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咚 第一课时
教材与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童话故事,因此,本文故事情节曲折,又极富童趣。课文讲的是一只小兔子听见“咕咚”一声,吓得拔腿就跑,其他动物也跟着跑,只有野牛问“咕咚”是什么,最终大家明白:“咕咚”原来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自己动脑想想或去亲眼看看,千万不要道听途说,不要盲目地跟随他人。
这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因此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以达到有感情朗读的这一目标。考虑到低年级注意力保持时间短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形象有趣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们在读中有所体会,有所感悟。
教学目标
1、 能借助汉语拼音和插图,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 能识记《课堂作业》69页,第二题“咕咚、熟悉”等词语。
3、 理解课文,懂得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自己动脑想想或去亲眼看看,千万不要道听途说,不要盲目地跟随他人。
教学重点
1、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并能读出“慌张”的情绪。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找一找野牛是怎么问、怎么做的?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懂得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动物头饰。
教学过程
1、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 (课件出示:课文第二幅插图)
师:看看这幅图,你有什么发现?咦!这群小动物跑那么快,难道动物王国又在开运动会啦!
2、 其实它们并不是在开运动会,而是,(出示课文:这一下课热闹了。狐狸呀……‘咕咚’来了!”)
3、 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猜猜它们的读音,也可以向他人请教。
2、 标好自然段的序号。
3、 检查交流。
(1) 课件出示带拼音生字:
咕 咚 熟 掉 吓 鹿 逃 命 象 野 拦 领
(2)去掉拼音认读
(3)给生字找来朋友,你还认识吗?课堂作业69页第二题。
①指名认读
②开小火车读
③挑战读,全部读。
④同桌合作读,完成练习。
(4)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共有____个自然段,有___幅图,讲了____听到“咕咚”的声音,没有弄明白,拔腿就跑,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也跟着跑,只有____没有跟着跑,最终帮大家弄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3、 学习课文
1、(出示课文插图二)现在,来说说这幅图讲了什么?(听了兔子的叫喊,小猴、小鹿、狐狸、山羊也跟着跑起来。)
2、小猴为什么会跟着跑起来?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随机出示第二、三自然段)指导朗读:读出小猴子非常害怕的心理。
(1)师生合作读,
师:小猴子一听……
生:“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
(2)自由读。
(3)展示读(戴猴子头饰)。生评价。相机指导(注意语气、重音、停顿。句子中的第二个“不好啦”和“快跑哇”要重读,声调要拉长。)
(4)师示范读,生再读。
3、这一下可热闹了。(出示课堂作业69页第三题)
这一下可热闹了。狐狸呀,山羊啊,小鹿哇,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大伙一边跑一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1)自由练读。
(2)展示读,学生评价,是相机指导。
(3)同桌合作读,图☆,完成作业。
4、你们看,大象看见了,也跟着跑起来,但只有野牛没有跟着跑,它都做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去读一读第五自然段,完成课堂作业第四题。
大象看见了,也跟着跑起来。野牛拦住他,问:“‘咕咚’在哪里,你看见了?”大象说:“没看见,大伙都说‘咕咚’来了。”野牛拦住大伙问,大伙都说没看见。最后问兔子,兔子说:“是我听见的,‘咕咚’就在那边的湖里。”
(1)学生练习。
(2)校对,学生订正。
(3)戴头饰表演朗读。
四、小结,书写指导。
1、儿歌小结:(读儿歌,相机板书)
咕咚一声响,吓到小白兔。
白兔拔腿跑,边跑边大叫。
大家看到了,也都跟着跑。
野牛看到了,拦问为什么?
2、故事最终怎么样,我们留待下节课去学习。
3、生字教学。
(1)这首儿歌中,有几个生字是我们要书写的,先观察一下,你认为哪一个最难写。
(2)教学“家”。
①观察字的结构。
②生提醒难写处。第六画“弯钩”的书写及位置。
③师范写,生书空。
④生书写,展示评价。
五、作业。
1、完成生字书写。
2、将插图二,插图三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
咕咚
兔子←←←小猴←←←狐狸←←←山羊←←←小鹿←←←大象
野牛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低段的阅读教学,要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由于本课篇幅较长,我确定的目标是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充分的阅读,为了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让孩子们戴上头饰表演读,有了道具的加入,孩子们积极性很高,都有表演的欲望,这样,就有利教学目标的达成与落实。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低段的阅读教学,要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运用课文中的插图,图文结合的教学,让孩子更直观地接触文本,拉近文本与孩子的距离,更一步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更好的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中,孩子们能主动建立起与文本的对话,能够在朗读的过程中有所感,有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