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一分钟 教案 第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5 一分钟 教案 第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6 21:5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本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下册 第16课
以“图”为介,推进学生语言、思维并进
——一下16《一分钟》教学设计
(共2课时,第2课时)
湖州市织里镇晟舍小学:沈 丹
一、教材分析
《一分钟》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2篇课文,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本文又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内容较为通俗。主人公元元因为早上多睡了一分钟,带来的却是20分钟的迟到。故事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教学中应关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培养学生学习根据课文信息作出简单推断的能力,是本单元的一个能力的训练点。教学课文时应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设情境,在读中感悟,通过梳理事情的发展变化,从中体会元元的焦急与尴尬。在体悟课文的同时,抓住关键词语,了解上学过程中发生什么事,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也使这件事成为宝贵的教训,促使每个学生都能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对自己严格要求,养成珍惜时间、科学利用时间的好习惯。
二、教学目标
1.用自主识字,随文识字等方法,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抓住关键词语,了解上学过程中发生什么事,初步培养推理意识。联系课文内容,尝试理解“眼看,后悔”等词语的意思,学会运用关联词词语说事情经过。
4.体会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关键词图示版贴。
四、教学过程
第2课时(详)
(一)游戏识字,激发学生认知思维
1.开火车小游戏,比一比半分钟四个小组读生字词语谁更多。
2.小结:半分钟里我们有的小组认读了20个词语卡片,真不错。
【设计意图】课堂开始回顾课文的生字词语,通过小游戏的开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反馈生字词语学习情况更为有效,同时感受“半分钟也可以读好多个词语”,从而初步激发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二)以“图”为杖,引导学生推理思维
过渡:同学们,课文中的元元只是多睡了1分钟,却迟到了多久?(20分钟)
板书: 多睡1分钟 迟到20分钟。
问:到底怎么回事,今天我们就跟着故事去了解一下是怎么了。
1.借助图片比较,激发思考兴趣
(1) 看图片①,你觉得图中的元元是怎样的?引导:在元元的心里,他是怎么看“一分钟”的?
①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②你从哪儿可以看出元元不重视这一分钟?
(抓住动作:打了个哈欠,翻个身,接着睡。)
③指导体会语气读出“再睡一分钟吧,就一分钟”。
(引导体会:元元认为一分钟很短,多睡一分钟没关系的,无所谓的。)
④齐读第一段。板书:(没关系)
(2)看图片②,那么最后到学校时,迟到20分钟,元元的心里怎么想的?
观察图片人物,体会元元的心情变化。
多睡1分钟 迟到20分钟。
(没关系) (非常后悔)
过渡:元元上学路上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会把多睡一分钟变成了迟到20分钟?他的心情又有哪些变化?
【设计意图】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通过“多睡1分钟”与“迟到20分钟”的对比,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对比中激发学生的思辨力。
2.绘制事情流程,弄清上学经过
(1)自主快速读课文,找一找,元元从家到学校需要经过哪些地方?绘制线路图,鼓励学生用图的形式来表达(请学生把提炼的关键地点板贴)
元元的家 十字路口 公共汽车站点 学校
(2)看线路图思考:元元平时的上学是怎么去的?
①梳理1:步行过十字路口,走到车站乘坐公共汽车,下车后走到学校。
②梳理2:元元需要经过哪些地方?哪些环节里可能会耽误时间?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经历回答说一说。
【设计意图】最佳的教学传输效果是以视觉刺激为主与听觉刺激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图示法教学是这种手段的最优选择。借助图示再现文章的“思路”,揭示文章内容的内在联系及有关事物的属性与突出特征,以达到促使学生学会阅读、掌握知识、提高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目的。本环节中,借助元元上学路程图,把抽象的文字表述转化为生动的直观图示,清晰再现元元迟到二十分钟的原因,以及元元一路的心情变化。
(三)“图”为支架,推进学生逆向思维
过渡:小朋友,元元知不知道多睡一分钟可能有迟到的风险?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找一找:你从哪里看出元元也知道多睡一分钟有迟到的可能?
他很快地洗了脸,吃了早点,就背上书包上学去了。
为什么把“很快”读得快了呢?是啊,元元知道多睡了一分钟,要抓紧,动作也加快了。
2.说一说:那么这天,元元的上学路上遭遇了哪些情况?
遇到红灯 没有赶上公共汽车 步行到学校
【设计意图】心理学家指出, 将枯燥的知识简单化、图表化, 比纯粹的文字解读更生动、直接、可感、易记, 利于人脑储存和有效提取利用。完成路径步骤结构图,是对课文阅读进行宏观的把握, 既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也增强了学生梳理阅文文本的能力。
(1)细读后交流:你能把元元路上遇到的具体的情形找出来吗?
他看见前面是绿灯,刚想走过去,红灯亮了。
他向停在车站的公共汽车跑去,眼看就要到了,车子开了。
他等啊等,一直不见公共汽车的影子,元元决定走到学校去。
每一回元元相差了多少时间?你怎么知道的?(联系句子,体会“刚想,眼看”)
读读这组句子,你能体会到此时元元的心情吗?(着急)
(2)细读后辨析:他的心情有变化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他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
他又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
元元红着脸,低着头,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引问1:要是早一分钟就能怎么样呢?看流程图,用上关联词语说事情的经过。(结合课后练习进行语用拓展)
要是早一分钟,就能( )。 要是早一分钟,就能( )。 ……
引问2:在一次又一次的叹气中,元元的心情一样吗?
有点着急 很着急 羞愧、后悔
3.深问:在上学路上,哪些情况是元元掌控不了的?
引导学生了解:比如“红绿灯过马路”、“公共汽车的发车”等因素都不是自己能控制的。借助图示,引导学生逆向思维。联系生活实际,延伸说话练习:
如果早一分钟,就能( )。
【设计意图】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练习其实就是简单的课文复述。平时,学生复述时往往出现张冠李戴、抓不住重点,除了他们对文本内容不熟悉外,最主要的是由于文本内容中要么人物关系与故事情节较为复杂,学生不易搞清楚。教学时借助图示,加深学生对文本细节描写的印象,能比较有层次、有条理地去感知文本中的内容。如此一来,他们说话练习起来就轻松许多。图解文本以课文结构图带动内容理解,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凭借“结构图”引导学生走出文本, 着力于文本言语的应用,让学生内化、迁移作者的语用经验, 从而促进言语的有效“增值”。
(四)游戏体验,启发学生管理思维
1.同学们,一分钟能做什么?
一分钟你能背几首古诗?(老师背一背,激发学生兴趣)一分钟能跑几米?(视频看一看,感受一分钟的距离)一分钟还能做什么?出示调查的数据。(1分钟可以练习30道口算,1分钟跳绳150个……)
2.说一说:现在,你觉得一分钟有意义吗?同学们,此时此刻,如果元元就在我们班,你想对他说什么?你想对自己说什么?以后会怎么做?
小结:时间很宝贵,我们要珍惜时间,每一个人都要有时间观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珍惜时间,是建立在充分感知之上的。设计游戏环节,让学生充分感受一分钟可以做不少事情,提高对一分钟的重视。再则,从课文感受中梳理时间观念,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实践,真正让语文落地,让语文回归生活。
(五)板书设计
16、一分钟
多睡了1分钟 迟到了20分钟
元元的家 十字路口 公共汽车站点 学校
遇到红灯 没有赶上公共汽车 步行到学校
有点着急 很着急 羞愧、后悔
我们要珍惜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