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咕咚 教案 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9 咕咚 教案 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7 08:3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学年第二学期 一年级语文
20、咕咚
教材分析: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民间故事。课文讲的是一只小兔偶然听见“咕咚”一声,吓得撒腿就跑,其他动物也跟着逃跑,只有野牛提出质疑,大家去看了才明白:“咕咚”原来是成熟的木瓜掉到水里发出来的声音。这个故事告诉大家: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筋想象获取实地看看,不要盲目跟从。
全文共有7个自然段,分成四个部分,并有其相对应的四幅插图。本文也是继一上《小蜗牛》后出现的第二篇没有全文注音的课文,只给部分难读的字注了音,旨在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这一方法,并在一上借助图画猜字、认字、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形声字特点、联系上下文来猜字、认字。
课文第2、3、4自然段结构相似,都师先写小动物怎么做,在写小动物怎么说,有利于学生读懂故事和讲述故事。在本文学习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带着课后问题边读边思考,找出信息来推断“动物们为什么跟着兔子跑”。
学习目标:
1.认识“咕、咚、熟、掉、吓、鹿、逃、命、象、野、拦、领”12个生字。
2.正确美观地书写“吓、怕、跟、家、羊、象、都”7个汉字,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3.初步学会借助图画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猜字、认字,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4.理解故事内容,教育小朋友们遇到事情要分析思考,提高自己独立判断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了解课文内容。
难点:教育小朋友遇到事情要分析思考,提高自己独立判断的能力。
学习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认识“咕、咚、熟、掉、吓、鹿、逃、命、象、野、拦、领”12个生字
2.正确美观地书写“吓、怕、跟、家、羊、象、都”7个汉字,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3.初步学会借助图画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猜字、认字,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学习过程
一、提示课题、质疑导入
1.师板书“咕咚”,指多名学生认读,交流识记方法,师适当指导: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可以根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来记住它们的读音,另外带有口字旁的汉字表示与声音有关。
2.鼓励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哪些时候会听到“咕咚”的声音。
3.师质疑过渡: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咕咚”声,那么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个“咕咚”究竟是什么东西,它为什么会吓坏那么多动物呢?
二、初读故事,认识汉字
1.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汉字注音,发现本篇课文只有少数汉字有注音,并鼓励学生自己尝试读一读课文,把不认识的汉字圈出来后再借助图画或联系上下文猜猜它们的读音。
2.生与同桌轻声交流自己字怎样猜出所圈的字,互相教读。
3.指名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识字学词:
(1)指名生朗读第1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熟了、掉进、指名生认读,强调“熟”是翘舌音,让学生观察字形,发现四点底是“火”的变形,通过偏旁理解“熟”字的意思。
(2)指名生朗读第2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兔子、吓了一跳、可怕、指名生认读,相机正音。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吓了一跳”“可怕”的意思。
(3)指名生朗读第3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跟着、大家、指名生认读。
(4)指名生朗读第4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山羊、小鹿、逃命、注意正音:“鹿”是边音,“命”是后鼻音,正音后再次指名生认读。
(5)指名生朗读第5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大象、野牛、拦住、都说,指名生认读。出示大象、野牛的图片,给予学生直观的认识。
(6)指名生朗读第6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领着,强调“领”是后鼻音,鼓励学生为“领”口头组词:领子、衣领。
(7)全班齐读第7自然段。
4.生再次自由练习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更加正确流利,师提醒学生注意读好人物的对话。
5.巩固识字。
(1)师随机出示词语,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读、齐读等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识字成果。
(2)师独立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12个生字,指名生认读并口头组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和词语。
三、再读故事,了解内容
1.师过渡:小朋友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知道故事中出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做了哪些事情,故事的最终结果是怎样的吗?请你们再读一读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2.生再次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圈画出相关词句。
3.指名生进行交流,师在生交流的基础上适当小结:故事中出现了兔子、小猴子、狐狸、山羊、小鹿、大象和野牛。兔子被“咕咚”吓了一跳,猴子、狐狸、山羊、小鹿、大象也跟着到处跑,野牛没有跑,拦住动物们询问事情的经过。最后小动物们来到湖边,终于弄明白了“咕咚”原来是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到湖里发出的声音。
4.师鼓励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将语言表达完整、清楚,尽可能做到简洁。
四、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本节课要求会写的7个汉字:吓、怕、跟、家、羊、象、都。
2.指名生再次认读,口头组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强对字义的理解。
3.鼓励学生观察字形,交流生字识记方法和书写要领。
4.在生交流的基础上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吓、怕、跟”都是左右结构的汉字,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都”字当双耳旁在右侧时,双耳旁要稍向下;“象”的笔顺要注意:第六笔撇要从扁口中间穿过,然后是弯钩、撇、撇、短撇、捺。认识偏旁“里”,“里”作为偏旁时最后一横改为提。
5.师范写指导,生观察书空。
6.生自主描红、仿写,师巡视了解书写情况,并进行个别指导,进一步强调正确的书写姿势。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第一次学习没有全部注音的课文,说明小朋友们认识了很多很多的汉字,真了不起!同时我们还知道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看看这个“咕咚”为什么吓坏了那么多的动物。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复习检查。
2、理解故事内容,教育小朋友们遇到事情要分析思考,提高自己独立判断的能力。
3、角色表演。
学习过程:
一、检查复习,激趣导入
1.出示词语卡片,指名生认读,师生共同评议。
2.听写生字词语,师出示正确答案,同位互相检查改正。
3.师过渡激趣:小朋友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咕咚”吓得许多小动物到处跑,“咕咚”真的有那么可怕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吧!
