(于,比)尔(状语后置),毋(不要)吾以(“已”,止)也(宾语前置)。居(v-n,平日,平时)则(连词,就)曰:‘不吾知(了解)也(宾语前置句)!’如或(有人)知尔,则(那么)何以哉(宾语前置句)?”
子路率尔(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尔,相当于“然”)而(表修饰)对曰:“千乘之国(车辆),摄(迫近,此处作“夹处”)乎(“于”,在)大国之间(状语后置),加之以师旅(军队,古时两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状语后置),因(接续)之以饥馑(泛指饥荒)(状语后置);由也为(治理)之,比及(等到)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也。”
  夫子哂(微笑)之。
  “求,尔何如?(宾语前置)”
  对曰:“方(纵横方圆)六七十,如(或者,连词,表示选择关系)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使……富足,使动用法)民。如(至于)其(指示代词,那)礼乐,以俟(等待)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胜任、能做到)之,愿学焉(代词,指管理国家的事情)。宗庙之事,如(或者)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端(礼服,n-v,穿着礼服)章甫(礼帽,n-v,戴着礼帽),愿为小相(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司仪官)焉。”
  “点,尔何如?”
 鼓(n-v,弹奏)瑟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铿尔,舍(放下)瑟而(连词,表顺承)作(站起来),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状语后置)”
  子曰:“何伤(何妨)乎?亦各言其(自己的)志也。”
  曰:“莫春(指夏历三月,天气已转暖的时节。莫,同“暮”)者(句中语气词,表停顿),春服既(已经)成,冠者(成年人。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五六人,童子(少年,未成年的男子)六七人,浴乎沂,风(n-v,吹风)乎舞雩(状语后置),咏(唱歌)而(连词表修饰)归。”
  夫子喟然(叹息的样子)叹曰:“吾与(赞同)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n-v,走在后面)。曾皙曰:“夫(指示代词,那)三子者之言何如(如何,宾语前置,固定结构,怎样)?”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罢了)!”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状语后置),其言不让(谦让),是故哂之。唯(语气助词,用于句首,无实意)求则非邦(国家,这是指国家大事)也与(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安见(怎见得;安:疑问副词,怎么)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adj-n,小相、大相)?”
任务二:知识整合与积累
1.重点实词——如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连词,假如,如果)
(2)宗庙之事,如会同(连词,或者)
(3)如其礼乐(连词,表示另提一事,至于)
(4)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到……去,往)
(5)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动词,比得上)
(6)如履薄冰(如同,好像)
(7)如数奉还(按照,依照)
【随堂练习】
孔子如(往)齐,问弟子之志。弟子答曰:如(或者)小相,如师。子曰:“善矣,以仁为本。”弟子如(按照)语应事,一切皆顺。子至齐,则与齐王曰: “君待民如(像)草荞,不可,不如(及,比得上)以仁怀之。”齐王思虑甚久,觉子之言甚是。子曰:“王如(假如 如果)知此,则国泰民安。”
【译文】孔子前往齐国,问弟子们的志向。弟子们回答,或者是小相,像老师一样。孔子说:“很好啊,以仁为本。”弟子按照孔子的话去做事,一切都很顺利。孔子到了齐国,就和齐王说:“君主对待百姓像草芥一样,不可以,比不上以仁来怀柔百姓。”齐王思考了很久,觉得孔子的话说的很对。子曰:“王如果知道这样,那么就国泰民安了。”
2.重点虚词——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 (2)毋吾以也(通“已”,停止)
(3)则何以哉(动词,做) (4)加之以师旅(介词,用)
(5)以俟君子(连词,表目的,来) (6)为国以礼(介词,用)
3.文化常识
(1)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2)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在古代是国家重要的政事。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拓展: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后泛指帝王的宗庙,或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3)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这是做小相时的穿戴。端,古代用整幅布做的礼服。章甫,古代礼帽,用布制。
环节三:文本探究
活动一:整体感知
分角色朗读,展现自我风采。
从内容上来看,这篇文章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故事内容。
明确:文章围绕谈“志”展开
问“志”(从开头到“则何以哉”)——言“志”(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评“志”(从“三子者出”到结束)
活动二:品味四弟子的志向和性格
3.四位弟子各谈了自己的什么志向?志向侧重于什么方面?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能看出他们具有什么性格特点?孔子又是如何看待他们的志向的?(完成下列表格)
人物 志 志侧重点
子路 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强国
冉有 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富民
公西华 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以礼治邦
曾皙 “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理想社会
人物 性格特点 描写方法 孔子态度
子路 自信率直 鲁莽轻率 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哂
冉有 谦虚退让 谨慎小心 语言描写 叹
公西华 谦恭有礼 娴于辞令 语言描写 惜
曾皙 洒脱高雅 从容淡定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与
4.探究: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明确:①从原文可来看,曾皙展示的是一幅老师带领学生在春天水旱时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的场景,,进一步可知他想要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实现孔子以“礼”治国的理想。
②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师的赞赏呢?
