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北宋的建立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国号:
960年
赵匡胤
开封
宋
陈桥驿
宋太祖黄袍加身处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黄袍加身
(二)北宋的统一
方针: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结果:
统一了南方和中原地区
北 宋
陈桥驿
东京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局面
965年灭后蜀
966
963年
970年
978年
979
我们只能说是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而不能说是统一了全国。因为这时期与北宋并立的还有强大的辽等少数民族政权。
思考:1.看图表,五代十国政权有什么特点?
特点: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
思考:2.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武将专权
本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
结合问题1和2,思考:这两个历史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宋太祖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宋太祖
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
(三)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宋太祖的应对之策——控制兵权
①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杯酒释兵权”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无发兵之权。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
①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②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2.削弱相权
①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防止知州权力过大,实行三年一换制度。
3.分散、削弱地方官的权力
②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③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宋志·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 ,与守臣(知州、知府等)通签书施行”。
作用:分知州的权力并对知州行为实行监督,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职权:职权涉及地方一切行政与司法事务,知州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
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
(注:即便是将帅率兵数十万,收复了失地幽蓟十六州这种功劳,也赶不上一个状元及第时的荣耀。)
宋朝统治者和整个社会重文轻武。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神童诗》宋 汪洙
1、目的/原因:
2、表现: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避免武将篡夺政权。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①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②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文臣统兵
欧阳修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天圣八年进士。以翰林学士修《新唐书》。
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③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增加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注:宋代考进士多次不中者,另造册上奏,特赐出身,叫“特奏名”,与正奏名相区别。
3、影响: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4、重文轻武的弊端:
①军队战斗力减弱;
②政治机构重叠,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低下,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冗官、冗兵、冗费”
“积贫积弱”
范仲淹于庆历三年(1043年)提出改革措施,主张澄清吏治、 改革科举、整修武备、减免徭役、发展农业生产等,得到宋仁宗支持。范仲淹主持的这场改革,史称“庆历新政”。新政因反对派阻挠只施行了短短几个月,但北宋统治局面已经为之焕然一新,开了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范仲淹
三、王安石变法
1069 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他们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结果:
失败。(原因:法触犯了 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
影响:
变法收到一些成效,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启示:
改革不会一帆风顺,过程是艰难的,甚至要付出一定代价,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
1.清朝学者赵翼写诗说“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该诗讲的是哪位皇帝?( )
A.唐太宗 B.宋太祖 C.元世祖 D.康熙帝
课堂练习
B
2.北宋大部分时期,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互不统属,各自独立对皇帝负责。那时,中书省与枢密院称“二府”,对掌文武;而三司称“计省”,独掌财政。这说明宋代时期防止宰相专权的手段是( )
A.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B.废除丞相,实施专制
C.加强集权,削弱地方 D.设立通判,加强监督
A
3.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败北。这项政策应该是( )
A.重农抑商 B.重文轻武 C.和亲会盟 D.闭关锁国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