二、理解故事,交流收获
1.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起因。
(1)指名生朗读第1自然段,说说自己听到的“咕咚”的声音是什么。
(2)鼓励生抓住“高高的树上”,体会木瓜生长的位置很高,掉到湖里自然会发出“咕咚”的声音。
2.学习第2-5自然段,发现动物们的不同表现:
(1)自主学习,同位交流
①生自读第2—5自然段,师出示读书问题:对“咕咚”,兔子、小猴子、狐狸、山羊、小鹿、大象各有什么表现?野牛又是怎么做的?
②其他动物的表现:猴子、狐狸、山羊、小鹿、大象听了兔子的话,也都吓得跑起来。
③在交流过程中,指导学生读好兔子、猴子和动物们的话,读出害怕的心情。
④野牛的表现:
指名生朗读第5自然段中描写野牛的句子,分角色读好野牛和大象的对话。通过朗读知道野牛没有跟着动物们一起跑,而是询问了“咕咚”到底在哪里。
3.学习第6自然段,揭开“咕咚”真相。
(1)师过渡:在野牛的询问下,兔子带领大家来到了湖边,它们最终能解开“咕咚”的谜团吗?请小朋友们自己读一读第6自然段,从中寻找答案吧!
(2)生自读第6自然段,交流自己的发现:原来“咕咚”只不过是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到湖里发出的声音,根本不是什么可怕的东西。
(3)师质疑:读到这里,吓人的“咕咚”终于揭开了它的真实面目,它只不过是木瓜落水的声音,为什么会把动物们吓成这样呢?
(4)生自主思考,与同位轻声交流自己的看法。
(5)指名生交流,师给予充分的鼓励和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体会到兔子被吓是正常的,但是它并没有去弄清“咕咚”是什么就大喊大叫,其他动物听到兔子的叫声,根本不去思考、不询问事情的原委就相信了兔子的话跟着大叫,到处跑。而野牛有自己的想法,在看到动物们被“咕咚”吓坏了之后保持冷静,询问事情发生的经过,最终弄清了“咕咚”的真相。
(6)鼓励学生谈谈从这个故事中自己有什么收获。
4.学习第7自然段,体会动物们的内心。
(1)指名生读读第7自然段,鼓励生抓住“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拓展想象动物们在弄清事情真相之后会说些什么。
(2)指名生交流,师适当引导:在表达的时候要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小动物,把句子说完整通顺,所说的内容要结合故事的内容,符合人物的身份和语气。
(3)师小结:当最终明白“咕咚”是什么之后,动物们笑了,这个“笑”,不仅是真相大白之后开心的笑,更是动物们对自己不加思考盲目轻信的不好意思的笑啊!
三、情境表演,综合提升
1.生再次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动作、表情、对话。
2.指名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师生评议后,师适当进行指导:讲故事的时候不一定要全部照搬课文中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清故事就行,可以适当添加一些表情和动作。
3.鼓励生自主上台表演 ,教师进行角色分配并做好旁白,师生共同进行课本剧表演。
4.第一轮表演结束后,师生共同评议,是指导学生在表演故事的时候注意合作,记住自己的角色,表演时可加上适当的表情、动作,人物对话可以适当创编。
5.再请几名同学上台进行课本剧表演。
四、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一个小小的“咕咚”再平常不过,却吓坏了那么多的动物,其实,只要动物们像野牛那样,不盲目相信别人的话,遇到事情冷静地思考分析,就不会闹出这个笑话了。相信小朋友们在学习了这个故事之后,也会从中受到很多的启发,遇事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