活动三:领略夫子风采
5.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明确:①孔子是一个热情、态度谦和、亲切而又批评含蓄,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的严格老师。②平易近人。一开口说话,就显得温文尔雅,打消学生发言的顾虑,“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充满对学生的热爱与期望。③因势利导。孔子针对弟子平时爱发“不吾知也”牢骚的话,提出“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的问题,针对性强。④启发得法。在子路、冉有、公西华各述其志后,曾晳感觉自己的志向与其他三位差别大,不想发表意见。孔子便说:“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促使曾晳敢于畅谈自己的理想。⑤评价得体。对子路的发言,“夫子哂之”;对曾晳的发言,“吾与点也”。当四个学生述志后,孔子进行总结,他高屋建瓴地将他们的发言上升到“礼治”,上升到与治国有关的高度,肯定了主流,指出了不足,很有指导意义。
活动四:写作特点
(1)本文的突出特色是能扣紧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记述,五个人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
(2)全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表现力较强。
(3)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孔子师生间的对话,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出来,写得简练含蓄,生动感人。
环节四:作文素材积累
孔子
关键词:万世师表、仁政、韦编三绝、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圣人,是先师,是帝王统治的大旗,是读书人膜拜的偶像。仁政、忠恕,永驻你的心中;颠沛、流离,充满你的生活。编纂《春秋》,修订《诗经》,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离乱的时代,追求着人格的自我完善。把你的伦理责任和道德关怀,播在了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心中。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的血管里还奔涌着你的思想,我们的头脑里还深藏你的教诲,我们的生活里还演绎着你的风尚。你的思想,早已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子路
夫子哂子路,我却独爱子路。杨绛曾说:“‘四书’我最喜欢《论语》,因为最有趣。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书里的一个个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人一个样儿,各不相同。孔子最爱重颜渊,却偏宠子路。钱锺书曾问过我:‘你觉得吗?孔子最喜欢子路。’我也有同感。子路很聪明,很有才能,在孔子的许多弟子里,他最真率,对孔子最忠诚,经常跟在夫子身边。”
子路的“志”,是救民于水火,扶社稷于危境,是强国。子路言“志”多用加法,“摄乎”“加之”“因之”“且”,他不断给自己设置难题,然后又信心满满地去解决它们。这样的子路,体现的是自信、有抱负,敢于担当;这样的子路,会冲动地第一个举起手,他鲁莽,轻率,然而又鲁莽得这样可爱。
【检测与作业】
一、基础知识检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加之以师旅(侵略)  ②比及三年(等到) 
③如会同(古代诸侯相见和共同朝见天子) ④冉有、公西华侍坐(陪侍长者闲坐) 
⑤冠者五六人(戴帽子的人)  ⑥宗庙之事(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⑦因之以饥馑(泛指荒年)  ⑧以俟君子(品德学识高尚的人)
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③⑥⑦ D.②④⑤⑧
【答案】B【解析】①师旅:侵略的军队;⑤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子路率尔而对曰 而: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B.夫子哂之 哂:带有否定意味的笑
C.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才能,此指为政的才能
D.如会同,端章甫 端章甫:端着章甫
【答案】D【解析】D项,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鼓瑟希 B.舍瑟而作 C.莫春者 D.早缫而绪
【答案】B【解析】A项,“希”通“稀”,稀疏;C项,“莫”通“暮”;D项,“而”通“尔”,你们。
4.下列句子中的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以吾一日长乎尔 B.为国以礼 C.加之以师旅 D.求,尔何如
【答案】D【解析】A、B、C三项,都是状语后置。D项是宾语前置。
5.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不吾知也 ②冠者五六人 ③风乎舞雩 ④加之以师旅 ⑤则何以哉 
⑥尔何如  ⑦何伤乎  ⑧为国以礼
A.①④⑥⑦ /②/③⑤⑧   B.①⑤/②④/③⑥⑦⑧
C.①②⑤⑥/④/③⑦⑧ D.①⑤⑥⑦/②/③④⑧
【答案】D【解析】①⑤⑥⑦为宾语前置句,②为定语后置句 ,③④⑧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
A.为国以礼 由也为之
B.方六七十 且知方也
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会同
D.如或知尔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答案】B【解析】方圆;方法,规则。
7.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子哂之    哂:笑
B.以俟君子 俟:等待
C.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撰写
D.吾与点也 与:赞成
【答案】C【解析】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二、理解性默写
1.文中,孔子为打消弟子在谈论个人志向时的疑虑,说“ , 。”
2.《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子路表示,对于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又“ , ”的“千乘之国”,自己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变勇敢并懂规矩。
3.《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冉有表示,治理一个小国,他用三年时间, ”;至于礼乐教化则“ ”。
4.《论话·先进》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 , ”。
5.在《论话·先进》中,公西华在谈自己的志向之前,先谦虚的说:“ , ”。
6.《论话·先进》中的曾晳在谈自己的志向时,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暮春时节,穿着春服,五六个成人,六七个童子,“ , ”,唱着歌回去。
7.孔子听了子路的志向后笑了笑,这是因为他认为“ , ”。
8.曾晳在谈自己的志向时,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暮春时节,“ ”,成人和童子十几人在沂水中洗洗澡,在舞雩台吹吹风,然后“ ”。
9.在《论话·先进》中,孔子在点评几位弟子的志向时,感慨的说“ , ”,可见他对公西华才能的高度肯定。
1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赤)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3.可使足民,以俟君子 4.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5.非曰能之,愿学焉 6.浴乎沂,风乎舞雩
7.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8.春服既成,咏而归
9.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0.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三、翻译
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翻译: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国内又发生饥荒。
2.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翻译: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老百姓勇敢无畏,而且还懂得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
3.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翻译: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4.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翻译:(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站了起来,答道:“我和他们三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
5.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翻译: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家。
6.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翻译:治理国家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