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必修下册)1-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必修下册)1-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6 15:01: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论语》
一、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积累本文重点文言词汇句式。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文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表情等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以“读”的方式贯穿整堂课,感受孔子魅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领略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风采,有助于自己的学习和人生理想的树立。
二、教学重点:欣赏生动的对话和传神的情态描写,感知文本的叙事艺术。
三、教学难点:分析孔子及其几个弟子的形象,性格等特征,对孔子形象及其教育思想、教育魅力的理解。感受曾点不凡的志向,探究儒家思想的奥义。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谈《论语》
有一个成语叫“半部《论语》,可安天下”。
半部论语: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见宋罗太经《鹤林玉露》卷七。旧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典出于此。
(二)先声夺人品文题
1.有一副绝对,请同学们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上联:东鲁___吾与点 下联:南华秋水我知鱼 〔明确〕春风。
2.这篇文章是《论语》中最长的一章,人教版选录此文时的标题为第一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另有定标题“沂水春风”,哪个更好?为什么?
明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好,有人物、事情。“沂水春风”好。①简洁凝练②富有诗情画意③反映文章主旨④揭示儒家思想的内涵。
(二)魅力缘何越千年
《沂水春风》不仅表现了杰出的描写艺术,而且表现了高超的叙事艺术。
1. 叙事结构:
(“由!尔何如?”)……“求!尔何如?” ……“赤!尔何如?” ……“点!尔何如?” ……
提问:假如文中补出“由!尔何如?”一句,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子路是一个直率、豪爽、勇猛、刚强之人,孔子说“由也兼人”,如果补出,不符合人物的性格;从叙述结构的角度看,这恰好形成了一种“常中有变”的艺术结构,即“重复中的反重复”。
2. 叙事顺序
四位弟子发言的顺序有24种可能,想一想,如果四位弟子的发言顺序是这样的,那么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①曾皙—子路—冉有—公西华(由长至幼)②公西华—冉有—子路—曾皙(由幼至长)
③曾皙—公西华—冉有—子路(由逊至勇)④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由勇至逊)
〔明确〕①由长至幼,反映的内容往往越来越次要;②由幼至长,反映的内容往往越来越重要;③由逊至勇,勇敢的成分在递增;④由勇至逊,谦逊的成分在递增。只有第④种顺序,即从子路到曾皙的言志的顺序反映出礼的成分在增加,而这正与本文的意图一致。
3. 叙事动力
这种礼的成分越来越重的趋势与孔子的引导有无关系?如果用一个成语重新给程宗元的画取名,你用哪一个?
〔明确〕有关系。语言引导:孔子最初的启发诱导,创设了一种平等交流的氛围,接着指名学生回答,当曾点犹豫的时候,孔子继续鼓励他;神态引导:“夫子哂之”这个神态对后面三位弟子的言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总之,夫子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师生间呈现出平等和谐的气氛。正因为这样,所以可给画作重新取名为“如坐春风”(板书)。
4. 叙事内核
千呼万唤始出来,叙事内核显然是曾子之志。孔子赞同曾点志向的理由是什么?
(1)时令:暮春
〔点拨〕农历三月是暮春。记得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古人常在这“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暮春时节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是多么吉祥美好的日子!南北朝丘迟也在《与陈伯之书》中写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幡然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中国人的这种“暮春”情结可上溯至《论语》。
(2)人物: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点拨〕“冠者”指成人,“童子”指成童,文章直接改成“众人”岂不更简洁?不好,一是这里有“少长咸集”的意味,正像有些人说的一样,这里的数字中包含着一个奥秘:五六三十,六七四十二,加起来等于七十二,孔子弟子中贤者恰好是七十二人,其中可能还隐含着“群贤毕至”的深意。
(3)地点:舞雩
〔点拨〕祭天求雨之处,即行大礼之所。由于雩祭有歌舞,故称舞雩。可不能忽视了这个地点,因为这个地点承载着孔子“复礼”的思想。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不仅仅就是玉帛之类的礼物,乐也不仅仅就是钟鼓之类的乐器,“礼”讲究“序”,“乐”讲究“和”,“风乎舞雩”正中孔子下怀。
(4)活动:浴、风、咏、归
〔点拨〕“浴”实指除灾祈福,“风”实乃祭天求雨,“咏”指唱祥和之歌,“归”指谓欢快凯旋。这一切活动其实都与“礼乐”有关。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程子曰:“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曾子所描绘的就是这样一幅有序、和乐的生活图景。
为了加深理解,教师补充朱熹的《论语集注》片段:
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阙。故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而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视三子之规规于事为之末者,其气象不侔矣,故夫子叹息而深许之。
为了联系现实,教师继续链接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片段:
时代的剧变一来,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剧,遍地皆是。所以古人说“宁为太平鸡犬,莫作乱世人民”。而曾点所讲的这个境界,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也就是真正的自由民主——不是西方的,也不是美国的,而是我们大同世界的那个理想。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真正享受了生命,正如清人的诗“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
〔小结〕所谓大同世界,宏观而言,就是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具体而言,就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老有所安,幼有所长,鳏寡孤独皆有所养。曾子给我们描绘的就是这样一幅自得、祥和的幸福图景,难怪清人也说“春满乾坤福满门”。当然,所有的这一切都离不开“礼乐”。如果用一个短语来概括,可用“礼乐春风”(板书)。
四、性天风月奏余响
曾点对暮春出游的描绘,色调明丽,情绪欢快,生趣盎然。试想像具体情境,写成一篇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